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在教育小孩時,要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環節,因為在教育的路上是充滿著未知數的。現在父母工作壓力大回到家後還要不斷地教育孩子,所以有時候情緒可能會稍微難以控制,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❷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會轉移注意力。看看自己,問問自己,我強烈的情感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讓自己冷靜下來,試著深呼吸,確定自己能和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然後坦誠地告訴我們我們的感受。例如我媽媽對你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前面我們說過,媽媽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如此重要,沒有孩子會希望媽媽難過。如果忍不住責罵孩子,可以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出去走走,或者看電影,讓父親和孩子交流。我們應該明確我們的教育目標。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生孩子的氣,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父母往往會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孩子。
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只是我們的情緒。要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緒主人。當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我們就不會用「你真讓我生氣」、「你真讓我失望」這樣的話來批評孩子,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孩子,別看你。你才3歲,30歲就要對媽媽的情緒負責。」一個真正能為自己負責的家長,會把自己當成情緒的主詞:「我覺得很生氣」「我有點失望」。
❸ 正面管教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教育子女的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的是以身作則、言出必行、誠實守信、干凈整潔、禮貌待人......往往處在社會中的我們經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很是疲憊,威脅、謾罵、責備、問罪、警告、挖苦等等的一些行為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想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經歷,那麼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吧。
改掉動不動就責備、興師問罪的壞習慣。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裡面,雖然有些事情是錯誤的。當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上來就把孩子定性為「犯錯者」,而是先聽一聽孩子對這件事情怎麼說,然後在給出自己的判斷。一開始就毫無根據的責備,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變得復雜化,失去了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機會,這是不可取的。
徹底的拋棄謾罵與威脅。這兩種行為真的是無可救葯了,所以果斷的拋棄掉。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怎麼這么蠢啊,這都做不好」、「你簡直笨蛋透頂」、「你再碰電,你會被電死的」、「我數十下,你還沒穿好衣服,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看,這些都是多麼殘忍的話,孩子是我們愛的結晶,對愛說出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對愛的褻瀆、不尊重。所以,掌握好說話的度,也是一種愛。
你不是將軍,請不要隨便下命令。我們經常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讓孩子聽從我們的命令與指揮。孩子一旦不聽話,就會變得氣急敗壞,覺得孩子不懂事,不乖,不聽話。每個孩子都有一套自己活著的規律,不要因為你的「霸道」,人為地扼殺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剝奪。所以放棄「命令」式的說話口氣,讓自己變得溫暖起來。
不要對孩子講大道理。孩子很小,思維意識的形成還不完善,好與壞、對與錯的區分還沒有那麼明確。講太多的道理,特別是大道理,孩子不但聽得似是而非,而且對自己的判斷會產生負面作用。講太多的道理,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情緒,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且會適得其反。學者說一些簡單易懂的話,做一個適當的引導,比說一堆的道理強得多。
不能隨意的對孩子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成長的經歷也千差萬別,做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好與壞只是表面的一個現象。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說「你看那XX,什麼都好,學習好,體育好,繪畫鋼琴什麼都會,你再看看你...","你看你哥哥就比你強得多,什麼事情他都會提前做好准備,你怎麼不能學學他呢?」等等的一些比較。每每聽到這些,都覺孩子好冤枉啊,我就是我,我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呢,我有自己的長處,我比他們強的地方也有很多......少比較,多鼓勵,多觀察,多發現。
孩子不是我們的仇人,他是我們的愛,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的,所以不要去諷刺挖苦孩子們。「慢吞吞」、「好忘事」、「沒條理」等等這些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那麼就不要因為孩子的這些情況而挖苦他們了。參加中考那一年,到同學家送筆記,剛進門就聽到他的爸爸說「還有一周就考試了,現在才開始學習,你可真用功啊」,後面同學對我說他恨死爸爸的那句話了。所以,在孩子表現的跟平時不一樣時,還是多多的體會孩子吧,孩子也需要關心與肯定。
❹ 在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父母要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父母最頭疼的是孩子不聽話。普通的培訓教學是不行的,但是不忍心打罵。畢竟是骨肉,疼。但如果任其發展,孩子會越來越差,未來的管教也要升級,導致父母更加痛苦,陷入無限循環。他身邊有一個10歲的男孩。他性格古怪,從小就喜歡搗亂。他身邊的大人不喜歡他,孩子也不想和他玩。被排除在外後,這個男孩的性格變得更加乖張,現在他已經成為方圓十英里范圍內一個著名的問題兒童。孩子不聽話就應該這樣教育,但是如果父母不會「蹲」,就會陷入無限循環。
久而久之,他會下意識地避免犯類似的錯誤。錯誤少了,孩子自然會表現得更聽話。最後,順從不是評判孩子好壞的金標准,甚至不是值得提倡的標准。因為成功往往是建立在「質疑」的基礎上的,一個太聽話的孩子必然缺乏質疑能力,這對他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管教子女是重要的,但我們不應過度行使父母的權力,也不應訓練子女成為諾諾的奴隸。
❺ 家長應該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一個合格的父母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尤其是老一輩父母始終秉持這一觀點。
雖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打在孩子身上,哪個父母不心疼呢?但我們都是普通人,面對孩子犯的許多不可理解的錯誤,脾氣再好的人也難免會情緒失控,對孩子大打出手,不打一頓實在難解心頭之氣。
至今仍然有不少父母堅信,孩子犯了錯,就必須要打,不打不長記性,只有打才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從此不敢再犯。不僅提升了父母的威懾力,更利於將來的管教。
3)把犯錯誤轉變成教育的好時機
做到了以上兩點,就可以抓住孩子犯錯誤的機會,使其轉變成教會孩子正確做法的好時機。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經在讀書會演講中講到,有一次兒子在屋子裡玩球,打碎了媽媽最愛的瓷器,兒子很害怕很緊張,但是樊登只是幫助兒子一起收拾好殘渣,並問他以後這種情況怎麼辦?兒子說以後一定不能在屋子裡玩球。於是父子倆達成共識,兒子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
不打不罵,也可以把孩子從錯誤中拉回正軌,讓孩子自己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應該怎麼解決,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引導方式。
福建一位三年級的小朋友寫的小詩《挑媽媽》,令人感動——
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的肚子里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禮物,他挑選了你做父母,就請給他多一點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些接納和關懷。只有健康的親子關系,才能塑造出人格健全,性格優良的孩子。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覺得今天的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