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離婚後父母哪些行為可以困擾孩子

離婚後父母哪些行為可以困擾孩子

發布時間:2022-04-16 23:59:05

① 你覺得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有哪些影響呢

事實上,婚姻是為了幸福,離婚也是為了幸福。多年來,離婚率一直在上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許多家庭都在經歷這種情況。然而,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婚家庭的子女數量也在增加。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離異兒童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所以,婚姻的失敗,不應該讓孩子去承受。既然當初選擇了結婚,就不是不舒服了就離,而是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結婚要謹慎,有了孩子再離婚更要謹慎!

② 家長離婚後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父母離異後,要重新創造一個適合於孩子成長的環境,確實很不容易。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領著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組合的家庭里,還有的則是跟著爺爺奶奶。父母離婚這件事的本身,並不是影響子女心理發展的惟一因素,真正影響子女心理成長的重要因素,是父母離婚後包括孩子在內新組建家庭的環境影響,這使得離異家庭子女易形成以下的特殊的心理現象:
一、自卑。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容易產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沒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極悲觀的想法。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對人際關系感到緊張,特別是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視,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
三、怯懦。有的父母離異後,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束縛過緊,管教過嚴。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變得膽小怕事,怯懦退縮。
四、逆反。這類孩子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對父母的離婚行為不理解,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出逆反的心理現象。

以上只是父母離異後的子女在心理發展、性格成長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傾向分析。孩子處於單親的環境生活,家長要記住父母永遠是父母,要珍惜與孩子的在一起的機會,即便你們再婚了,也要承擔起為人父母養育和教育的一切責任,但不要報有彌補的心態來面對孩子。家長而應該讓孩子仍處於一個與以往正常家庭一樣的生活,也許只不過是不能和父親或是母親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一定要讓孩子仍繼續與父親或母親進行電話、見面等等方式的溝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父親或母親的不對之處,讓孩子覺得,父母雖然分開了,但家還在,爸爸媽媽還是永遠和從前一樣地愛著他。
其次,和孩子的學校保持良好溝通。你可以告訴孩子學校的班主任老師,即使你現在離婚了,在所有關繫到你的孩子的活動,時間和在學校表現等方面,你和你的前妻(夫)有同等的知情權,包括家長會。把單親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閃光點告訴給老師,讓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第三,在教育孩子方面達成共識,尊重擁有監護權的父(母)制定下來的規矩。比如什麼事情是在那個家庭里不可以做的,那麼在這個家庭也不可以做的。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適應問題和因為父母的過分討好而變成被溺愛的孩子。

③ 父母離婚後對於孩子有哪些影響

父母離婚會導致孩子自卑、孤僻、怯懦、逆反、對婚姻存在恐懼及性格會變得越來越獨特等等,具體如下:

一、自卑

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容易產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沒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極悲觀的想法。

二、孤僻

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對人際關系感到緊張,特別是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視,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

三、怯懦

有的父母離異後,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束縛過緊,管教過嚴。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變得膽小怕事,怯懦退縮。

四、逆反

這類孩子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對父母的離婚行為不理解,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出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對婚姻存在恐懼

很多恐婚的人群都是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了,這些人的內心裡是不信任婚姻的,所以長大之後很可能不願意結婚,甚至對任何感情都存在懷疑的態度。

六、性格會變得越來越獨特

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性格都或多或少的會有一些影響,有的孩子是從外向變得內向,因為覺得再也沒有爸爸媽媽的保護了,甚至要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還要學會看別人的眼色,有的孩子是從內向變得外向,也是因為要寄人籬下,父母不在身邊,一夜間就長大了。

④ 對孩子來說,父母離婚並不是最可怕的,哪種行為傷害最大

夫妻感情破碎鬧離婚,最受傷害、最無辜的就是孩子。孩子什麼錯都沒有犯,卻因為父母的原因而被迫接受一個不完整的家,被貼上「單親家庭」的標簽負重生活著。甚至,好不容易到成年之後,自己的婚戀也因為社會對離異的單親家庭存在偏見,一句:「單親家庭不考慮」而失去最愛。這種傷害,對於無辜的孩子來說,可能終生難以彌補!



4、變得敏感和早熟,甚至為了保護自己和爭寵之中而習慣偽裝自己

父母離婚的孩子,往往都特別的敏感和早熟。

比如說,社會對離婚還不是很認可的狀況下,因為自己父母的離婚,周圍的人對孩子也變得不太友好,指指點點的評價孩子的父母婚姻,甚至有的父母不許自家的孩子跟單親家庭的孩子玩,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管教,心理有問題,帶壞自家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敏感,會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每天生活在觀察和敏感關系中,逐漸習慣於說謊,隱瞞和偽裝自己了。

⑤ 在離異家庭中,家長的異常心理與教育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一、親子關系的失調
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重大的影響。所謂親子關系是指在兒童與父母親(和其他直接照料他們的人)之間進行的、並伴隨著情感關系的交往和互動。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指出: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和諧而穩定的親子關系。離異單親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異常主要表現在幾方面:首先,家庭的缺損意味著從此有一方要從家庭中退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上則會產生被雙親中的一方拋棄的擔心。很多離異家庭子女的監護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來懲罰他們,為了懲罰對方,不讓對方接觸孩子,謊稱對方「死了」 「出國了」,對孩子隱瞞情況,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其次,家庭的缺損容易導致他們的監護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於工作而無暇給孩子以溫暖和愛護,從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親子關系冷淡;而作為孩子,當他們看到父(母)情緒不好時,他們也不敢貿然地與父母交流,這勢必會影響親子交往的數量和融洽程度。更為極端的是,有的監護者根本就把孩子當作「累贅」「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來生活的絆腳石。在這樣的觀念下,他們輕則對孩子冷眼相對,重則對孩子拳腳相加,如學生孫某某,隨母,其母下崗,該生前去找爸爸要生活費,卻被趕了出來。此事對該生打擊很大,致使孩子離家出走3天。第三,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應付家庭困擾帶來的緊張,他們的心理調適受到家庭人際沖突的影響。另外,離異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孩子面前講配偶的壞話,相互詆毀,把孩子作為傳遞仇恨的工具。因此,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經驗,他們看到的是父母之間的討價還價和相互敵視,這種現象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的社會學習,他們也變得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不信任會擴展為對整個社會的不信任,伴隨著這種心理而長大的兒童,極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反社會行為。
親子關系的失常使兒童心理上產生「被遺棄感」,從而焦慮、感傷,變得孤獨;父母之間仇恨的傳遞使孩子產生「怨恨感」,他們不再相信人的熱情,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還有關心與愛,他們變得多疑、敏感;家庭缺損的挫折感壓抑在內心深處,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宣洩,因而部分學生沖動,有出走、甚至自殺的念頭,想以此來逃離挫折情境。他們孤僻、敏感,十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和評價,然而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因此,對於剛進入青春期而涉世又不深、生理和心理上發生巨變、自尊心迅速增強的孩子來說,家庭的破裂會給他們心理上造成較大創傷,從而引起對人的焦慮和恐懼心理。
二、監護者教養方式的失當
教養方式與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許多研究都表明: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是造成子女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前蘇聯、捷克等國家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後指出:「家庭教育方式對保持和鞏固心理健康有最為直接的關系,不正確的家教方式――這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學和教育學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醫學問題。因為由此而引起的一些個性品質(如易激動、情緒不穩定、內傾性格等)往往會導致病態的個性和神經官能症,而這正是引起許多其它神經――心理障礙的基本原因。」
盡管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於離婚已經能夠平靜地對待,但這畢竟是一種離散,它給人們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帶來痛苦和無奈。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在較大的生活、心理和經濟的壓力之下,單親子女的撫養者容易在撫養方式上走向偏頗。這種教養方式的偏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孩子要求很高,嚴教過度。有的家長總怕孩子因自己的離婚而開始「不學好」,而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對孩子賦予了極大的期望,相當多的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對孩子的期望值比雙親家庭還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撲在孩子身上,自己節衣縮食,忍辱負重,寄希望於孩子的明天,他們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進,對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一旦孩子的行為表現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 便會引起「嚴教過度」,出現責備、嘮叨甚至體罰等不良教育行為。另外,單身父(母)親長期的育兒疲勞無人分擔,就會使他們感到孤立無助,從而出現過度嚴教。這種過度的嚴教剝奪了兒童的尊嚴,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產生否定感:「我不能幹」「我很笨」,從而出現自卑、自責等問題。
單身母(父)親忙於生計或缺乏責任感,對孩子監管不力。離異後的單身父(母)親在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沒有時間、精力和物質條件撫養孩子,他們往往把孩子交給隔代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或者疏於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長沉湎於自己的傷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對孩子的關愛;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當作「皮球」那樣踢來踢去,把自己的煩惱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父母繼離婚大戰之後綿延冷戰中的犧牲品;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把孩子遺棄。筆者所輔導的學校,處於南岸區羅家壩,該校學生大多來自於周圍的企業。許多企業倒閉或處於半癱瘓狀態,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崗,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謀生 ,對於他們來說,能夠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費用就已經不錯,至於對孩子的照顧與監管,他們實在是缺乏心力。還有一部分家長缺乏責任感,或沉迷於賭博;或各自重組家庭,忽視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冷落孩子,因為害怕孩子影響自己新家的和諧,甚至有家長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門外,給學生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由於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體會不到自己的成長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不求上進;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變得焦慮、抑鬱,最終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監護者心懷內疚,對孩子過度溺愛。有的家長離婚後,對孩子常有一種負罪感,將一切問題都歸結在自己身上,無原則地一味滿足孩子、遷就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補償,傾向於溺愛型的撫養方式;有的父母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心,「收買」孩子,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出現自我控制能力差、沖動等問題。
監護者把孩子放在封閉的家庭中進行撫養,使孩子缺乏社會交往。離異後,很多單身父(母)親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依為命,老是把孩子關在家裡,以免受他人欺侮;他們按照自己給孩子設計的「理想」的人生航線來對孩子進行培養。在這種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由於缺乏與他人相處、交往的經驗,在與人交往時,必然會產生孤獨與焦慮。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跟隨母親和父親的孩子在心理問題上表現的側面不同――隨母的孩子在孤獨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上表現得較為明顯;隨父的孩子則在沖動傾向上表現得較為突出。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性別的監護者所採取的教養方式不同而造成。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女性在撫養孩子上,常常喜歡控制與干涉;而男性則不同,他們對孩子的控制與干涉較少,但因此也可能致使對孩子的放縱。過分的控制與干涉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出現自責、焦慮;缺乏管教、過度放縱則使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較為沖動,容易出現攻擊等問題行為。
三、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大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並在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關系中生活、成長和成熟,由此形成某種特定的內在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人對客觀現實中各種刺激的反應,取決於由人的社會文化關系決定的刺激物對人所具有的意義,也取決於人對特定社會關系的理解。因此,人的心理活動能否正常地進行,是與人的社會文化關系密切相關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根據社會關系的變化而作出適應性調整,那麼這種變化就會使人的內部產生一系列的矛盾沖突而難以調整,從而產生適應不良的情況。
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中,離婚雖然是可以理解,但畢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兒童,必然也會在內心深處習染上這種觀念;加之他們思想意識尚不成熟,不能正確地看待父母的離異,因此,家庭的缺損特別是父母離異這種人為因素的出現,對於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往往意味著突然的打擊與壓力,許多兒童難以承受,更無力調整和擺脫,這勢必會導致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異常。
家庭的破碎,可能導致其他人對離異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歧視,精神上會受到他人的歧視,這種壓力對孩子來講是很殘酷的。孩子在同學當中被認為是沒有爸爸(媽媽),心裡將是多麼難過!有的孩子為躲避這種壓力,遠離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離異家庭子女面前議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會使這些孩子觸景生情,引起感傷,他人無意的談話也會使這些敏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孩子怕別人提爸爸(媽媽),常常躲在角落裡偷偷地掉淚。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痛苦。當父母離異後,他們總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把父母的離婚當作見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諱談到或問到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懷疑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嘲笑自己,這種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使他們為了避免傷害而慢慢從人際交往中開始退縮。他們自己給自己築起一道心理的牆,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殼中,表面冷漠,實際上內心非常虛弱。另外,這種社會評價壓力還會使單親家庭的學生對人產生懷疑,對人缺乏信任,極易導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個體對家庭缺損這一挫折情境的適應困難
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父母離異、家庭破碎這些家庭生活的變故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巨大的、從未有過的沖擊與挫折。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地應對挫折,取決於個體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個體面對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產生,對於挫折容忍力較強的子女來說,一般尚能順利度過;而對於那些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學生,則會為挫折情境所困擾,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同樣面對家庭的缺損,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生活的閱歷還相當貧乏,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自我調節能力還較差,心靈更容易受到傷害。家庭的破裂對於孩子來講,意味著失去與父(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權利,甚至失去父(母)愛,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作用於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與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礙、對人焦慮。
綜上所述,離異並不必然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家庭結構的缺損也不一定就導致孩子的心理異常,離異對孩子心理的沖擊要通過一些中介因素產生作用,如父母之間的離婚大戰,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⑥ 父母離婚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有哪些

1、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恐懼、怨恨等消極情緒。父母離婚,本來完整的家庭破裂了,孩子必然受到心理沖擊,出現膽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極端、不相信人等負面行為,對其人際關系極為不利,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會發生改變,後患無窮。

2、孩子的自信心會受到沉重打擊。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較好的生活教養和學習上的指導。同時,家庭破裂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致使其喪失生活和學習上的信心,在行為上具有較多的反常表現,如易怒,與父親或母親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由於感受不到家庭溫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為的影響,出現反社會傾向,等等。

3、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在個性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而離異家庭帶給孩子的是殘缺不全的個性影響與教育,有的離異父母抱著補償心理或者把孩子當成未來生活的包袱等錯誤觀念,並把這種觀念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很容易造成孩子出現多種性格缺陷。

4、童年的心理創傷很難撫平,會對孩子的未來生活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許多離異家庭的孩子,直到長大成人都不快樂,因為童年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他們,使他們的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這樣的消極心理狀態會阻礙他們交友、戀愛、婚姻,因為他們對兩性親密關系有錯誤認知,也可能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靠近愛情。即使已經結婚,而且婚姻幸福,他們也會謹小慎微,唯恐配偶突然離去。

5、孩子仿效離婚。當小孩歷經父母離異的壓力之後,很可能對婚姻愛情抱持著消極的想法和態度,因此未來離婚的機率也會變高。

⑦ 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父母離婚會導致孩子自卑、孤僻、怯懦、逆反、對婚姻存在恐懼及性格會變得越來越獨特等等,具體如下:

一、自卑

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容易產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沒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極悲觀的想法。

二、孤僻

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對人際關系感到緊張,特別是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視,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

三、怯懦

有的父母離異後,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束縛過緊,管教過嚴。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變得膽小怕事,怯懦退縮。

四、逆反

這類孩子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對父母的離婚行為不理解,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出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對婚姻存在恐懼

很多恐婚的人群都是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了,這些人的內心裡是不信任婚姻的,所以長大之後很可能不願意結婚,甚至對任何感情都存在懷疑的態度。

六、性格會變得越來越獨特

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性格都或多或少的會有一些影響,有的孩子是從外向變得內向,因為覺得再也沒有爸爸媽媽的保護了,甚至要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還要學會看別人的眼色,有的孩子是從內向變得外向,也是因為要寄人籬下,父母不在身邊,一夜間就長大了。

⑧ 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哪裡

結婚和離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給家庭中的每個人,特別是孩子和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痛苦。當我們只專注於兩個人的戰爭時,不管誰贏,最終孩子都會成為犧牲品,他的一生都會灰飛煙滅。雙方都找個理想的配偶再婚。孩子小時候就是性格形成時期,需要父愛和母愛的滋潤。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家庭突然破裂,對孩子們來說,「天塌了」。他們處於敏感脆弱的時期,這時家庭問題最容易導致孩子自閉、自卑、焦慮、抑鬱和反抗。

其他同學家裡都有爸爸和媽媽兩個人,自己家裡只有爸爸或媽媽一個人。孩子害怕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的家庭,介紹自己的父母,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離異家庭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缺乏強烈的自卑感和自信。有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在父母情緒好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更樂觀、更開朗、對自己有明確的自我規劃。抵禦挫折的能力也更強,遇到難題時勇敢面對困難,攀登。離異家庭的孩子大部分都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如果不敢交往,做事優柔寡斷,或者內心極度敏感,他們可能會在成長的道路上增加很多障礙。

⑨ 父母離異會對小孩產生哪些影響應該如何去開導孩子

父母離異對孩子主要的影響,因為缺失了父母共同陪伴的時間,每一個孩子都會想要擁有一個和諧的幸福家庭。但是父母離異一定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不管是孩子跟隨了爸爸,或者是媽媽彼此都要承擔起照顧好孩子的責任。同時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之間感情破裂,但是並不影響爸爸媽媽愛孩子,只有這樣的言語告訴孩子孩子才不會缺失父愛母愛。

開導孩子的重要

作為父母在離異後一定要及時的開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爸爸媽媽離婚了,只是因為彼此感情不合適選擇離婚。依舊愛孩子,讓孩子在內心當中知道即使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但絕對不會缺失對孩子的陪伴。如果孩子想要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也可以獨立選擇。爸爸媽媽離婚並不會因為大人的錯誤而延續到孩子身上,畢竟孩子是無辜的。

閱讀全文

與離婚後父母哪些行為可以困擾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
安徽省阜陽市三區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333
大嶺山體檢是去哪個醫院 瀏覽:282
父母的房產怎麼加兒媳婦 瀏覽:206
歡慶重陽節新聞稿 瀏覽: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漲 瀏覽:524
台州職工養老保險2015發放 瀏覽:503
退休工資6000多什麼級別 瀏覽:618
公務員會計退休年齡 瀏覽:432
長壽區川維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265
農村輪流撫養老人 瀏覽:178
廣州養老院排名 瀏覽:930
70歲得了肺癌怎麼治療 瀏覽:668
企業職工在管理崗位上如何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19
蘇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錢 瀏覽:54
保定徐水養老驗證用哪個軟體 瀏覽:838
60歲以上老人腎萎縮能活多久 瀏覽:235
癌症晚期好好孝順 瀏覽:388
雙獨子女成家後雙方父母怎麼辦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