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必備有哪六大心理需求
1、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會有恐老、怕病、懼死等心理,因此健康對老年人來說是一件尤其重要的事情。身體健康,是保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
2、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體力、腦力等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子女孝順將使他們老竹所依。老年有所依靠,老年人心理上才不會失落、孤單甚至絕望。
3、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夫妻關系、子女關系和諧;鄰里關系融洽,互幫互助。
4、安靜需求
一般老年人都喜歡安靜,怕吵怕鬧,環境過於喧鬧會讓老年人煩躁不安。
5、尊敬需求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可能會出現低落情緒,如果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甚至不願意出門,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抑鬱,為疾病埋下禍根。
6、求偶需求
老年人喪偶以後,生活寂寞,子女又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而且任何人都無法取代配偶的地位。因此,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讓老年人有一個快樂溫暖的晚年。
⑵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抄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襲,可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不是僅僅靠自己來滿足的。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麼作為家人,要格外珍惜這塊「寶」。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敬老人不僅僅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其實老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滿足了需要才能心理平衡,才能身心健康。
那麼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來說,主要需要對心靈的關注,尊重、寬容等。而最重要的是,老人更希望有一個和睦的家庭,融洽的環境,兒女孝順,互敬互愛,和和美美,這樣才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所以,經常忙於工作的子女,請常回家看看,多與老人進行交流,體諒包容老年人;或者幫助和鼓勵老年人開展自己的晚年活動,讓老人感覺發自內心的關懷。
而老年人自己本身也應該心胸開闊,多找點兒自己感興趣的事來做,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讓自己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⑶ 老年人的主要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主要心理需求就是陪伴,你要知道老年人他們的日子不多了,最喜歡的就是兒女的陪伴
⑷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哪些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
⑸ 老年人應該具有的什麼樣心態
1. 保持樂觀
這一點其實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適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的人,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生活本來就是五味雜陳,沒有誰的人生註定一帆風順,有過困難坎坷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得一點兒不假,我們經歷的一切難題都將成為餘生走向更高更遠地方的墊腳石。勇於面對,積極回應,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
2. 熱愛運動
老年人在體質上可能會差很多,但是現在社會這么發達,運動方式還是各種各樣的:廣場舞、公園散步、晨練……更多老年人喜歡養只小狗出去遛彎,其實這是很好的一項,一方面可以多出去外面走走,還能在沒有家人的時候不覺得孤單。通過運動,保持一個好的身體,才能有幸福生活的前提。
3. 增加興趣
老年人可以多利用空餘時間重新拾起當年沒有追求的興趣愛好,比如唱歌、跳舞、學習一門語言。或者掌握一項技術等等。身邊有的老人還上起了老年大學,還有的開始養花、釣魚等等,趁著有時間經歷,做起了年輕時不曾做過的事情,雖然各方面像身體素質、記憶力等也有限,但是那份堅持的追求,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所以,若說起老年人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讓生活更幸福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只要有希望、有追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相遇都是幸福的發生。
⑹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徵是:孤獨感和喪失感。
孤獨感是指人到老年,最喜歡做的事情內就是回憶過去,因為未來不容是他們所希望的。喪失了伴侶,就不能得到傾訴和安慰。就算和子女在一起,也無法彌補這種孤獨感。最好培養若干興趣愛好,結交社區里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一起下下棋,散散步。一定要做到有事可做。哪怕是看看電視。因為老年人最關心的是現在,此刻。
伴隨著孤獨感的還有喪失感。老年人一生奮斗的成果和社會地位正在逐步喪失。這種喪失使人覺得被社會拋棄,背離社會的感覺是很恐怖的。對待沒有伴侶的老人,子女更要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聊聊過去,從中安慰他們並沒有被社會忘記。而且,很多老年人退休後依然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對待80歲以上的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除了注意以上所提到的,還要格外小心呵護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器官和感知覺系統老化,日常生活很多細節需要照顧。
很奇怪心理學上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到了80歲以後,心理特徵會和小孩子一樣。不過,還是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善待老人,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既是盡子女的義務,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我們都會老的。
⑺ 簡單說出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有哪些
老年人最渴望的需求有以下四個方面:
1:家庭和睦相處。
家和萬事興,對於每個小的家庭都內是這樣子,在年老人的角度容來說,更希望家庭和睦,家庭的成員能夠溫暖相處。
2:自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
年老之後,都希望自己能夠自由,至少自己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這樣就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年老人,這個願望目前是無法達到的。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年老人都成了義務的「保姆」。
3:無憂無慮的養老生活。
安享晚年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這個願望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基礎,比如需要足夠多的財富,需要足夠的樂觀精神,這樣物質財富加上精神財富,才是達到理想的晚年生活。
4:子女孝順,兒孫滿堂。
子女孝順,老年人就少操心,就可以享受到子女照顧到的愉悅。兒孫滿堂,也表明了家庭旺盛,年老人,尤其農村的老年人,都希望兒孫滿堂,看有所贍養。
這四個方面我認為就是年老人的需求。就是年老人最渴望的需求。
⑻ 老年人的心裡需求一般可以分為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話一般分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其實可以體現在物質的一面,就是希望自己過的好,穿的好吃的。好,那麼這個會體現在他的心理需求上面,那麼也就是在物質方面的。
另外一方面的話是精神方面的,他希望有人能跟他對話,跟他說話,跟他溝通,他希望有人能關心她,那麼這個就是精確精神方面的。基本上老年人對精神方面的需求還是比較高的。
我家老年人基本上在心理需求方面的話,那麼都是集中在精神方面的,他平時的時候很喜歡跟我們嘮叨,很我們說話。因為我感覺他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的話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高一些的,盡管他們平時說話的話都是比較哆嗦的。
⑼ 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哪些
自主的心理需要,交往的心理需要,恭敬的心理需要,求助的心理需求,依存的心理需要,在年輕人看來,人到老年,在家抱抱孫子、看看電視、享享清福,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那麼,老人們都會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一是自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大都沉著穩重,老練大方,閱歷豐富,處世有方,因此干什麼事都希望有自己的主張,這種心理上的自信和自主,是老年人的自主需要。
二是交往的心理需要。多層次的交往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為排除生活中的寂寞感,喜歡在一起聊天;為了切磋某方面的技藝,也愛找有共同愛好的人交流;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老人們也需要廣交朋友。
三是恭敬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在從事養花、練書法、射門球、釣魚等一切活動並取得進步後,特別希望得到晚輩的肯定、鼓勵和恭敬,這樣就會增添老人對生活的情趣。
四是求助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於身體衰老和健康狀況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產生求助的願望。如果老年人在有病的時候,晚輩若能自覺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另外,老年人對社會、對群體的依賴也是一種求助心理。
五是依存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對家庭有一種較強烈的依存心理。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仍期望得到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關心、愛護、尊敬和信任。家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關心、體貼老人,家政事務主動征詢並尊重老人的意見,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喪偶或離婚後,為了避免孤獨,很希望找個能互相照顧的老伴,這需要社會和家庭成員的充分理解和積極支持。
老年人不願呆在家裡,在家裡,反而愛煩躁、發脾氣、易生病,渴望理解和交流,所以希望各位家庭能夠多多理解老人,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⑽ 老年人的五大心理問題
健康乃是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研究表明,人的某些疾病不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而是身體不能應付環境刺激尤其是心理緊張刺激的結果。老年人要預防和減少疾病,保持身心健康,就必須正確對待和處理如下心理緊張刺激或心理衛生問題。
退休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
目前我國每年都有大批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由原來整日為工作操勞奔波轉而過清凈安閑的退休生活。如何正確認識退休並盡快適應這一重大變化,是每個老年人所面臨的一個新的、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研究和觀察表明,老年人適應退休生活的過程,一般都要經過以下四個時期:
(1)期待期。在臨近退休前,具有不同工作目的、動機及職業的老年人對即將到來的退休態度和心情往往是各不相同的:那些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謀生而且原來所從事的工作繁雜、極其單調或因社會偏見而不受人尊重甚至被歧視的人,如果退休後條件較好,他們期望早日退休;由於種種原因自願退休的人,一般以期待的心情對待退休,而那些由於種種原因不願退休或被迫退休的人,他們的心情或態度則往往與此相反。了解、研究臨近退休前不同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對於老年人自覺進行心理調節、及時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備、適應退休的角色轉換是大有裨益的。
(2)退休期。這里的退休期,是指剛離開工作多年的單位或崗位很短暫的一兩天時間。老年人這個時期的心理活動及其表現十分復雜,個別差異也大。願意退休的人心情舒暢;不願退休而又不得不退休的人心情比較沉悶或易發牢騷,易動肝火。但不管哪種類型的老人,即便是願意退休、對退休好思想准備的人,一旦到了真要立刻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交出辦公室抽屜或倉庫鑰匙離開工作幾十年的車間或機器,告別朝夕相處的戰友或夥伴,留戀、惜別、痛楚、感慨等各種心情錯綜復雜,相互交織,難以言狀。
(3)適應期。退休,對任何一個老年人來說,無論是生活內容還是生活節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觀察和研究表明,很多老年人在剛退休的一段時間內,面對退休的重大變化,往往感到悵然若失或茫然,感到煩躁不安,產生厭倦、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有的甚至還會發生一時性情緒問題和身心失調。這就是退休綜合征。這是退休老年人最難忍受的困難時期。但是,只要退休的老年人正視和認真對待這一時期,以積極的態度和振奮的精神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以新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充實退休生活,一般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便能逐漸習慣或適應下來,轉向穩定而有新的生活秩序的時期。
(4)穩定期。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適應期,退休老人一般都能清楚地認識到退休就像一個人的出生、畢業、婚戀一樣,是任何一個就業人員必經的時期,因而在思想認識和情感上都能比較冷靜而客觀地對待退休。與此同時,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了一套與退休生活相適應的生活模式。他們明確什麼是自己所應期望的,什麼是自己所不應當苛求的;什麼是自己應做的、能為的,什麼是不應做的、力不從心而不可為的。總之,不管原來對退休願意與否、滿意與否,經過退休期、適應期,總能逐漸習慣和適應,轉而開始平靜而穩定的退休生活。
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
由於機體老化,抵抗病菌感染能力降低等原因,人到老年期各種疾病增多。根據老年人患病時間長短和病情輕重,一般可將老年人分為早年型(60歲以前就患病)、晚年型(60歲以後開始患病)、輕型(如患早期慢性支氣管炎等輕度疾病)、重型(如患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以及卧床型(患有截癱、偏癱等疾病)五種類型。不同類型患病老人的心理特點往往不同。一般來說,早年型患病老人由於患病的長期折磨,情緒比較抑鬱、消沉,有的甚至產生悲觀厭世情緒。但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多數都能對老年性疾病有所了解,比較冷靜地對待和診治疾病。輕型老年病人由於疾病較輕,自我感覺和正常人沒多大差別,因而多半表現出「無所謂」、「不在乎」,不把疾病放在心上。
與此相反,重型老年病人,尤其是當他們得知自己的疾病難以治癒或目前醫療水平無能為力時,多數人容易消極悲觀,缺乏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願與任何人接觸;有的「破罐破摔」,不和醫護人員合作,不遵醫囑服葯;有的甚至輕生。卧床型老年病人長期卧床不起,獲取外界信息很少,因而更加速心理的老化;尤其是那些長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時日一久,便日益覺得自己成為家人或親友的累贅或負擔,痛苦、焦慮、抑鬱、內疚等多種復雜的情感往往交織在一起,因而更加重病情的惡化。調查材料表明,長期癱瘓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往往失去生存願望,容易產生厭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