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凈凈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 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 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台劇上演時,在台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台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 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秘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鑒。 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不同的獨特的教育裝備,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二是美國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 據教育資料稱,美國至少有一百一十萬的孩子,完全脫離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束縛,只在家裡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筆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學校似乎很有市場。每次去社區圖書館,我幾乎都會看到家庭學校的媽媽和孩子們在那裡上課。有一次,我與一位家庭學校的媽媽交談時,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課程進展太慢了,她在家裡全職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學業上喂飽,讓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讀過一篇新聞報道說,美國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我想,這和家庭學校的快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關。美國的家庭學校,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家庭作坊。美國教育部門有專門為家庭學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家庭學校的孩子們不僅有自己的團體,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雖然家庭學校的利與弊並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美國父母有選擇家庭學校的權力和可能性。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個城市,美國學生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誦這篇國旗宣言:我宣誓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國家不可分割,民眾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從這篇誓詞中,我們看到了上帝這兩個字。上帝,在美國孩子們的眼中並不陌生。不管他們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能欣然接受國旗宣言中上帝庇護美國這個說法。以前,筆者在我的拙文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中提過,教堂是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之一。美國的教堂遍布各個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達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國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去教堂時,總會帶上他們成長期的孩子們。當大人們在做禮拜時,孩子們則參加為他們准備的主日學。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中,通過那些深淺不一的聖經故事,主日學的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愛人如己的道理。身為父母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無私要有愛心。在美國,主日學就是美國孩子們愛心教育的大課堂。即使是在我們華人教會,孩子們也有在聖誕節為窮人捐獻聖誕禮物,為非洲難民絕食30小時籌備捐款,為美國無家可歸者送衣送飯等慈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庭學校很具美國特色,但它並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國孩子還是會去公立或者私立學校求學。至於主日學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過,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中流行一種說法,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愛心,也比較懂事。
2. 孩子上大學父母怎麼教育
1.教育不了
2.已經成年人了
3.有效溝通就行
4.不要想太多了
3. 作為父母如何教育下一代
教育孩子的關鍵是父母! 毋容置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由此,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有個性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分數。這也是我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最大差距,也是近十數年來國家一直強調素質教育的根由。 在學校里,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一個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的工作重心是學生的學業,而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的培養,則主要在家長方面,這是學校所不能取代的。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老是抱著過去的傳統觀念,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推給老師,把孩子一生的希望全寄託在學校里。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學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家長要義不容辭的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孩子能否成功,要靠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僅提供分數,社會客觀提供活動舞台,而孩子如何主觀的把學校學到的自然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就主要看家長的教育了。 由此,家長的水平高低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就顯得極其重要。 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換了無數個老師,唯獨父母這個老師不會換,我們做家長的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所以,家長要有深厚的閱歷經歷,要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能力,真正的與孩子一起成長,才能完成教育下一代這一偉大而繁重的光榮任務。 在西方,當母親還在懷孕的時候,她們就去學習孩子出生後的教育問題了。在孩子六歲的時候,她會學習九歲的孩子如何教育,一般都是提前三年。從而配合學校和社會發現培養孩子的個性、愛好、特長、心理,為成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此,我們也要轉變觀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質。 由此說來,有過部隊、下鄉等經歷且有一定知識的父母,其孩子的教育相對更成功一些,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們十幾歲走向社會,艱苦的經歷造就了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創新意識。 讓孩子多動腦動手! 上篇說到如何將成功傳給下一代,教育孩子的關鍵是父母。這篇說說孩子自己本身。 近年來,社會強調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一時間繪畫、音樂、體育等各種補習班鋪天蓋地。其實,這些都與素質教育相差甚遠。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從小培養孩子有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個人思維不行,不但文化學習搞不好,就是文化成績還可以的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只是個書獃子,走上社會後,在事業上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功。 學校里有所謂的第十名現象。其實這些第十名大多都是有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孩子。他們的書本成績並不冒尖,他們是在「玩」著讀書,但他們的思維習慣、動手動腦能力絕對一流。 有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凡事都願意代替。我要說,孩子實際上從一出生,他的心靈就會感應外部世界的一切。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坐在板凳上,自己搖搖晃晃的摔倒了。西方的父母會讓他想法自己爬起來。中國的媽媽為了哄他,讓他不要哭,就一邊打凳子一邊說,寶寶乖,寶寶不哭,都是凳子的錯。這實際上讓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觀念,什麼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這樣教育出來的小孩,長大後碰到問題就容易往別人身上推,從不找自己的原因,不會想到改進自己。現在人力資源市場上那些高學歷的待業者,包括許許多多的「海待」,他們有文化,也有兩只手,但總是怨天尤人,罵爹罵娘,再不就是一籌莫展,尋死尋活,為什麼要把自己工作、生存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送給別人掌控呢?難道這不是自己的事嗎? 在部隊,上級交給任務時,回答永遠是同樣的一句話:「是!」任務放在那兒,怎麼完成自己想辦法。我們總不能說:「不是我們無能,是土八路太厲害了。」 有那樣習慣的人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成功與失敗只是一字之差,「主動」還是「被動」。凡是怪別人的人都是被動的,別人好他就好,別人不好他就不好,這樣的人註定要失敗。凡是主動的人都會找自己的問題,能夠把握自己。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CEN教授教育孩子動腦筋的例子很多。比如,孩子第一次提出想得到一件東西,他一定不會答應。第二次再提出來,他還要看一看。如果孩子不放棄,第三次再想辦法提出來,那他一定滿足要求。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孩子知道,永不放棄,動腦筋就能成功。從小培養孩子動腦筋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CEN教授的孩子現在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從倫敦回國,別人買的機票1000英鎊一張,他買的只要300英鎊。因為他從小就養成了動腦筋的習慣,在網上查找資料,了解機票優惠的條件,到大使館辦理相關手續。雖然麻煩了一些,卻少花了一多半的錢。省錢還是小事,關鍵是養成了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會受益終身。 美國哈佛大學有句經典名言: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不在於他的能力與經驗,而在於它的思維方式。 職業指導師也有一句話:在職業指導師的眼裡,永遠沒有失業者。 記住:成功的人總是找方法,失敗的人總是找理由。
4. 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我是怎樣將三個孩子都送上哈佛的
《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我是怎樣把三個孩子都送上哈佛的》內容簡介:放任式家教:給孩子松綁,讓孩子自己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事、自己決定想做什麼、自己設定目標並勇於挑戰。父母既是家長,又是老師,同時肩負著疼愛和教育的雙重責任。家裡既要有一個「不講理」的父親,也要和孩子平等交流。不僅要做愛孩子的父母,更要做被孩子愛的父母。教孩子從小樹立職業觀,幫孩子找到目標和方向,比所有的說教都有效。全球化時代,留學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森田友代的三個孩子分別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目前都是成功的企業高管和律師。日本的哈佛老媽究竟有何神奇之處,竟然能把三個孩子全部送進哈佛大學並且全部如此成功?《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我是怎樣把三個孩子都送上哈佛的》從哈佛老媽自身的經驗出發,詳述她的「放任」式家教和「目標式」培養法是如何成功的。她為何認為家裡必須有一個「不講理」的父親?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國留學?如何激發孩子的潛力和動力?《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我是怎樣把三個孩子都送上哈佛的》編輯推薦: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是什麼?有一個懂教育、有勇氣、具備國際視野的「好媽媽」!風靡日本的「目標式」培養法引進中國,倡導新形式的「放任式」家教;媽媽1小時讀完《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我是怎樣把三個孩子都送上哈佛的》,孩子享受10年的頂級家教!
5. 普通家庭,應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俞敏洪曾說過:「培育孩子能否成功,其實跟知識水平沒有太大的關系。我父母都是農民,但我考上了北大。我也發現不少家庭條件特別好,父母文化水平很高的,但孩子很糟糕。」
俞敏洪在出席國某個活動時說過: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孩子基本上很難從小到大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很難會像「暴發戶」一樣突然變得有錢,更別提將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下面我就來說一下俞敏洪說過的,對於普通家庭來講,如何讓孩子能變得更好。
一、父母要理性,要非常好的剋制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可以過於情緒化,要為孩子傳遞正能量,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相對穩定的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如果合理的話,並且還給予鼓勵,這個孩子會沿著要求成長。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不那麼容易。
孩子希望得到的是什麼,他從內心得到希望你百分之百的肯定,希望得到你的贊揚,希望得到你說考第二名真不容易,說你太完美了。所以到最後這個結果慢慢地身上也就積累起來各種各樣負能量,畏首畏尾的情緒,面對困難不願意去克服。
父母負面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孩子,孩子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是負面的。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碰上挫折,苦難和不幸,你面對這種事情你用什麼態度應對的,就決定了你是正能量的人,還是負能量的人。
身上有負能量的人是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脾氣的。所以保持對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和交流,不斷保持正能量,給他鼓勵。
二、為孩子設立相關規矩,這些規矩要對孩子成長有利,並且要持之以恆的堅持。
做事要給孩子立下規矩,比如:只有在規定的事件做完作業你才可以使用電子產品等。這樣的一個習慣,培養了孩子有條不紊的能力,而這是一個人能做成事情很重要的因素。
不要懲罰失敗,要懲罰懶惰,不要用太多規矩來限制孩子的自由,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當父母定好規矩以後,夫妻兩個一定要一致,若產生分歧是很容易被孩子利用。孩子從一歲開始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之間的不同,來為自己獲取最大利益,這是生物性特性所決定的,更別說小學初中的孩子,太容易通過察言觀色來做事,有的孩子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還會挑起父母之間的不和。
三、培養孩子學習和讀書是一件長時間的事情,需要保持熱情。
耶魯大學的教授全惠星,是韓國人,她把六個子女都培養成了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她是在韓國長大的韓國人,她怎麼培養的呢?
全惠星說,「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功夫在學外」。
媽媽本身要懂得發展自我,就是媽媽本身要變成一個完善的人,不僅有能力養育孩子,還要引導孩子。要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
全惠星總結說:堅強的母親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怯懦;心胸寬闊的母親讓孩子學會展望未來;善良的母親讓孩子懂得悲天憫人;冷靜鎮定的母親使孩子學會堅韌不拔;有修養的母親會造就孩子的品質。
四、要培養好孩子的情商和逆情商,讓孩子善意的和他人相處,有個性,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
孩子生出來就是一張白紙,有的孩子性格慢一點,有的孩子脾氣性格急一點,這是天生的,但是性格是後天可以調整的。還有什麼不一樣,智商不一樣,智商的高低會影響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但決定不了這個孩子的一輩子。
當你有逆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人生當中出現的很多困境,痛苦,失敗,甚至是在為你未來一個更大的目標在做准備。但是讓我們的孩子們有這樣的胸懷不太容易,我們大人是應該有這樣胸懷的,一旦有這樣的胸懷,就不會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績是班裡第一名,第二名,因為孩子的命運是有多層因素組成的。
你就會關注到,你的孩子有沒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擊,打擊以後還能不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你的孩子有沒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別流暢,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贏得周圍朋友的信任這種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除了這些,也應該給孩子美育方面做好培養,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能力承受范圍內,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們也要學會「薅羊毛」,就像一個多月前美術寶1對1推出的免費公益美育課,永久有效,不花一分線,還能讓孩子學到不少,何樂而不為?再告訴大家一聲:美術寶1對1還有免費試聽課,價值280元,去官網就能領!
最後,我們可能無法改變自己是工薪家庭這個事實,但是教育卻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加油!
6. 國外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獨立的
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余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