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總希望家長一直陪伴自己,家長應該怎麼辦才好
對於很多的家庭來說,相信都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孩子很想得到父母的陪伴,但是父母卻忙於工作無法兼顧孩子,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即便是自己很忙,我們也應該多關心孩子。
有的時候放手也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的想法特別的單純,不像我們大人一樣復雜,只要我們對他們足夠的尊重,並且放下父母的身段,說不定還可以與孩子成為更好的朋友。畢竟孩子更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只要我們願意嘗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彼此之間的問題都能夠化解掉。
B. 5歲孩子為什麼總讓家長陪著玩
一是,家長溺愛讓孩子總是離不開家長。二是,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自己玩耍會出現意外。三是,孩子還不會找小夥伴玩耍。
C. 發現孩子總想黏著父母,真的只是因為需要關愛嗎
「媽媽!媽媽!你快來陪我嘛!」
「媽媽呀!你一直抱著我好不好?」
「媽媽呀!你快點過來呀!」
如果說孩子是開心果,那麼,黏人的孩子還會是「年糕」或者「口香糖」時刻粘著你——
說不放,就不放!
4
黏人的孩子不能硬來,只能軟攻!
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桌子上有一顆糖果,如果孩子能忍著,過半小時後再吃,就會得到兩顆糖果。
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學會忍耐。
在與孩子一問一答的互動游戲過程中,孩子對陪伴的渴望和需求就會逐漸緩解。
游戲,是解決親子問題的萬能鑰匙。
看似簡單的游戲不僅能讓黏人的孩子學會等待,而且可以在等待的過程中給孩子獨自玩耍的機會。
這一次次獨立玩耍的經驗積累,就能讓孩子收獲到獨立的勇氣,何樂而不為呢!
泰戈爾在詩里這樣寫道,「我們幾乎忘記了如何像孩子般享受游戲。」我們有時會忘記了如何游戲,忘記了孩子們本該在游戲中快樂地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特別,如果你深深感覺自己有一個黏人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學著獨立,如果你足夠愛你的孩子,那就尋找你們專屬的親子小游戲吧。
D. 父母經常陪伴孩子和不經常陪伴的孩子心理上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即使你的孩子自覺性再高,學習成績再好,家裡也有老人代為看管,但是,誰能保證孩子的成績和自覺性不會發生變化呢?一旦發生了怎麼辦?手機視頻,孩子很聰明的,不在眼前,誰聽你的?馬上回家,容易嗎?完全依賴教師,可能嗎?畢竟想養好、教好孩子,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多數父母都會情非得已地拼搏事業,而因此無法時常陪伴孩子。
E. 往往哪個孩子會在父母老了以後能陪在身邊,是什麼原因
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孩子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自己在晚年的時候,孩子能夠經常回來看看自己陪陪自己就心滿意足了。但近些年來經常會出現一些關於孩子不贍養老熱,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的新聞事件,更是讓老人們都傷透了心,孩子小時候父母都是捧在手心疼愛,等到自己老了,孩子卻嫌棄自己是負擔,連看望都成了父母的奢望。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同村的劉大爺家有兩個三個孩子,都是男孩,因為老大是倆人的第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他十分的疼愛,等到老二父母幾乎都過了用心的勁兒了,都是撿的老大的舊衣服,吃老大吃不完東西。等到老三的時候,夫妻倆年紀也比大了,算是老來得子吧,加上家裡的經濟條件改善,便又十分的心疼,什麼事都順著他,老三想要什麼夫妻倆都會給。
2.不偏袒
很多有「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都會偏心家中的男孩,覺得女孩遲早都是要嫁出去的,男孩才會給自己養老。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不管男孩女孩,因為工作等原因,不可能都會留在父母的身邊,有的男孩在外地工作,可能還會在外地定居,一兩年都不回來一次,家裡的事情還得指望自己的女兒。
所以父母心中的一桿秤要放平,對待所有的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不偏袒任何一個孩子,也不溺愛任何一個孩子,這樣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才會收獲兒女的關心和陪伴。
F. 孩子哪個年齡之前,最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呢
雖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說想要好好孝敬父母時卻因為父母不在了而不能盡孝道,但是在現在社會中,不僅僅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更多的是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在現在社會中,很多的父母因為家庭的情況不太好,於是選擇將孩子交給老人照看,而自己出去外面打工,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經常回家,所以和孩子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慢慢的,孩子和老一輩之間的關系變好了,但是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卻慢慢變得疏遠了,長時間下來,不僅對父母有了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有了影響。
3.不願意與人溝通
父母缺少陪伴,不僅性格會變得敏感,而且也不會願意與人溝通,因為父母的缺席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一種自卑感,看見別的小孩有家人陪伴就會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們,這樣的自卑感在孩子的心中越積越多,擴散的越大,孩子就會變得抗拒與人交流,不在願意和別人說話溝通。
G. 為什麼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很多人還沒想明白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的不僅僅是家長的角色,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人生的導師。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潛移默化中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
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其實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其作用會比他們在學校的重要,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在孩子的性格,意識形成階段一定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多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擁有健康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
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其實很簡單,與孩子的相處中經常與孩子一起做游戲,在游戲中教育孩子一些知識,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深刻。平時沒事的時候或者在睡前給孩子講一些故事,通過故事讓孩子學到一些道理,更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多多陪孩子上一些早教班,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經常帶孩子外出玩耍,讓孩子多接觸外面世界,更增加與孩子的相處時光。其實無論做什麼,只要多多與孩子相處,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快樂的。無論玩具還是零食,都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地位。
千萬不要小瞧和孩子的相處時光,短短的一會兒,你會得到不一樣的快樂。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你會發現他們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快樂容顏。也許這就是血濃於水,孩子是群神奇的小傢伙,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中才可以擁有快樂的童年,才可以健康成長。
H. 哪個年齡段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與教育
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
調查發現,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認為整天被孩子纏著很煩、親子活動很無聊等,把對孩子的陪伴當成一種負擔。其實,父母與孩子真正親近的階段只有孩子的胎兒時期,當孩子開始學走路、說話時,就是為了能離開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交流;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場離別,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當作一種任務、一種付出,而是一種福利,且這個福利是有期限的,當孩子慢慢長大,他會一次次掙脫,去尋找他想要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對父母都要爭取的權利。
第一就是平等和尊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一直比較缺失,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總是幫孩子做主。中國家長為什麼敢這樣不尊重、不平等呢?有一個前提叫:我是為你好!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第二是快樂陪伴。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代入自己的價值觀,認為不管是報補習班還是學才藝都是為了計劃好孩子的未來,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而是陪著孩子奔走於各種不同的興趣班、補習班,這種陪伴孩子真的快樂嗎?他需要這種陪伴嗎?陪伴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親子互動時間。
第三是要互動、要參與。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一種陪伴是孩子在公園里玩,父母卻在一邊玩手機。陪伴應該要親子雙方全身心地參與進行,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交互作用孩子才會產生動力,他需要有刺激會能產生神經鏈接。
閱讀、親子游戲、聊天等都是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