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跟父母溝通

如何跟父母溝通

發布時間:2022-02-13 11:05:26

⑴ 如何更好地與父母溝通

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但很多時候因為代溝和年齡,常常讓我們感覺與父母很難溝通。作為子女該如何與父母溝通呢?與父母溝通都有哪些技巧?

1、要有子女應有的態度,尊重父母

我們跟父母溝通時,首先必須要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和孝順,這樣話題才好展開。即使談話時他們的意見有錯也不要公開頂撞,而要用溫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使他們在得到尊重和心理滿足的同時,平心靜氣地分析並最終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見。

2、多傾聽

父母給的建議或者引導,絕對是為了我們自己好,沒有任何的惡意。可能當時跟咱們的理念不合,或者跟自己的追求不符,而導致讓你不想聽那些建議或者勸告。那你也沒必要當面的跟他們爭吵,稍微陳述一下自己的理念,讓他聽聽你的想法。如果他們不認同,他們會給出理由。我們要將他們的理由記下來,然後好好思考。畢竟那是二十來年經驗的積淀。

3、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都包裝起來

父母比我們多活了幾十年,通常都會因為自己的人生經驗豐富而不願意聽別人的勸告。更何況是比自己小了二三十歲的後輩。想像一下一個小學生跑出來對你說,叔叔/姐姐,我來教你一些人生道理,是不是很想抽他。想要與父母溝通,就先要讓父母願意與你溝通。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要表達的包裝起來,引誘你的父母來聽。一種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先把父母誇一頓,例如您的人生經驗豐富,對我幫助很大雲雲;然後在告訴他們,「美中不足的是......」,說出你的真實想法。

4、多理解

在父母的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孩子,就跟母親嘮嘮叨叨的囑咐我們多穿衣服多蓋被子一樣,父親會不停的囑咐不吃虧,別上當,處理好人際關系。在他們眼裡,這些事情我們永遠不懂,盡管我們已經懂得。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他們是看不得自己這個藝術品收到半點損傷的,所以他們想小心呵護,但他們比較不能天天圍繞在身邊,所以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所以,這時候我們要理解他們那份呵護的心。不要嫌他們嘮叨,多肯定他們。說句,老媽老爸你們真好。

5、做子女要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

不要讓父母把你當成一個小孩,需要與父母建立一個平起平坐的地位。誰都不願意跟一個小自己二三十歲的後輩交流。除非你在某方面讓父母折服,讓父母明白你是一個大人,有自己正確和獨立的思考。這需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多與父母聊天,和他們聊他們關心的話題,並且多闡釋自己的觀點;並且在任何可能的機會展示自己靠自己能力取得的成績,讓他們對你感到信任和自豪。

6、多鼓勵父母

子女要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尤其是勸解和鼓勵。這一類老人的特點是缺乏信心,一直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子女在熱情鼓勵老人的同時,要給老人具體分析問題的症結所在,切忌沒有耐心敷衍塞責,因為此類老人多數比較敏感,子女的消極應對會讓他們進一步沮喪憂郁。

⑵ 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

當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人將自己看成大人,特別是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自己。然而不知怎樣與父母溝通,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常常陷入與父母無法交流,產生代溝的煩惱之中。有時一個小小的家庭問題出現時,由於孩子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常常使得問題激化,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庭沖突升級。家庭矛盾的不及時解決,不但不利於家庭和睦,同時也不利於中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作為子女的中學生,不應該和父母「一句起,兩句止」,期望父母單方面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也不可取。自己應該主動與父母溝通。那麼如何與父母溝通呢? 所謂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我們與父母進行溝通,其實是辨明是非,尋求最佳結果的過程。有效溝通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領: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溝通就有主動權。知道父母怎麼想,怎樣處事,有什麼興趣愛好,是什麼脾氣秉性,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與他們溝通就有了預見性和主動權。2、尊重理解是關鍵。尊重是與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連最愛自己、對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與父母正常溝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願,還要講求基本的禮貌,不能任性。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當我們不理解父母、與父母沖突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替他們想一想,了解他們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道理。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智。4、溝通的結果要求同存異。溝通不要走極端,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差異,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有分歧,所以才要溝通。這種溝通,不一定非要統一不可,而要求同存異。找到同,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行動;保存異,就是保存對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外,我們要克服閉鎖心理,向父母傳遞有關自己的信息和情況,表達自己的心情,說出自己的意見,讓父母了解自己。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不要忽略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與父母發生矛盾時,要耐心解釋,讓父母聽得進,以得到他們對自己的理解。解釋時說話放低聲調,斟酌詞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對,也要就事論事,不對父母本人,更不能遷怒於父母。不管怎麼說,長輩也是從我們這個年齡走過來的,他們也經歷過「疾風驟雨」時期,以他們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看問題要成熟得多。我們在慢慢長大,應該學著獨立,但獨立和成熟有個過程,不是突然的。要經常坐下來,跟爸爸談談你在學校的情況,跟媽媽談談你遇到的煩惱,這樣父母也會誠懇地與你交談,從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不要認為跟父母談心是「沒長大」,善於溝通正是你越來越成熟、獨立的表現。在交流溝通中,說不定父母也會受到你的影響,接受一些年輕人認可的新生事物,那樣,會無意中縮小代溝,增進家庭親情。父母是愛我們的,只要我們同樣以愛的方式對待父母,溝通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

⑶ 怎麼和父母溝通

假想有一群人,大半輩子都沒什麼選擇,被迫吃蘿卜,並被告知蘿卜是世上唯一可以吃的東西。久而久之,他們也會願意相信,蘿卜是世上唯一可以吃的東西,其他的都是邪門歪道。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所以,如果他們所生養的孩子,有一天忽然告訴他們:不只是蘿卜可以吃,白菜黃瓜、雞肉豬肉都可以吃,這群人就會覺得很崩潰。他們的選擇通常是:盡量否定這一切,因為一旦接受了「其實除了蘿卜,還有許多可以吃」,那他們的人生固守就會失去許多意義。我們的上一代,就是這么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人吃了許多苦,選擇也不多。他們經歷了單一的生活,覺得安全感是很重要的。一旦告訴他們有很多元的選擇,他們會覺得不安全,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失去了意義,諸如此類。

所以,不要用語言去跟他們溝通,用行動。我父母從小不太管我,因為我總是能拿到可以的成績、可以的中學、可以的本科來給他們看。當然,在大學一年級,我爸媽還是試圖給我規劃一條路。我沒試圖反駁,只是安安靜靜的寫書出版、經濟獨立。絕大多數愛子女的父母(某些純粹過管人癮的不算),在發現子女的經濟獨立,確切說,是「兒子/女兒掙錢比我多啦」時,就不太會那麼強橫的來管束了。所以,溝通時,別試圖用語言去動搖父母長達數十年錘煉出來的價值觀——沒有人會願意聽幾句話,就改變自己的人生信條、承認自己的許多堅持沒有價值——而是直接給出你可以經濟獨立的行動,讓自己不再是一個從屬的子女,而是作為一個對等的人,溝通會方便許多。

⑷ 如何跟自己的父母溝通

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事,有什麼猶豫不決的事情可以向父母請教,靜下心來哦和父母談一談心裡的想法 讓父母幫你出出主意。

⑸ 要怎麼與父母溝通

父母是需要調教的。這句話說出來或許顯得有些大逆不道,但這的確是達到最佳溝通效果的路。

我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父親25歲,母親才20歲。他們很年輕,除了一腔發自血緣的愛之外,完全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當然,也沒有為人夫或者為人妻的經驗。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在婚後的一地雞毛之中,爆發了多次戰爭。我對五歲之前的記憶比較模糊,隱約記得兩個場景:一個是我入學之前,父親手把手教我寫字和簡單的算數,寫的好了,他便長舒一口氣,彷彿卸下了什麼重擔;還有一個場景是父親和母親吵架,母親赤腳站在新買的沙發上,將手中的碗高高舉起然後摔到地上,父親坐在門口罵罵咧咧。這之後,便是長達六年的分離。


我從五歲到十一歲的這段時間,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實際上如果認真分析的話,這對我來說反而是好事。我外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雖不算讀過萬卷書,但也行過萬里路,極有才能,又生性淡泊。外婆則是那一代典型的賢妻,溫柔和順,最擅長用各種或豐或簡的美味佳餚將飯桌擺滿。雖有錯位,但我外公外婆的確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家長」角色。


正因為如此,我和父母的矛盾,是從十一歲開始的。


初中時期我和父母相處的第一個階段:毫無任何溝通。一個被老人帶著在農村半散養長大的孩子,在十一歲那年突然被父母帶回家開始管教。也許是半散養的成長氛圍,亦或是時常和老人討論歷史時政的原因,總之我成了一個早熟的孩子。面對突然出現的父母,我並沒有天然的親近和親昵。仔細回想當時的表現,大致是恭順、疏離、警惕的。父親對此非常滿意,我的好成績和順從的態度滿足了他內心對後代的期望,於是他主動許下很多自己不會兌現的承諾。而母親則更加敏感一些,她意識到了這種疏離,試圖做一些什麼拉近與我的距離。但她似乎並不太擅長這件事,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強勢在逐漸消磨我對他們的恭順。我因為好奇而去早戀,因為覺得有趣而宣誓保護某個被排擠的女孩子,並為此帶頭煽動全班男生去和別的班打群架,因為想維護自己班的人而找去校長辦公室對著校長面不改色的撒謊並且成功讓參與群架的孩子逃過懲罰……這一切,我的父母毫不知情。在他們眼裡,初中的我是一個不喜歡與人交往但成績很好的乖孩子,僅此而已。 這個階段的主題是「面具」,我和父母是沒有任何實質溝通的。


高中時期以及大學的前兩年,我和父母的溝通進去了另外一個階段:各執己見的爭吵。若說小學時期的好成績是為了外公獎勵的零食、玩具和好故事的話,初中的好成績就是一種繼成的習慣,而高中則是用來和父母討價還價的底氣。前文也有說到,我的父母並不是很成熟的父母,我也不是擅長和他們溝通的孩子。疏離恭順的面具在父親持續的主動承諾然後毀諾以及母親強烈的控制欲下瓦解,我對父母缺乏情感基礎的一面終於暴露。每次父親習慣性的做出承諾時,我會嗤之以鼻;母親給我灌輸她的價值觀時,我會嘲笑她價值觀的落後和迂腐。我盡可能保持冷靜,但很可惜經常失敗,和他們的交流過程總是硝煙彌漫。那時候的我是多麼矛盾和自大啊!我看不到父親的毀諾背後,是他想要拉近父女關系卻不知從何下手的不知所措;看不到母親的強勢和控制欲,是她固有價值觀和對女兒的愛的混合產物。我的經濟來源,是他們唯一能讓我低頭的手段;我的學習成績,是我質疑和責怪他們的底氣。他們不知道我和他們爭吵只是想要溝通,不知道我高考前的漫不經心是偽裝,不知道我報考遠離家鄉的大學不是賭氣而是理性考慮後的結果。因此,這個階段的我在父母眼中,是陰晴不定、聰明但不努力、愛鑽牛角尖的孩子,也許在爭吵中說過一些好像有些道理的話,但那都是小孩子的氣話,做不得準的。 這個階段,主題是「戰爭」,溝通效率和初中階段一樣,幾乎為零。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大二以後到現在的階段:平和溝通。大二之前的暴躁易怒實際上並不是我的本性,與此相反,我其實是一個溫和理智的人。上一個階段戰爭的原因,除卻對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怨念和不知如何溝通的茫然之外,還夾雜著我一些三觀未成熟時期的混亂、自身人格認知的障礙等等一系列復雜的東西。當自身的三觀建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連與自身人格都無法建立有效的聯系,何談與父母溝通? 而在第三個階段,我能夠說出「調教父母」這樣看起來兒戲又大逆不道的話,正是因為已經學會了如何與父母溝通。調教父母的前提是,你自身是可靠可信的。如果你在父母面前總是表現為任性、沖動的小孩子形象,那接下來的東西就不用說了,沒用。我們需要在父母那裡塑造一個成年人形象,冷靜、理智、自持,以這樣的姿態去溝通,比發脾氣的效果好太多。如果自身經濟獨立,那更是加分項。


父母和我們一樣都是凡人,凡人註定不完美。而父母和孩子這種親緣關系註定他們會試圖把自己認為對你好的東西強加給你,即使你不想要 (也有一部分父母會先從自身利益而非孩子的利益出發,不過極少)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他們說「不」。不管這件事是小到讓你多穿一條秋褲,還是大到讓你和誰結婚,都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否則小事不拒絕,大事就輪不到你拒絕的份了。但怎麼說「不」,這才是重點。我認為,分析父母強迫你的動機,從這里下手,才是正解。


逼你穿秋褲,動機是什麼?怕你冷,怕你生病。這個時候,你如果說「我不冷」,他們信嗎?恐怕得到的回應是「不冷才怪,穿上!」但如果換個方式,拿他們信奉的某中醫或者某長輩的話來說「誰誰說秋凍春捂才養生呢,對身體好處很多的,要是真的太冷我會加衣服的。」效果就會好很多。原則是,只要確認自己的做法沒錯,那就分析父母的動機從他們能接受的立場拒絕被干涉,如果此方法失敗,就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不做無謂的爭吵,但也不做妥協。


其他所有的事都是同理。比如我和母親說這輩子不結婚的時候,初期她是「小孩子家家懂什麼」的態度,覺得我幼稚,後面再次提起時她仍老神在在「到了年紀你自己就想結了」,這是第一個階段:否認。又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說起這個話題,她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憤怒。「別人都結你不結,你就那麼特殊嗎?」這個時候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她讓我結婚,是因為世俗大眾都如此,於是我和她探討了「和世俗大眾一樣比較重要還是自己幸福更重要」,她依然憤怒,但我堅持闡述自己觀點的效果在過了兩年之後體現出來了。大約大二,也就是我和父母的溝通方式進入成熟階段之後,母親又提起了結婚這個話題。她說:「你可以不結婚,但必須要生孩子,不然老了怎麼辦?」這是第三個階段:討價還價。說實話這個時候我是很開心的,能讓我的母親做出這樣的讓步,已經是溝通的一個重大成果了。但這不夠啊,結婚和生孩子,這是我絕對不會做的事,我沒打算妥協。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母親討論「在如今的形勢下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有多麼難」以及「階層的跨越難以實現,我自己只能終生做一顆螺絲釘,那麼有沒有必要明明不願意的情況下還要生一個孩子讓ta繼續作為一顆螺絲釘活一輩子」這樣的話題。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卻不低,當我用身邊的例子來解釋這些理論時,她很清楚地接收到了我想傳達的訊息(當然為此我也耗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去解釋)。這時候,母親迎來了第四個階段:抑鬱,或者說低落期。她意識到了我的想法不會改變,而她什麼都做不了,這時候她開始自責。她認為如果自己能在我小時候給我一個普通的快樂的童年,也許我就不會成為如今這樣「不正常」的人了。我和她的溝通自然還在持續,我告訴她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童年本身就是快樂的,告訴她我是一個正常人,只是對於大多數人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的問題很感興趣,所以思考的比較深入而已。我告訴她不結婚不生孩子這件事可以為我減輕多少負擔、可以讓我多麼快樂,告訴她我對自己年老後無子女的生活有什麼實際可行的計劃。她提出的所有疑問,我都以她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她關心的所有細節,我都告訴她實際可操作的解決方式;她的吵鬧和蠻不講理,我用理智和平靜來應對。終於,我等到了她的那句「要不要結婚生子隨你吧,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後悔就行」。


在這樣的「調教」下,他們逐漸意識到和我溝通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講道理。除此之外所有的威逼利誘、所有的胡攪蠻纏,除了開啟我的「非暴力不合作」模式之外沒有任何效果。


如今,我經濟和人格都很獨立,與父母能夠平和、平等且有效地溝通。我可以告訴母親她的強勢對妹妹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可以和父親討論他的中年危機甚至提出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來緩解危機感,他們對我提出的合理建議我也會認真思考改進。我為了獲得這種良性溝通付出了很多努力,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它也的確極大地增進了我和家人之間的感情。因此,值得。

⑹ 怎麼跟父母溝通.....

溝通基本步驟:

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達會令人對你產生不同的看法。要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先要對他們有所了解並去實行,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父母的生活細節以增加話題,另一方面亦可以增加親子間的溝通默契,方法包括有「留意看」、「細心聽」、「密密講」和「常常做」四方面,這四方面是互相影響、彼此循環不息的。

留意看:觀察父母日常的生活習慣及作息時間注意他們平日的身體狀況與健康情況

細心聽:和父母談話時可以嘗試聽聽父母的想法、需求、擔憂及壓力

多言講:早上要向父母說聲「早晨」;外出時向父母說「再見」及交待預計回家的時間;多利用言語表達你的的關心,亦可以用小字條表達心意 ;做錯事時要坦誠認錯;主動和父母傾談自己在學校的情況;

常常做:安排固定時間協助父母做家務;盡力做好自己本分:努力讀書學習;對工作負責及投入;在節日或父母生日時表達心意,如送禮物給父母或一同外出聯絡感情。

⑺ 怎麼跟父母溝通

01.主動與父母溝通

我們越長大,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越少。

生活圈子的不同,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共同話題減少。


父母十年如一日的給我們做飯,照顧我們的起居飲食,我們早已習慣了被照顧。

但當我們主動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時,即使是很小的事,父母都會感到很欣慰,有時還會拿出去跟好友炫耀一番。

多幫助父母做一些事,這樣會讓父母更開心,家庭也會更和睦溫馨。

雖說這個方式不是通過口頭語言去表達對父母的愛,但這是一種充滿愛的肢體語言,一樣可以達到不錯的親子溝通效果。

父母跟孩子之間存在溝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觀念的不同,但想要改變對方的觀念這是不現實的行為。

父母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早已根深蒂固,年輕的子女有著時代進步的新思想。

作為一個成年人,當父母的想法與行為不會對任何人產生實質性的傷害,我們可以多遷就一下父母,多附和一下他們。

⑻ 該如何去跟父母溝通

如果你能解釋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那麼這就不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沒有原因,你愛他,並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的愛情,一個你,一顆心,一心一意,一輩子。如此而已。

⑼ 如何與父母溝通

多回家看看
給父母每個月給點錢
過年記得回家
每周打一個電話

閱讀全文

與如何跟父母溝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兒童體檢查血在哪個醫院 瀏覽:684
陪父母多少年書籍 瀏覽:346
長壽湖湖嶼城 瀏覽:961
老年痴呆卧床出汗 瀏覽:562
中國副國級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780
老人突然不記得人怎麼回事 瀏覽:708
孩子被吼時父母在想什麼 瀏覽:502
廣州色弱只能在哪個醫院體檢 瀏覽:216
快一百歲的老人送什麼 瀏覽:970
濰坊老年大學地點 瀏覽:21
看望敬老院老人Word 瀏覽:564
老人得心梗後怎麼辦 瀏覽:361
老年人泡什麼酒 瀏覽:137
血脈養生方多少錢 瀏覽:755
答謝宴男方的父母該說什麼話 瀏覽:582
順豐快遞員有退休金嗎 瀏覽:881
婆婆得老年痴呆親戚讓吃保健品 瀏覽:339
農村養老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錢 瀏覽:916
上海養老保險計算器2015 瀏覽:64
市文聯敬老院組織活動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