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秧歌隊形圖案變化中的古文化遺存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❷ 如何描寫扭秧歌的熱鬧場面
扭秧歌描寫要突出熱鬧的氣氛,描寫的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咚咚的鼓聲,彷彿是種舒暢的回響。描寫示例如下:
扭秧歌時,人的情緒被興奮點燃,秧歌隊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絹如同彩蝶般翩翩飛舞,嗩吶的樂曲撒了歡似的不斷變換腔調,扭秧歌的人和隊伍也跟著不斷的變換姿勢。走在最前面的「秧歌頭」, 十分「賣力」 ,在隊伍中,他至關重要。
他的形象往往是一副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邊披著一襲玫瑰紫色鑲邊的金絲絨披風。他幅度較大地踩著鼓點,動作誇張,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後面的隊員以他為核心,變換隊形,扭什麼樣式都跟著他的感覺行進。
隊員們身著色彩各異的綢裝,排著整齊的隊型,輕快地踏著鼓點,有條不紊地扭著,跳著,浪著。彩扇當頭揮舞,如朵朵祥雲;手帕飄飛,像朵朵鮮花盛開。
隊尾往往是一個活躍的小丑,臉塗得紅白分明,身著紅綢襖,手持摺扇,隨著鼓點扭著十字步,一走一退,做著鬼臉,風趣幽默滑稽。
隨著觀看的人越聚越多,秧歌隊開始掀起一次次高潮,吹嗩吶的喇叭匠子使出全身的解數,調門時高時低,時悠揚,時高亢,時婉轉,時激昂,鑼鼓也緊跟著一會兒急一會兒緩,扭秧歌的人也忽快忽慢,無拘無束地盡情發揮著。
(2)老年人扭秧歌隊形變化擴展閱讀:
扭秧歌習俗
扭秧歌的人中有男扮女裝,輕擺腰肢的,有溫文爾雅輕搖羽扇的書生秀才,有腳踩高蹺身披袈裟手執佛仗的唐僧,有前躥後跳揮舞金箍棒的孫悟空,有挺著大肚扛著釘耙的八戒,還有衣著龍袍頭戴皇冠的皇上……這似乎是展示中國各年代經典故事的大雜燴。
大秧歌散發著淳樸的黑土地風情,甩動著豪放的靈性和熱情,扭的潑辣、幽默、俏皮,看的興奮丶快樂,躍躍欲試。看著看著,有的就情不自禁地跟在隊尾有模有樣地扭了起來。每年正月,小鎮的大秧歌,給過年的人們增添了很多歡樂的氣氛。
❸ 家鄉的大秧歌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一個小鎮,那裡雖無都市的繁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是我家鄉的大秧歌,更是小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戶曉。家鄉的男女老少,哪一個不能扭上一段呢?每當夜幕降臨之際,小鎮的廣場上便響起了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的嗩吶聲,這聲音像一種號令,一會兒,人們便陸陸續續地來到廣場上。他們有的手中拿著扇子和手絹;有的攜著妻子和兒女,有的小商販們乾脆在周邊支起了小攤床.一時間,廣場上變得熱鬧非凡。
大秧歌扭起來了。雖然隊伍中多是老年人,可腳步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為協調。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絹,舞弄得出神入化,盡情地揮灑著內心的喜悅和幸福。一些青年人和小孩子,心裡也有些發癢,不時地加入秧歌隊伍。一條條彩色的「長龍」在不斷加長。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眾,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著家常,自在悠閑。吹嗩吶的人不時變換曲調,秧歌隊形和動作也隨之變化,這樣喧囂的場景一直持續到夜深才結束。
家鄉的大秧歌,不僅是人們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節日慶典不可缺少的節目。每到這個時候,秧歌手們便身著盛裝,那些孩子們喜歡的「大頭娃娃」「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場,為節日增添無盡的喜慶。
啊!家鄉的大秧歌,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著家鄉每個人的心。
❹ 秧歌十字步具體怎麼扭 ,,,
簡單來說,在兩腳中間畫一個十字。
1、左腳站在右上格
2、右腳站在左上格
3、左腳站在左下格
4、右腳站在右下格
然後往復循環,手臂向相反方向擺動即可。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
❺ 走十字步,就是扭秧歌必備的步伐是怎麼走法
1、跳步甩綢面對一點跳步後踢腿動作上體向行進方向略傾兩臂持綢巾於體側舉甩綢時大臂基本不動由小臂屈伸完成一拍一個跳步。
2、進退秧歌步:十字秧歌步由四步動作構成左腳開始向右斜前一步右腳向左斜前。一步左腳向右斜後方退一步右腳向右斜後方退一步。兩手分別在體前、體側做挑綢動作。
3、跳步擺綢:十字秧歌步後一個園場1—4拍原地跳步後踢腿一拍一跳兩臂側屈於,上做小擺綢動作,5—8拍原地跳步後踢腿兩臂上舉左右側擺綢。
4、跳步秧歌由四步動作構成。左腳開始一拍一步前進兩步第三步左腳向前做跳步。右腿屈小腿平行手臂在順風旗動作轉頭看側手第四步右腿向前自然而邁一步動作同第二步。
5、顫步挽花由四步動作構成。左腳踢、右腳提踵立左肢落地時略屈膝雙手在左旁挽花一次兩腿交替做顫步第二步雙手在右旁挽花一次。第三步雙手胸前交叉挽花一次。第四步雙手側舉挽花一次。
6、吸腿跳左腳向八點方位邁一步起右腿屈膝大腿與地面平行腳向左靠近兩臂從體側向體前擺動右臂下蓋、左臂掏手至斜舉反向動作相同。
(5)老年人扭秧歌隊形變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老年人在扭秧歌時,要注意運動量,不要過分扭動腰部,扭動的彎度和角度也不要過大,時間不要太長。如果活動過量則會導致腰肌勞損,肌肉超負荷而受到損傷。如果閃了腰用戶也會感到腰部疼痛,彎腰行走也會加劇疼痛感,而且還不能久坐或站立,偶爾會表現出有向臀部蔓延串通。
如果真的閃到腰也不要著急,先馬上停止動作,趕快坐下來休息。如果沒有骨折,則盡可能地採用冰敷,不要推、揉扭傷或拉傷的部位,以免加重病情。剛扭傷的前三天都需要採用冰敷,每次敷10~20分鍾,每天多進行幾次,讓受傷部位的淤血腫脹程度降到最低。如果扭傷兩天後,還持續的腫脹和疼痛,則應去醫院進行診斷。
❻ 黃陵老秧歌的舞蹈內容
黃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鄉情勤儉,民風淳樸,而且蘊藏著最古老、最樸素的民間文化藝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廣場表演中的秧歌舞,人們稱「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內容特別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黃陵俗稱提裙子),啞鈴舞、竹板舞、碟碟舞、蠟燭舞、,霸王鞭(黃陵俗稱渾身響)、跑竹馬。小節目有:跑旱船、八寶連環燈、小老鼠嫁女、二禿子打架、舞龍燈、耍獅子、耍老虎、鶴蚌相爭等等,在表演過程中結合變化的鼓點、優美的樂曲、動聽的唱詞,更增加了她的視覺、感觀的沖擊力,她的表演場面宏大,動作優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令在場的觀眾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下面一一介紹:
一、裙子舞
黃陵裙子舞的起源和其它舞蹈一樣,也是作為上古祭祀樂舞的「巫」和「武」,是先民敬畏於天地神靈而創造出來的,用於對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中,同樣也用於對始祖軒轅黃帝的祭祀活動中。久而久之,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又著重在新春佳節之際用於恭賀新春,予祈豐年,主要活動於城鄉和鄰里、親朋之間。官民同樂,朝野共慶,演義吉祥,粉飾太平。展示技藝與才智,張揚財力和民風,促進交流、推動團結、聯結友誼、綿續歷史,舞步扭動乾坤、歌聲震撼千秋,在延續中完善,在實踐中定式,逐漸形成了既定的程式。
傳說至明代時,黃陵縣城東南約十里地的橋溝村劉景,曾供職於宮廷樂府,官拜御史,黃陵人傳說中稱劉公公,在朝以給宮娥彩女們排練歌舞為主。卸職回鄉後,在黃陵祭祀舞蹈的基礎上又將宮庭舞蹈融匯貫穿其中,提高和豐富了演出技巧和曲目唱詞,使其注入了宮廷舞蹈的風彩,黃陵裙子舞有了更完備的飛躍,明顯地區別於其它地方秧歌。故黃陵的秧歌是舞而不是扭。
古代表演裙子舞其服裝、道具、化妝都很簡朴,女角都是男扮女妝:頭頂一條絲織黑紗代替秀發直至後腳跟,額前飾以用彩色紙褶成孔雀開屏式的頭花,頭頂一朵用紅綢子褶成的堆花,兩邊剩餘的長條順兩耳後搭肩直下至胸前,上身著新娘的貼身小紅襖,下身著彩裙、彩褲,胸前緊束白色扎裙,前邊兩角縫有小布環套在中指上。該裙子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就在於女角舞動扎裙的技巧,所以又稱「提裙子」。
該女角在「打雜」(男角)的引導下舞動扎裙,碎步緊追,其動之若蟬、舞之如蝶、如水上飄、似雲中游、阿娜逸美、翩躚飛舞、輕塵拂動,纏腰繞膝。夜間表演時,在打雜(男角)左手所執的蓮花燈光下若霧中之仙,忽明忽暗,似夢似幻,謂之曰:
「鳳凰單閃翅」、「鳳凰雙閃翅」、「孔雀三點頭」、「飛蛾撲燈式」等。羞羞答答、嬌嬌滴滴、文靜雅稚、純朴祥和。著實表現出了陝北南部黃土高原女性的嬌柔美,這是裙子舞中的主流。秧歌隊中的幾個頑童,其頭頂扎兩個直立的小辮子,小丑打扮,肩掛一條驢脖子上常掛的串鈴,在場合中無拘無束,活蹦亂跳,直使得驢串鈴叮叮當當亂響。秧歌隊中所扮的老太婆,丑角打扮,腳蹬一雙木質假小腳,外穿綉花小腳鞋,寬長褲腿。將真腳蓋著,用爆竹或紅辣椒角作耳墜,用驢安眼作奶罩,手執大棒槌或農家婦女常用之物,紅臉蛋、白眼窩,丑態能出盡出,惹人捧腹大笑。
在隊列表演中,還貫穿有前邊所述的許多雜耍,直捧得場面熱烈歡快、風趣滑稽。
表演隊形變化有白龍馬分鬃、鳳凰戲牡丹、二龍戲明珠、蠍子倒顛尾,並蒂蓮花開等諸多名堂。遊走自如、變化多端,如游龍、似翔鳳、演北斗、布南宮、二議四方、八卦九宮、隱含人文理念,藏寓妙意玄機。
在緊鑼密鼓的鼓樂聲中,經過一輪舞蹈之後,由嗓音嘹亮者演唱一段黃陵秧歌(民歌),立即鼓聲再起,又進入熱烈的表演中。裙子舞表演完畢退場後,激烈的鑼鼓聲又將其它民間舞蹈、旱船、雜耍等送入場地接著表演。
二、渾身響
黃陵民間流傳的「霸王鞭」是以有節律的碰打花棍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表演者右手緊握一長約八十公分,直徑約為三公分的空芯竹桿,為了有響聲在兩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個小眼,用細鐵絲在內腔穿上五六個銅錢或一個小鈴,竹桿表面塗上各種顏色或油漆,再用五顏六色的紙或布條每隔三五公分纏一圈,兩端繫上用麻絲作的紅纓子,其形狀和楚霸王項羽的鋼鞭相像,故民間稱為「霸王鞭」,也稱花棍。演員身著古裝彩服,肩膀、膝蓋、手腕、鞋上都縫有小鈴,表演時按照音樂節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著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斷地發出嗆啷、嗆啷的聲音,和著民歌,載歌載舞,據說公元前前110年(元封元年)10月,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在中部(今黃陵縣)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時,命百餘軍士手執鋼鞭舞之,以祭祀先祖,從此,「霸王鞭」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又因「霸王鞭」兩端有多處空槽,槽內裝有可活動的銅錢片數枚,稍將鞭身晃動擊打,則會發出「刷啦啦」的銅錢聲,節奏明快,鏗鏘有力。舞者時而以手擊鞭,時而以腳踢鞭,時而又以鞭觸身,從上到下,肩、背、腰、腿、腳無處不到,每次碰撞都發出悅耳的聲響,故又稱「渾身響」。
「霸王鞭」在黃陵縣流傳已久,由於其形式自由,道具簡單,舞姿秀美,則群眾喜聞樂見,易於傳播普及。目前在黃陵流傳的霸王鞭是在借鑒傳統霸王鞭的基礎上,經通文藝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動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點渲染,使動作誇張化、動態力度化、細節突出化,布局和調度方式豐富多變,場景大起大落,動靜反差較強,從而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
「霸王鞭」根據其動作可分為低手鞭、高手鞭和騰空鞭;根據其速度可分為靜止鞭、行進鞭;根據其場地大小可分為廣場鞭、舞台鞭,廣場鞭人數可達百人,舞台鞭可達十幾人,形式靈活,易於變化。
三、跑竹馬
黃陵跑竹馬是表演傳說中古時的某次戰爭場面,將戰馬做成中間有大洞的假馬,即用泥作成模具,外表糊上多層麻紙,脫模後分別塗上紅、白、黑、黃等各種顏色;紮上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員上場時,從中間的大洞鑽進去掛在肩膀上,身著古代將軍服裝(戲裝即可),戲劇臉譜化妝,野雞毛作翎子。插上六至八面彩色三角背旗,戰袍將雙腿蓋著,按照各自角色手執長矛或長柄大刀等武器。
人物以具體的故事確定大將人數,每一員大將配一馬牌或稱旗手,著武士服裝,手執大旗,旗中心書有該大將的姓氏,四邊四角有花紋圖案裝飾,行在大將前邊,揮舞大旗;每員大將還配一馬童,要求稍有武功要會打車軲轆(虎跳)、翻跟斗(小翻)、栽立固樁(拿頂)、行在該大將之後,屬牽馬趕馬角色。
表演時有激烈的鑼鼓聲和呼哨聲(口哨)助威助興,其場面熱烈壯觀、氣勢宏偉,表演一段、唱一段。
四、啞鈴舞
啞鈴舞是表演者雙手各執直徑約為八公分,長約三十公分的空芯木棒(啞鈴),表演時演員自己雙手緊握啞鈴,時而在胸前,時而在背後或在頭頂,或叉開雙腿在腿中間,讓兩個啞鈴頂端相互碰擊,按照音樂節奏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同時伴唱著節奏輕快明朗的秧歌(民歌),剛柔合一,可以自身單打,也可以和別人對打。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五、竹板舞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一表演快板用的竹板,右手拿一根帶鋸齒的竹板,長約三十公分,寬約二公分,女角雙手各執長約四十公分,寬約三公分的兩片竹板,手握有柄的一端,食指夾在兩個竹板之間,男女角按照音樂節奏敲打著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唱,變換位置,作各種舞蹈動作,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六、碟碟舞
碟碟舞是男女角雙手各執一個瓷質菜碟,用無名指和小指抓著菜碟邊緣,碟底緊貼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一雙竹筷子,按照音樂節奏敲擊菜碟正面中心,發出清脆悅耳的滴水聲音。變換位置作各種舞蹈動作,邊舞邊唱秧歌。人數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穎,場面雅緻。
七、蠟燭舞
蠟燭舞是男女角雙手各執一很小的菜碟,小碟內中心栽一根高約八公分點亮的蠟燭,揮舞雙臂,因蠟燭只可直立,不可傾斜,所以表演時其動作美似在打太極拳。並且有抒情悠揚的秧歌伴唱。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八、雜耍
1、八寶連環燈:是用兩個大蓮花燈籠,其中間和下部都有木輪,下邊的木輪著地驅動蓮花燈,跟在秧歌隊後邊一個正轉一個反轉助興。
2、小老鼠嫁女:由迎親的、送親的、吹嗩吶的、敲鑼打鼓的、打旗的儀仗隊、抬轎的、坐轎的新娘、騎假馬的新郎等人扮演的老鼠組成的秧歌隊,其風趣滑稽幽默。
3、二禿子打架:就是將兩個葫蘆作成兩個光頭人頭,由表演者背著,雙臂穿一條褲子,手上穿著鞋爬在地上,兩個葫蘆頭正好朝上像兩個人頭,作兩個假臂和假手,相互抱在一起,表演者雙臂雙腿前後左右做著不同的動作。看起來好象兩個禿子在打架,也可多人表演。
4、鶴蚌相爭:鶴是男角扮的,其頭戴一頂極高的帽子,帽頂作成鶴頭形,中部細長,下部作成鶴脖子戴在演員頭上,身穿鶴毛衣,雙臂穿鶴翅,雙腿作成鶴腿。越細越好,腳作成鶴爪。蚌是由演員妝扮成俊俏秀氣的古妝少女。背著兩個能包住人的大蚌殼。表演時蚌一張一合不停地閃動雙殼,前後左右舞動著,引誘挑逗遠方的鶴。當鶴要叨蚌時,蚌又立即將殼合攏企圖夾住鶴嘴,鶴又立即倒退躲避。如此反復多變地戲鬧,風趣幽默,滑稽感人,直至鶴叨住蚌,蚌夾住鶴嘴,誰也無法擺脫時結束。此乃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
5、跑旱船:黃陵的跑旱船與外地的大不相同。外地人所做的旱船僅用四條紅綢子扎在船頂四角,分別吊上一朵綢子作的大紅花。而黃陵人所做的旱船是很講究的。分別將剪紙、紙扎、繪畫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很細致地裝扮在旱船的各個部位,使其雅緻華麗。外地人跑旱船僅是用兩手提著旱船扭秧歌,而黃陵人跑旱船才是真正地表演。要求船身真的像是在水上漂著,還要把遇到風浪、漩渦、急流、淺灘時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據老人們講:黃陵老秧歌主要是在元霄節(正月十五)晚上進行演出,縣城分為下城、東窪、西窪三個自發組成的秧歌社,各社都有秧歌隊和秧歌服裝、道具、樂器等設備,每年的組織者稱為「慌頭,」在春節前由慌頭去各家募集費用,排練成熟後,初八、九就開始演出。十五晚更熱鬧,演出時還有來自店頭、隆坊、田莊等鄉鎮下屬的十里八鄉的秧歌隊,秧歌隊有的年頭元宵夜能多達100多支,從元宵節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可以想像地當時的條件下,如此龐大眾多的隊伍,如此寵大的場面,如此高漲的熱情,而且都是自發、自覺、自願的,可想而知當時黃陵老秧歌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❼ 適合老年人跳的舞
1,壩壩舞
壩壩舞,又叫自由舞,是廣場舞的一種,是草根百姓鍛煉身體、自娛自樂的一種集體舞蹈,包括健身舞並激讓、團體操、街舞等舞蹈元素;場地常選在廣場或者開闊的地壩,所以俗稱壩壩舞。
2,水兵舞
水兵舞又叫拉手,六步,又叫吉特巴,在重慶,目前叫拉六步,這種舞與慢絕局三, 慢四又不一樣, 無論是從舞蹈的風格, 還是對舞姿的要求,它與前面所說的交誼舞都有很大的區別。
3,佳木斯舞
「佳木斯快樂舞步健身操」是融合了體育、舞蹈、健美操等多種運動形式,融入流行歌曲等現代時尚元素、追求人體健康與美的運動項目,是由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退休幹部於繼承發明的一套健身體操。
4,民族舞
民族舞是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
5,現代舞
現代舞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
❽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況
秧歌隊的表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口中唱著當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詞,步履輕盈,邊扭邊舞。二是走場,一般開始和結束時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組合的大型集體舞,表演出「龍擺尾」、「雙過街」、「九連環」等各種圖案的舞蹈。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如「劉海英戲金蟾」、「車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婦」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類型有文武公子、少婦、丑婆、貨郎、漁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隨著嗩吶、鑼鼓聲,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間歌謠。秧歌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多則八、九十人。既可以統一表演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分別表演各自准備的小節目。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這支秧歌隊的總指揮。他手持一把傘邊舞邊唱,象徵著風調雨順。他唱的內容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也有當地民間小調。他後面跟著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類的各種人物,走出各種隊形。走鑼鼓、嗩吶的伴奏下,邊扭邊舞。那些動作詼諧有趣、朴實可愛,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和群眾性,很受人民大眾的歡迎。
扭秧歌的類型可劃分為「地秧歌」。踩著高蹺表演的叫「高蹺秧歌」。由於受川北地域條件影響,嘉陵區大都以表演「地秧歌」為主。「地秧歌」的難度不大,動作簡單,詼諧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體力,還可以通過這種娛樂活動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適應於山區不同年齡的人參與。過去嘉陵區人民大多數都可以在閑時扭幾步。逢年過節,只要一聽秧歌隊來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跟著扭起來。
❾ 關於扭秧歌,扭秧歌隊形怎麼轉換以及最新跳法
要看隊伍有多少人。而且簡單說不清楚,最重要是練習,四步是基本步,要領隊的兩個做好後面就容易了。請問是想跳什麼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