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為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東西有哪些
很多父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認為這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以親切禮貌的方式待人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富有成果的工程師不一定是智力最高的人,但他們是能與同事很好地溝通的人。一位同事告訴我,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曾在交往方面遇到困難。當時一位同事受傷,那位朋友的母親堅持打電話問他對那個男孩有什麼感覺。「媽媽,」我朋友反對說。「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他會知道的。」他的母親回答說。這個電話標志著親密友誼的開始。「我媽媽告訴我,友誼不是因為別人對你表示關心,而是因為你對別人表示的關心。」我的同事回憶這件事說。
喜歡讀書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會那麼壞。他有自主的學習習慣,自發的學習能力,正確的三觀,這一切都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為此,我想從小和他一起讀書,愛上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成為喜歡書香的孩子。對孩子最好的禮物勝過感激。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能對這個世界的美麗有更敏感細膩的經歷,能得到更多的友誼,從別人那裡得到更多的成長力量。我希望能給孩子留下溫暖的笑容,對這個世界、周圍的人充滿親切,經常微笑,在這輩子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能以樂觀清新的心態面對。可以克服所有未知的困難。
② 父母應該給孩子什麼
最好的方法是鼓勵。批評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敵人。盡量強調孩子的優點,忽略他的缺點,孩子的自信心才會提高。這點中國父母要好好向美國父母學習。中國父母以批評為主,美國父母以表揚為主。因此美國孩子自信心比中國孩子強。
③ 父母修養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呢
有修養的樣子真的很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影響當然重要!
比如有這樣一回事,內容大概是這樣:一家人到飯店吃飯,飯店生意好,坐滿了人,這家人找好位置坐下之後,小孩子不願意了,越熱鬧的場合,他越興奮。所以在桌與桌之間穿來穿去,而且還大聲喊叫,這已經影響到了別桌吃飯的人了。於是有大膽的人就和他的父母說,希望能夠管好小孩,別影響了大家的進餐。於是乎,家長不願意了,反而數落起提建議的人,說小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一個大人這么計較干什麼?
家長不管教小孩,反倒埋怨起提建議的人不大度了,斤斤計較,和小孩過不去!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去管教他,我把它叫做教育契機! 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抓住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我們允許孩子犯錯,因為孩子不懂事,但我們大人不能不懂事,不能允許自己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是合適,不合適的我們一定要找准機會進行教育,更正不良行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我們做家長對孩子的責任所在!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小女生背著書包過馬路,可能比較急,匆忙從人行道想跑過馬路對面,跑到一半,在馬路中間停下來了,因為她看到一輛車向前駛來,所以不敢再往前跑了,就這樣站在馬路上,想看準機會再過,開車司機也把速度降下來,然後停了下來,小女孩見狀,立馬快速跑過馬路對面。而小女孩之後的舉動感動了一眾網友,她走到安全的馬路邊,然後朝著小轎車,深鞠了一躬!那一刻,小車司機真美,小女孩真美!
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就是孩子的人生向導,父母的修養對孩子十分重要,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小孩,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為了天下孩子都能成為有修養的人,我們做父母的責無旁貸!
④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愛
先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愛:愛是容忍、慈祥、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動怒、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孩子最需要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遺棄與遺忘。對孩子來說,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穩定、自在的感覺就會油然產生,這樣,人才能勇敢地冒險,不怕艱苦。這種愛的需要是人類的最基本的需求,這種愛不是你替他、你幫他,不是金錢、物質的滿足,不是單純的親吻、擁抱、甜蜜的愛稱。
當然,除了心靈上的慰藉與愛以外,更多的是孩子們有所需要:
一、被聆聽、被了解的需要。孩子在小時侯,通過父母的愛撫、擁抱、搖動等親昵舉動,很容易體會到被愛。但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與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與語言。這時候噓寒問暖,也能使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能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就需要聆聽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聽、被了解,因為他們受到許多壓力,但卻無處表達、申述;另一方面,由於內分泌的影響,孩子的情緒相當不穩定,若父母能了解他們,一定對他們很有幫助。
二、獨立自主的需要。一個人的一生有兩個性格獨立發展期,一個是在兩歲時,一個是在十二三歲時。這兩個時期的發展如果受到阻礙,則會影響到一生。當然這兩個時期對父母、對子女都是最困難的時期,孩子要開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證,向外獨立去探索,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父母開始體會到孩子漸漸遠離自己,也會感到不適應。這個時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與雅量,要允許他們嘗試走出家庭與依賴的小世界,並能隨時給予他們關懷、支持與鼓勵。這個獨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這兩個階段沒有受到鼓勵與支持,他的自我感就會發生混淆、困難甚至薄弱的現象。當他長大之後,就會有做決定的困難,很難信賴自己與別人,常常要依別人的意見看法來行事,自己很怕有獨立不同的看法。顯然,如果真是這樣,其內心的沖突會影響到他與外界的來往。
三、成就的需要。每個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自信心、自尊心才會由此建立起來。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勵與引導,自己獨立地完成某些事情。這個成就的需求有很大的相關性。在有關的心理學理論上,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培養一個人成就、自信的關鍵時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滿足孩子的這個需要呢?其實也不難,就是要放手讓孩子們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為怕他們會失敗而代替他們給予太多的指導,「放心」是很重要的方法。
四、游樂的需要。我所指的「游樂」,是指孩子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調節心情的方式,有的人可能是聽音樂、玩游戲,有的人可能是看書、聊天,而有的人調解的方法也許就是靜靜地坐著發發呆,孩子也是這樣,這些游樂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輕松自在而已。不等同於父母讓我做什麼這個時間規定做什麼,安排下的「游樂」時間,暗示了孩子的心理,阻礙了孩子們的心情放鬆和得到平衡的發展。如同一個再成功的人,如果沒有休閑的時間放鬆自己,活起來就像一盤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沒有意義,心理也會出如自私、沒有同情心、古板等傾向,甚至成為有暴力傾向的人。
⑤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什麼 除了物質還有精神方面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點石成金」的方法,包括學習和精神方面。
⑥ 家長最應該給孩子的愛有哪些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合理適度的愛,一定要有方法和界限。例如,我們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本來孩子可以穿衣服,可以背書包,父母都替他做了。這會剝奪孩子自己做事的能力。時間長了,孩子變得依賴父母。當他們沒有父母的時候,就要等待,形成這樣的心態。他根本不用自己的大腦解決問題。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一天離開父母開始新的生活時,他們往往會面臨新的挑戰和環境,他們的挫敗感很強。那時候他們沒有父母的直接幫助,只能靠自己去面對。有些孩子迷茫無助。與其讓孩子以後覺得不舒服,不如讓他們嘗試做一些自己暫時沒有做過的事情,比如掃地、打掃房間、自己洗衣服、學習簡單的烹飪方法。
父母可以利用一個機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現在是彌補這些缺點的時候了。同樣,如果父母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他們會感到被深深地接受和容忍。父母的寬容會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下次願意聽父母講解如何做得更好。比如孩子總是丟東西,今天紅領巾,明天水杯,父母反復照看自己的東西上千次,孩子不知道怎麼做。不如溫柔地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你把杯子放在哪裡?它不會掉在別的地方。紅領巾怎麼系在脖子上不松?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批評孩子上,孩子就會處於情緒狀態,沒有時間去考慮和思考改變現狀,這樣會破壞親子關系,威脅孩子的安全感,不利於孩子的進一步學習和成長。
⑦ 父母應該從小給孩子養成什麼好什麼樣的,好習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6
⑧ 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愛有哪幾種
有理由來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父母要主動在孩子面前敞開自己,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達給孩子,孩子獲得了我們的信任,會更加尊重我們。這需要真誠的接納孩子的意見和不足,欣賞孩子亮點和優點,是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和安全感;而並非傳統的陪伴,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更不是物質滿足;不是說教,更不是監督和批評。
有了經常性的交心溝通,才能讓孩子知道,愛和感恩愛是怎麼回事,千萬不可以讓孩子感受不到你在愛他,這樣會最失敗。不能對孩子過度的寵愛,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父母應該做到又緊又松,做錯事情的時候就要嚴格批評教育,讓孩子知道錯誤的原因。家長們一定要知道教育孩子的真諦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極其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