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該如何抑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教育孩子也是一段周期很長的過程。隨著孩子的成長,有些孩子會變得不聽話。進入青春期以後,還有很多的孩子會表現出叛逆的心理。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會有一些情緒。但是有一些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該怎麼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呢?
最後不要在孩子面前講一些大道理。特別是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有些父母就跟他們講一些大道理,他們是根本聽不懂的。在小孩子的意識里,思想還不是很成熟。關於好與壞,對與錯誤的區分度並沒有那麼高。如果父母總是喜歡講大道理,孩子只是當過我開玩笑,根本聽不進去。總是聽這些大道理,孩子也會感到很厭煩。有些孩子聽這些大道理,還會激起他們心中的逆反心理,干什麼事情都要跟父母對著干。
㈡ 家庭教育中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呢
在家長發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布滿恐懼,心理緊張害怕,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亂發脾氣、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話孩子會不知不覺受到傷害,心理的創傷是難以撫平的,未來孩子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表現得很沒自信,難以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容易沖其他人亂發脾氣,性格會比較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冷漠孤單,在經常發脾氣、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往往都難以獲得幸福。
㈢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㈣ 父母要怎麼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在教育孩子時更輕松
《爸爸去哪兒6》播出後,討論的焦點一直是冷酷的父親--楊爍。他的性格也很暴躁,對待孩子也沒有耐心,看完節目後,網友都說,這樣的父親真的是童年的陰影啊!
原來楊爍的兒子,7歲的楊雨辰,是一個特別溫柔的小男孩。幾個家庭一起來到場所後,由於楊雨辰沒有和爸爸一起走路,所以楊爍嚴厲地要求孩子趕快過去。楊雨辰過去後,楊爍又對自己孩子的衣服、包和走路方式表示不滿。這種語氣讓人驚呆了。
3.學會合理表達你的感受
小編有一位同學,她的性格很好。當她成為母親的時候,就很少生氣。她很少生氣的原因是她經常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管你怎麼不順心,即使你被你的老闆罵了,即使你被朋友誤解了,回家和你的親人聊天,你也會感到平靜,永遠不會在孩子面前擔心負面情緒。
㈤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怎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從早上睜開眼睛之後,可能就會帶著一種情緒開始一天的生活,可能是開心,可能是煩惱也有可能是焦慮。
尤其是現在生活壓力比較大,有孩子的家長往往擔心大於開心,整天被工作弄得焦頭爛額,回家之後難免會帶著情緒與孩子溝通。
大多數時候家長發火可能並不只是針對眼前的事情,而是因為孩子犯錯而想到了之前的煩惱,連帶著一起就把怒氣發泄到孩子身上了。
「控制情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個人如果能夠自由的控制情緒,需要相當大的自我調節能力,能夠將每一件事都想得透徹明白,才能不會讓上一件事的餘波影響到下一件事情。
在溝通過程中表達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從來都不和孩子談感受,那麼出現的情形就只有對抗,沉默。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消極對抗,就是因為他們內心對家長的一些做法存在偏見,比如說父母曾經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不會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了,這樣產生的落差會讓孩子非常想要重新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愛」,可是人總要長大,對待一個上小學的孩子就不能和對待上幼兒園時期是相同的,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
還有就是孩子內心對家長管教的恐懼,讓他們即使對父母的做法有異議和疑問也不敢說出口,孩子不敢問,家長不願意說,時間久了就造成了親子溝通之間的障礙,而這個障礙又會成為教育矛盾的主要原因。很多時候父母的情緒把控不好原因就是他們無法得到來自孩子的反饋,不能掌握適當的教育力度。
控制情緒的前提就是先要認知情緒,而認知的方式就是表達出來,有的時候家長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帶著其他的情緒去教育孩子的。控制情緒不等於壓抑情緒,很多時候家長在對孩子發火或者動手之後都會後悔,沒有父母願意整天對孩子大吼大叫,可是當他們的行為在某個時刻觸碰了情緒導火線的時候,情緒一觸即發,心中記得的各種育兒方法都瞬間失效,能做的就是沖著孩子發泄怒氣。發火只能暫時糾正孩子的行為,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就是為親子溝通問題埋下了導火索,所以情緒大爆發除了能夠解父母心頭一時之快之外,正面教育的作用很微小,反而意味著父母在將來會拿孩子沒有辦法。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和別人做了什麼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家長不要用太高的標准要求他們更不要苛責自己。
當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思或者有質疑的時候,家長要理解並且換個方式進行引導,而不是急於維護自己的權威而橫加指責。對於孩子肆無忌憚的咆哮並不是教育,而是自私的發泄情緒。
家長要先學會情緒管理,才能言傳身教的給孩子上課,發火是情緒中樞在起作用,如果能夠學會讓情緒延遲幾秒,理智中樞就能開始工作,這樣情緒就等得到妥善的處理了。當家長感到自己有一種想要怒吼的沖動時,先深呼吸幾次,冷靜下來,不要馬上付諸行動去批評和指責孩子,為理智腦的啟動贏得時間。
事情的發生是不由人控制的,但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卻是自己能夠掌控的,所以家長要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改變自己的情緒反應模式,一旦內化成思維習慣,孩子和家長都受益。
㈥ 正面管教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教育子女的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的是以身作則、言出必行、誠實守信、干凈整潔、禮貌待人......往往處在社會中的我們經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很是疲憊,威脅、謾罵、責備、問罪、警告、挖苦等等的一些行為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想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經歷,那麼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吧。
改掉動不動就責備、興師問罪的壞習慣。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裡面,雖然有些事情是錯誤的。當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上來就把孩子定性為「犯錯者」,而是先聽一聽孩子對這件事情怎麼說,然後在給出自己的判斷。一開始就毫無根據的責備,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變得復雜化,失去了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機會,這是不可取的。
徹底的拋棄謾罵與威脅。這兩種行為真的是無可救葯了,所以果斷的拋棄掉。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怎麼這么蠢啊,這都做不好」、「你簡直笨蛋透頂」、「你再碰電,你會被電死的」、「我數十下,你還沒穿好衣服,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看,這些都是多麼殘忍的話,孩子是我們愛的結晶,對愛說出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對愛的褻瀆、不尊重。所以,掌握好說話的度,也是一種愛。
你不是將軍,請不要隨便下命令。我們經常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讓孩子聽從我們的命令與指揮。孩子一旦不聽話,就會變得氣急敗壞,覺得孩子不懂事,不乖,不聽話。每個孩子都有一套自己活著的規律,不要因為你的「霸道」,人為地扼殺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剝奪。所以放棄「命令」式的說話口氣,讓自己變得溫暖起來。
不要對孩子講大道理。孩子很小,思維意識的形成還不完善,好與壞、對與錯的區分還沒有那麼明確。講太多的道理,特別是大道理,孩子不但聽得似是而非,而且對自己的判斷會產生負面作用。講太多的道理,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情緒,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且會適得其反。學者說一些簡單易懂的話,做一個適當的引導,比說一堆的道理強得多。
不能隨意的對孩子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成長的經歷也千差萬別,做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好與壞只是表面的一個現象。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說「你看那XX,什麼都好,學習好,體育好,繪畫鋼琴什麼都會,你再看看你...","你看你哥哥就比你強得多,什麼事情他都會提前做好准備,你怎麼不能學學他呢?」等等的一些比較。每每聽到這些,都覺孩子好冤枉啊,我就是我,我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呢,我有自己的長處,我比他們強的地方也有很多......少比較,多鼓勵,多觀察,多發現。
孩子不是我們的仇人,他是我們的愛,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的,所以不要去諷刺挖苦孩子們。「慢吞吞」、「好忘事」、「沒條理」等等這些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那麼就不要因為孩子的這些情況而挖苦他們了。參加中考那一年,到同學家送筆記,剛進門就聽到他的爸爸說「還有一周就考試了,現在才開始學習,你可真用功啊」,後面同學對我說他恨死爸爸的那句話了。所以,在孩子表現的跟平時不一樣時,還是多多的體會孩子吧,孩子也需要關心與肯定。
㈦ 父母要學會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把孩子當出氣筒
樓下的強強媽媽又在大聲的罵著孩子,不用聽也知道肯定是強強沒有好好寫作業,甚至一直抱著手機不放,才引起了媽媽勃然大怒。
強強從小就有些調皮,上學後依然如此,所以強強經常挨打挨罵,雖然他很怕媽媽,但就是不長記性,幾天後又會重蹈覆轍。
相比之下,樓上的田田媽媽對田田的教育似乎更得人心,她平時幾乎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是在自己心情不好,感到煩躁的時候會把情緒轉嫁到田田身上。
有時會不讓他看電視,有時會制止他出去玩,當然這些情況發生的並不多,總的說來田田應該是很幸福的。
然而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父母情緒容易失控,導致他們把負面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精神虐待,比身體虐待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所以盡量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局限,用不同的眼光去挖掘事情的本質,或許能夠豁然開朗。
千萬不要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打罵孩子,盡量深呼吸讓自己冷靜,或者轉身離開這個有可能發生不良後果的環境,不要和孩子面對面。
等到自己心平氣和之後,再出現在孩子面前,這時一定會發現其實孩子一直那麼可愛,只是自己的情緒不同而已。
㈧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父母該如何控制情緒呢
引言:很多父母抱怨說,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難控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往往不能控制情緒。媽媽或爸爸經常這樣說:「我知道生孩子的氣不好。但是看到孩子闖禍,就控制不住脾氣。」家長們如此深愛和負責,教育也要重視方法。
三、轉移注意力
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強烈的感情對教育孩子有什麼幫助。當我們確信自己可以平靜下來,可以嘗試深呼吸,可以平靜地和孩子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可以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總覺得受不了罵孩子,我們可以先離開,平息情緒,或者讓孩子的父親和孩子溝通。反思自己,看看自己通常因為什麼事對孩子發火。什麼情況,什麼原因,頻率如何?到底是因為自己太累了,還是寶寶做的事是對的,只是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怒吼到底是為了發泄感情,還是為了教育孩子?
㈨ 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壞情緒,有什麼幫助方法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在寶寶的日常成長中,新手父母要面臨一些挑戰:壓力、憤怒、沮喪和怨恨。寶寶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怎麼總是無理要求?大寶對二寶為何各種挑釁?其實,這些經歷自然喚起了難以處理的強烈感情。但重要的是調整和管理這些情緒,因為你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㈩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會轉移注意力。看看自己,問問自己,我強烈的情感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讓自己冷靜下來,試著深呼吸,確定自己能和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然後坦誠地告訴我們我們的感受。例如我媽媽對你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前面我們說過,媽媽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如此重要,沒有孩子會希望媽媽難過。如果忍不住責罵孩子,可以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出去走走,或者看電影,讓父親和孩子交流。我們應該明確我們的教育目標。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生孩子的氣,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父母往往會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孩子。
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只是我們的情緒。要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緒主人。當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我們就不會用「你真讓我生氣」、「你真讓我失望」這樣的話來批評孩子,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孩子,別看你。你才3歲,30歲就要對媽媽的情緒負責。」一個真正能為自己負責的家長,會把自己當成情緒的主詞:「我覺得很生氣」「我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