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的膳食指南
老年人的膳食指南
老年人的膳食指南,老年人的飲食對身體保健很重要,要吃好哪些飲食呢?對於老年人來說,在飲食方面還是要求比較高的。那麼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吃健康呢?下面分享老年人的膳食指南。
1、食物要粗細搭配,易於消化
2、積極參加適度體力活動,保持能量平衡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種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尤其是消化和代謝功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營養狀況,如牙齒脫落、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道蠕動緩慢,使機體對營養成分吸收利用下降。故老年人必須從膳食中獲得足夠的各種營養素,尤其是微量營養素。
老年人胃腸功能減退,應該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以利於吸收利用。但食物不宜過精,應強調粗細搭配。一方面主食中應有粗糧細糧搭配,粗糧如燕麥、玉米所含膳食纖維較大米、小麥為多;另一方麵食物加工不宜過精,谷類加工過精會使大量膳食纖維丟失,並將穀粒胚乳中含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丟失。
膳食纖維能增加腸蠕動,起到預防老年性便秘的作用。膳食纖維還能改善腸道菌群,使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近年的研究還說明膳食纖維尤其是可溶性纖維對血糖、血脂代謝都起著改善作用,這些功能對老年人特別有益。隨著年齡的增長,非傳染性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發病率明顯增加,膳食纖維還有利於這些疾病的預防。
胚乳中含有的維生素E是抗氧化維生素,在人體抗氧化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下降,使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危險增加,故從膳食中攝入足夠量抗氧化營養素十分必要。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鋅、鉻對維持正常糖代謝有重要作用。
老年人基礎代謝下降,從老年前期開始就容易發生超重或肥胖。肥胖將會增加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危險,故老年人要積極參加適宜的體力活動或運動,如走路、太極拳等,以改善其各種生理功能。但因老年人血管彈性減低,血流阻力增加,心腦血管功能減退,故活動不宜過量,否則超過心腦血管承受能力,反使功能受損,增加該類疾病的危險。因此老年人應特別重視合理調整進食量和體力活動的平衡關系,把體重維持在適宜范圍內。
1、質量宜高
質量高不意味著價格高,如豆製品、蛋、奶等都是質量高的食品,老人應當經常食用。還要注意多吃魚,少吃肉。糖的主要來源是主食和蔬果,盡量減少白糖、紅糖、砂糖等精製糖的食用。
2、食物宜雜
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色澤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3、蔬果宜鮮
新鮮、有色的'蔬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果中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刺激食慾增加和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的作用。
4、數量宜少
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老人要吃多種食物,但每種食物數量不宜過多,每餐七八分飽。
5、質地宜軟
老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採用蒸、煮、燉、燴等的烹調方法。選擇的食物盡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製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
6、飯菜宜香
老人食慾降低,在食品的製作方面要更加精心,注意色、香、味、形的調配。此外,優雅、安靜、整潔的就餐環境;集體或結伴就餐的形式,都可提高老人的就餐興趣。
7、飲水宜多
老人對口渴的感覺不像年輕人那麼敏感,因此,要自覺多喝水,可選擇淡茶或白開水。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會引起老人便秘和體內代謝失調。
8、溫度宜熱
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過程是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的。老人對寒冷抵抗能力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就會影響到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腸道疾病。因此,老人的食物以溫熱為主。
9、飲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議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建議老人一日的食物組成:谷類150-250克,魚蝦類及瘦肉100克,豆類及其製品50克,新鮮蔬菜300克左右,新鮮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調用油30克,食鹽6克,食糖25克,少飲酒,喝足夠的水分。
10、速度宜緩
細嚼慢咽有利於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魚時更要注意。魚肉由於肉質松軟、細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優點,是老人的首選食品。但由於魚刺的問題,限制了許多老人的食用。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選魚刺較少的魚類,吃魚時,最好不要與米飯、饅頭同時吃。
老人飲食需要遵循哪些事項?
1、不貪酒
老年人長期貪杯飲酒,不僅會加重心臟負擔,還會導致肝硬化。
2、不貪肉
老年人的膳食中脂肪過多,易患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3、不貪精
老年人長期吃精白的米面,攝入的纖維素少了,會減弱腸蠕動,易便秘。
4、不貪咸
老年人攝入的鈉鹽過多,容易引起高血壓、中風、心臟病和腎臟衰竭。
5、不貪甜
老年人過多吃甜食,會引起肥胖症、糖尿病等,不利於身心健康。
6、不貪飽
老年人飲食宜七八分飽,長期貪多求飽,既增加腸胃的消化吸收負擔,又會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猝死。
7、不貪熱
老年人飲食宜濕不宜燙,因熱食易損害口腔、食管和胃,消化道長期受燙熱刺激,易患胃癌、食道癌。
8、不貪涼
老年人長期貪吃冷食、冰凍食品刺激消化道,容易引發胃炎、腹瀉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㈡ 老年人的營養與膳食
一 、生理代謝特點
1、基礎代謝率低;
2、心血管系統功能衰退 ;
3、消化系統功能減退 ;
4、體成分改變 ;
5、代謝功能降低 ;
6、體內氧化損傷加重,老年人心肌和腦組織中脂褐素沉著率明顯高於青年人;
7、免疫功能下降。
二、營養需要
1、能量:老年人對能量的需要降低,所以膳食能量的攝入以維持能量平衡、達到並可維持理想體重為宜。
2、蛋白質:老年人容易出現負氮平衡,且由於老年人肝、腎功能降低,攝入蛋白質過多可增加肝腎負擔。因此,膳食蛋白質的攝入應以適量優質蛋白質為宜,蛋白質供能占總量的12%-14%。
3、脂類:由於老年人膽汁分泌減少和酯酶活性降低而對脂肪的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脂肪的攝入不宜過多,脂肪供能占膳食總能量的20%——30%為宜。一些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腦、魚卵、蟹黃、蛋黃、肝、腎等食物不宜多食。
4、碳水化合物 老年人的糖耐量低,血糖的調節作用減弱,容易發生血糖增高。過多的糖在體內還可以轉化為脂肪,引起肥胖、高血脂症等疾病。應適當降低單糖、雙糖和甜食的攝入量,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5、礦物質 每天膳食中亦需供給一定量的鈣、鐵、硒、鋅、銅、鉻等,以滿足機體的需求。
6、維生素 老年人對維生素的利用率下降;戶外活動減少使得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功能下降,加之肝、腎功能衰退導致活性維生素D生成減少,易出現維生素A、維生素D、葉酸及維生素B等缺乏。
三 合理膳食原則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關於老年人的膳食指南特別強調了以下幾點:
1、少量多餐細飲,預防營養缺乏。
2、主動足量飲水,積極戶外活動。
3、延緩肌肉衰減,維持適宜體重。
4、攝入充足食物,鼓勵陪伴進餐。
㈢ 老年人的膳食原則是什麼
老年人的膳食原則是什麼?老年人的扇子應該吃些軟。食品。比如小米粥,大米粥。
㈣ 中老年人營養膳食中的禁忌有哪些
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及肥胖症內等,這些病的發生與容日常飲食關系極大,因此,老年人在飲食中應注意4忌,這對防疾病抗衰老很有益。
1.忌肥胖一些老年人身體明顯胖了起來,身體過胖對健康不利,可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症。造成肥胖的原因與吃得多、吃糖多、吃油脂多以及活動鍛煉少有關。飲食中攝取的熱能多於消耗的熱能,剩下的部分便轉化為脂肪蓄積於體內,就會形成大腹便便。動物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易使人發胖。糖的含熱量高,也易使人發胖。所以老年人宜少吃含糖高的食物,少吃肥肉和動物油,有利於防止發胖,減少疾病。
2.忌缺鈣老年人易發生骨質疏鬆、骨折和關節炎等,這都與老年人體內缺鈣有關。所以老年人在日常飲食中盡量多吃些含鈣、磷、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可防止缺鈣,避免和減少骨質疏鬆和骨折的發生率。
3.忌缺鐵老年人進食少,易發生缺鐵。缺鐵會影響人體血的產生,不利健康。因此,中老年人宜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肉等食品和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有利於防止缺鐵。
中老年人能做到以上3方面要求,就有利於強身健體,少發生疾患。
㈤ 老年人營養膳食(≧60歲)
成年期:18~60歲;
老年期:60歲以上。
合理營養是加強老年保健,延緩衰老進程,防治各種老年常見病,達到健康長壽和提高生命質量的必要條件。而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紊亂則可能加速衰老的速度。
1,能量。
在一般情況下,60歲以上的人很可能在基礎代謝方面下降,而體力活動也相對減少。對於老年人的個體而言,生活模式和生活質量不同,對能量的需要有較大的差異。
6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在醫學認可的條件下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或是能持之以恆地進行原已習慣的有氧運動,這將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說是「營」的一種。老年人的均衡營養和其生活模式也是分不開的,老年人參與本人喜愛的,習慣採用的,或是身體能接受的運動項目,對健康極為重要。
2,蛋白質。
(1)蛋白質對老年人的重要性
由於體內細胞衰亡和體內各種代謝不可避免丟失的蛋白質,以及隨機體老化,體內分解代謝的加強,氮的負平衡就難以避免,若再加上蛋白質攝入量不足,組織器官蛋白質合成代謝與更新就會受到更大的影響。老年人還可因種種原因,使攝入的蛋白質的質與量較難滿足要求,更加重了組織器官的衰老。
(2)蛋白質的推薦量
建議蛋白質的RNI男性為75克/天,女性為65克/天。按男性每日1900kcal,女性1800kcal的能量攝入推算,要達到男性75克/天,女性65克/天的蛋白質是不容易的。如果能量主要從糧食提供,其蛋白質的含量只能達到推薦的一半左右;如果除糧食外,主要以動物性食物,包括肉,蛋,奶類提供,那麼動物脂肪在膳食中的比例就會偏高,因此,需要選擇適宜食物品種及數量。
(3)蛋白質的來源
大豆及其製品是老年人最佳的選擇之一。大豆類及其製品相對容易取得,而且品種很多,可選擇性很大,也較容易消化。在這個基礎上補充其他優質蛋白,可以作為長久之計。大豆中的脂肪,卵磷脂,植物固醇以及大豆異黃酮對人體有利,尤其是女性。此外,鮮豆類也是蔬菜中可以首選的食物之一,並且可與適量的魚,肉類搭配烹調。因此,強調老人年選擇豆類是符合當前消費條件及均衡膳食要求的。
(P.S.①豆類的品種有很多,主要有大豆,蠶豆,綠豆,豌豆,赤豆等,豆製品的如豆腐,豆漿,豆腐絲,豆腐皮,豆腐乾,腐竹,素火腿等,豆類的營養價值非常高。
現在營養學證明,每天堅持食用豆類食品,只要兩周的時間,人體那就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幾率。因此很多營養學家都呼籲用豆類食品代替一定量的肉類等豆性食品,是解決城市中人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雙重負擔的最好方法。
豆類中所含的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營養價值接近於動物性的蛋白質,是最好的植物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接近於人體的需要。
豆類所含的脂肪,以大豆為最高,可達18%,因此可以做食用油的原料,其他豆類含脂肪比較少,豆類的含糖量,以蠶豆,赤豆,綠豆,豌豆比較高,為50%到60%。豆類供給的熱量也相當高,豆類中維生素以b族維生素最多,比谷類含量高,還含有少量的胡蘿卜素,還有鈣,磷,鐵,鉀,鎂等無機鹽,是膳食中難得的高鉀,高鎂,低鈉食品。)
(P.S.②鮮豆類蔬菜主要有扁豆,豇豆,刀豆,毛豆,豌豆等。這類蔬菜含有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都較其他蔬菜含量高,其中維生素B的含量最高。豆類蔬菜的共性是性平、有化濕補脾的功效,對脾胃虛弱的人尤其適合。)
3,脂類。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老年人脂肪在全日總能量中的百分比宜設在20%~30%,亦即在7531~7950KJ(1800~1900kcal)的總能量中,脂肪功能約450kcal,在全日食物中所有脂肪,包括食物內和烹調用的油料總計在50g內。
我國人民習慣於使用植物油作為烹調油,必需脂肪酸是可以從這些油料中達到要求的,但需考慮脂肪酸類型與機體需要之間的均衡,至少脂類中含有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三大類。就不飽和脂肪酸來說,主要有n-3系,n-6系和n-9系三個類型,各自都有其生理的功能;而飽和脂肪酸卻不宜多於總能量的10%,這種脂肪酸在動物油脂中都存在,在動物油脂中較多,而且動物脂肪同時也含有膽固醇。動物的瘦肉中也含有脂肪,如豬肉在非常瘦的狀態下也有20%左右的動物脂肪,而這些脂肪是肉眼看不見的,所以老年人食用畜肉宜有節制。植物油中,尤其是人們常用的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及花生油都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也各有長處,混合食用會比單獨食用一類好處大。魚類,尤以海洋類含有多種脂類,合理加工後,魚類也適用於老年人的脂肪需要,同時也可以提供優良的蛋白質。在正常條件下,脂類在總能量中不宜少於20%或高於30%,每日食物中膽固醇含量,不宜多於300mg。
4,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膳食能量的主要來源,宜占膳食總能量的50%~60%,老年人的脂肪攝入量減少,相應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應適當增多。應選擇復合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類為主食,且多選擇粗雜糧,不宜多食用蔗糖等簡單的糖類,而果糖易被吸收利用,宜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增強腸蠕動,防治便秘。
5,礦物質。
(1)鈣
由於胃腸功能降低,肝腎功能衰退及老年人活化維生素D的功能下降,加上戶外活動減少和缺乏日照,使皮下7-脫氫膽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的來源減少。老年人對鈣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鈣的吸收率一般在20%左右。鈣攝入不足使老年人出現鈣的負平衡,體力活動的減少又可增加骨鈣的流失,以致骨質疏鬆症較常見,尤其是女性老人。《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老年人鈣的AI為1000mg/天,應以食物鈣為主,牛奶及奶製品是最好的來源,其次為大豆及豆製品,深綠色葉菜,海帶,蝦皮等。鈣的補充不宜過多,每日攝入鈣的總量不應超過2克。
(2)鐵
老年人對鐵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造血功能減退,血紅蛋白含量減少,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其原因除鐵的攝入量不足,吸收利用差外,還可能與蛋白質合成減少,維生素B12,維生素B6和葉酸缺乏有關,所以鐵的攝入量應充足,其AI為15mg/天。應選擇血紅素鐵含量高的食品,如動物肝臟,瘦肉,牛肉等,同時還應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利於鐵的吸收。
6,維生素。
由於老年人體內代謝和免疫功能降低,需要充足的各種維生素以促進代謝,延緩衰老和增強抵抗力。中國營養學會為老年人推薦的微量營養素攝入量與50歲的成年人基本一致。
(1)維生素A
胡蘿卜素是我國人民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應注意多食用黃綠色蔬菜,水果。但是種種原因使老年人蔬菜攝入量常較少,如牙齒不好,攝入蔬菜的數量有限,因而常易發生維生素A缺乏。
(2)維生素D
老年人戶外活動減少,由皮膚形成的維生素D量降低,而且肝腎轉化為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的能力下降,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而影響鈣,磷吸收及骨骼礦化,出現骨質疏鬆症,所以老年人維生素D的RNI為10ug/天,高於中年人和青年人。
(3)維生素E
老年人膳食維生素E的AI為14mg/天,維生素E的攝入量不應超過300mg/天。
(4)維生素B1
老年人對維生素B1利用率降低,因此攝入量應達到1.3mg/ 天。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肉類,豆類及各種粗糧。
(5)維生素B2
維生素B2的攝入量為1.3mg/ 天。
(6)維生素C
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保持毛細血管的彈性,減少脆性,防止老年血管硬化,並可降低膽固醇,增強免疫力,抗氧化。因此,老年人應攝入充足的維生素C,其RNI為100mg/天。
(7)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B6
此外,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B6三種維生素對老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B6的不足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因此,這三種B族維生素的及時補充,將有助於降低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
7,水和液體
老年人對水分的要求不低於中青年,有時還比其他年齡組要求高,因為老年人對失水和脫水的反應會遲鈍於其他年齡組,而且水的代謝有助於其他物質代謝以及排泄代謝廢物,目前老年人每日每千克體重應攝入30毫升的水。但是在大量排汗,腹瀉,發熱等狀態時還必須按情況增加。關鍵是老年人不應在感到口渴時才飲水,而應該節奏性地主動飲水,其中不包括太濃的茶。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容易發生代謝紊亂,導致患者營養缺乏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合理飲食是身體健康的物質基礎,對改善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1,食物要粗細搭配,松軟,易於消化吸收
粗糧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鉀,鈣等,能對老年人易出現的以上問題有所改善。而老年人消化器官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咀嚼功能和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許多老人年易發生便秘,患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因此,老年人選擇食物要粗細搭配,食物的烹制宜松軟易於消化吸收,以保證均衡營養,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
2,合理安排飲食,提高生活質量
家庭和社會應從各方面保證老年人的飲食質量,進餐環境和進食情緒。
3,重視預防營養不良和貧血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包括器官功能衰退,基礎代謝降低和體成分的改變等,並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別的慢行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而體力活動減少,並因牙齒,口腔問題和情緒不佳,可能致食慾減退。老年人攝取的食物量減少,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因此老年人要重視預防營養不良和貧血。
主要預防手段包括:增加食物攝入,適量增加瘦肉,禽,魚,動物血和肝,以及新鮮的水果和綠葉蔬菜的攝入,選用含鐵的強化食物,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積極治療原發病等。
4,多做戶外活動,維持健康體重
大量研究證實,體力活動不足,能量攝入過多引起的肥胖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適當多做戶外活動,在增加身體活動量,維持健康體重的同時,還可接受充足紫外線照射,有利於體內維生素D合成,預防或推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老年常見病,隨著年齡增加,人體內單位體積骨組織的量低於正常,骨小梁間隙增大,骨基質減少,骨量降低和骨強度降低。該病女性多於男性,常見於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
腰背痛是老年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症狀。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由於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險性大為增加。
(1)影響骨質疏鬆的因素
雌激素缺乏時絕經後骨質疏鬆的主要病因。婦女絕經後,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謝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骨吸收作用增強,雖然骨重建也增強,但骨吸收和骨破壞過程遠遠超過骨形成的過程,從而造成骨量的丟失,絕經後婦女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比例顯著高於男性。絕經後10年內骨丟失速度最快。
營養因素對骨質疏鬆症有一定的影響,維生素D和鈣的低攝入會加速絕經後骨質的丟失,特別是骨峰值低;維生素D攝入不足可影響腸道鈣的吸後和運轉,而且長期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軟化症,增加骨折的風險;營養不足或蛋白質攝入過多,高磷及高鈉飲食,大量飲酒和咖啡等均為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
(2)骨質疏鬆症的營養防治
1)絕經後婦女鈣的RNI為1000mg/天,鈣來源應以飲食為主,當飲食中不易達到上述推薦量時,可選用鈣強化食品和鈣補充劑。
2)適度體力活動,負重運動有利於骨骼發育及骨量增加,同時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可增加維生素D的合成。
3)適量食用大豆或大豆製品(豆漿),或補充大豆異黃酮(80mg/天或以上)有可能減少骨量的丟失。
4)補充維生素D。注意每天有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並適當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缺乏戶外活動的老人。
5)摒棄不良習慣,如吸煙,過量飲酒和咖啡都不利於提高骨峰值,在更年期更會增加骨鈣的丟失。
6)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葯物,有雌性激素類,雙磷酸鹽類,活性維生素D類等可減少骨折的發生率,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之分。高血壓發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大約5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肥胖者高血壓發病率較體重正常者高。另外,高血壓發病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食鹽攝入量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
婦女絕經後高血壓病發生率高於男性。與高血壓有關的營養因素有能量,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肥胖,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等。
高血壓的營養防治 措施包括:
(1)控制能力攝入,使體重盡量達到標准體重。
(2)應以低脂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建議烹調油使用如橄欖油,花生油,茶油,玉米油等植物油,膽固醇攝入量≦300mg/天。
(3)高膳食纖維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和薯類。
(4)低鹽膳食。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少於6g/天。
(5)增加大豆類食品的攝入。大豆異黃酮,大豆卵磷脂,植物固醇有利於血脂的控制。
(6)補充葉酸400~800ug/天,吡多醇(維生素B6)2~4mg/天,以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
(7)補充煙酸(維生素PP)20mg/天,維生素C100mg/天,以降血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糖尿病的發病正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與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率高3倍,下肢壞疽高5倍,尿毒症高17倍,雙目失明高25倍。在目前致盲和慢性腎功衰竭的病因中,糖尿病的並發症均居首位。
(1)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1)肥胖。
2)缺乏體力活動。
3)生理,病理因素。
4)社會環境因素。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壓力,應急增多等導致不良生活方式增加。
5)遺傳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研究發現,糖尿病親屬的發病率比非糖尿病親屬高17倍。糖尿病遺傳不是它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
(2)糖尿病的營養防治
在日常膳食中要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高脂等不平衡膳食,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在膳食營養素平衡的基礎上控制能量的攝入,避免能力過剩造成的肥胖。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重要方法。
醫學營養治療是所有類型糖尿病治療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治療,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階段和控制所必不可少的措施。
1)能量。能量控制對於糖尿病乃至預防糖尿病相關風險均至關重要。總能量應根據患者的標准體重,生理條件,勞動強度,工作性質決定。
2)碳水化合物。以占總能量的50%~60%為宜。在合理控制總能量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有助於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但碳水化合物過多會使血糖升高,增加胰腺負擔。當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時,體內需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供能,易引起酮症。因此,一般成年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控制在200~300g,摺合主食為250~400g。
3)脂肪。有研究表明長期攝入高脂肪膳食可損害糖耐量,促進肥胖,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發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較合適的比例為20%~25%,最高不應超過30%。烹調用油及食品中所含的脂肪均應計算在內。
4)蛋白質。糖尿病患者糖異生作用增強,蛋白質消耗增加,易出現負氮平衡,因此應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占總能量的12%~20%,其中至少1/3來自高生物價的蛋白質,如乳,蛋,瘦肉及大豆製品。
5)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兩種。可溶性膳食纖維在水果,豆類,海帶等食品中含量較多,能吸水膨脹,吸附並延緩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使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降低,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不溶性膳食纖維存在於谷類和豆類的外皮及植物的莖葉部,能促進腸蠕動,加快食物通過腸道,減少吸收,具有間接緩解餐後血糖升高和減肥的作用。建議膳食纖維25g/天。
6)維生素和礦物質。調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平衡,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糾正代謝紊亂,防治並發症。
7)飲酒。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酒不利於病情的控制,不鼓勵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