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糖化血紅蛋白多少算正常
目前,中國糖尿病診療指南推薦中國糖尿病人糖化血紅蛋白值控制在6.5%以下為臨床達標值.您的糖化血紅蛋白值稍高,建議進一步控制.一般年齡在60歲以下,咱們要求比較嚴格.對於超過60歲以上老年人,血糖控制標准可適當放鬆.
② 74歲血紅蛋白數值多少是正常
血紅蛋白計數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跟年齡的關系不太大 如果紅細胞跟專血紅蛋白增多屬 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 如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造血原料缺乏 紅細胞破壞過多過早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出血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③ 七十歲以上老年人血糖、血脂、血壓正常標準是多少
血糖控制標准:分滿意、良好、尚可、較差四個等級。滿意標准:空腹血糖<6。1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4~6%,尿糖為0~100ml,血壓低於130/85mmhg。良好標准:空腹血糖在6。1~7。2mmol/l之間,餐後兩小時血糖在7。8~8。9mmol/l之間,糖化血紅蛋白在6~7%之間,尿糖0克/100mg,總膽固醇<20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甘油三脂<150mg/dl,血壓<140/90mmhg,體重指數:男<25,女<24。尚可標准:空腹血糖在7。2~8。8mmol/l之間,餐後兩小時血糖在8。8~11。1mmol/l之間,糖化血紅蛋白在7~8%之間,尿糖在0~0。5g/100ml之間,總膽固醇在200~2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5~40mg/dl之間,甘油三脂在150~200mg/dl之間,血壓在140~160/94~95mmhg之間,體重指數,男25~27,女24~26之間。較差標准:空腹血糖>8。8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尿糖>0。5g/100ml,總膽固醇>2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mg/dl,甘油三脂>200mg/dl,血壓>160/95mmhg,體重指數,男>27,女>26。老年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適當放寬,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餐後血糖在8。0~11。0mmol/l。需要提醒的是血糖越接近正常值,越容易發生低血糖。有嚴重並發症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應放寬。
④ 血常規檢查項目中的正常范圍值是多少
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於靠人工檢查分類,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檢驗基本是由機器檢測。血常規的檢查項目可達十幾項之多,如表15-1(血常規檢驗單):
紅細胞(RBC)計數
正常參考值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萬—550萬/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萬—500萬/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紅細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肺氣腫,高原地區適應不全等病;
2.腹瀉、大汗虛脫等引起機體脫水,血液濃縮的病變;
3.某些惡性腫瘤,如小腦成血管瘤,腎癌,肝細胞癌,雄激素分泌細胞腫瘤等。
紅細胞減少
1.不同原因引起的貧血;
2.血液稀釋所致的紅細胞相對減少,如輸液不當,喝低滲性溶液過多等。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兒:170—200g/L(17~20g/dl)。
臨床意義
與紅細胞計數類似,但血紅蛋白測定更加精確。貧血時,兩者均下降,但下降程度並不完全平行。一般而言,缺鐵性貧血時血紅蛋白減少比紅細胞減少明顯,而惡性貧血則紅細胞比血紅蛋白減少更多。
根據血紅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將貧血分為四級:
輕度(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 110g/L);
中度(血紅蛋白<90g/L);
重度(血紅蛋白<60g/L);
極重度(血紅蛋白<30g/L)。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紅細胞形態改變
正常參考值
1.紅細胞壓積:男性:42%--49%;女性:37%--48%;
2.紅細胞平均直徑(MCD):7.33土0.29μm;
3.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26—32pg;
5.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10—350g/L;
6.細胞生存時間:110—130天;
7.紅細胞半生存時間:26—34天;
8.循環紅細胞量:29.1--30.3ml/kg體重;
9.網織紅細胞數: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萬—8.4萬/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紅細胞形態的改變對貧血、各種血液病以及某些嚴重性疾病較具意義。如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嚴重肝病、彌漫性毛細血管溶血(DIC)、尿毒症、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等。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
白細胞(WBC)總數
正常參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兒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兒: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一般見於對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血液病、過敏性疾病等的檢測。具體見白細胞分類計數。
說明
白細胞除了參考其總數變化外,較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類的變化,詳見下述。這里需特別說明的是中性粒白細胞的核象變化問題,因為就臨床常見的情況而言,對核象變化的分析具有很實際的意義。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白細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0.08—0.25並可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嚴重者表現為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總數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嚴重,機體反應強烈。白細胞總數不高但核左移顯著,常表示感染極重,可能處於感染性休克狀態。老年人感染時,白細胞雖低(或白細胞總數雖不高),但有核左移,與骨髓釋放功能障礙及白細胞邊緣池分布狀態有關。
白細胞核右移
核分葉在5葉以上的中性粒細胞,大於5%時稱為核右移常伴有白細胞減少,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現。常見於惡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或應用抗代謝葯物後。
白細胞中毒顆粒
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出現分布不均勻、黑藍色粗大顆粒,可能因為嚴重感染時中性粒細胞顆粒發生變性。毒性顆粒如鑒別有困難時,可用美蘭染色法,正常顆粒不被染色(或呈針尖樣顆粒),中毒顆粒呈深藍色粗大顆粒。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1.中性粒細胞:50%-70%(0.50—0.70);桿狀核:1%—5%(0.01—0.05);分葉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細胞:0.5%—3%(0.005--0.03);
3.嗜鹼粒細胞:0%—0.75%(0--0.0075);
4.淋巴細胞:20%--40%(0.40--0.60);
5.單核細胞:1%--8%(0.01--0.08);
6.嗜酸粒細胞計數: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⑤ 正常血紅蛋白是多少
正常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兒童:110~160g/L。一般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為貧血。根據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貧血可分為四級。輕度:血紅蛋白<90g/L、中度:血紅蛋白90~60g/L、重度:血紅蛋白60~30g/L、極度:血紅蛋白<30g/L。
1.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後期由於孕婦
血容量
增加使
血液稀釋
,老年人由於骨髓
造血功能
逐漸減低,均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2.病理性減少:
(1)
紅細胞生成
減少所致的貧血: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障礙性貧血
、
骨髓纖維化
等伴
發的貧血。
2)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
缺鐵性貧血
、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葉酸及
維生素B12
缺乏所致的
巨幼細胞性貧血
。
(2)因
紅細胞膜
、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
紅細胞破壞
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
紅細胞增多症
、
地中海性貧血
、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
異常血紅蛋白病
、兔疫性
溶血性貧血
、心臟
體外循環
的
大手術
及一些化學、
生物因素
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3)失血:急性失血或
消化道潰瘍
、鈞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⑥ 血紅蛋白的正常值
白細胞參考值是:(4--10)X10的9次方/L
紅細胞參考值是:男(4--5.5)X10的12次方/L
女(3.5--5。0)X10的12次方/L
新生兒(6.0--7。0)X10的12次方/L
血紅蛋白參考值是:男120--160g/L
女110--150
新生兒170---200
血小板參考值:100---300 X10的9次方/L
⑦ 貧血的人血紅蛋白是多少,正常人是多少啊
正常的血紅蛋白是110-150低於正常數值就是貧血,但是貧血分很多種,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哪種貧血的
⑧ 血紅蛋白含量111.0g/L正常嗎,還需要補鐵嗎
正常的血紅蛋白數值為不低於:男性120,女性110,妊娠期女性100,單位是g/l。也就是說你如果不是在妊娠期內的話,110是屬於臨床上貧血分度的輕度貧血。那麼你這種輕度貧血的話選用補血食品應該是最好的方法。
為你提供以下資料,希望有用:中醫治療血虛證的方法。又稱養血。屬補法。血虛證是由於血不足而使臟腑組織失於濡養所表現出來的證候。補血能使臟腑組織得到血液的充分濡養,使臟腑組織的功能恢復正常。血虛證主要有心血虛證和肝血虛證,補血法有補心血和補肝血。此外,氣虛、精虧、血瘀等也可導致血虛證的發生 ,所以補血還有補氣生血 、填精補血 、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黃、當歸、何首烏、阿膠等葯物組成方劑,如養心湯、補肝湯、四物湯 、八珍湯 、當歸補血湯 、河車大造丸、左歸丸、大黃�蟲丸等。臨床上具體使用補血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因痰濁、火熱邪氣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暈,熱盛所致的肢體抽搐及瘀血所致的閉經,不適宜使用補血法。②血虛患者要忌用溫燥傷陰的葯物。 含鐵豐富的食物主要包括肝臟、腎臟、心臟、胃腸和海帶、紫菜、黃豆、菠菜、芹菜、油菜、番茄、杏、棗、橘子等均含有豐富的鐵質,民間也常用桂圓肉、大棗、花生內衣作為補血食品。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只有二價鐵離子才能被人體吸收。在酸性環境下,三價鐵易轉變為易溶於水的二價鐵,如果老年人體內缺乏胃酸,鐵的吸收便會受到阻礙。所以,為了促進鐵質的吸收,還應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如西紅柿、酸棗、酸黃瓜、酸菜等。 一般來說動物性食品鐵吸收率較高,大約20%左右,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約在10%以下。雞蛋中的鐵吸收率低,所以不能滿足於吃雞蛋。大豆中的鐵吸收率高,可適量食用。 維生素C也可促進鐵質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可多進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B族維生素(維生素B12、葉酸)是紅細胞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物質,動物肝臟和瘦肉中含量較多,綠葉蔬菜等也含有葉酸,可多食用。 蛋白質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貧血病人應多食用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類、蛋類、黃豆及豆製品等。 患貧血的病人往往食慾不佳或消化不良,因此,要特別注意飲食的色、香、味、以促進患者的食慾。事實上,美味的菜餚,對胃酸分泌也有促進作用。 早晨菜單 1、 花生油炒木耳。此菜可通氣、清血、通血。 做法:花生油下鍋,待熱時放下薑片炒,二分鍾左右放下木耳,加些鹽和味素(味精)。 2、 花生油炒菠菜,此菜用在早晨可補血。 中午菜單 1、 胡蘿卜、花生仁用花生油炒,此菜可補腦。 2、 豌豆、冬粉、豆腐煮湯,此菜可通氣、補血。 晚餐菜單 1、 萵菜(萵筍)用花生油炒。 2、 胡蘿卜、白蘿卜、木耳、香菜加些麻油(香油)煮湯。此菜可通氣、清血。 另外以下蔬菜也能起到補血的作用 金針菜鐵質含量豐富,還有維生素A、B1、C和蛋白質、脂肪及秋水仙鹼等營養素。 龍眼肉又稱桂圓肉,鐵質豐富且含有維生素A、B及葡萄糖、蔗糖等,產後婦女吃龍眼湯、龍眼膠、龍眼酒之類也是很好的補血食物。 咸蘿卜干蘿卜干所含的維生素B極為豐富,鐵質含量很高。 黑豆黑豆又稱烏豆,可以生血、烏發,產後也可用烏豆煮湯。 發菜色黑,內含鐵質,所以能補血,婦女產後也可用發菜煮湯做菜,作為補血之用。 胡蘿卜即紅蘿卜,含有維生素B、C,且含有一種特別的營養素胡蘿卜素,對補血極有益,所以胡蘿卜煮湯是很好的補血湯飲。 菠菜含鐵質、胡蘿卜素極為豐富,所以菠菜可以算是補血蔬菜中的重要食物。 其他含有鐵質的食物,在果類中以葡萄乾、李子干、杏子干、桃子干為最多。 補血偏方 用黑米、玉米、血糯米做成糊,再加進已經加工成糊狀的紅棗、核桃、花生、蓮子、桂圓、枸杞子等,可以快速補血。
⑨ 人到老年血液系統會出現哪些變化
造血功能
人到老年。造血功能減退,60~70歲的老年人,造血器官骨髓內的脂肪成分佔42%;70~80歲的老年人佔61%;80~90歲的老年人可高達76%;90歲以上幾乎全是脂肪。因此,導致生成紅細胞的前身物質減少,造血功能減退,血象和骨髓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
紅細胞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外周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比青壯年減少10%~20%,紅細胞的比容(紅細胞佔全血體積的百分比)和血紅蛋白量均降低。日本前川醫師觀察,在20~30歲時,血紅蛋白量最高,50歲以後逐漸減少,有75%的男性老年人,血紅蛋白量不到11.8克,有67%的女性老年人血紅蛋白量不到10.8克;老年人的紅細胞脆性增加,容易破裂而造成溶血,致使紅細胞壽命縮短(正常人紅細胞壽命為120天);血沉增快,70歲以上的老人每小時可下降33毫米;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紅細胞在血管中隨血液流動時,可隨血流速度和血管口徑大小而暫時改變自身形態,特別是在通過比自身周徑小的毛細血管時,更需要變形而過,以便供應組織所需要的氧氣。老年人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較青年人低,年齡越高,差別越大。目前認為,有許多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耳聾、糖尿病、冠心病、老年人智力改變等疾病的發病,都與紅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有關。白細胞
人到老年,白細胞總數也隨著老齡化而遞減,平均每立方毫米約300O~8500個。其中以淋巴細胞降低最為明顯。至90歲時,白細胞總數降至每立方毫米1500個。因此,老年人的免疫能力降低。一是抵禦外侵致病細菌和病毒的能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二是免疫監視能力降低,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增高。
血小板
人到老年,血小板的總數雖然可以接近正常值,但其質量與功能下降,如血塊收縮力減退,影響了血凝過程;粘附力增強,可在血管硬化的基礎上,粘附於血管壁而導致血栓形成,是心肌梗塞、腦梗塞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漿
老年人的血漿容積較青年人小,主要是水分的比例減少,故部分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略高於青年人;血漿中的白蛋白減少(正常值:100毫升血液3.5~5.5克),球蛋白增多(正常值:100毫升血液2~3克),故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縮小(正常為1.7:1),70~80歲時,其比例接近於1。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血脂總量也顯著增加,肝內膽固醇的脂化作用增強,膽固醇與β脂蛋白的結合量增多,易促進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脂蛋白和脂肪酶的活性降低,易造成高脂血症。
循環系統的變化特點
循環系統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