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拉近與父母間的距離
多和父母交流,說這句話誰都可以說出來,但是我覺得做到,卻很難,因為我以前和父母也不怎麼樣,尤其是有段時間根本就不愛說話,不光是不愛和父母說話,聽誰說話都煩.不過最後人家告訴我只要經常和父母溝通就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更何況這也不是什麼難事.
② 與父母距離
勇敢點,把你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告訴你的親父母。畢竟那麼久沒有生活在一起,彼此都不很了解,不知道彼此的想法很正常。可以先從發現並贊揚對方的優點開始,時間久了自然會慢慢融洽的。樂觀點,有代溝很正常,關鍵是別讓代溝越來越深
③ 如何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一、有時間就和孩子待在一起
有時孩子很多搗蛋的行為,其實只是為了能得到父母的注目和關心,這個時候,「注意他」就是父母滿足孩子愛的需求的最好方式,花時間精心地陪伴孩子,它所傳達的訊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歡和你在一起。」這會讓孩子覺得他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因為他擁有父母無私的愛,能強化親子間的情感。
二、多一些身體接觸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喜歡爸媽貼心的擁抱,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歡睡前讓家長進行背部按摩,就算他的精力依舊很旺盛,但是按摩帶來的舒服的感覺,能讓孩子滿足地入睡,而且能感受到父母很愛他。當早晨離開孩子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一天都充滿安全感。當孩子像你訴說在幼兒園受到的「委屈」時,及時給他一個擁抱,幫孩子重新建立與人互動的信心。
三、多一些關愛的行動
當我們長大了的時候,會常常回憶:「我病了的時候,媽媽夜裡起來好幾次摸我的額頭。」「爸爸冬天把我的小手緊緊包在他暖和的大手裡,好溫暖。」這些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其實會一直記住,他們從父母的這些行動里感受到父母最濃烈而無聲的愛。父母給了一些孩子自己沒法辦到的事情,這些將會成為孩子的模仿來源,從而有一顆愛他人的心。在父母無聲地為孩子做著什麼時,孩子總是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媽媽愛我」。
四、肯定的語言
包括親切和關愛、贊美、鼓勵、引導的話。父母要記住,你的怒氣是孩子最大的敵人,越是忍不住將怒氣發泄在孩子的身上,結果越會塑造一個反抗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當著孩子說一些尖銳的話時,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孩子不會從你呵斥的語言中明白他到底該怎麼做,而是將你的這種不好的行為深深地記在腦海里。肯定的言語,才會更正面地溫暖孩子的心,鼓勵他向前進。
五、送禮物
有時孩子會很滿足地像同學或者朋友展示爸爸媽媽給他的禮物。在特定的時刻(如孩子的生日、一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孩子有不錯的表現時,給孩子禮物也是愛他的一種具體表現,這個時候,父母的給予和孩子的接受都是愛的有力方式。禮物無論花費多少,都是一種愛的表示,並不是越貴越好。給孩子挑選禮物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價格昂貴,而是要考慮:這個禮物適合我的孩子嗎?它能帶給孩子快樂嗎?它對孩子有危險嗎?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你給孩子的心意,是多少金錢都不能衡量的。
④ 怎樣拉近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你可以和爸爸媽媽多溝通一下。之所以有距離感是因為不了解或是不理解,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相信他們都是愛你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你可以和媽媽逛逛街,和爸爸聊聊天,外出一起做做運動,盡量和他們同步,一起去完成一些事情。
⑤ 子女與父母的距離是多少
孩子,先別生氣,聽個故事再做判斷好嗎?!
這是兩只兔子的故事。一個母親,一個孩子。它們是栗色的。現在,小栗色兔子該上床睡覺了,可是它緊緊抓住大栗色兔子的長耳朵不放,它要肯定大栗色兔子在聽它說話。它說:「猜猜我有多愛你?」大栗色兔子說:「哦,我可猜不著。」小栗色兔子說:「這么多。」它張開兩只手臂,伸得盡可能遠。可大栗色兔子的手臂更長,它說:「我愛你有這么多。」「恩,這真是很多。」小栗色兔子想。
小兔子又說:「我愛你到我的手能伸到的最高的地方。」
大兔子說:「我愛你到我的手能伸到的最高的地方。」小兔子想,這真是夠高的,我希望我得手臂也有那麼長。
接著,小兔子有了一個好主意。它打了個滾倒立起來,把腳伸到樹幹上,說:「我愛你,直到我的腳趾尖。」
大兔子把小兔子甩過頭頂:「我愛你一直到你的腳趾尖。」
小兔子說:「我跳得多高就有多愛你。」它不停地跳上跳下。
大兔子笑了,說:「我跳得多高就有多愛你。」它跳得真高,它的耳朵都碰到了樹枝。小兔子想,這真是跳得太棒了,我希望我也能跳得這么高。
小兔子叫喊起來:「我愛你像這條小路伸到小河那麼遠。」
大兔子說:「我愛你遠到跨過小河再翻過山丘。」
小兔子想,那真是很遠。它太困了,想不出更多的東西來。這時,它看見了黑沉沉的夜空,沒有什麼比天更遠了。它說:「我愛你一直遠到月亮那裡。」說完它閉上了眼睛。
大兔子說:「哦,那真是很遠,非常非常的遠。」它把小兔子放到用樹葉堆起來的床上,然後低下頭來親吻小兔子,對它說晚安。
然後它躺在小兔子的身邊,帶著微笑輕聲地說:「我愛你一直遠到月亮那裡,再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
我們真是想不到大兔子說出的這最後一句話。它是我們想不到的,可是它在任何一個已經長大的人的記憶和感念之中。因此一旦它說了出來,我們就在心的很深之處受到撥動。我在很多場合朗讀出這最後一句,總有人眼眶裡立刻就涌滿了淚,而我的聲音也總是哽咽的。每當我朗讀完這個故事,總想給母親打一個電話,問問她好嗎;想起我已經去世的外祖母,她給我的那麼多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的愛。她現在肯定擁有了天堂的幸福嗎?有無盡的思念、無盡的牽掛。
很小的小孩,他們的現在,不會有和我們相同的理解和感情,這沒有關系。但是他們會對這兩只兔子的故事有興趣,會記住他們的愛的表達,記住小兔子的挖空心思和大兔子的深情靈感,小兔子的天真可愛和大兔子的母愛的詩意。記住那些比方,那些聯想,那一句句巧妙、睿智的話和裡面的溫暖。
記得住這些,在一個孩子慢慢長大的精神里,就是栽下了美麗的花,是在一張很白的紙上畫了一棵會長得很大、發出香氣來的樹。
孩子,請聽我說,父母和女子的緣分不長,請珍惜,不要到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痛苦的時候!
⑥ 父母與子女如何相處從距離分析
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應該是稍微離點距離,不應該生活在一起,因為兩代人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不完全相同,在一起生活會有矛盾的。
⑦ 作為中學生,如何拉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如果那個中學生就是你,證明你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滿腦子想的都不是怎麼拉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而是怎麼疏遠父母,其實除了父母這層身份,你的父母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希望受到別人的認可,包括自己的孩子,平時多鼓勵鼓勵父母,哪怕是誇媽媽做飯好吃,誇爸爸房間打掃的干凈等等,不吝嗇贊美,讓父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注與肯定,關系自然就拉近了
⑧ 父母與子女的距離
在親子互動關系中抄,理智和情感往往會發生沖突,很容易走兩端,不是太理智缺少感情,就是情緒化而缺少理智。適度的體現愛是理智與情感的均衡,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在和孩子溝通時,理智的含義是指家長能夠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所作所為。此刻,家長應該以理性的思考,冷靜地面對孩子及其表現,拿出最易被孩子接受的方法來與其溝通;情感的含義是指家長不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同時也是一位親人的角度來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以親人之間特有的關懷去幫助孩子,使其願意與家長溝通,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
因此,愛孩子,想與其溝通,就要實現理智與情感的統一。要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交往,同時要關注和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說,愛需要嚴格來體現,嚴格需要感情來滋潤。
⑨ 想和父母刻意保持距離,我該怎麽做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界限不清。尤其是親子之間,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覺得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是我的孩子就應該聽我的,從而造成過度干涉和控制。
中國式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個小孩子懂什麼?我是為你好。」或者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要多,聽我的才不會有錯。」
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話語是何等地傲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判斷標准,誰又有資格替他人做出決定呢?
當一個父母以這樣話語來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決定的時候,不過是把自己的幸福標准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在他們的心中,你過得好不好的標准,並不在於你自己的感受,而在於你過得是否符合他們的標准。就像有的父母覺得女生過了24就一定要嫁人,要是女兒到了年齡還沒結婚,那麼哪怕她過得再好,也還是會瘋狂地逼著她嫁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會讓父母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標準的時候,採取批評、辱罵、貶低、懲罰等方式,讓孩子順從自己。無形中,從一個保護者,變成了迫害者。
成年人的親情,就是與父母保持距離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順,也就是要子女孝敬父母、順從父母,於是很多人就認為,孩子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要聽話。
也因此,很多人一聽到家庭界限,一聽到要與父母保持距離,就會覺得這是不孝,是大逆不道,甚至心中會產生強烈的愧疚感和罪惡感。
但是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父母和自己就是站在對立面上的,只不過是自己一直在壓抑本性而已。
其實,界限這個詞,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無情。與父母保持距離,也並不是意味著要徹底斬斷情意,與父母為敵,而是以一種更加成熟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親情。
在這種態度里,孩子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是彼此尊重,互相寬容的。
父母不再隨心所欲地干預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也能夠在保留獨立自我的同時,給父母更加理智的愛和關懷。
這樣的態度意味著: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我愛你,但我尊重你的選擇。
當然,身為孩子,如果想要和父母保持距離,這必然會讓家長倍感受傷,就像小A的母親那樣。
但就像你小時候再不願意去學校上學,父母也會狠著心把你送去一樣。任何一種成長,都必然伴隨著痛苦。
原生家庭是無數人的心頭之痛,哪怕長大成人,哪怕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依舊無法擺脫父母的束縛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