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

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1 02:13:15

Ⅰ 受之父母的前一句是什麼

「受之父母」的前一句是:身體發膚。

原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出處:《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啟示

我們要感念父母對我們的恩情,從小含辛茹苦地養大我們的不易,切不可因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就隨意傷害自己。傷了自己,苦的還不是家中那雙老父母。每次回家,看著父母漸漸老去的容顏,慢慢變白的華發,又怎可忍心因挫折而傷害自身令父母心憂。所以。愛護好自己,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

Ⅱ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出自哪裡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解釋: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愛護它,這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

《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

(2)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開宗明義章,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解釋】 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

「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Ⅲ 請問「人之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出處: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基本的孝道。

明-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譯:自古道:『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你今天暫時離開家,怎麼可以把父母給身體輕易放棄?」

(3)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孝經》

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

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古代聖王有一種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來順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你知道這種道德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聰明,怎麼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產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誹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揚名到後世,使父母受到尊貴,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

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說:「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學習修其德。」

Ⅳ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自哪篇古文

這句話出自於中國古代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之《開宗明義章》,原文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話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來使天下人心歸順。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勾聰明,哪裡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這個道理)。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學習並發揚他們的德行呢。』」

【詞語注釋】

身體:軀干為身,四肢為體。發:頭發。膚:皮膚。

毀:損毀。傷:損傷。不敢毀傷:不敢予以損毀傷殘。

(4)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傳說《孝經》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在百家以上。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Ⅳ 受之父母上一句是什麼

受之父母,身體發膚上一句: 思古來屈正則,直恁地稟性僻
【中呂】上小樓自適
[作者] 王愛山
[全文] 酒酣時乘興吟,花開時對景題。剪雪裁冰,擊玉敲金。貫串珠璣,得意時,
自陶寫,吟哦一會,放情懷悅心神有何慚愧?
思古來屈正則,直恁地稟性僻。受之父母,身體發膚。跳入江里,舍殘生,
博得個,名垂百世,沒來由管他甚滿朝皆醉。
黑甜濃坦腹眠,清涼風拂面吹。高卧藤床,鋪片蒲席,枕塊頑石,日三竿,
睡正美,蒙頭衲被,起得遲怕畫不著卯歷?
開的眼便是山,那動腳便是水。綠水青山,翠壁丹崖。可作屏幃,樂心神,
凈耳目,抽身隱逸,養平生浩然之氣。

Ⅵ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話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來使天下人心歸順。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勾聰明,哪裡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這個道理)。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

「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學習並發揚他們的德行呢。』」

出自: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之《開宗明義章》。

(6)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釋:

既然,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那麼,我們就應該倍加珍惜。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敬愛的父母親的一部分,是父母親的精血經過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經過「一朝分娩」我們脫離了母體,成了一個個體,成了一個獨立的人。

尤其是母親,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在生產我們的時刻,不僅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要不然說母親是偉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身體,就是對母親的愛,就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對母親的紀念。

珍惜身體不單是指現如今所時尚的美膚美容美體之類的保健。誠然,這些能使我們的皮膚細膩光澤,面容俊美清秀,形體婀娜多姿,這些不能不說是對身體珍惜的一種表現,但這僅限於外表,是遠遠不夠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珍惜身體應該是內在的,使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內在臟器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Ⅶ 受之於父母的前一句

孔子說的。這句話是收錄在孝經里。

開宗明義章第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Ⅷ 「(_ _ _ _),受之父母」本詞是形容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給的,前半句是什麼來的

前半句是身體發膚。原句出自於先秦孔子的《孝經》。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譯文: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

(8)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孝經》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

賞析: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孝經》還把道德規范與法律(刑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關系和道德秩序。

Ⅸ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接下來一句是什麼,急!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接下來一句是「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處:《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9)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Ⅹ 俗語有句什麼受之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諺語,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來源於《孝經·開宗明義》。

閱讀全文

與受於父母上一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瑞慈體檢哪個體檢中心好 瀏覽:582
南京晚晴苑老年公寓 瀏覽:453
知青養老保險補交 瀏覽:489
廈門養老院排名2014 瀏覽:932
老年痴呆代的手套 瀏覽:700
養老金國家支出多少 瀏覽:775
2億駐波負氧離子養生機多少錢 瀏覽:907
河南退休教師工資改革方案 瀏覽:821
四川保養老保險 瀏覽:661
祝祖父母節日快樂的英語怎麼寫 瀏覽:137
河南省百歲老人有孝順孫子照顧 瀏覽:824
老人腳指甲太厚怎麼剪 瀏覽:364
河南駐馬店退休工資調整 瀏覽:647
怎樣使老年痴呆發展緩慢 瀏覽:336
今後的養老金如何計算 瀏覽:438
60歲老太太水管殺人 瀏覽:101
如何懲罰父母的方案 瀏覽:466
50歲的女人想要什麼東西 瀏覽:300
60歲鼻母 瀏覽:83
7年養老保險怎麼計算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