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常生活中,家長與長輩怎樣才能一起帶好孩子
真正能合格承擔起孩子們教育之責的爺爺奶奶真的很少,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步,一起學習,創造出一種兩代人和諧養育孩子的新型隔代教育方式。只有父母與祖輩們相互配合才能解決隔斷隔代教育的弊端,充分發揮它的優勢。
B. 年輕父母不懂如何照看孩子,有什麼比較好的帶娃方式
現在有許多的年輕父母,初次為人父母,還不懂得如何照顧孩子,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家長帶孩子帶出了新高度:又帶著孩子去買吃的,將吃的拿到手後忘了孩子的,有抱著孩子找孩子的,有想要吃飯把孩子放在一邊的,各種奇葩帶娃方式層出不窮。
那究竟怎樣的帶娃方式才是正確的?
1.不要讓孩子超出你的視線范圍
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是具有依賴性的,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過短會導致孩子在安全感上的缺失,長此以往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這時候父母不論有多忙,對於孩子一定要抽出時間來給予他陪伴,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情感上的,多帶孩子去遊玩,帶他做一些互動類的親子游戲,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同時,父母還要多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C. 爸爸帶寶寶應該怎麼帶
寶寶們其實有著很強的模仿力。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嬰兒照料和早期教育能促進寶寶以後的學習和社交技巧,這一點要靠爸爸來把關。下面隨小編一起看下聰明老爸應該做的10個舉動。
1不要吝嗇你對寶寶的愛
安全的依戀關系是寶寶未來人際關系發展的基礎。只有當寶寶小時候體驗到了關於愛的一切積極的情感,內心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夠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所以,不要吝嗇你的愛,向寶寶靠近一點,讓他在與爸爸的親密接觸里完全體會愛的親密。
2積極回應寶寶
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與你交流。也許是一點聲音、一個動作或是臉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視或逃避,但這就是寶寶給你的暗示。
不要吝嗇你的回應,你會發現,你的微笑能使焦躁的寶寶逐漸安靜下來,他會哭得更少,晚上會更安靜。這是因為寶寶通過安撫或者餵食得以安靜,此時他大腦的焦慮反應系統自動關閉了。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能滿足他的一切要求,你只對寶寶的暗示保持一種積極的回應,讓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
3盡量跟寶寶說話
你和寶寶所有的談話將為寶寶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寶寶聽到越來越多的詞,大腦中處理語言的功能就會得到發展。盡量跟寶寶說話、閱讀或唱歌,也許一開始僅僅是給他讀簡單的圖畫書,而並不是努力去教他。當寶寶越長越大,就可以通過讀故事來鼓勵他參與--重復語調和詞語,慢慢地,他就能像你那麼做了。
4幫寶寶建立秩序
對寶寶來說,秩序的建立至關重要。寶寶是在重復中學習的,這也是他獲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記住,每天固定換尿布和洗澡的時間非常重要。同時,還要重復甚至固定一些能讓寶寶體會到快樂的活動,比如在睡覺之前講故事或唱、聽兒歌,回家之後可以吃餅乾和糖果。
5鼓勵寶寶安全探索
對於寶寶來說,你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很大程度上你決定了他認識世界的態度,你和他的互動也基本上決定了他學習的方式。因此,當寶寶努力去探索或做游戲時,你要保持接受的態度,尤其是當他受到挫折後,需要從你這兒得到鼓勵時。只有這樣寶寶才會對困難、對未來無所畏懼。
6有選擇性地陪寶寶看電視
研究表明,寶寶學習好,跟爸爸限制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有關。千萬不要讓電視成為寶寶的「姐姐」,即使看電視,寶寶也要和你一起看。你可以用你的方式來講解電視的內容,甚至和他討論,這樣,看電視也能成為學習的經驗。
7把規則作為學習的契機
別指望寶寶永遠按照你說的去做,他通常是沖動的,並且很多時候都在吵鬧,因為他還沒能力在沮喪和憤怒的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需要一定的時間。永遠不要打或使勁搖晃寶寶,研究表明這會對寶寶造成永久的不良影響,讓他感到害怕,羞辱或是憤怒,這種互動關系只能教給寶寶用同樣暴力的方式去反抗。
遇到寶寶讓你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一點時間,數到10,讓自己平靜下來,或者找個朋友聊聊,緩解情緒。當你反應過分強烈或要求太嚴厲時,先跟寶寶說對不起,這樣不但會彌補損失,還會讓寶寶更加感受到愛和支持。
8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氣質和生長速度,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給予你的寶寶獨特的鼓勵,你會看到寶寶真的就能做好。一般來說,對寶寶反應比較敏感的父母會幫助寶寶建立一個積極的自尊。
9保證照料寶寶的質量
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嬰兒照料和早期教育能促進寶寶以後的學習和社交技巧,這一點絕對要靠你自己來把關。如果寶寶交給保姆或親戚朋友照料,你需要親自觀察照料者是如何和寶寶互動的,是否真正關心寶寶,同時還能給寶寶提供發展的空間,寶寶周圍是否干凈和安全等等。
10照顧好你自己
養育寶寶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尤其是當你感到疲憊、急躁、沮喪、或者受挫時,就更加難以滿足寶寶的要求。因此,照顧好你自己對寶寶才能更有利。
做一個會玩的爸爸
1、分享「地板時間」:和寶寶玩游戲,用他的方式,而不是你的方式。
2、學會偎依:尤其在寶寶感到沮喪或者取得進步時,和他偎依在一起。
3、與寶寶玩競賽游戲時,最好一開始的時候讓他贏,然後逐漸恢復正常,這樣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自信。
4、當寶寶哈哈笑時,讓他繼續笑。有可能的話找出他大笑的原因,並經常逗他笑。
5、玩裝扮游戲,讓寶寶當導演,讓他來設計你的角色。
親愛的老爸,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它會讓寶寶變得活潑。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家長們都會注意寶寶們從小到大的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那麼想做一個好老爸的你一定要記住以上的10個影響寶寶智力的舉動哦!
【東西兒童教育】帶你了解更多兒童教育知識
D. 爸爸怎麼帶一歲寶寶
怎樣說孩子才能聽得懂?
那怎樣說才能把復雜的指令用簡單明了的句子說出來呢?其實很簡單,掌握下面四個要點就可以:
①一次只說一個指令
1歲多的孩子聽不懂兩個步驟的指令,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次只能說一個指令。例如:媽媽對孩子說:「寶寶,把你的小襪子找出來,拿到媽媽這里,讓媽媽幫你穿上,等一會我們就出去玩。」
這樣長的句子含有多個指令,寶寶是聽不懂的。我們一次只能說一個指令,還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說出來。
比如,上面這個句子,媽媽的主要目的是讓寶寶拿襪子。那媽媽就可以這樣說:「寶寶,把你的小襪子找出來。」
一次只說一個指令,寶寶就聽明白了,然後根據媽媽的指令去做了。
1歲寶寶很難帶?爸爸媽媽掌握這4個要點,孩子越帶越聰明
②把復雜的指令拆解成多個指令
如果媽媽想寶寶完成一個復雜的指令,可以嘗試把這個指令拆解成多個。例如,媽媽想寶寶把他的外套和鞋子拿給媽媽,讓媽媽幫他穿上。那媽媽可以把這些指令拆解成多個步驟:
第一步,讓寶寶把外套拿給媽媽。
第二步,待寶寶把外套拿給媽媽了,再和他說把鞋子拿給媽媽。
第三步,媽媽幫寶寶把衣服穿上。
把指令拆成多個步驟,寶寶就能聽懂了,並有序地完成了媽媽要求的指令。
1歲寶寶很難帶?爸爸媽媽掌握這4個要點,孩子越帶越聰明
③語言加上示範動作
18個月之前的孩子是聽不懂口頭警告的,所以我們告誡孩子不要做某個事的時候,應該加上具體的示範動作。
例如,寶寶用手去拉小狗的耳朵,媽媽看到後馬上制止他:「不能拉小狗的耳朵!」但寶寶沒有聽明白,所以並沒有松開手。
於是,媽媽就走過去,輕輕掰開他抓住狗耳朵的手,並且說:「不能用力拉小狗。我們可以愛撫它。」媽媽邊說邊用手輕輕撫著小狗的背。
媽媽用語言加上具體的示範動作,寶寶就知道了不能拉小狗,但可以愛撫它。
1歲寶寶很難帶?爸爸媽媽掌握這4個要點,孩子越帶越聰明
④地方不同,指令也要更新
一位媽媽說,已經在家裡和寶寶說過很多次不能去觸碰裝著開水的杯子。但到了別人家玩的時候,他還是會伸手去拿那些裝著熱茶的杯,每次都要把他盯得緊緊的。
其實寶寶並不是不肯聽媽媽的管教,而是1歲半左右的孩子的思維是非常具體的,他還不懂得歸納概括。也就是說,他知道家裡裝著熱水的杯是不能碰的,但他不知道別人家的熱水杯也是不能碰的。他還不會通過家裡的水杯去聯想到這里的水杯也不能碰這個道理。
1歲寶寶很難帶?爸爸媽媽掌握這4個要點,孩子越帶越聰明
所以,地方不同,指令也要及時更新。也就是到了別人家,媽媽也要提醒孩子不要碰觸裝著開水的杯子。
管教1歲多的寶寶,父母要多點耐性,和他們溝通時要細心觀察他們的反應,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話,孩子就更易管教了。
E. 怎麼帶小孩
做為父母,既然生了寶寶,我們就要負責,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天應該這樣帶孩子:(1半歲左右的孩子為例)
早晨起床後,先給寶寶喝點水,因為睡了一晚,血液黏稠,應該先喝點白開水,向寶寶問好,放歡快的音樂和歌曲,給寶寶穿衣、洗臉等。如果起得早,最好養成每天早晨帶孩子出去鍛煉的好習慣,在出去鍛煉的過程中,先跑步,然後面對太陽站好,念兒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著帶寶寶做早操。晨練結束後,去吃早飯。早飯要豐富,不要在外面買。吃完早飯,帶孩子看早教書、聽歌曲等,10點多喝水、吃水果,然後帶孩子出去進行戶外活動。中午12點吃午飯,午飯後,外出散步20分鍾,回來睡午覺,3點半左右,午覺時間結束,孩子起床喝水,吃水果,然後安排孩子上早教課程,家長自己看早教書就可以教寶寶的。到了4點多,外出活動,5點半到6點,晚餐時間。吃完晚餐,外出活動。活動時間一般1小時。回家後,可以和大人玩簡單但是不要劇烈的游戲、或者是閱讀等,不要讓孩子太興奮,這樣會影響孩子睡覺。8點洗澡,8點半上床,家長給孩子放小夜曲,音量要小些,家長給孩子講睡前故事。9點孩子入睡。家長可以為孩子寫寶寶日記。時間有限,只是簡單寫寫。個性寶貝早教商城 早教師:王紅梅。
F. 上班族父母怎麼帶孩子啊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平時就得培養孩子的原則性,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必須先做,怎樣做,必須給他明確的意見,多講道理,不能打罵孩子。
G. 父母如何正確帶孩子一起閱讀
鏈接:
在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閱讀理解,小學老師經常給孩子布置的一項學習任務就是「朗讀課文」,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們往往要求孩子通過讀課文,去學習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等,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這里有20課的閱讀哦。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H. 如何科學又正確的帶初生寶寶
寶寶越小,照顧起來也就越費心,食、衣、住、行各方面的問題,都應該遵照醫師、專家的指示,不能完全聽信口耳相傳的經驗,否則不只爸爸媽媽們辛苦,連寶寶也會受到影響。 不管事先做了多少准備,等到小baby一出生,還是會發現許多看似平常,卻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0歲寶寶單元歸納出嬰兒飲食、睡眠、疾病、清潔。 Question 1 要不要將寶寶的手腳包起來 中國人習慣將寶寶包得密密實實的,認為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會因為身體反射動作而受到驚嚇,可是西方的父母卻喜歡讓寶寶手腳自由活動,以便促進其身體感覺發展,究竟寶寶的手腳該不該包起來呢? 正解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並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外界的環境,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因此,醫師建議,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Question 2 寶寶要穿多少才不會著涼 南方有句諺語:嬰兒沒有六月天,也就是說嬰兒怕冷、不怕熱。因此,為了避免寶寶著涼感冒,爸爸媽媽拚命給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個小粽子,可是反觀歐美日等國家,即使大冷天,寶寶也穿得不多,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產生寶寶該穿多少,才不會著涼的困擾。 正解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較怕熱,冬天時固然應該穿得保暖一點,但是天氣熱的時候,穿太多反而會令寶寶不舒服,加上他的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在給他穿衣時,必須更注意環境的冷暖變化。一般而言,大人覺得冷,必須穿多時,就給寶寶多穿一件;大人覺得熱,必須少穿時,就幫寶寶多脫掉一件,而夜晚則比白天多穿一件。 Question 3 寶寶哭的時候,該不該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婆婆媽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復雜了。 正解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Question 4 可不可以搖晃寶寶 很多人都有經驗,寶寶吵鬧的時候,只要搖一搖他,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寧靜,有些寶寶甚至必須靠大人搖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認為大力搖晃寶寶,會對腦部器官傷害,搖晃寶寶真的有這樣的危險性嗎?該怎麼搖,才正確呢? 正解 嬰兒喜歡被搖晃,但是卻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而表出現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嘔吐、呼吸加速、體溫下降(心跳過慢)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死亡,這便是所謂的嬰兒搖晃癥候群,主要是因為嬰兒的頭部較重(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5%),而且腦部的水含量較多、髓鞘發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頸部支撐力不夠,被搖晃時,腦部容易受到壓迫與扭曲,因此,醫師呼籲,家長要搖晃寶寶時,只能輕輕地前後、左右晃,不可旋轉、上下晃動,或突然改變方向;另外,類似搖晃的動作也會導致同樣的危險(反覆將寶寶拋到空中、將寶寶架在肩背上搖動、將寶寶放在大人腿上晃動、抱著寶寶旋轉等),也應盡量避免。 Question 5 寶寶的睡眠時間多久為正常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精神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麼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 正解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於較小寶寶的睡眠覺醒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後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顛倒的情形。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後),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如果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Question 6 應該讓寶寶養成獨睡習慣 這也是東西方育兒觀念的分歧點,歐美國家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盡早培養獨立性,因此寶寶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專屬的嬰兒房,與父母分房而睡;但是東方寶寶卻多半與照顧者同一個房間,有些甚至睡在父母的床上,方便爸爸媽媽們照顧,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最適合小嬰兒呢? 正解 寶寶從小單獨睡,可以培養獨立性,同時也不會受到大人活動的干擾,但是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孩子有發燒、生病等特殊狀況的話,同房而睡,寶寶較有安全感(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家長也能就近照顧,因此,醫師建議1歲以下的幼兒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一方面可以省去家長兩地奔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即時的照顧。 Question 7 讓寶寶用何種睡姿最好 仰睡,會讓寶寶的頭形變扁;側睡,則須時時改變方向,以免寶寶將來頭頸歪一邊;而趴睡,又令家長擔心是否會因被褥、枕頭堵住寶寶的鼻孔,而造成窒息,到底哪一種睡姿才是既安全又正確的呢? 正解 寶寶趴睡較能睡得穩,不易將溢出的奶吸入氣道,而且臉型也好看,但是根據歐美近來研究顯示,趴睡的時候,嬰兒床周圍的玩具、被褥可能會堵住寶寶的鼻子,造成嬰兒猝死症,所以,醫師建議,還是讓寶寶仰睡比較安全,如果堅持採用趴睡,也要睡較硬的床,同時,周圍不可放置物品;此外,側睡的方式也不錯,不過要注意常換頭部側躺的方向,以免頭形歪斜。 Question 8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是否該謝絕訪客 家中添了一個新成員,爸爸媽媽好高興,馬上通知親朋好友,結果造成探訪小baby的賀客不斷,這個抱一下、那個親一下,寶寶成為眾人贊嘆、關心的焦點,但是熱鬧過後,寶寶似乎也受到影響,情緒變得很亢奮,因此,家長們常會疑惑;難道所有的小娃娃都是這樣的嗎?這時是否該謝絕所有訪客呢? 正解 其實嬰兒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脆弱或容易生病(他本身也不是完全無菌的),只要來訪的賓客沒有傳染性的疾病,讓他們抱抱嬰兒,並無大礙,但是如果有小朋友要求要抱時,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必須拒絕,每日的訪客也不要過多,最好能集中時間來訪,以免擾亂寶寶的作息。另外,寶寶五個月大起會認人,而生產害怕、恐懼,這時,父母就不要勉強他接觸訪客。 Question 9 寶寶的生活環境應該保持安靜嗎 有人說:幫寶寶布置安靜的環境,可以讓他的情緒穩定、精神愉快;但是也有人主張,應該讓寶寶適應周遭原有的聲音,以免他會因為一點點的聲響,而受到驚嚇,究竟孰是孰非,最好還是聽聽醫生的看法。 正解 布置寶寶的房間,首先應該考量安全,其次才是明亮、通風、舒適、冬暖夏涼,房間最好有窗戶,並以窗簾調整亮度,夏天時,室溫控制在攝氏25度左右(可開冷氣,但風口不要對著寶寶),冬天則須維持在20度以上。至於房間內是否應保持安靜?醫師表示,只要不是尖銳或突然的巨響,而是柔和的音樂、電視聲或人聲,寶寶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