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

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

發布時間:2022-04-05 03:19:23

❶ 在生活中父母與孩子該如何有效的進行溝通

在生活當中父母想跟孩子好好溝通,就得放下自己的權威,用心去聆聽孩子的想法。一個父母如果跟孩子沒有很多溝通的話,就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會跟父母做反抗。沒有辦法跟孩子溝通的父母可能就是因為經常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很痛苦,想要跟孩子溝通就要保證談話的質量,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父母對自己不在乎。

❷ 怎麼處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

方法一: 1、主動溝通。平時多與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2、換位思考。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系,免得父母擔心,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4、多些寬容。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 5、有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錯誤,讓父母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父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6、主動幫助。幫父母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開心。 方法二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招式二: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招式三: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招式五: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六: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❸ 父母要如何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老人之間的關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文章來源:勵志一生網

❹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怎樣和孩子溝通

一個孩子一個樣。具體的事情要具體對待。關鍵是父母要有良好的與孩子溝通的能力。任性是孩子的本性,在3歲以前,父母要學會適當管理孩子的即時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孩子任性時,可以用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等。

❺ 父母應該與孩子怎麼溝通

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建議收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今天@口才訓練方法小編為您分享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無知的人盡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

2、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人,一問三不知的人,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3、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4、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對孩子做到欣賞優點,包容缺點,允許孩子有不完美。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5、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6、時而配合肢體語言

其實孩子打從出生後就試著解讀父母的表情和手勢了,當他*的嘴向下時,寶寶就知道媽媽不高興了;當爸爸皺眉頭,孩子就知道可能有不明白的事。身體語言常是無意中流露,最容易被孩子識別和接受。所以,父母應該多採用肢體語言。譬如當孩子在活動場所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執時,孩子脫口:「討厭!」媽媽此時應板起臉對孩子說:「不許這樣說!」這樣能強化語言的作用。

7、別喋喋不休做解釋

德國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幼兒不要解釋,因為他們不能理解這些。只有到幼兒園的年齡後,可以給他們作一些簡略的解釋,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需要父母陳述一些更具體的理由。而此時的孩子,只要一個「不」就能讓孩子接受,譬如媽媽帶孩子去食品店買蛋糕,孩子吃完後就把包裝紙扔在路邊,媽媽只需對孩子說:「把紙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而不必說:「大家都這樣扔的話,地球就會變臟的,人類就沒有足夠的空氣呼吸」等道理去闡述,過多地理由解釋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8、要簡單明了地告知

對孩子提要求,要清晰明了,如果在具體的指令前加上許多和主題無關的內容,這對孩子來說,猶如是在進行一場智力測試。孩子要在二三十個詞彙中尋找到媽媽最想要表達的那一個,這是很為難孩子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孩子暈了,只能給媽媽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不!」而簡單明了的指令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早上起床,媽媽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對孩子說「寶寶,自己穿襪子和鞋子,我知道你很棒!」孩子就會領會媽媽要自己穿鞋襪的要求。但如果說:「你願不願意自己穿襪子和鞋子,做個乖孩子呢?媽媽沒有時間幫你穿了,因為媽媽要做早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樣的指令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❻ 父母應該如何與子女進行有效溝通

父母在於子女溝通之前,請先傾聽子女的傾訴,讓子女把自己的心裡話,自己的想法如實的告訴你,傾聽的過程,不要打斷子女的說話,不要發表自己的言論,當子女把自己的所有的話告訴你後,在發表自己的言論,但是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雖然是家長,但是也要心平氣和的說話,雖然對子女是愛,但是說話的方式、溝通的方式,一定要溫和,經常和子女溝通,緩和和子女之間的代溝。

❼ 如何加強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一、理解尊重孩子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四、學會傾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老人之間的關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文章來源:勵志一生網

❽ 父母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

父母首先情緒要平和
然後就事論事,明辨是非,做的好的及時表揚,做的不好的及時糾正估計。

閱讀全文

與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類人的養老金要停發 瀏覽:12
退休員工可以買社保嗎 瀏覽:859
怎樣提高老年人的性功能 瀏覽:449
上海銀行養老金提前領取 瀏覽:205
鎮江楓葉紅老年公寓 瀏覽:751
江蘇省勞模退休工資增加百分之五嗎 瀏覽:797
長壽火車站打車多少錢 瀏覽:23
父母真的煩怎麼辦 瀏覽:932
靈活就業人員社保退休後可拿多少錢 瀏覽:61
池州秋浦敬老院電話 瀏覽:177
我老人家不懂得配合怎麼辦 瀏覽:17
吃面養生總是反胃怎麼回事 瀏覽:16
2019社保養老金漲多少 瀏覽:4
福州退休金補貼 瀏覽:158
貴州最長壽老兵去哪裡了 瀏覽:620
長壽路到康王南路 瀏覽:46
廣州社保個人退休年審 瀏覽:184
將養老保險轉回戶口所在地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849
2017感動中國人物孝敬父母的 瀏覽:948
石家莊養老院有哪些服務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