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怎麼了解孩子

父母怎麼了解孩子

發布時間:2022-02-15 06:08:08

Ⅰ 做父母的真正了解孩子嗎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
理論家就像專家一樣,對整體毫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乾枯無情。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么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正確的教育,在於了解真實的兒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將我們認為的他「應該如何」加諸他的身上。
將他圍困於「理論」的框架里,是鼓勵他的順從附和。如此會滋生恐懼,在兒童的心中產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應該具有的面目」之間的不斷沖突;而一切內心沖突,都會向外表露於社會。
理論,是我們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實際障礙。
一個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並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愛孩子,他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某種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如此一來,由於要求孩子成為這樣的一種人或是那樣的一種人,一個人的野心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如果一個人愛的不是理論,而是孩子,這時才有幫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一個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並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愛孩子,他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
譬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撒謊,那麼把「誠實」的理論,擺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們必須找出他為何撒謊的原因。要幫助孩子,我們必須花費時間去研究他,觀察他——這就需要耐心、愛與關懷。然而,一旦我們沒有愛,沒有了解,那麼,便會把孩子強迫納入我們稱之為理想的某種行為模式中。
理論是一種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論的教師無法了解他的學生,無法明智地處理他們的問題。對這種教師來說,未來的理論,「應該如何」是比眼前的孩子更為重要。
理論的追求,排斥了愛,而缺乏了愛,任何有關人的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
教育的另一個任務,要製造新的價值。
教育者必須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關懷和情愛,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和智慧的培養,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後,能以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問題。
生活是一口深井。一個人可以帶著小桶來到井邊,只汲取少量的水,也可以用巨大容器汲取足以滋養的充足水分。一個人年輕時是探究和從事一切實驗的時候。學校應該幫助青年去發現他們自己的天賦和職責,而不要僅以事實和技術上的知識填塞他們的內心。學習應該是一片沃土,使學生可以毫無恐懼、快樂而完整地生長於其間。
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它們引起太多的痛苦——中解脫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便要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與他之間的關系。父母和教育者 ,借著他們自己的思想和 行為可以幫助孩子自由,使他如花一般地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
正確的教育,依賴於對孩子的愛。然而,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為了他們而野心勃勃——也就是說,我們為了自己而野心勃勃。
附和與服從,在正確教育中沒有任何價值。
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格,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對他尊重,卻不太尊重學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漠視和不敬。如果缺乏對人的尊重,知識只會導致毀滅和不幸。
我們年輕時,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里,恐懼便滲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師都沒有耐心、時間或智慧,去驅散我們童年時本能上的恐懼——當我們成年時,這種本能上的恐懼便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和判斷,製造出許多問題。正確的教育,必須考慮到這項恐懼的問題,因為恐懼扭曲了我們對生活的整個看法。解除恐懼,是智慧的開端,只有正確的教育才能使人解脫恐懼的束縛而享有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
教育上的真正問題是教育者。
如果教育者利用權威作為免除自己麻煩的手段,如果他把教育當做一個擴張自我、滿足自我的方法,那麼即使是一小群學生也會成為他私人野心的工具。
要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沖突和痛苦,我們必須擺脫權威而獨立思考。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幫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設下具有權威性的榜樣,那麼,我們只助長了恐懼、模仿,以及各種形式的迷信。
教條、奇跡和儀式,這些都無助於精神生活。
惟有鼓勵孩子對任何他所讀的書加以質詢,對種種既存的社會價值、傳統、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究其真偽,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喚醒,並維持孩子批判性的機警和敏銳的洞察力。
我們年輕時,心懷不滿,不僅不滿意我們自己,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不滿。我們應該學習清晰而無偏執地去思考,使得內心不會依賴,沒有恐懼。需要獨立的 ,不是我們在彩色地圖上稱之為我們的國家的那一塊有顏色的土地,而是作為個人的我們自己。雖然外表上我們互相依賴,然而如果在內心,我們沒有求權力、求地位、求權威的渴望,那麼外表上的互相依賴,便不會變為殘酷或互相欺壓。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學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來才被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慢慢熟知,影響力也逐步慢慢擴大。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Ⅱ 作為父母該如何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呢

家長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

家長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就要和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很多父母和孩子雖然是朝夕相處,但是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這就是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條代溝,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父母的興趣愛好不一樣,所以家長可以培養一個和孩子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下棋聽音樂,看比賽等。


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希望孩子是優秀的,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心扉,那麼就要鼓勵孩子。當孩子犯錯以後,不要著急批評孩子,當孩子取得優秀成績的時候,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孩子喜歡聽到父母的表揚誇贊,所以作為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久而久之。孩子發現自己的事情在家長面前都有正面的回應,自然就會和家長袒露心扉。

Ⅲ 父母怎樣從孩子的基本性格中來了解孩子

每一個孩子所走過的這條成長之路的軌跡,都不盡相同。
許多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針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性格,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分類體系。其中最著名的分類法之一,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斯苔拉•切斯博士的性格分類法。因為她的觀察和我們自己的觀察最為貼近,所以在這里我們借用她的歸納,為父母們提供一種性格分類體系:
◎活躍的程度
從一出生開始(實際上,有些人認為從尚未出生就已經開始),每個孩子表現出的活躍程度就很不一樣。如果你已經有了不止一個孩子,那你應該親身體驗過這一點。有些孩子總是要不停地動,總是比別人更為活躍,哪怕就是坐在那裡,他身體的某個部位也要動個不停。只要允許他動起來,他就會顯得很開心。這種孩子的極端典型,就是所謂的「多動症」孩子。但是,請家長切忌不要輕易給一個活潑好動的幼童或者學齡兒童貼上「多動症」的標簽。
有的孩子則與此完全相反,總是十分安靜,甚至根本就對身體上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運動絲毫不感興趣。事實上,他甚至有可能更願意一動也不動,把自己埋在書里或者電視里的時候才是他最為舒服與滿足的時候。
◎規律的程度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比別人有「更好的生物鍾」。哪怕是在嬰兒時代,只要你給了孩子合適的條件,他就能很早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規律來,甚至如廁訓練也非常容易。到了六歲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喜歡每天都重復同樣的事情。他們喜歡把一切事情都計劃好,然後按照計劃行事。
可是,有的孩子卻與此完全相反,表現得很沒有規律性。從嬰兒時代開始,你就很難掌握這孩子的日常作息規律,而且也很難要求他按照時間表進行各項日常活動。到了六歲的時候,這樣的孩子仍然讓人難以把握,而且,若是想讓他的日常作息有一定的規律,那簡直就是難為他。
每天都必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早上去上學,他每每顯得手忙腳亂,就彷彿從來都沒有經歷過似的。和這樣的孩子相處格外棘手,因為你總是預料不到下一步會是什麼情形。
◎適應變化的程度
有些孩子很容易適應生活規律的變化,隨你怎麼安排,他都可以應付。有一個媽媽這么描述她的這種秉性的孩子:「我的各種新嘗試,她都照單全收。」可是,有些孩子卻與此相反,總喜歡在同樣的時間,以同樣的形式,做同樣的事情,天天如此。一旦出現變化,他就會十分苦惱。
對於那些很容易適應變化的孩子來說,走親戚一點也不成問題,甚至搬家到另一個城市也不成問題。

Ⅳ 父母想要更好的了解孩子,該怎麼做呢

父母如何做到更好地了解孩子?你可以把這個問題當成一門學科的心態來對待。

我們在學一門學科或者一項技術時,是不是要系統地了解一下這門學科所涉及到的基礎理論和發展過程?掌握了理論知識和發展過程之後再去通過實踐去驗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把這個學科弄懂。

Ⅳ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了解孩子的學習表現

第一,成績,成績是最直觀的表現成績的方式
第二,跟老師溝通,家長要保持與老師的時刻聯系,不能什麼事情都麻煩老師,當然也不能一年之後老師都不知道你是誰的家長,造成家長對孩子不夠關注的影響,及時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三,孩子,家長要與孩子溝通,了解學習狀態。

Ⅵ 父母該如何真正的了解孩子

父母可以通過跟老師的交流來了解孩子,也可以通過跟孩子的溝通來了解孩子,當然我覺得後者是比較重要的。因為跟孩子的溝通可以從孩子的話語中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想法,甚至還可以讓孩子和自己的感情更加親密。

Ⅶ 家長該怎樣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是要感受對方。
家長要知道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些什麼,需要什麼,奮斗目標是什麼,喜怒哀樂是什麼。如果不了解這些,就無法影響他。
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處於冷靜、理智、客觀的狀態。作為家長,如果你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倒霉事,讓你心情很壞,結果回家孩子又跟你頂嘴,這時你還能冷靜、理智、客觀地理解和感受你的孩子嗎?大部分家長是無法做到的。
三是要自我認識
了解自已所處的狀態。有時,人在情緒化的時候,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麼。這時,家長就要努力控制、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幫助孩子成長,首先應該接受自身成長的挑戰。在一些發達國家,對孩子的輔導,首先是對父母和教師的輔導。教師和父母調節好心態後,再去輔導孩子。家長首先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善於理解自己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能夠理解孩子,而大多數孩子卻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怎麼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呢?其實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表達理解更困難。
家長們跟孩子溝通經常犯一個毛病:
還沒表達理解,就急於提供真理。比如,家長跟孩子反復強調要怎樣做,孩子似乎也聽得很仔細,結果發現孩子還是沒明白家長的意圖。對同一句話,家長和孩子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孩子執行起來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家長對孩子誤解自己的意思,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要多想幾個可能性,不要馬上指責,不要馬上給孩子下結論。比如,不專心,不認真,不尊重家長等等。家長要從各種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要一味主觀臆斷。例如,孩子作業拖拉,缺少緊迫感,有多方面的原因:行為習慣不好、缺乏自覺意識、自控能力差、作業太多太難等等。家長要認真分析孩子作業拖拉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果家長武斷地批評孩子,孩子就會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不願意跟家長溝通了。
理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別人的感受。理解不等於同意,理解也不等於同情,理解是設身處地的將心比心。

Ⅷ 家長應該怎樣了解孩子

一是要感受對方。家長要知道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些什麼,需要什麼,奮斗目標是什麼,喜怒哀樂是什麼。如果不了解這些,就無法影響他。 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處於冷靜、理智、客觀的狀態。作為家長,如果你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倒霉事,讓你心情很壞,結果回家孩子又跟你頂嘴,這時你還能冷靜、理智、客觀地理解和感受你的孩子嗎?大部分家長是無法做到的。 三是要自我認識,了解自已所處的狀態。有時,人在情緒化的時候,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麼。這時,家長就要努力控制、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幫助孩子成長,首先應該接受自身成長的挑戰。在一些發達國家,對孩子的輔導,首先是對父母和教師的輔導。教師和父母調節好心態後,再去輔導孩子。家長首先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善於理解自己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能夠理解孩子,而大多數孩子卻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怎麼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呢?其實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表達理解更困難。 家長們跟孩子溝通經常犯一個毛病:還沒表達理解,就急於提供真理。比如,家長跟孩子反復強調要怎樣做,孩子似乎也聽得很仔細,結果發現孩子還是沒明白家長的意圖。對同一句話,家長和孩子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孩子執行起來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家長對孩子誤解自己的意思,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要多想幾個可能性,不要馬上指責,不要馬上給孩子下結論。比如,不專心,不認真,不尊重家長等等。家長要從各種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要一味主觀臆斷。例如,孩子作業拖拉,缺少緊迫感,有多方面的原因:行為習慣不好、缺乏自覺意識、自控能力差、作業太多太難等等。家長要認真分析孩子作業拖拉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果家長武斷地批評孩子,孩子就會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不願意跟家長溝通了。 理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別人的感受。理解不等於同意,理解也不等於同情,理解是設身處地的將心比心。

閱讀全文

與父母怎麼了解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沒有去體檢醫院怎麼有記錄 瀏覽:102
甲減多久體檢一次 瀏覽:282
幹部身份工人崗位退休年齡 瀏覽:54
中央養老金由 瀏覽:973
養老院室內消火栓距離多少合適 瀏覽:607
長壽寵物相當於人類多少歲 瀏覽:793
玉溪駕駛證審換在哪裡體檢 瀏覽:133
中式敬老院設計 瀏覽:981
北京的養老金漲了多少 瀏覽:125
如何證明狗狗的出生父母 瀏覽:528
1月14號發哪個月養老金 瀏覽:842
岳陽老年體檢去哪個醫院 瀏覽:141
如何和父母同住還能有自己的房間 瀏覽:860
濰坊養老保險補繳 瀏覽:93
養老行業哪些可以做 瀏覽:858
成都天仙橋老年大學2017 瀏覽:879
養老保險匯率多少 瀏覽:991
祝福老人家生日短語 瀏覽:655
海外留學體檢不通過的話怎麼辦 瀏覽:452
養老機構利潤率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