『壹』 男女雙方見家長給紅包一樣多嗎
這就分家庭情況了,通常情況下是一樣多的,男女雙方見家長,家長要給紅包,這是對孩子們的祝福,是家長的心意,意義其實不在於多少,如果家庭好的,也沒有負擔,就想多給一些,如果家庭經濟困難,就給的少些,沒有什麼可比性,無論多少,都是盡了家長的心意,孩子們領到的是祝福和認可,這比什麼都好。
『貳』 結婚時,父母分別要給多少改口費
改口費的紅包象徵著長輩的美好祝願,所以錢數上也要能討個好彩頭。比如一萬零一意味女婿是萬里挑一的璧人,九千九百九的寓意就是長長久久。還有一些改口費的數目都是整數,比如六千八千,這樣的數目就是寓意成雙成對,好事成雙。不僅有好的寓意,叫來也非常好聽順口。
改口費是中國婚嫁的傳統習俗,所以也沒有具體的規定。一般來說改口費要根據女方家庭經濟條件而定。而且對於改口費兩家可以在婚禮前進行交流協商,最好金額定成一樣也不會出現不平衡的心態。
(2)雙方父母給多少擴展閱讀:
改口紅包最好要提前准備好,用帶喜字的紅包裝起來,吉祥又討彩。一般都是一方父母准備兩個紅包,改口後父母一人給新人一個。
新人敬父母茶,不要只記得改口,收紅包,關於禮節方面也要仔細了解,敬茶的姿勢、手勢、態度;收紅包的禮節等都要注意。
敬男方父母茶的時候,一般是由新郎敬第一杯茶給父親,然後母親,新娘跟著新郎的敬茶順序,然後改口叫公公婆婆。
敬女方父母茶的時候,則由新娘敬第一杯茶給父親,然後母親,新郎跟著新娘的敬茶順序,然後改口叫岳父岳母。新人敬茶後接受紅包,要恭敬,一定是雙手接過紅包,並且要對父母表示感謝。
『叄』 結婚接親時候敬茶 改口費雙方父母一般給多少錢的
一般的情況下,改口費在兩個人確定戀愛關系也就是訂婚的時候。雙方父母都已經給了,現在改口費大多也就是1萬塊錢了。
至於結婚那天敬茶時候了得改口費。只不過是一個儀式罷了。沒有必要給的太多。你結婚當天,客人非常多,人來人往的,如果給多了。新娘新郎又沒有辦法自己拿。容易把紅包弄丟。這是被一些調皮的年輕人搶走。這個時候紅包意思一下就行了。一般都建議裝100塊錢。
『肆』 逢年過節,作為子女給雙方父母的錢應該一樣呢,還是根據兩邊父母的...
逢年過節給父母錢,一般存在以下5種情況,夫妻倆人可以根據每種情況作溝通解決:
1、平均分配,給雙方父母的錢都一樣。
平均分配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也是夫妻雙方最願意接受的,給你父母多少錢,那就給我父母多少,這個看起來公平又公正,大家的父母都一樣,沒有差別對待。
2、有一定經濟落差
雙方父母經濟條件懸殊,一方經濟條件好,一方經濟條件差,條件差的一方兒女必須補貼自己的父母。
像這種情況,建議建立一個家庭公共賬戶,夫妻雙方根據每個人的收入金額,按一定比例每月存款進入家庭公共賬戶,用作家庭開支和日常存款。餘下比例的那部分收入,屬於個人可自由分配的私人財產,可以用來補貼自己的父母或作私人其它開銷。
3、其中一方父母在家裡幫忙帶娃
夫妻雙方可以協商,固定每月給幫忙帶娃的父母一筆費用;這筆費用一是對父母的付出表示肯定和感謝,同時也表達了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
通常父母並不在意小夫妻給這筆費用的多少,他們更在意的是他們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兒女的認可,所以雖然每月給他們一筆費用,父母往往都會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返還給小家庭。這樣一筆費用,可使得婆媳關系融洽,家庭關系和睦。
4、對方父母有幾個兒女,父母經常私下補貼條件差的孩子
原本贍養父母乃至對方的父母,我覺得大多數人是不太計較的,但是如果補貼對方兄弟姐妹,多出錢的兒子/女兒的配偶多少是會有意見的。
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說配偶的兄弟姐妹為了讓他/她完成學業,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或付出了很大的犧牲,那配偶肯定要報這個恩情,這種情況的話,大部分人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情況只需要保障父母的日常生活足夠,不必給太多的東西,一年買些衣服、營養品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給太多現金。
雖說是兄弟姐妹,但長貧難顧,一是自己配偶會有意見,影響夫妻關系;二是你越是照顧,到最後好像變成是你的責任,當你自己小家也有困難不能照顧時,他們反而會埋怨你。
5、小家庭經濟條件一般,雙方父母都要補貼給錢
這種情況,也是最常見的。雙方都想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時候夫妻倆一定要有共識,商量好對策,一般是誰家急用先給誰,不急用的那一方可以稍微給少一點,但要隱瞞好給少了的那一方。
而且口頭上必須一碗水端平,不能讓雙方父母產生隔閡,這個時候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好父母關系。
逢年過節,為人子女是應該給父母錢表示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件最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商量好,對給雙方父母多少錢這方面達成一個默契,則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影響到夫妻關系與家庭和睦,所以夫妻之間對此問題應該達成一個共識。
夫妻相處之道
要明白婚姻是利益共同體,必須拋開原生家庭和自己個人的角度,以夫妻一體家庭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夫妻之間不能去計較雙方在家庭婚姻裡面的實際貢獻、收入支出懸殊差別,一旦計較,婚姻就會失衡。
最後,一個好的婚姻必須有這些要素,理解,體諒,寬容和支持。
『伍』 過年過節只能給女方父母錢,不能給男方父母錢嗎
男女雙方的父母做子,女的過過年過節都應該給錢,都是一樣的,都是父母雙方的,父母就就應該一視同仁,不應該有貴賤之分,生兒生女都不容易,老人都給你們培養大了,你們都應該有這個責任,過年過節給老人錢,老人都不吐,你們給多少看你們心裏面有沒有他們把他們關鍵在這兒不是錢多少的問題?不是給不給的問題,是你們心裡
『陸』 一般領結婚證當天父母包多少紅包
如果是在婚禮儀式前領證的,那麼作為准婆婆這時候給兒媳婦紅包也是一種非常高情商的做法。能夠讓兒媳婦瞬間覺得這個婆婆人不錯,而且也能夠就此拉近婆媳關系,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與說法,首先給兒媳婦起了一個好婆媳關系的帶頭作用。對於男方父母來說,會做事的婆婆,家裡經濟條件好的,那麼在兒媳兒子領證時候就會表示表示,給媳婦兒發給紅包,表示對他們的祝福,恭喜新人正式獲得國家認可的婚姻。當然給是情分不給也是本分,畢竟結婚是你兩的事情,公公婆婆也沒必要非說得給你們包紅包才行,沒有這個習俗的。這種情況下是不用給錢的,結婚在習俗上需要給錢的地方就是彩禮,發嫁,改口費是涉及到紅包的,其他的都沒有,別人養兒子也不容易互相理解下,畢竟接個媳婦兒的成本真的是越來越高了。
『柒』 雙方父母見面商量結婚的事,男方父母給女方父母多少紅包合適
雙方父母見面商量結婚的事,在我們那裡不需要男方父母給女方父母紅包。因為紅包都是給晚輩的。當然彩禮除外,因為彩禮不算紅包。
『捌』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需要拿多少禮金給女孩(潮汕)
床上的禮金應該很低,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的話,拿一萬左右應該就可以了,這樣不高不低的的價格能夠接受
『玖』 在農村娶媳婦,女方父母說禮金隨便給,一般都是給多少呢
根據經濟條件不同,彩禮錢從幾萬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不等。而且好像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彩禮越少,越貧窮落後的地方彩禮越需要。我不知道其他省份正在發生什麼。先說山東的彩禮。身邊有些朋友今年剛結婚。東營的規矩是男方彩禮最少10萬,女方在付彩禮的同時會出幾萬;聘禮高達20萬的臨沂菏澤;煙台普通人的數量分別是3.18萬和5.18萬。那麼女方父母拿到彩禮一般都是怎麼做的呢?這個因人而異。也是最合理的處理方式。女方父母不會把男方的彩禮錢留下,而是直接給小兩口。女方要把嫁妝交給嫁妝,這樣新婚的小兩口就能有一筆小存款。在此基礎上,夫妻雙方都有穩定的收入,更容易生活。當然,這種情況下,雙方家庭條件都不差,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女方家庭條件一般,兄弟姐妹等著結婚,彩禮不這樣處理是必然的,一般是第二種方式。
不過這個數字只是基於一些事實,還有很多其他說法,不能一竿子打死一個地方的所有人,因為有時候,即使是一個省甚至是隔壁的縣城,很多習俗都不一樣,甚至在一個地方,因為父母家庭觀念的不同,彩禮的說法也不一樣。相對來說,廣西的經濟水平不算太高,重男輕女(不是真的黑老家,大部分農村都是事實),所以整體彩禮水平在2-6萬左右。在廣西玉林,父母溝通彩禮的時候很含蓄,女方父母不會直接告訴男方父母要多少彩禮。他們覺得說的少了,就擔心別人會覺得自己的女兒陷在過去,婚後得不到珍惜。說多了會覺得是在賣女兒,所以看起來挺矛盾的。
『拾』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給紅包嗎
這樣的事情要看當地的習俗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們當地,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講究互相交換紅包(也就是男方父母給未來兒媳婦紅包;女方父母給未來准姑爺紅包)。你們雙方家庭所在地區有這種「禮節」你們就要入境隨俗了,與戀人商談一下,給多少為宜,雙方大概差不多就就可以了。如果你們當地沒有這種習俗,可以把這種「禮節」免掉。
通常的雙方父母見面,都是在一對新人各自都去過對方的家,見過家長以後才進行的「程序」。
這種過程,基本上已經認可孩子們的選擇。通過雙方父母見面,正式定下來孩子們的終身大事。原則上沒有發現其他別的問題。雙方老人才會見面。也有的見面過程,就是雙方老人共同商議大概定個什麼日子給兩個孩子辦喜事。然後各自去操辦婚事的一切事宜。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開始走程序:婚慶公司請哪一個?
在哪裡訂酒席?
在哪裡按新房等等事宜。
我是河北人。所見到的雙方父母們第一次見面,經常有小夥伴們把雙方父母約定在一個。檔次稍微好一些的餐館或茶樓;雙方老人家讓各自的孩子們坐在一起,邊喝酒(茶)邊聊。
這種見面,原則上都是男方家庭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