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怎樣愛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有三點,其 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 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 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准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把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這是自製力,是節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倘若抽取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的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親子之愛是愛的課堂,不但對孩子是如此,對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泰戈爾也說:「我的孩子,讓他們愛你,因此他們能夠相愛。」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體之愛的產物,更是彼此的心靈之愛的載體,通過愛孩子,這種愛才不是飄著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獲得了穩固的基礎。請注意,這兩位賢哲都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實現男女之間超越於肉體的愛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對此也深信不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到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物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比這更貴重的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的暗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為女兒寫的書里,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的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作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心身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多麼願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的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的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的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再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願意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後依然天真。我願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我願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蝕永遠簡單。
⑵ 家庭教育中如何愛孩子
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的真諦,人生本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從無知走向浩瀚的歷程。所以,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接受教育,才能明智,才能區分愛與被愛的界限。文字整理 / 徐墉 | 課堂速寫 | 家庭教育從生命、生存、生活入手當孩子們在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許多家長很少從自身教育方法上找原因,這是家庭教育中最怕出現的。而這種現象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因此,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你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健康成長才有基本保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生命。每到升學季,總能聽到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家庭壓力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的案例不是正在教訓我們,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學習不是唯一,家長一味地施加壓力,只會讓孩子得不到快樂。世界上最珍貴的不就是生命嗎,如果沒了生命又何談家庭何談教育呢?給孩子最起碼的家庭溫暖是首要目標,家庭教育首要工作就是讓孩子學會愛,那麼家長就要先學會正確愛孩子。前些天,在網路上有張照片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註:一位孤兒院的孩子在地板上畫了個媽媽,蜷縮著身子,想像著,在媽媽溫暖的懷抱里睡著了。看到這張圖片時,我感覺鼻子酸酸的,那些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是多麼渴望愛,可有很多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卻忽視了給孩子多一點溫暖的擁抱。很多家長不懂如何表達愛,不如從一個擁抱開始。與孩子溝通時,請放下姿態,拒絕嘮叨。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記錄下孩子的成長故事。不論在何時都要始終不渝地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健康、情緒和精神。不論你是得意還是失意,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得堅持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支持他,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你都不會改變對他的愛,更不會遺棄他。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重要成長階段如果把一個人比作是一輛車,我們知道,車子是有自己的特質的,分了不同種類和等級,有跑車、越野車、小轎車等等,人也一樣,當然也有自己的特質。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學習成績是最棒的,但絕不要忽視孩子的特質發現和培養。別人孩子在學鋼琴,我的孩子沒學會不會落後?其實,家長應當先考慮,孩子是不是適合?在孩子考試沒考好的時候,相信也有很多家長會控制不住,總會對孩子嘮叨幾句。家長經常扮演著一個「排毒者」,而孩子卻成了「吸毒者」,像這種愛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不妨換種說話方式。比如說,「老師說,你在這個知識點上再用點功就會更好了。」「上次不懂的知識點這次不是都做對了嗎?」家長多鼓勵少嘮叨,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磨蹭,考試粗心大意,成績總不盡如人意,家長不知道怎麼辦;孩子漸漸長大後,開始迷戀上網,開始與家長產生代溝,人際關系緊張,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理;到了孩子青春萌動期,孩子開始熱衷同學交往、社會活動,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感問題和交友問題。所以,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找到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如何找到提升自己和孩子的最佳利器,讓孩子順利度過人生最重要的成長階段,是家長最主要的任務和責任。不教,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從內心來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覺成人、自學成才的。越成功的家長越如是,這就是這些家長更願意出錢請高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願意投資自己的時間和人力來親職教育的原因之一。世上最難的是無為而治。不教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需要家長的實力、智慧和關鍵處恰到好處的引導。既然目標是不教,那麼家長必須要做到讓孩子「自教」。家長要在孩子早期給予孩子好的身體,讓他能夠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行為;給予孩子好的規矩,讓孩子懂得張弛有度;給予孩子好的能力培養,讓孩子充滿信心和力量;給予好的關系,讓孩子習慣與良師益友為伴。這就需要家長在自己人生最忙碌、出彩的階段,花有效的時間,來增進親子關系,對孩子進行體能和智能的開發,各商數的培養和提高,直到孩子懂得可為、不可為,當為、不當為。家長要幫助孩子進入一個適宜孩子成長的環境。這方面童年不幸,有時候反而更容易促成孩子成材,很多名人皆如是,所以,不要輕生憐憫之心,要學會積極面對和正向思維。對於絕大多數正常孩子來說,讓孩子進一所重視培養人格和提升學習能力的學校,是明智之舉。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作用,常常超出家長的想像。既然要求是不教,那麼家長就要自己加強修煉,成為對孩子有影響力的人。因為,家長崇尚不教的,基本上用言教的幾率很少,相對的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時間不多,那麼這個時候,更需要發揮出家長的身教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育的一個高境界。給孩子做個天賦測評我們做一個天賦測評,幫助大家發現自己孩子的天賦,讓家長的愛更加有的放矢。(在下面的各項描述中,如果你的孩子特點是肯定的,請打鉤。)1.你的孩子是否擅長於背詩句或者電視中的台詞廣告詞;2.你的孩子是否理解你的情緒變化;3.你的孩子是否喜歡問諸如時間是什麼,最大的東西有多大等;4.你的孩子是否很少迷路;5.你的孩子是否特別文靜,愛動腦筋;6.你的孩子是否唱歌不走調;7.你的孩子是否問煤電是怎麼產生、為什麼會下雨等等;8.你的孩子學系鞋帶和騎自行車是否容易;9.你的孩子是否特別喜歡扮演角色和化妝演戲;10.如果您在一本常念的故事書念錯字的時候,您的孩子是否會糾正;11.乘車外出時,你的孩子是否常常記住路邊並能正確辨認;12.是否喜歡聽音樂並很容易地分辨出哪種樂器的聲音;13.你的孩子是否能把地圖畫好,並能清楚地標上地點;14.你的孩子是否擅長模仿和表演;15.你的孩子是否能把大小玩具按顏色分放在各個位置上;16.你的孩子是否能將感情和動作配合起來;17.你的孩子是否喜歡講故事,而且講得很好;18.初次來家裡的客人走後,你的孩子是否喜歡談論客人和對他的印象;19.你的孩子是否能正確判斷自己不能做某件事。
⑶ 家長應該如何愛孩子的呢
現在農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兩個小孩。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家長心頭上最珍貴的寄託。作為親生父母、「代理家長」,我們都疼愛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樣疼法,並不是所有父母、家長都明了的。在現實生活裡面,受傳統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間的影響,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誤區,比如重物質給予,輕精神給予;重智力投資,輕品德教育;重身體健康,輕心理疏導;重「共性」培育,輕「個性」發展;特別是在隔代監護的家庭。他們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麼都順著孩子的心意。這可以說是過分寵愛或愛不到點子上,甚至出現了溺愛孩子的現象,這樣的「疼愛」,會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學統計資料,對目前心理行為問題兒童(自閉症、多動症、抑鬱症)的增多很是擔憂。某縣曾對8000名小學生進行體檢,發現心理行為異常者佔5%,可疑心理行為異常者佔8%。醫院對50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鉛中毒佔70%,竟無一例達到國家標準的「0」鉛水平。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許多家長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夠重視,主動給孩子做血鉛檢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學習成績下降,非打即罵,卻不知有時候是血鉛升高的後果。
有專家建議,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理性地疼愛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識,如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營養學、嬰幼兒喂養等,還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合議制的營養需求和心理活動規律。教育孩子時,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個性」,對孩子要有全面的認識,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現了毛病及時糾正,勿使其養成習慣。
家長還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讓孩子不偏食,不暴飲食。有的家長喜歡投其所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吃,不喜歡的就不吃,這是好心辦壞事。有的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導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會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現低齡化趨勢,少兒患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心臟病等,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飲食規律和環境因素所致。
家長該怎樣疼愛孩子呢?
最好的疼愛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長自己不學無術,擅搞歪門邪道,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積極上進,這是徒勞。有的農民家庭出幾個博士,並非父母的遺傳,而是父母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誠實堅毅的品格影響了孩子,給了他們信念和動力,這是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專家提出:責備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責任和行為,想讓孩子進步,先要自己進步。
同時,家長要善於與孩子交流。據有關報道,有40%的父母難於與孩子溝通。兒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創造力及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極其重要。兒童是社會的未來,科學地疼愛孩子,既可滿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又可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每個留守兒童家長,都要好好想一想。
⑷ 如何愛孩子
從孩子的降生開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父母都帶著望子成龍的心情為孩子傾注了無限的愛。但過分的溺愛並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龍這句話應該改為育子成龍,因為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傾向是頗令人擔憂的。曾有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不少家長認為,如今條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獨根獨苗,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受我們的那些磨難了。」正是懷著這種想法,父母們盡其所能地從各方面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無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應由他們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業、幹家務、值日掃地等等。他們盡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似乎這樣就能保證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但是事實上,這種幸福觀很容易導致孩子的災難。
自私自利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渴、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無私奉獻的愛固然是偉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問收獲的父母之愛,很容易變成一種對孩子的自私的愛與可怕的溺愛。「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繫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這是一位教育家的經驗之談。溺愛只會讓孩子變得無情。為什麼使孩子過「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卻成了問題?
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裡推。這個例子中釀成的苦果源於父母及親人超過限度的溺愛。父母一味地慷慨給予,溺愛孩子,而不教會孩子如何理解愛與培養孩子對其他人的愛。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和自我約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會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制定的,與他們無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向傳遞的愛造成孝敬的顛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別人的愛卻不知愛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縱等不良個性。小貓和姥姥在他眼裡變得無足輕重,毫無生命
⑸ 讓孩子認為你是最好的媽媽,愛孩子請學會如何愛
自已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對老人要孝順,對朋友要熱情,對孩子要時時刻刻的關心愛護,這樣孩子就會像父母一樣學會尊重別人,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父母用自已行動感化孩子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會喜歡父母,認為他的爸爸媽媽最棒。
⑹ 父母怎麼做才是真正愛孩子
做一個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然而,現實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情景:孩子上學,父母幫忙背書包;孩子的鞋帶鬆了,父母幫忙系好。。。。。。有這種做法的父母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更糟糕的是,這種「包辦代替」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間接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 1、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父母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嘗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給他自己去嘗試、去實踐。 2、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 父母最好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櫃子等,這有助於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支配個人用品的習慣。例如:蠟筆、尺子等學慣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屜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內,圖書放在小書櫃,弄亂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知不覺時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 3、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4、 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發問,是孩子智能活躍、獨立思考的表現,此時也是啟發孩子智慧的最佳時機,父母應好好利用。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切忌輕易和盤托出答案。你只需給孩子一個「引子」至於結論,就讓他自己去尋找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你的啟發誘導下,相信孩子自己會找到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的。 5、 有耐心,不代勞 有些父母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勞。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一口氣就把孩子半天也沒表達明白的話全說了。這種不耐心傾聽的結果,會干擾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使他變得沉默、依賴。要知道,孩子的獨立性不僅依賴身心發展的成熟,也要靠後天的學習。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⑺ 《父母怎樣愛孩子》
很喜歡周國平先生的文字,建議學員們都能讀讀周國平先生的文章和著作。 今天早上起來,我用一個清晨的時光把周國平先生的文章逐字敲擊到電腦上,我太喜歡這篇文章了,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篇文章值得家長們讀個幾十遍,同時不斷的拿出來思考思考。 周國平先生說自己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實在是太謙虛了,一個每天不斷思考人生哲學的哲學家和一個每天不斷書寫人生感悟的著名作家說自己不是「教子專家」,那還有什麼人敢說自己是「教子專家」,周先生的這份平和、謙虛彰顯著人性的光輝。而這一篇《父母怎麼愛孩子》可以作為家庭教育的典範文章。 我這一生都不會成為「教育專家」,即使很多媒體和很多人都這樣稱呼我,而我內心一再的告誡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眾多先賢和大師面前,我只能感到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我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當做一種修行,目的就是通過做這些事情能夠一生追求「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僅此而已。 實際上,我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根本不是這個想法: 最初,覺得這是個商機,通過幫助家庭幸福可以成就一個商業的帝國; 然後,找到很多專家想把他們的知識包裝起來,利用他們的知識去實現我自己的商業理想,和各種專家接觸的時候,他們的知識和人格點亮了我的智慧,讓我慢慢發生著改變,因此從我的理論裡面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有十幾位專家的影子,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滋養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商業帝國漸漸消失,自我修行之路漸漸成形。 之後,直到我通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之後,我發現我要做他們這樣的人,他們高尚的人格和人性的偉大為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直到我讀了孔子和老子之後,我發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哲學意義,我漸漸扔掉了自己的全部商業追求,從事了一份教育的事業,享受著一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是教育改變了我的人生,回憶8年走過來的路,我在教育行業中只做了三件事,其一,不斷和先賢和前輩學習;其二,不斷地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自己身上;其三,用我的專業「物理學、數學建模、工程學原理」重新解構先賢和前輩們的知識,用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我從來都沒有創新過知識,我創新的是知識的排列順序和知識的傳播方式而已。 不是「家」而是「匠」! 周國平先生是教育「家」,我充其到最後只不過是「匠」! 文:周國平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有三點,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准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我肯定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只不過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而已。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在今天,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抵禦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給孩子提供一個得以盡可能健康生長的小環境。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麼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麼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把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這是自製力,是節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倘若抽取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的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親子之愛是愛的課堂,不但對孩子是如此,對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泰戈爾也說:「我的孩子,讓他們愛你,因此他們能夠相愛。」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體之愛的產物,更是彼此的心靈之愛的載體,通過愛孩子,這種愛才不是飄著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獲得了穩固的基礎。請注意,這兩位賢哲都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實現男女之間超越於肉體的愛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對此也深信不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到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物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比這更貴重的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的暗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為女兒寫的書里,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的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作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心身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多麼願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的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的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的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再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願意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後依然天真。我願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
⑻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愛孩子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麼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麼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⑼ 父母該怎樣掌握好愛孩子的這個度呢
引言:父母愛孩子一定要掌握愛孩子的度,否則孩子會變得很自私。家長不要一味地去滿足孩子一味地去滿足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父母該怎樣掌握好愛孩子的這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