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感恩父母的故事有哪些急~~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我要向世界宣布:我愛我的父母!
在生命的旅程中,他們給予我新生的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給予我鼓勵與支持。一路風雨,有他們的保持,一路歡樂,有他們的陪伴。
出門前,媽媽不經意的一句:「早點兒回來,路上當心。」回家進門時一句:「快洗手,吃飯了。」臨睡前一聲:「被子蓋好,早點睡,別起晚了。」……一句句看似平淡,毫無特別之處,但字字句句充滿了無限暖人的親情。
我曾讀過這樣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探監的日子裡,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老母親,經過乘坐驢車、汽車和火車的輾轉,探望服刑的兒子。在探監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親給兒子掏出用白布包著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經炒熟,老母親全嗑好了。沒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頭。
服刑的兒子接過這堆葵花子肉,手開始抖。母親亦無言語,撩起衣襟拭淚,她千里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前,在白天的勞碌後,晚上在煤燈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點點增多,沒有一粒捨得自己吃。十多個瓜子嗑亮了許多夜晚。服刑的兒子垂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正是俸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在所有探監人當中,他的母親衣著是最襤褸的。母親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著千言萬語。兒子「撲通」給母親跪下,他懺悔了。
當我們犯錯時,父母總會給我們諒解和鼓勵。我們更應該要愛父母!
《詩經》有雲:「哀哀父母,生我夠勞。」看著母親略彎的背影,父親日愈發白的頭發,我真想大聲地對他們唱出那首老歌《感恩的心》,並用感恩的行為去報答父母: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② 現代感恩父母的故事
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裡,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 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 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裡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 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 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③ 感恩父母的故事
那天和老媽打來好久的電話,她突然和我說:「今年我和你爸每人發了400塊的購物卷,我又找我同事買了好幾張,你之前不是說想買個手錶嘛。」莫名覺得很心酸,一直沒有帶手錶的習慣,只是偶爾有一次見別人帶著好看無意中說了句我也想買個手錶,沒想到自己一直沒放在心裡的事卻牢牢記在媽媽心裡。
④ 感恩父母的故事
感恩父母
父母的恩情似海深。父母給予了我生命,給予了我生活,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愛,我應該感恩父母。
「百行孝為先。」何謂「孝」?「孝」不就是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父母,以切實的行動來為父母分擔些憂愁,增加些快樂嗎?
其實,孝行並非一定是那驚天動地的壯舉,感恩之心也可隱藏於小事之中。
過年了,我和爸媽到親朋好友家串串門,坐坐,聊聊。一次,我們在一個朋友家中玩。坐在沙發上時,我隨意地拿起了茶幾上果盤中的桔子。那桔子亮澄澄的,鮮艷的色澤令我三下五除二便剝掉了它的皮。不知想起了什麼,我呆了一呆,接著便將剝好的桔子一分為二,一半遞給了母親,一半遞給了父親。沒有過多的言語,可是母親卻高興得立即綻放出如花的笑靨。而父親則開心地大聲說:「謝謝!我女兒剝桔子給我吃了!」望著爸媽那令我難以置信的幸福模樣,我突然發現:原來父母是那麼容易感到滿足,原來我做的還是那麼的少。
於是,我開始思索,在平凡的生活中,我能做的一些小事不也是感恩的行動。能令父母欣慰一些嗎?做完作業後,我可以順便掃一掃地呀;吃完飯後,我可以洗碗呀;父母看報時,我可以為他們倒一杯熱茶遞過去呀……做這些小事也能令父母開心,同樣也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也是對父母恩情的回報。
⑤ 感恩父母小故事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育我們長大,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當我們嬉戲於課堂之上,玩耍於操場,我們的父母卻正為我們的學費而不辭辛苦的奔波。從咿呀學語到蒙學初開的小學生,從涉世未深的兒童到求知若渴的少年,從人類的結繩記事到今天信息時代的來臨,靠的是教師默默地辛勞。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花去了許多的心血和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幼兒園到小學,乃至初中,又有多少老師為我們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光和熱,燃燒自己,點亮他人。感恩是出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應湧泉相報」又更何況是父母,親友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是不是應該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感恩是敬重的。偉大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小學的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感恩是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天旋地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 ﹑比海深,而作為我們,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生活更加充實。五歲時,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經常半夜起來,匆忙穿上衣服,背著我去醫院。那時的病痛早已忘卻,但父母發自內心對我的愛卻記憶猶新——爸爸操勞了半生,用單薄的雙臂撐起這個家,爸爸太累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他為我操勞的痕跡,可是,爸爸對我如大山般的愛沒有任何改變。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能夠偉父母分擔一些煩惱,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同學們,讓我們去感恩父母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不要再認為父母幫助我們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就已經十分偉大,我們卻不知恩圖報,只是一味地索取他們的付出,讓我們一起感恩父母給予的一點一滴。
⑥ 關於感恩父母的故事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⑦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感恩父母 古代故事【By Kaiser3344】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樓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來的,若您覺得滿意,望多多支持哈!!!
⑧ 關於感恩父母的小故事有哪些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感恩父母心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的人生之路總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到底哪一縷陽光最耀眼?有人說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有人說是給予別人幫助……而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最燦爛的陽光應該屬於知恩圖報,感謝幫助我們成長的每一個人。是的,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兩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焦急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一天,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去醫院,我坐車後發現爸爸騎得很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疲憊。我無意中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發。啊,爸爸變了,變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爸爸為我操勞的痕跡。啊,爸爸沒變,大山般的父愛沒變。我依然感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愛。
那是我住院期間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後趕來給我送飯,可是我想吃餃子。他二話不說,放下手裡提來的家裡做好的飯菜,迎著凜冽的大風,冒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又出去為我買餃子。天黑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這時,雪人似的爸爸一邊走還一邊說:「餓壞了吧!」看著爸爸慈祥的面容,摸著爸爸凍得通紅的雙手,我感動得流淚了。「爸爸,爸爸……」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卻彷彿陽光,溫暖我病痛的軀體;又似暖流,融進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關愛,撐起了我戰勝病魔的信念,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康復出院.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呵護和關懷。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哪怕是為他們垂垂肩,洗洗碗,給他們唱段曲兒,陪他們逛逛街,散散步,我也會感到心裡的安慰。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我用心學習,不讓他們為我的操心;我搶著洗碗揀菜,讓他們能多休息一會兒;我經常哼哼小曲,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盡我所能給父母留下最難忘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開心,讓他們驕傲,
我愛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們都愛自己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對父母說一聲:「我們愛您!」讓我們一起行動,知恩圖報,學會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長,幸福快樂就時刻陪伴在你我身邊.
同學們,我們從哪裡來?聽到這個問題,大家肯定都會說,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世界上來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的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們的到來。但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們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盡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父母們卻毫無怨言地撫養我長大。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麼辛苦,那麼努力。小的時候,我總把這當作天經地義,因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歲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機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體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是他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兒女有了快樂,最為之開心的是父母,兒女有了苦悶,最為之牽掛的也是父母。舔犢情深,父母之愛,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它素養如何,他們都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們永遠去愛的人。
然而,同學們,你們是否捫心自問過:我對父母的掛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過父母的生日?民間有諺語:兒生日,娘苦日。當你在為自己生日慶賀時,你是否想到過用死亡般的痛苦,讓你降生的母親呢?是否曾真誠地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一聲祝福呢?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講,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但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卻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學們,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麼,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麼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孝,其為人之本也,一個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同學們,讓我們學會感恩父母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不要再認為父母是理所當然幫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已經是足夠的偉大,且將我們養育成人,不求回報,默默的為我們付出,我們就別再一味地索求他們的付出,感恩吧,感謝父母們給予的一點一滴。
在此,祝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樂!!!
⑨ 感恩父母的真實事例
今年此地(北加州山區)的冬天非常寒冷,連一千英尺的地方都下雪了。屋子裡雖有暖氣,還是很冷。幸好加穿了一件棉襖可以保暖,棉襖穿在身上,溫暖也到了心裡。
想起年少時,有一年過年,母親給我們添新衣,帶我到士林夜市去買了一件棉襖。直至上了大學,我還穿著它,那時校舍在多風的山城,那件棉襖就是我冬天的夥伴。厚厚的襖子,好像把棉被穿在身上,又暖又好看。
美國的物價普遍不便宜,為了平衡收支,想添購新的衣物,想了很久才決定上平價市場看,平時最好都不去看,免得心裡猶豫,難做決定。這時我才深深體會,過去父母維持一個家庭是多麼不容易!家裡的經濟也不是很好,又有四個孩子,但我們從來都不曾餓過肚子,不曾缺少衣服穿。尤其過去三、四十年前,物資較為缺乏,一般人的生活水平不如現代人,要讓每個孩子都吃得飽、穿得暖,確實是非常非常不容易!
不容易的是父母親的辛勞與耐力,不容易的是父母無私的付出。其實我們今天的成長,身體健壯,接受教育,在社會上生存工作,都是父母所施予我們的,不然我們那裡有今天。父母對孩子的付出都是為了愛護子女,都是無求無悔的,可是一般人不覺,有的人還以為父母給的是應當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也有人因為父母較為富裕,沒有分給子女,讓子女有多餘的錢可供揮霍,便怨恨父母,唉!更談何感恩呢!
日前才聽到一則報導:有一個富人很吝嗇,對自己的妻子小孩們也像對僕人一樣吝嗇,他在家裡設了投錢電話,任何人想打電話,必須自己投錢幣,包括他的妻子、孩子也不例外。其它方面更不用說了,他的子孫中有因為他不盡情理的言行而精神失常,甚至自殺的,不止一人。
聽了令人難以置信,可是類似的真實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對於報導中富人的吝行,真叫人不敢苟同,但同時也給我一些啟示:我慶幸自己不是生長在那個吝嗇的有錢人家,很幸運地,我出生在這小康之家,父母親始終不求回報地為孩子們付出,他們愛護子女,關心子女,我們的成長是父母親以他們的心血與汗水灌溉而成的。
許多人和我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愛與無求的付出,幸運的我們應當感恩父母因疼愛我們而叮嚀、嘮叨,為調教我們、不忍心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踏出錯誤的步伐,他們甚至忍不住出手痛打自己的心肝子女。相對於許多人被父母遺棄不顧,我們身上的溫飽、所受的關愛與呵護,都是父母所「布施」的福報啊!我們何以還能再要求他們什麼呢!佛經中所述父母的恩德,比山高,勝海深,以世間的財物來計算,父母對子女所付出的,是世間的金錢財寶所還不完的。從小到大,如曾對父母所給的東西感到不滿意,挑三揀四,或把父母的叮嚀當作是嘮叨而心生一絲的厭煩,或不聽親教,出言頂撞的……,那就趕緊覺醒,生慚愧心,而要懺悔清凈。我們要把自己做好,不讓父母為我們擔心,並且開始要反過來像他們呵護我們一樣,去關心他們,照應他們的生活所需,當他們年紀漸長,氣力漸弱,體能漸虛時,我們要扶持他們,使他們平安,生活無匱乏之虞,感到親情的溫暖才好。最重要的是,要規勸父母學佛,使他們心中都有佛菩薩的光明,遠離無明煩惱憂愁的黑暗,得佛護佑,吉祥滿願,光明喜樂,與佛同在。
對初中生進行的孝道教育,訓練項目要求上要比小學生高的層次。為便於比照研究,筆者試寫出兩種所擬要求若干。
小學生:1、對父母講話態度恭敬,語氣親切。2、上學時要和父母說再見,放學回家後要告訴父母在學校里的表現。3、平時出入家門要和父母打招呼,並告訴時間與地點。4、吃飯時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讓父母吃。5、記住父母的生日,在生日那天要向父母表示祝賀。6、父母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時要主動問候。7、不向父母提出高要求。8、自己能做的事不要父母做。
初中生:1、聽從父母的教導,即使聽了不順心的話也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說讓父母生氣的話。2、能理解父母的心意,能為父母分憂解難。3、父母生病後要好好服侍和護理。4、吃飯時要為父母盛飯,來客時要代父母倒茶。5、能幫助父母操持家務。6、未經父母同意不在外住宿。7、尊重父母的愛好和生活習慣。8、父母生日那天,要做一件讓他們驚喜的事。9、父母爭吵時要積極勸解。10、對父母身上的問題,能夠有禮貌地提出批評。
由於系統的孝道禮儀在社會尚未成熟。而學校的孝道教育又是弱區,所以如今的初中生在許多「孝敬父母」的「規定項目」中,連小學生的要求尚未做到。這就對初中教師教育訓練提出了既要「講授新課」,還要「補上舊課」的要求。我們初中教師務必要積極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使他們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除普遍進行「系統訓練」之外,還應該上一些「孝敬父母」的美德教育課。根據目前初中生的實際,每學期至少上兩節影響力較大的課為宜。素材覆蓋上要從古到今,從偉人英才到平民百姓,從媒體上感人事跡到校內班內的「閃光細微」。如筆者安排學生講的「背著父親上大學」的故事,就產生了使學生心靈震撼的效果。這樣的課比較完美的體現了「認知、明理、導行」的教育過程,對學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事後,在家經常頂撞父母的盧同學用積攢的156元零用錢買了一樣禮物送給父母,並真誠地向父母道了歉,表示以後一定聽他們的話好好學習,不再和父母發生沖突,這些言行舉動讓他的爸爸媽媽感動得掉下了眼淚。
還需要適時搞些「集體活動」,如要求三八婦女節給媽媽獻一束鮮花,說一聲「祝你節日快樂」。如要求五一勞動節在家裡燒幾只可口的菜,對辛勞的父母表示慰問。如要求春節在壓歲錢里取出部分,給父母各買一件適心的禮物。如中秋節時組織文娛演唱會,採用家校合一的方式,宣傳學生「學孝」、「行孝」的先進事跡,渲染「孝敬父母」的各種情景。如組織學生到社區宣講孝道美德和維護老年人的權益等等。
當然更加脫離不了利用課堂教學主體地進行隱性滲透。比較容易實施的是語文課、政治課、音樂課、美術課等。如命題作文和自由練筆時,可要求學生寫:父愛母愛的真實故事、自己名字的含義、「我給爸爸媽媽洗了腳」、「我認識的孝子賢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