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好父母如何愛孩子

好父母如何愛孩子

發布時間:2022-03-04 15:53:20

⑴ 父母怎樣愛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有三點,其 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 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 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准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把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這是自製力,是節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倘若抽取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的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親子之愛是愛的課堂,不但對孩子是如此,對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泰戈爾也說:「我的孩子,讓他們愛你,因此他們能夠相愛。」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體之愛的產物,更是彼此的心靈之愛的載體,通過愛孩子,這種愛才不是飄著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獲得了穩固的基礎。請注意,這兩位賢哲都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實現男女之間超越於肉體的愛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對此也深信不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到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物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比這更貴重的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的暗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為女兒寫的書里,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的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作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心身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多麼願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的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的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的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再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願意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後依然天真。我願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我願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蝕永遠簡單。

⑵ 父母如何科學理智的愛孩子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不走進愛的誤區,才能做到科學、理智地愛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長的權力還給他們。
父母要知道,孩子畢竟是要離開父母,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因此,他們從小就要培養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對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父母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他應有的能力,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只要學習就行了,什麼都不要你管。」因為,只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備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們代替孩子干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孩子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是體驗,這樣體驗是用錢買不來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學就應該做家務。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既有受愛的權利,也必須承擔責任,孩子在勞動中可以開發智力,培養責任感,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長大後會換位思考。從家務勞動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在做家務中學習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學會關愛,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學會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驚喜中獲得知識、能力,發現和創造快樂。
2、愛孩子就應該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感受愛、理解愛、付出愛、表達愛。愛是人類生命的動力源,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父母都不愛,在學校不可能愛老師、愛同學,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就不會愛他的領導、同事,組成家庭後就不會愛他的妻子或丈夫,不會愛自己的孩子,真是這樣的話,麻煩就大了。所以父母要從小給孩子定規矩,培養孩子心中有別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關注植物和動物的成長。如帶著孩子植樹、種花、養蝌蚪、小貓小狗等,培養孩子體貼、關心、照顧的關愛之心。有這樣一件事:在公交車上,一位母親在用關愛的目光看著坐在座位上的已經上中學的兒子,媽媽幾次用手去撫摸兒子的頭,兒子卻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後來上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司機提醒乘客為老人讓座。媽即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確,可是孩子沒理會,聽到車上有人說:「這么大歲數了,家裡人怎麼不陪著?讓老人一個人出門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起來,這時媽媽問兒子:「我要是到了這個年紀,兒子你會讓我一個人出門嗎?」兒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媽媽說:「這么大年齡了,還出來幹嘛?給別人添麻煩,你到時候就安樂死吧!」車上沒有了議論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親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這個案例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這位媽媽這么愛她的孩子,為何兒子會講出這么令人寒心的、毫無人性的話呢?如果從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話,那絕對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一直以來只知道給孩子愛,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愛父母、愛別人的情感。這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⑶ 父母該怎樣掌握好愛孩子的這個度呢

引言:父母愛孩子一定要掌握愛孩子的度,否則孩子會變得很自私。家長不要一味地去滿足孩子一味地去滿足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父母該怎樣掌握好愛孩子的這個度呢?

⑷ 好父母你該如何愛孩子

我以前覺得父母愛孩子,就是,給她我能給的,給她我認為好的。可是,前幾天學習了天子學情商十二項父母課之後,我才真正了解並且意識到,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當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選擇相左時,只要不違反安全原則,需要適當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

⑸ 父母愛孩子最好的方式,你知道么

妻之間互相欣賞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在原生家庭里,很多父母不好的行為會被孩子帶到新的家庭中去。如果你感覺自己現在生活美滿,對什麼事情都特別滿足,那麼你的孩子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反之,如果你覺得這個家看哪都不順眼,那麼很有可能,未來你的孩子會跟你有同樣的遭遇。

⑹ 《父母怎樣愛孩子》

很喜歡周國平先生的文字,建議學員們都能讀讀周國平先生的文章和著作。 今天早上起來,我用一個清晨的時光把周國平先生的文章逐字敲擊到電腦上,我太喜歡這篇文章了,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篇文章值得家長們讀個幾十遍,同時不斷的拿出來思考思考。 周國平先生說自己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實在是太謙虛了,一個每天不斷思考人生哲學的哲學家和一個每天不斷書寫人生感悟的著名作家說自己不是「教子專家」,那還有什麼人敢說自己是「教子專家」,周先生的這份平和、謙虛彰顯著人性的光輝。而這一篇《父母怎麼愛孩子》可以作為家庭教育的典範文章。 我這一生都不會成為「教育專家」,即使很多媒體和很多人都這樣稱呼我,而我內心一再的告誡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眾多先賢和大師面前,我只能感到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我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當做一種修行,目的就是通過做這些事情能夠一生追求「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僅此而已。 實際上,我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根本不是這個想法: 最初,覺得這是個商機,通過幫助家庭幸福可以成就一個商業的帝國; 然後,找到很多專家想把他們的知識包裝起來,利用他們的知識去實現我自己的商業理想,和各種專家接觸的時候,他們的知識和人格點亮了我的智慧,讓我慢慢發生著改變,因此從我的理論裡面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有十幾位專家的影子,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滋養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商業帝國漸漸消失,自我修行之路漸漸成形。 之後,直到我通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之後,我發現我要做他們這樣的人,他們高尚的人格和人性的偉大為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直到我讀了孔子和老子之後,我發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哲學意義,我漸漸扔掉了自己的全部商業追求,從事了一份教育的事業,享受著一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是教育改變了我的人生,回憶8年走過來的路,我在教育行業中只做了三件事,其一,不斷和先賢和前輩學習;其二,不斷地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自己身上;其三,用我的專業「物理學、數學建模、工程學原理」重新解構先賢和前輩們的知識,用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我從來都沒有創新過知識,我創新的是知識的排列順序和知識的傳播方式而已。 不是「家」而是「匠」! 周國平先生是教育「家」,我充其到最後只不過是「匠」! 文:周國平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有三點,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准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我肯定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只不過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而已。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在今天,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抵禦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給孩子提供一個得以盡可能健康生長的小環境。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麼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麼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把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這是自製力,是節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倘若抽取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的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親子之愛是愛的課堂,不但對孩子是如此,對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泰戈爾也說:「我的孩子,讓他們愛你,因此他們能夠相愛。」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體之愛的產物,更是彼此的心靈之愛的載體,通過愛孩子,這種愛才不是飄著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獲得了穩固的基礎。請注意,這兩位賢哲都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實現男女之間超越於肉體的愛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對此也深信不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到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物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比這更貴重的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的暗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為女兒寫的書里,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的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作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心身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多麼願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的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的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的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再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願意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後依然天真。我願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

⑺ 父母應該怎樣去愛孩子

友友這個提問非常好,而且你的觀點我非常贊成,只有時常使喚一下孩子,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才能激起孩子內心那份小小的責任感,才能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總會掉進一個愛的誤區:太愛孩子了,捨不得讓孩子做一點臟活、累活。
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地面對未來的風雨,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20歲還斷不了奶的巨嬰」。

⑻ 家長應該如何愛孩子的呢

現在農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兩個小孩。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家長心頭上最珍貴的寄託。作為親生父母、「代理家長」,我們都疼愛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樣疼法,並不是所有父母、家長都明了的。在現實生活裡面,受傳統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間的影響,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誤區,比如重物質給予,輕精神給予;重智力投資,輕品德教育;重身體健康,輕心理疏導;重「共性」培育,輕「個性」發展;特別是在隔代監護的家庭。他們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麼都順著孩子的心意。這可以說是過分寵愛或愛不到點子上,甚至出現了溺愛孩子的現象,這樣的「疼愛」,會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學統計資料,對目前心理行為問題兒童(自閉症、多動症、抑鬱症)的增多很是擔憂。某縣曾對8000名小學生進行體檢,發現心理行為異常者佔5%,可疑心理行為異常者佔8%。醫院對50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鉛中毒佔70%,竟無一例達到國家標準的「0」鉛水平。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許多家長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夠重視,主動給孩子做血鉛檢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學習成績下降,非打即罵,卻不知有時候是血鉛升高的後果。
有專家建議,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理性地疼愛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識,如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營養學、嬰幼兒喂養等,還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合議制的營養需求和心理活動規律。教育孩子時,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個性」,對孩子要有全面的認識,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現了毛病及時糾正,勿使其養成習慣。
家長還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讓孩子不偏食,不暴飲食。有的家長喜歡投其所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吃,不喜歡的就不吃,這是好心辦壞事。有的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導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會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現低齡化趨勢,少兒患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心臟病等,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飲食規律和環境因素所致。
家長該怎樣疼愛孩子呢?
最好的疼愛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長自己不學無術,擅搞歪門邪道,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積極上進,這是徒勞。有的農民家庭出幾個博士,並非父母的遺傳,而是父母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誠實堅毅的品格影響了孩子,給了他們信念和動力,這是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專家提出:責備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責任和行為,想讓孩子進步,先要自己進步。
同時,家長要善於與孩子交流。據有關報道,有40%的父母難於與孩子溝通。兒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創造力及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極其重要。兒童是社會的未來,科學地疼愛孩子,既可滿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又可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每個留守兒童家長,都要好好想一想。

⑼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愛孩子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麼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麼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⑽ 那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怎樣對孩子的

沒有父母那些不愛孩子的父母,你會說我所做的一切都適合孩子。那是對的,你非常愛,為了愛,你可以在真相中犧牲自己,我們不能否認父母必須愛孩子。根據經驗,我們發現父母是對這個詞的理解,這是無知的。父母無意識地愛著他們的理想和期望。越來越突出的愛和仇恨糾結的親子關系,讓我們仔細反思:父母真的是如何愛孩子的?

在非常困難的父母上,他們非常有意識地試圖擁有一個情人,他們在失去知覺中逃脫。由於真正的愛情,它是無條件地接受,但「缺點」在孩子中,父母是多彩的,那是,無意識地愛你,「如果你不正確,我會不喜歡你。」,我不知道這是在這些明麗的黑暗中是「條件」,孩子保留或產生劣勢。許多父母的心臟病是「錯誤」,這是非常展開的,這是非常罕見的,將繼續養殖父母討厭孩子,討厭的情感,而這種情緒情緒,可能會抑制,也許爆發,但拒絕的所有原因都是拒絕的當然接受孩子,父母關系的劍。

當然,到達這種方式與人一起,只是面對你的愛的動力,是真愛還是只是逃避真愛。

至少我們應該反思:愛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詞,這要求我們學習;真正的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測試人類,這要求我們參加一生的課程。

閱讀全文

與好父母如何愛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