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的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樣過新年的
那時的他們天天盼過年,因為過年了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可以吃好吃的(因為平時很少能吃上好吃的,如雞、鴨、魚、肉啊等等、還有糖果、乾果、水果之類的,在平時想都不敢想的呀),可以放鞭炮,可以和小朋友們盡情地玩耍(因為以前家裡大人在外幹活養活家,有的小孩子需要在家裡侍弄家務、或者養點兒雞、鴨之類的家禽,沒時間玩耍),可以拿到大人給的壓歲錢,雖說只能在兜里捂幾天吧(一般的過完年要上交父母留作家用),那也感覺很幸福啊……
⑵ 老一輩小時候怎麼過年
過年還是農村好,進了臘月就開始忙活,臘八啊,小年啊,小年過後要蒸很多饅頭,小孩子買那種小的鞭炮拆開來放,貼對聯。
有的村裡沒有看晚會到12點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包完餃子,九點左右就睡了,當然堂屋裡是要擺上供品的。然後初一早上早起來下餃子,拜年。
現在在城裡,也感覺不出多大的年味,頂多超市裡添上新年的裝飾,路邊店面把各種商品擺在路邊叫賣。 除夕大家都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過12點放鞭炮吃餃子。
有些懷念小時候農村的年
小時候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模糊,但是小時候過年的喜悅卻還是那麼歷歷在目,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一樣,呵呵。
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我最開心的事就是可以捧著1-2張大紅的獎狀回家給爸爸媽媽看,因為小時候學習一直很好,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鐵定有名次,有時候還會有個三好學生的獎狀,所以快要過年的時候都是期中考試結束的時候,一般都是公布完成績,開個大會,發了獎品和獎狀就等於放年假了,每年拿著獎狀回到家,爸爸媽媽都非常的高興,總是小心翼翼的幫我貼在牆上,過年親戚朋友來家串門,總是會誇我,爸爸和媽媽的臉上總是非常的自豪,那個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當然還有就是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等一系列習俗
我們那沒有包餃子的習慣哦。每次過年,從小年24開始就很熱鬧了。在我們那喜歡把小年叫成小孩的年,所以那一天的小孩很開心的。
過年了,家裡會辦年貨,准備新衣服。等著春節去各家各戶拜年和走親戚。小孩都是哎熱鬧的。一聽到去外婆家,都很開心的。
臘八節,家裡的東西都洗好了。小孩也要洗過年澡了。
除夕晚上,先要拜神,然後吃晚飯。吃完飯再守歲。會准備一個大的木樁,燒完才行啊。上面的臘魚臘肉烤的那油直掉。等著拿壓歲錢啊。
還有就是初一,是一年的開始。不能哭的。
接下來就是去親戚家了。初一去外婆家,初二姑姑們都回來了。一家人很熱鬧。
現在在外,都就等著過年一起聚聚。
小時候,過年到那心理很微妙,除夕晚上我們家一般下午3點多就准備了,到4點多就開動了,一般在我媽媽把大餐准備好之前,我和哥哥都是洗好澡穿上新衣服,那個美的呀
然後大伯二伯會給壓歲錢還有奶奶,雖然不多,但在那時對於我們是很多了,很開心,感覺那財產是自己的,要好好保護的那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除夕那天媽媽最累了,要准備大餐,要給我們換下的衣服洗了,因為第二天就是初一了,習俗是不能把衣服放到初一洗的。
小時候除夕晚上我們都是玩到很晚,大人賭博,小孩也會賭,家家都感覺喜樂融融
小時候過年,家裡的過年肉都是我先吃,整晚不睡覺就為等這一口。
現在呢?老爸說他去菜市場定了個豬頭,拿到熟食店料理好,直接裝盤……
小時候過年,纏著媽媽買新衣服,很普通衣服穿在身上也美滋滋地扭來扭去。
現在呢?照樣添置新衣,但是穿在身上,我再也不會扭……
小時候過年,攢點炮仗猶如攢自己的軍火庫,晚上睡前數一遍,早上醒來數一遍。
現在呢?家住在禁放區,看見街邊的小孩子放炮,下意識的想躲……
這是哥們幾個發的 希望能幫到你
⑶ 爸爸媽媽小時候怎樣過春節的
父母一般是以吃穿為主,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就感覺很滿足了,好點的就有些玩具,差的就可以到人家門口撿些沒放完的鞭炮,總之和現在是天壤之別。
緊日子裡過出好興致,60年代的春節因此令人難忘。平日里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餃子顯得分外香。
平日里沒有零花錢,春節里糊個紙燈籠,買個風車,哪怕是逛趟廠甸什麼也不買,都能讓孩子大人高興一年;平日里父母兒女被隔離,能吃上一頓團圓飯,哪怕只是蘿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體性是春節的特徵。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游藝會、團拜,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傢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
(3)父母以前是怎麼過年的擴展閱讀:
春節習俗:
1、臘月二十四號進行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2、臘月二十六號進行殺豬宰羊以籌備過年的肉食;
3、臘月二十八號進行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4、臘月二十九進行祭祖活動以追思先祖,家中不分男女及大小都應進行祭拜;
5、臘月三十至正月十五為新年春節時間,期間進行祭拜、張貼春聯、發放紅包、守歲、走親串友等多項活動。
⑷ 父母那時候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春節快要來臨時,在臘月二十三有些地方就開始過小年,這一天需要吃餃子,吃春卷等,一些吃食,並且有些人會在春節前好好打掃下家裡的衛生,讓家裡變的明亮,干凈,也有的人會在春節之前剪頭發,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以全新的面貌,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等真正過年的那一天,人們早早的就會起床,收拾家裡的一些物品,在北方還有貼春聯,做年糕的習俗,南方則會做元宵,還會出去踏青。當一切熬准備工作就緒,會把三十晚上的一些需要用的吃食,或者是晚上要放的爆竹,都拿出來准備好,然後就會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等,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一家人最溫馨的場景 ,在外的遊子,父母,都會回到家裡,和家人團聚,中國人最重視的也是過年的時候闔家團圓的那種氛圍,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公益廣告都是說讓大家經常回家看看,我想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吧。
⑸ 以前的人們如何過春節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張貼年畫、對聯;張燈結綵;蒸饃;拜神;放炮;拜年;長輩給壓歲錢;旺火;包餃子年夜飯等等。
⑹ 以前的人們是如何過春節的有哪些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⑺ 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
爸爸媽媽小時候過春節是比較簡單的,只是換新衣放鞭炮,然後准備一些好吃的食物,比平時更豐富。
⑻ 父母小時候怎樣過年的作文400字
父母小時候過新年趣事時間:2月7日地點:家裡我:媽媽今天我來采訪您,您過新年時都玩些什麼?媽媽:新年玩的東西可多了,跟鄰居一起去爬山,去九峰公園玩。我:那你們過春節的情形是什麼樣的?媽媽:年三十的時候全家人圍成一桌吃年夜飯,然後大人們給壓歲錢,拿著壓歲錢去附近的小店買煙火和小鄰居們放煙火比比看誰放的煙火最漂亮。我:那你們春節都吃什麼零食?媽媽:零食有瓜子、花生、炒米、糕條等。瓜子是放在鍋里用水煮,然後撒上鹽、放上大茴,悶在鍋里一整夜,第二天拿出來放在太陽下曬,再拿去烘乾。花生是先把沙炒熱,再把花生倒下去,炒到飄出香味為止,炒米跟糕條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他們才出現在家裡,打好的炒米跟糕條放在嘴裡咬下去香香脆脆的,滿嘴都是炒米和糕條的味道,令人久久回味。我:那你們閑了的時候干什麼事情呢?媽媽:閑了的時候聽聽電唱機,把唱針放在塑料唱片上,唱針不緊不慢地一圈一又一圈地轉動著,唱起了優美的歌,好懷念小時候的那些音樂啊!我:爸爸您小時候最難忘的是什麼事?
爸爸:以前把鞭炮放進落水管中,當鞭炮炸起來時,轟的一聲,四處都是鞭炮的回聲。
⑼ 父母輩這樣過春節
父母輩過春節都有自己的習慣,每個地區的人們習慣也不盡相同,尊重父母輩過春節的方式,也盡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配合他們,滿足他們,過節還是要開開心心的好,盡量不要鬧矛盾。
⑽ 關於過年的:父母以前過年的情景(普遍的),現在過年的風俗
父母以前過年都是上街,然後去親戚家拜年
現在是看春晚,然後守歲,給長輩拜年,
差別原因主要是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