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在學校受委屈了,作為父母該如何去正確處理
小明放學回家,心情不好,扔下書包坐在沙發上哭,眼圈發紅,在學校哭。(大衛亞設,Northern Exposure(美國電視),學校名言)母親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也沒有說。
⑵ 感覺孩子受了委屈,家長應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東方IC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總是要與別人發生接觸,孩子也不例外,在學校要和同學交往,在學校外也還有自己的一些小夥伴。有些時候,難免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有的孩子自己就解決了,也有很多會「驚動」到家長。這種時候,一般而言,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受了欺負,總是會挺身而出,為孩子「討回公道」。但往往,孩子們的世界並沒有那麼復雜,反而是家長們把事情搞復雜了。下面結合兩件真實的例子來談一談。
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一個女孩的媽媽在班級群里說,自己的女兒回家跟她要麵包,問在學校吃不飽么,孩子說不是,是為了給某某(我女兒),好讓她跟自己玩。那個媽媽在群里就說,某某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跟別人要東西才跟一起玩,太不像話了。我看到之後就問女兒,天天給你帶吃的,你怎麼還跟同學要吃的?女兒說沒有啊。跟她說某同學這么跟自己的媽媽說的,要帶麵包給你你就跟她玩。女兒很平靜地說,那她是在撒謊,她老愛撒謊,我們都不願意跟她玩。當時僅僅六歲的女兒說這些的時候,眼神明亮清澈,毫不躲閃。我知道了,女兒說的是事實。我就在群里問那個媽媽,我女兒說根本沒有跟你家孩子要吃的,請你仔細問問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中間過程有點小曲折,省略)後來,那個媽媽不得不在群里道歉,原來是我女兒和幾個同學常在一起玩,她女兒想跟著一起,但我女兒她們幾個都不願意帶她,所以她就自己想了這么個主意,以為這樣就可以跟著一起玩了。
圖片來自東方IC
針對這件事情,我也和女兒探討了一下,某某想和你們一起玩,其實是好事,你們也不能總是不帶她一起啊。女兒說,她那麼討厭,我才不要跟她玩。我一想,也是啊,孩子也有自己的好惡愛憎,我們成年人與人交往還要分個親疏遠近,憑什麼要求孩子就要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呢?跟誰玩不跟誰玩是孩子自己的權力,為什麼要干涉呢?再說了,孩子么,總是在成長、在變化,今天跟這個是好朋友,明天又跟別人成好朋友了,這也是很正常的,何必要大驚小怪呢。也是,也就沒有再要求她必須怎麼怎麼樣。事實也證明,孩子們都是在成長的,那個女孩後來不再總是說謊了,這些年一直和女兒一個班,現在和大家在一起玩得也很好。
其實這件事,至始至終應該都不能算是有女兒的什麼事,她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想法去做,但生活就是這樣,有些時候,你會被莫名其妙地牽扯到一些事情當中,女兒這也是險些擔了「莫須有」的罪名了。
反觀那個家長,在聽了自己女兒的話後,就主觀地認為是對方的錯,不把事情搞清楚就輕易表態,從義憤填膺到理屈詞窮,最後還不得不道歉,我想對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什麼好事吧。
第二個事例,也是發生在女兒班上的。一個男孩,平時比較淘氣,經常和其他同學發生沖突,這個男孩呢,又是一個比較愛哭的孩子,動不動就告訴家長。而他媽媽往往是不分青紅皂白,感覺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了,理直氣壯地找到學校,把對方孩子狠罵一通。女兒多次回來後說,某某某的媽媽又到學校罵人了,其實都是他先找事,人家一反抗,他還老哭,就知道告訴他媽媽。全班同學都知道,就他媽媽不知道他什麼樣,還到學校來罵人,真是讓人無語了。
圖片來自東方IC
這個媽媽其實就是犯了一個大忌,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又毫無顧忌地去罵別人,這對自己的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他會認為,無論我怎樣做,我都是對的,媽媽都不會讓我吃虧,她會一直幫我。但是,孩子總要脫離父母的翼護,早晚有一天要去獨立地面對生活,那時候怎麼辦?況且,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將來怕是要處處碰壁的。
綜合上述兩件事例,個人以為:
當孩子與別人發生矛盾沖突的時候,首先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解決,不要老想著按按我們成年人的想法和准則去干涉,人為地把本來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如果孩子自己真的解決不了,家長可以適當地幫助,但切忌武斷、魯莽,雖然孩子就是自己的好,但也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永遠對,一定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對錯觀念,對的,就去堅持,錯了,也要勇於認識和改正錯誤。另外,家長也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給孩子起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
當然,如果矛盾沖突中孩子的做法是對的,家長也必須對孩子做出正確的鼓勵和支持,要讓孩子有足夠的認同感和安全感,這樣,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圖片來自東方IC
⑶ 當孩子受委屈時,做父母的到底該怎麼做
首先安慰孩子,並表示對孩子的理解。然後跟孩子一道分析問題,並找出正確應對方法以及從中應汲取的經驗或是教訓。家庭氛圍溫馨和睦的孩子性格相對會比較平和穩重。所以,家長首先對孩子溫柔關愛與呵護,遇到問題要幫助孩子一道分析問題所在,並想辦法孩子解決問題。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耐心查找原因解決問題;此外,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遇到問題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也不要批評和呵責,要及時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依靠和溫暖,給他支持,給他力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後強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因為父母親的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舞。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會是一個很自信陽光、有愛心的孩子,他會及時將自己的愛分享給身邊需要幫助的其他人,會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人。總之,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孩子最堅強的精神支撐!
⑷ 當孩子委屈的時候,需要的是什麼
一些父母會故意給孩子的成長製造一些麻煩,以提高他們抵禦挫折的能力。事實上,我們都“誤解”了挫折。在心理學中,挫折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當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障礙和干擾,他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太多的挫折就是太多的消極狀態。太多的消極狀態只會讓孩子對生活缺乏激情,做事沒有激情,失去信心,變得非常自卑和脆弱。只有大麻煩才是挫折
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是從小就與孩子溝通不好的父母,父母應該在孩子出生後始終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親子關系。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們在8歲時有自己的判斷力,他們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成長。父母應該積極改變他們的一些傳統觀念,樹立學習不是孩子唯一的事情的觀念,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圈。當他們被冤枉時,他們可以和他們的同齡人交談,這樣他們的心理壓力就不會很大。交流一直是父母的話題。通常,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心理關懷,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同學中遇到的困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關注孩子的一些心理變化,帶孩子去看一些正面的電視和有意義的公益廣告,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學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
⑸ 當孩子受了委屈的時候,家長怎麼處理是正確的
人生的路上總是荊棘叢叢,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會擔心孩子未來不夠堅強,不能從容面對生活的各種障礙,於是我們會有意識的製造些「麻煩」,讓孩子去歷練,可是錯誤的抗挫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強大內心,更會讓孩子進入誤區...
3種錯誤的抗挫教育
1
認為孩子經受的挫折越多越好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成長中故意製造一些麻煩,來提高孩子抗挫的能力。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挫折。
在心理學上:挫折是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
過多的挫折,就是過多的消極狀態。過多的消極狀態只會讓孩子對生活沒有熱情,做事缺乏激情,失去信心,變得十分自卑和脆弱。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難波折,未來真正給孩子造成阻礙的並不是眼下的挫折和困難,而是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心境,樂觀積極的心態始終可以幫助孩子化解困難,笑對人生,還能把每一次的困難變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變成自己通往成功的墊腳石,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認清挫折的本質,幫助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這,才是挫折教育的關鍵。
⑹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家長應該指責還是理解孩子呢
孩子都是非常活潑好動的,而且孩子分不清對錯,所以經常會出現做錯了一些事情或者是受到一些委屈,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指責孩子,不然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從而出現一些問題,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三、結語
最後小編想說,在周末或者是節假日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出去遊玩,並且通過生活當中的一些小事例告訴孩子一些道理,同時也可以讓孩子來進行分析,這樣都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到一定的東西,同時再犯了錯,受了委屈之後也能夠自己的消化這個情緒,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極大的好處。
⑺ 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著自己的小孩子,將自己心裏面的委屈宣洩出來,當小孩子將委屈發泄出來了以後就能夠更好的和爸爸媽媽溝通。有的時候小孩子受到了委屈總是喜歡哭,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強行的要求孩子不要哭了的話,那麼小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覺得非常的難受。因為他們這個時候情緒沒有調整好,而且也沒有辦法完整地表達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東西,如果強行的要求他們在這個時候說的話,小孩子或許會更委屈。
這樣的想法非常的不好,而且今後小孩子如果養成了這樣的習慣的話,在進入到了社會當中也會出現很大的麻煩。所以說在了解了事情之後再做選擇,如果真的是別人的錯,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寬慰一下自己的孩子,並且在必要的情況下幫助自己的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的錯的話,那麼爸爸媽媽也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今後才能更好的發展。
⑻ 父母在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孩子在受了委屈的時候,如果媽媽對孩子是這樣的態度,那麼很容易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一生都被陰影籠罩
生活中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成長的問題,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在學校處受欺負,遭遇排擠,在社會受欺凌……委屈。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積極的鼓勵安慰孩子,不然是會對孩子的生長有影響。
在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媽媽經常對孩子說“算了吧”,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3、教會孩子如何避免被欺負
當自己家的孩子受到了欺負以後,父母們可以適當的教給他們一些如何避免受欺負的辦法,比如說可以讓他們遠離那些霸道的孩子免得被纏上,如何跟同學們和諧相處,搞好人際關系,或者是幫助孩子漸漸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當孩子面臨這些事情是最起碼會正確的做出第一步解覺辦法。
在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父母可一定要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能以不管不顧的狀態對待這件事情,因為父母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話可是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的!
⑼ 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家長如何處理
1、不要沖動。
我們必須保持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在解決問題時都要有一種平靜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僅能體現出成年人成熟的風范,給孩子做好品行上的示範,還能幫助我們冷靜地分析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2、我們一定不要責備我們的孩子。
我們不能責備我們的孩子。本來我們的孩子就被欺負,受了委屈了,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安慰。如果被亂訓斥,肯定會把孩子推向一種孤立、委屈、失望、無依無靠的境地。之後,無論孩子遭受什麼委屈,孩子都不會向我們的父母求助,也不會吐露內心的負面情緒。從長遠來看,孩子往往是自我封閉的,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其不利。所以,在孩子受委屈的時候,一定要一次性給予理解和安慰,讓孩子找到溫暖的港灣。
3、接下來就是全面了解孩子被欺負受委屈的原因與過程。
了解孩子在這次事件中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邀請家長、老師甚至目睹事件的人到場,然後邀請老師作為事件的主要仲裁者。雙方父母必須以教育孩子成長為主要目的,不得包庇縱容,公平公正。銳思教育覺得這樣不僅有助於事件的解決,還能讓孩子覺得我們的父母重視他被欺負被冤枉,同時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做錯事的責任。
4,給予一個評價
事件處理後,我們家長或老師,一定要對在這個事件里孩子的表現,給予一個評價:表揚誠實,勇於承擔責任的行為,批評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孩子。讓孩子知道,面對事件的態度也會牽涉到個人品行。
最後,我們家長在事後,一定要問問孩子,在這個事件處理過程里,孩子覺得滿意與否,是否還有委屈,心裡是否舒暢了,並引導孩子遇到委屈一定要向家長傾訴,這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感覺到自己在父母那裡,是備受關注的,是被關愛的,我們父母很在乎他。
⑽ 父母如何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體諒
孩子感情冷漠,不體諒家長,這是許多家長的抱怨。家長含辛茹苦,無微不至關心孩子,這不但不能打動孩子,反而招來責怨甚至厭煩,這讓家長很受傷。問題是,現在這樣"冷血"的孩子越來越多。 有位母親通過「金戰熱線」,訴說了她的苦惱和委屈。女兒上高二後學習吃力,成績下滑,在家話越來越少。為了節約時間,讓女兒專心學習,生活上她對女兒照顧得周到備至,到現在,她還是替女兒洗所有的衣服。女兒對此從未表示過感激,沒有一句感謝的話。這還不要緊,最讓她傷心的是,有一次她見女兒放學回來悶悶不樂,就想跟她聊聊天,問她怎麼了,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滾,別讓我看見你們!這位母親說著說著就抽泣起來。 父母在孩子面前謹小慎微,當牛做馬,成了孩子的奴僕,這樣就能真正幫助孩子嗎?這樣就能打動孩子、得到孩子感激和體諒嗎?未必。長久以來,孩子對父母這種廉價的愛早已經習以為常,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需感恩更無須報答,所以對父母的百般疼愛反映淡漠,表現麻木。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責怪你打攪他,討厭你多事,甚至會對你大加斥責。 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體諒,要讓孩子感激你的愛和付出,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愛別人,讓孩子懂得付出,要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要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辛苦,這樣他才能珍惜別人的關愛,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在生活上毫無責任,對自己毫無責任感,更不要說對家人了。如果說他還有責任,他的責任就是學習,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是別人的責任。而進入高二以後,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幫助又是微乎其微,你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他自然要煩你。 總之,最根本的是要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要讓孩子學會感恩。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先讓孩子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最起碼的。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更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在此基礎上,父母的關愛才能觸動孩子,才能在孩子心裡得到回應。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理解父母,體諒父母,並逐步學會關愛別人。 不要以為只是為孩子當牛做馬就能讓孩子感激你,因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還要真正理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成為孩子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才會向你打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