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州文化的歲時節慶
春節
徐州一帶,歡渡春節習稱「過年」,主要習俗有:
(一)叫火燭 中華民國成立前,從臘月(農歷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鎮便要設專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鑼擊鼓表示時辰外,邊打邊喊:「小心火燭,謹守門戶」,「柴倉要清、水缸要滿」。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防盜。徐州城裡,則有乞丐頭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貼著衙門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盜」等警旬。
(二)送財神臘月二十以後,乞丐向所在地住戶遍送財神像。到正月(農歷一月)初五前後,乞丐們分別拿著木版,去各家用版對證,向各家索取年饃(過年蒸的饅頭)。
(三)打塵 進入臘月下旬,家家要。打塵」(俗稱「掃屋」),即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室內外衛生和個人衛生掃除。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那天進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發,俗稱「不留隔年頭」。
(四)辦年貨 從臘月下半月開始辦年貨,雞魚肉蛋外,另准備一些傳統食品,如摭糖、炸麻葉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夠吃好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十數天吃的饅頭。
(五)蒸饅頭(年饃)很有講究,有實心的、包餡的、棗花的等多種樣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飼牲畜等。由於饅頭蒸的多,放久了變干龜裂,俗稱。發笑」。寓意新的一年豐衣足食,幸福快樂。
(六)送節禮 送節禮多在親戚中間進行。最遲不得超過除夕。節禮也就是幾斤糕
點,送男性長輩的,往往加一二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即將結婚的未婚女婿,送節禮極為講究。活雞、鮮鯉魚、糕點、酒是必不可缺的,每樣最少也得4隻(包),多的有達16隻(包)的。擺闊氣的還要另加名煙、現鈔,女方只收一半,另回一半。
(七)貼年畫、春聯春節前,人們要購買新年畫裝飾住房。象徵吉祥如意的雄雞圖、象徵富貴有餘的鯉魚圖等,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年輕婦女則愛把「胖娃娃」類的年畫張貼在卧室里。
貼春聯多在除夕這天,用紅紙寫好後,貼在大門及門框上。另用紅紙截小方塊,以一角朝上,寫上「福」、「壽」等,貼在傢具及大件器皿上。門楣上貼各色剪紙,祈交好運,故俗稱其為「運箴(遷)」。另有用桃樹枝插在門側的,大概是古桃符的一種象徵。
(八)除夕守歲 過去守歲時,一家人圍爐而坐,吃著各種茶點、包著扁食(餃子),話舊談新。黎明前,講究放一掛鞭炮。電視普及以來,守歲改成看電視,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時燃放。
(九)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除夕這天,各家把蒸好的棗山、棗花饅頭,各插「花雜」,與扁食一起放在神軸(或觀音像、或關帝像、財神像,視各自信仰而定)前的供桌上,連同栗子、白果、紅棗、桂元、核桃五種果品一起,稱為「素供」。供桌前放一方桌,桌上放一盞點燃的銅燈,一個銅磐,方桌前放拜墊。另有_間房內供放祖宗神龕。神龕前的供桌上,放宵、魚、肉、丸子、海味計五種,俗稱「葷供」。定更(晚8時)前後,全家人均換穿新衣,先在院內焚燒松籽,俗稱「熬歲」。夜半時敬神,設天地桌,供果品、扁食、饅頭,酌酒三杯,點燃通宵燭,上大柱香,香爐中插天地碼,桌前燒元寶(錫箔質)I然後分長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同時鳴放鞭炮,俗稱「迎神」(除夕日諸神下界)。稍歇,全家人再到祖宗神龕前跪拜。拜
過祖宗,家長夫婦端坐在椅上,晚輩們依次叩一個頭,之後卑幼者逐一向尊長者叩頭,俗稱『『磕辭歲頭」。
(十)拜年春節早晨起來,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長率全家向祖宗拜年,然後全家人向家長,卑幼者向尊長者逐一拜年。未成年者,拜年時可得到「押歲錢」.全家人拜完後,即出門向親友、近鄰中的長輩們拜年.此時熟悉的人在路上見面,必互揖,同賀「新年好」、「恭禧發財」。
(十一)吃素扁食春節這天必吃素扁食,不準吃葷餡的(近10年來,這一傳統習俗已被年輕人打破)。扁食中有幾個包入銅錢(後改鎳幣),誰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順遂。有心計的主婦,往往在包錢的扁食上做記號,煮熟後特意盛給老人及孩子們吃,以娛t全家。俗話又說t「初一不動葷,初二肉里蹲」,從初二起,大吃大喝,請人喝酒便開始了。
五忙
正月初五,徐州人稱為「五忙」。早晨起來,先焚香供神,晚上再收供,延至正月十五才停止。五忙這天,禁忌動針線。凡商店都進行盤貨、清算上一年盈虧,發股息、分紅利。此外,這天起,郊區及周圍數十里之內的民眾,多到城內城隍廟進香,直延至正月十五。
元宵節
(一)吃元宵、大包子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徐州習俗,元宵節一定要煮元宵,蒸大包子。 『
(二)賞燈、賞月 元宵節家家做燈、人人賞燈。較有特色的是一種面燈,蒸大包子時專門蒸制的,形如缽,唯上沿捏成蓮花邊,裡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燈捻(芯),油燃盡後,面燈也烤得黃黃的,食來脆香可口。
豐、沛縣一帶,面燈最負盛名.農民多蒸成十二種屬相或標志十二個月的面燈.晚間點燃後放大門、畜房旁邊和雞舍、石磨、糧囤、灶台上。以燈內水量和燈花預卜當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三)拋(heng)刷把帚 元宵節這天晚上,徐州東南睢寧、古邳一帶有拋刷把帚的「放火」習俗。元宵節的前幾日,孩子們就開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節的晚上,孩子們把刷把帚拿到空地,將其點燃,拋向天空,掉下來再拋上去。邊拋邊唱:「刷把子,琉璃燈,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燈,一棵秫秫(高粱為小秫秫,玉米為大秫秫)打半升」。
新沂縣一帶的「拋刷帚把」及游戲時所唱歌謠與此相同,但時間在農歷二月二。
(四)玩「的的蟣」 「的的蟣」是古邳一帶的說法,因濺落的火星象虱蟣一樣細小而得名。徐州城區及豐沛一帶,則稱為「滴溜金兒」,意即拿在手中,一揮一舞之間,必散落一溜金星。這種小焰火,城鄉孩子們都愛玩。
立春
立春這天,徐州一帶有兩種活動:
(一)畫壁立春這天,新沂農村家家要用紅土在牆上畫上馬叉、銳、鐮、犁、耙和牛、馬等。同時,把牛角塗成紅色,驢、馬、騾的身
上畫上許多紅色斑紋。立春前,集市上專有這種紅土出售。
(二)咬春立春這天,人們按照歷書上打春的時刻,吃青蘿卜,叫做「咬春」。俗稱「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認為老年人「咬春」可以固齒。立春這天的青蘿卜,價格也貴些。
二月二
農歷二月二,徐州俗稱「龍抬頭」,因從此雷聲漸多。「二月二」的活動有好幾種。
(一)詛咒害蟲 二月二正處於「驚蜇」時。從此,百蟲都從冬眠狀態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這天早晨人們醒來後,未起床,先用一件東西敲床桄,邊敲邊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蟲),下南鄉(意即走得遠遠的)。」晚上,則取春節點剩下的蠟燭,點燃後遍照各處及牆壁、牆角,同時口念禱詞:「年時蠟燭照粉牆,蠍子蚰蜒土裡藏。」照畢,一手拿個瓢,一邊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窩老鼠九窩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廟設祭上貢,因為農村往往從這一天開始准備春耕。為表吉利,早晨起來,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曬谷場上圍成倉形,當中放點麥粒、穀子(城裡放銅元或銀元),口念禱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新沂一帶,年前蒸幾個「倉龍」,倉龍的嘴裡含一枚制錢,眼裡點兩粒高粱,龍須以高粱蕘子製成。把它埋在糧食里,到二月二這天拿出來,放在鍋里餾一遍,然後全家分食。
(三)吃蠍子爪豐、沛縣一帶,炒糖豆給孩子吃,名為「吃蠍子爪」。據說可以免遭蠍子螫。有的將春節留下的大饅頭蒸一蒸給老人吃,認為可以免腰疼;將元宵節留下的面燈給青壯年吃,認為可以增強體力。訂婚的男女多在這一天換「庚帖」。
(四)吃糖豆 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須爆玉米花、大米花、黃豆等類的食物給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製作的糖豆吃。近年來,炒制多改為油炸。
花朝節
農歷二月十二,徐州稱為「百花生日」——花朝節。這一天,文人,尤其詩人們喜愛相聚品茗或喝酒,賞花品詩。
清明節
(一)祭祖、掃墓清明節是傳統上墳祭祖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機關、學校、工廠等有集體組織祭掃烈士墓的習俗。
(二)寒食、踏青清明時節,人們於掃墓之後,往往踏青春遊。午餐多為冷餐,尤似古時的寒食風俗。
(三)插柳徐州風俗,清明這天,門上要插幾根柳枝。俗稱:「清明不插柳,死了變成大黃狗」。
(四)放風箏 清明前後放風箏是傳統習俗,但對風箏的製作工藝不太講究。近幾年,徐州的風箏愛好者連續在清明節搞了幾次風箏友誼賽。
端午節
(一)吃粽子、雞蛋、獨頭蒜 徐州習俗,五月初五這天早晨,一定要吃煮熟的粽子、雞蛋和獨頭蒜。
(二)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中午,全家聚餐,喝雄黃酒。喝酒前,必先蘸一些酒抹在兒童的鼻孔、耳朵、肚臍、囟門、腰間(「命門穴」處)、手心、腳心等處,以為可以避毒蟲祛百病。這一天,小孩子要帶香荷包,穿五毒鞋(或虎頭鞋)、五毒衣(從商店中買,衣服上有五種毒蟲的圖案)。
(三)插艾端午節這天,徐州人必在門
上插幾支艾條。俗稱:「端午不插艾,死了變成老鱉蓋」,
六月初一
徐州北沛縣一帶,稱農歷六月初一為「過小年」,實為慶祝夏收。家家蒸饅頭,買魚肉改善生活,置挑、李、杏、大饅頭於院中供桌上,焚香、放爆竹敬天地神靈。小兒種痘,於這天交紅子。
六月六
六月六為「曝陽節」。徐州城鄉,人們習慣將衣服、書籍等物拿出來曬。俗話說:「六月六,曬龍衣,濕了龍衣爛蓑衣」。如這一天下雨,則認為是個澇年。
乞巧節
(一)乞巧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相傳這天是織女與牛郎相會的日子。徐州風俗,這天晚上,少女們在月下用紅線認(穿)針,比賽看誰快、誰巧;還有下賭注博彩的,贏者稱為「得彩」,認為最心靈手巧。
(二)聽悄悄話初八時凌晨(俗稱初七夜裡),雞叫三遍後,叫童男、童女在莓豆花棚下間隙外凝神細聽,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如果這天下雨,人們習稱是牛郎織女相對哭泣的眼淚。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一天要焚箔祭祖,晚上要舉行盂蘭盆會,請僧人祭壇頌經,超度亡魂。人們往往要用紙做荷花燈,點上蠟燭,放在河中,俗稱「放河燈」。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徐州人過節習俗,這一天僅次於春節。
(一)蒸月餅蒸月餅花樣很多,較有特色的是蒸一隻大大的、圓圓的多層月餅,全家
人分吃,代表一家人團圓幸福。此外,還蒸些兔子、刺蝟、龍等形狀的麵食。
(二)拜月 中秋節的晚上,月亮升起後,便朝東擺一個供桌,點香燭,放月餅、水果等供品,然後鳴放鞭炮,全家人叩頭拜月。拜過月後,在月下擺宴,全家共飲團圓酒。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徐州人尤其是老人們、文化人,往往聯袂登高(爬山),並選山石平整的地方,擺上酒菜,燃野草炙熱酒後,酣飲至晚才回。歷史上,文人多愛登項羽戲馬台,在此台上,望上可領略天高雲淡的爽秋,下望可俯瞰全城的景色。南宋文天樣也曾於這天在徐州登戲馬台並賦詩詠志。
這一天,徐州喝菊花酒的人很多,飯店也多賣些油炸的菊花點心,插茱萸者雖有,但未成眾俗。
重陽節孝敬老人,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興的風尚。近幾年來,許多人稱這一天為「敬老日」、「老人節」。
月當頭
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徐州稱為「月當頭」。臨近這一天時,各酒店就貼上了對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因為這一天夜半時分,月亮幾乎是垂直地掛在天上,地上的物體很難見到影子,即使是很深的井裡,也能見到月亮的倒影。人們為觀賞這一奇景,便擺上酒宴,慢酌長談,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俗稱「喝當頭酒」。喝酒時,往往豎一竹竿在旁,使與地面垂直,以觀賞月到中天、竹竿影子漸漸?肖失的景觀。
冬至
冬至這天,徐州叫「立大冬」,俗稱「立大冬,長一蔥」(意即此後白天漸長)。徐州習俗,這一天要吃「冬疙瘩」(又名「貓耳朵」,一種形似貓耳朵的水餃)。人們認為,吃了冬疙瘩,冬季便不會生凍瘡。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甜的多投瓜仁果脯,成的則放入豆腐皮、香乾絲、榨菜丁、冬菜、筍絲、肉絲等。粥煮好後,要盛上些先送親鄰,有小孩的人家讓小孩多吃些親友送的粥,以為可以「拉巴拉巴」(徐州話「拉巴」有扶助提攜之意)。.
臘八節源出佛教,這天,各寺院尼庵都要用大鍋煮粥,分送施主家,藉以討取布施。
祭灶
臘月下旬有祭灶活動,俗稱「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意即二十五再祭灶,就是不懂禮的表現)。祭灶這天,先請灶君碼(即買灶君像,碼為紅、綠、黃三色印刷),晚上貼在灶上,兩側加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額寫:「一家之主」,同時念道:「灶王灶王,請你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灶老爺上天,多說方便,少說是非,全家平安」。以為灶王『『吃了人家的嘴軟」,不會說壞話。
敬灶神時,全家依次叩拜,把谷糖打開上供,並抹一點在灶君嘴上。二更後收供,全家分吃谷糖。此外還要吃鍋盔。 城阻廟會
每逢農歷正月初五、清明、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除夕,必有城隍廟會。以年初為例。初五二更後,道士擊法器頌經。初六日,俗稱城隍啟印視事日,城鄉民眾紛紛來進香,直到元宵節後才漸漸停止。逢會期間,廟內燈火輝煌、煙霧迷漫,城內各街上踩高蹺的、劃旱船的、耍大頭的、舞獅子的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清明節(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下元節)為城隍出巡日,由廟中道士組織人眾抬了城隍老爺的大駕(塑像)出巡。
火神廟會
農歷正月初七是火神廟會。過去,徐州舊城四門內都有小型的火神廟,統一街西傳薪閣內有一座「傳薪廟」,內供火神,氣勢庄嚴。會期這天,人們紛紛前來燒香還願,希望避免火災。現各廟早已不存。
閻王會
農歷正月初八是閻王會。這是過去徐州城內較盛大的廟會。雖然范增墓(今名東漢墓)南坡有「十王堂」,內供十殿閻羅的牌位,但廟會卻在城隍廟舉行。這天趕會的人多,很多人往往擠不進廊房,便將香、錫箔投入院內大鼎中,跪下叩頭了事。
玉皇廟會
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廟會。傳說這一天是玉皇的生日。徐州的玉皇廟在西關校場西北,會期來觀看道場、遊玩的人很多。
人祖廟會
農歷正月十三是人祖廟會。人祖廟在奎西巷西端,廟中供人祖——盤古氏像。民國時期廟內已無廟主,逢會期由住在廟里的貧困戶照料。
黃樓會
正月十六日為黃樓會。黃樓始建於宋代,內供徐州太守蘇軾及女兒蘇姑像。宋熙寧十年(1077年),徐州發大水,相傳蘇姑為救徐州百姓,投水獻身,大水才退(實為蘇軾率全城軍民抗洪)。建黃樓既是紀念蘇姑,也有循「五行說」,黃土鎮水的意思。會期這天,女孩子及老年婦女趕會的很多。
福神會
農歷二月初二是福神會。徐州人說的福神,是「土地老爺」。福神祠極小,從初一晚上,
當地居民便來上香、燃燭、放鞭炮。上供後,街坊鄰居便一塊聚餐,飯後便打起鑼鼓,熱鬧一番,俗稱為土地爺「暖壽」。初二一大早,再來上香叩拜。
雲龍山會
農歷二月十九是雲龍山會,相傳這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又稱「觀音會」。雲龍山在城南近郊,又是徐州最負盛名的游覽盛地。所以趕會的人很多,規模僅次於城隍廟會和泰山會。會期有人來求子。山上山下,各種土特產、工藝品、傳統風味小吃極多。
蟠桃會
農歷三月初三是蟠桃會,相傳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蟠桃會這天,與其說是拜王母,倒不如說是參加物資交流會。廟前廣場以牲畜市場最大,農具市場次之。此外也有家常用器JL童玩具等。
地藏王會
農歷四月初八是地藏王會。城西關原有地藏王堂一座。會期前,該堂用大紅紙印刷「會帖」廣為散發,通知會期。赴會燒香的人多是老年婦女。
泰山會
農歷四月十五是泰山會。這是以徐州為中心,方圓數百里內最大的盛會。會期長約20天,各項活動極多。
(一)磕大頭前來燒香者,從山北麓曹山亭開始,每上一台階便磕一個頭,以示虔誠,稱為「磕大頭的」。
(二)文藝活動會期各類戲劇團、雜技、馬戲、曲藝和民間雜耍、舞蹈極多,各有場地。
(三)物資交流從四月初一起,各行業及民間手藝人即紛紛把自己的貨物帶到山下,擺攤設點。象竹器市、木器市、鐵器市、石料市、牲口市(附有溜牲口的場子)、葦席市等都很繁華。因趕會人多,會期又長,民國時期。警察局派員駐會,以維持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山會曾多次被作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泰山廟宇被夷為平地,廟會遂廢。1977年後廟會略有恢復,但大不如前。
五毒廟會
農歷五月初五是五毒廟會。五毒廟在城東關大壩頭北故黃河畔,廟內敬「五毒老爺」(即瘟神),廟宇平時由尼姑掌管。廟東柳樹林極為寬敞,廟會時各類曲藝、占卜、跑江湖賣葯、賣藝的都在里邊設攤。
五毒廟地處故黃河畔,逢會時,河中有各式渡船,既作擺渡,又可遊玩。兩岸河攤上下到處都是各類游藝場。文化大革命時,廟宇被拆,廟會從此停止。近年廟宇重修,廟會也慢慢恢復。
關帝廟會
農歷五月十三是關帝(三國時關羽)廟會。徐州關帝廟較多,僅雲龍山下一處規模較大。另外,關帝廟中還供有岳飛的牌位。相傳五月十三是關羽的生日,因為歷代統治者都借關羽來宣揚「忠義」,往往派員到各地致祭。徐州關帝廟會期很熱鬧,習武的人、幫會的人紛紛來趕會。
留侯廟會
農歷五月十八是留侯(漢張良)廟會。相
傳這一天是張良(字子房)的生日。歷代相傳,張良曾在一小山上使人放風箏,自己坐在風箏里,當風箏飄到楚營上空,用簫吹楚樂,散亂了楚軍的士氣。故該山從此名為子房山。山上有留侯廟,每逢會日,趕會者往往象徵性地放放風箏。
劉將軍廟會
農歷七月一日是劉將軍廟會。相傳很久以前,徐州遇蝗災,多虧劉將軍率士兵日夜撲打。蝗災過後,劉將軍卻因勞累過度而死。徐州民眾為紀念他,特地在雲龍山後山東坡上,修了一座劉將軍廟(又名「螞蚱廟」)。因徐州過去蝗災較頻,因而每逢會期,地方官府也派專人設祭,百姓來燒香的更多。1922年後,廟宇較殘破,廟會也漸漸停止。
東岳廟會
農歷七月十五是東岳廟會,廟址在「劉將軍廟」南。道教說法:東岳大帝掌人的生死。所以,家中凡有重病人的,常找親友中的年輕人來燒香「保壽」。所謂保壽,即由燒香者許願,將自己的壽數借幾年給病人,故又名「借壽」。會期那天,從早到晚擠滿了燒香『『借壽」的人。1931年後,此廟漸廢。
B. 老人過壽有什麼講究嗎(90歲老人過壽有什麼講究)
1.沒有講究.不過健康是老人家最大的心願。
2.所以最好就是送補品。
3.買些高麗參或五加皮酒什麼的就很好,又體面。
4.這些東西老人家就算有錢也不一定捨得買。
5.但不要買那些化學合成的,例如腦X金一類。
6.再加些煲湯料,枸紀、紅棗、花膠、蓮子、淮山、花旗參,找包裝精美的上品,對廣州人很實用。
7.再來幾個水果,蘋果(平安的意思)或桃,要雙數。
8.(但不要四個)這樣組成一個大禮包,老人一定開心祝壽是各族群眾普遍的習俗,過去和現在沒有多大變化。
9.民間素以進入60歲為壽年,50歲以下或有父母健在者均不能稱壽,只以過生日相稱。
10.未足60歲的人,每年在出生之日過生日。
11.過生日這天煮雞蛋、吃面條。
12.雞蛋叫「喜蛋」,面條叫「長壽面」,表示祝願「長壽百歲」。
13.如今除了吃喜蛋、長壽面之外,還買生日蛋糕,有的還按年齡點燃蠟燭,以示慶賀。
14.老人一入壽年,子女、親朋便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生日慶祝活動,俗稱「祝壽」。
15.為老人祝壽,要備制禮品,一般多以老人喜愛的食品、衣物為主。
16.食品是面條和壽桃。
17.生日蛋糕不可缺少,生日蛋糕其造型極具傳統民俗特色,有壽桃型、壽星型的,上面還帶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字樣。
18.比較講究的人家,也有撰寫「壽聯」和設「壽中堂」的。
19.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在老人生日當天,子女或親友攜帶壽糕及食品等給老人祝壽,午間共餐,晚輩及親友向老人敬酒、祝辭,有的唱《祝您生日快樂》歌曲,也有的在壽糕上點燃和年齡相同數量的蠟燭,以表示老人健康長壽。
20.老人60、70、80、90和66歲生日為大慶之年,祝壽最為隆重,即使貧困人家,也要慶賀一番,用以表達兒女祝願老人長壽的心願。
21.有的66歲,還要在這年的六月初六(農歷)這天吃由女兒給包的66個小巧而又鮮美的餃子,以示美好的祝願。
22.民間為老人祝壽很講究,一開始做壽便不能中斷,必須年年祝賀。
23.否則稱為「斷生」,為壽者大忌。
24.壽誕之日,壽者穿戴整齊,端坐正堂,接受兒女甥婿的祝福,一家人高高興興地相聚共餐。
25.如因有事或外出當日未到者,可於事後送禮來「補生」,此事不可忘記。
26.為什麼要給老人過壽?以前很不理解,為什麼給老人過壽要很隆重,只是覺得是對老人的一種尊重,而現在我的看法改變了。
27.當人60歲以後,一般來說他們的父母基本上都已經不在了,於是每當他們經歷自己生日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母親和父親,但是卻不能和他們說話,心情中的苦悶和孤獨是旁人難以理解的。
28.這種孤獨感對於這個歲數的中老年人是不健康的,所以這種日子最好就是子女能夠陪他們一起過,一是融融的氣氛能夠對他們的心情起到調節,二是讓他們回到現實,想到子女們的存在,從而順利度過這么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29.以前小的時候確實覺得生日這一天就應該慶祝,應該和朋友們吃喝玩樂。
30.然而今年的生日我理解了以前在書上讀到的那些話,也就是母親曾在這一天為我們受苦,人要牢記住這些,更要發奮的學習或工作來報答親恩。
31.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哲學問題,是關於人的起源。
32.人必須要找到自己存在的證據,那麼自己的父母就是必須的一環,記住這么一個相對的原點是這個哲學問題的第一步。
33.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的生活很好。
34.過生日應該送什麼樣的禮物,才能讓老人高興,讓自己覺得滿意,還不丟面子。
35.第一孝順老人,應該多陪陪老年人。
36.給他們多一些溫暖,多一些關愛,只要你知道的。
37.在你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挑一個買送給他都喜歡。
38.送老人最需要的。
39.禮物不在貴重,要體現你的心,要貼??的心。
C. 農村的老人一般到多少歲可以給他辦壽有什麼傳統習俗
一般60歲開始辦壽,70歲為大壽,85歲為上壽,90歲為老壽。但是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些地方“男做九,女做十”就是男性過生日適逢九,女性過生日是整歲,比如說男性59歲過60的壽,女性60過60歲生日。 也有些老人不願意過壽,特別是老人的父母健在就更不會去大辦。
個人也參加過不同地方的壽宴,主人家准備了非常大鍋的米飯,然後很多婦女都在爭相的裝米飯,但裝的卻不多。當時很好奇隨口問了一下,她們表示把米飯裝回去給家裡的小孩吃,孩子吃了就可以長壽。現在很多人給老人過壽喜歡越來越熱鬧,但是要注意給老人辦壽,是給老人送祝福而不是形式主義。
D. 老年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
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內七十大壽,表示祝容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
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