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少年和老年人骨的特性如何體育運動中應注意些什麼
兒童少年和老年人骨的特性如何?體育運動中應注意些什麼
----------少年兒童骨骼的化學組成成分中水和有機物的比例較大,無機鹽的比例較少。因此,少年兒童的骨質較疏鬆,彈性大,不易骨折,但承重後易變形、彎曲。這就決定了兒童少年不宜過多承受大強度的力量練習,以免少年兒童骨骼畸形,影響正常生 骨骼結構的變化:老年人隨著老化的影響,骨骼結構發生進行性的退化和營養不良。由於骨質丟失而出現骨萎縮和骨質疏鬆,在早年沒有鈣化的組織中出現異常的鈣沉著,如肌腱附著點骨化等。骨的老化還表現在化學成分的改變上,如青年人骨中含無機鹽50%,中年人為60%,到老年人則為80%。因此老年人骨的彈性、韌性減弱而變脆,輕微外力或跌倒易發生骨折,且癒合緩慢。
兒童的骨骼軟 , 而且在成長中 。 老年人的骨骼比較脆 , 骨質疏鬆都需要注意補鈣 。
小孩子運動注意危險性 , 畢竟孩子的判斷力有限 , 容易發生一些嚴重的意外。老年人運動注意度 , 激烈的運動不適合了 , 快冬天了注意關節的保暖。
2. 人體的骨頭有什麼特點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100公斤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公斤。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
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塊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
腿部的股骨、脛骨和腓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它們和外面的骨膜、裡面的骨髓以及肌肉、神經等組織組成了人體的重要支柱,隨著年齡的增長,肌纖維逐漸萎縮。例如30歲的男子,肌肉占體重的43%,而老年後則僅佔25%。骨骼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骨骼的化學成分方面,青年人骨骼中的無機物佔50%,中年人佔66%,而老年人則可佔到80%。無機物含量越高,骨骼的彈性、韌性則越低,也越容易發生骨折。同時,進入老年後,關節組織也變得比較粗糙,肉芽組織長大,關節軟骨可發生退行性變化甚至變形。一個人的膝關節一般只經得起四五十年的使用,在這以後,隨著骨關節間的韌帶鬆弛,支撐關節的功能下降行動也可受到限制。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
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的,具有產生聽覺和平衡的功能。提起耳朵,大多數人立刻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長在頭部兩側的外耳。其實耳廓是耳朵中相對簡單,與聽功能關系不大的一部分。外耳的另一部分叫外耳道,長約3厘米,與鼓膜相連,其間長有大量毳毛和耳垢腺,這里是耳垢的出處,也是游泳時耳道容易進水的地方。不過,人耳中最重要的結構還是中耳和內耳,這才是使我們能聽得見、聽得清的基本結構,也正是鐙骨的「居所」。
鐙骨很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但它在我們的聽覺生理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注意保護它。如果三塊聽骨中的任意一塊發生病變,或者砧鐙關節被破壞,就會造成聲音傳導障礙,嚴重時會引起傳導性耳聾。
3. 簡述老年骨和成年骨各有何不同
首先,成年和老年的范圍有所不同,成年應該指中青年及其以上的范圍,老年指中年以上的范圍。
所以,從這點看老年的骨和成年的骨還是有區別的,當然也會有交叉的地方的……
4. 童年,成年和老年人中骨的理化特徵
少年來兒童骨骼的化學組成成分中水源和有機物的比例較大,無機鹽的比例較少。因此,少年兒童的骨質較疏鬆,彈性大,不易骨折,但承重後易變形、彎曲。這就決定了兒童少年不宜過多承受大強度的力量練習,以免少年兒童骨骼畸形,影響正常生 骨骼結構的變化:
老年人隨著老化的影響,骨骼結構發生進行性的退化和營養不良。由於骨質丟失而出現骨萎縮和骨質疏鬆,在早年沒有鈣化的組織中出現異常的鈣沉著,如肌腱附著點骨化等。
骨的老化還表現在化學成分的改變上,如青年人骨中含無機鹽50%,中年人為60%,到老年人則為80%。因此老年人骨的彈性、韌性減弱而變脆,輕微外力或跌倒易發生骨折,且癒合緩慢。而骨質的疏鬆多見於脊柱,故老年人背呈弓形。 中年人在老年與兒童之間。
5. 兒童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骨的特徵是什麼
少年兒童骨骼的化學組成成分中水和有機物的比例較大,無機鹽的比例較少回。因此,少年答兒童的骨質較疏鬆,彈性大,不易骨折,但承重後易變形、彎曲。這就決定了兒童少年不宜過多承受大強度的力量練習,以免少年兒童骨骼畸形,影響正常生 骨骼結構的變化:老年人隨著老化的影響,骨骼結構發生進行性的退化和營養不良。由於骨質丟失而出現骨萎縮和骨質疏鬆,在早年沒有鈣化的組織中出現異常的鈣沉著,如肌腱附著點骨化等。骨的老化還表現在化學成分的改變上,如青年人骨中含無機鹽50%,中年人為60%,到老年人則為80%。因此老年人骨的彈性、韌性減弱而變脆,輕微外力或跌倒易發生骨折,且癒合緩慢。而骨質的疏鬆多見於脊柱,故老年人背呈弓形。 中年人在老年與兒童之間。算是取其中庸之道吧
6. 根據骨的化學成分分析少年兒童,成人和老年人的骨質特點
少年兒童骨骼的化學組成成分中水和有機物的比例較大,無機鹽的比例較少。因此,少年兒童的骨質較疏鬆,彈性大,不易骨折,但承重後易變形、彎曲。這就決定了兒童少年不宜過多承受大強度的力量練習,以免少年兒童骨骼畸形,影響正常生長。
骨骼結構的變化:老年人隨著老化的影響,骨骼結構發生進行性的退化和營養不良。由於骨質丟失而出現骨萎縮和骨質疏鬆,在早年沒有鈣化的組織中出現異常的鈣沉著,如肌腱附著點骨化等。
骨的老化還表現在化學成分的改變上,如青年人骨中含無機鹽50%,中年人為60%,到老年人則為80%。因此老年人骨的彈性、韌性減弱而變脆,輕微外力或跌倒易發生骨折,且癒合緩慢。而骨質的疏鬆多見於脊柱,故老年人背呈弓形。
(6)老年人骨骼組織特點擴展閱讀:
骨骼功能
保護功能:骨骼能保護內部器官,如顱骨保護
腦;肋骨保護胸腔。
支持功能:骨骼構成骨架,維持身體姿勢。
造血功能:骨髓在長骨的骨髓腔和海綿骨的空隙,透過造血作用製造血球。
貯存功能:骨骼貯存身體重要的礦物質,例如鈣和磷。
運動功能:骨骼、骨骼肌、肌腱、韌帶和關節一起產生並傳遞力量使身體運動。
7. 老人和小孩的骨骼特點分別怎樣鍛煉
幼兒骨骼的生理特點:幼兒骨骼成分中,膠原纖維含量大於三分之一,磷酸內鈣和碳酸鈣的含容量則小於三分之二,所以和成人相比,幼兒的骨骼更加柔軟、有彈性,不易受折,但容易變形。骨膜較厚,血管較多,血液供給豐富,所以,幼兒骨髓受傷後的癒合過程比成人快。六歲以前,幼兒脊柱的頸前曲、腰後曲、胸前曲尚未固定。幼兒仰卧時,三個彎曲均消失,7~13歲間,這三個彎曲才完全固定。骨關節囊淺,韌帶固定的能力差,所以容易脫臼。幼兒的肌肉纖維容易疲勞,上下肢的大肌肉群發育早,小肌肉群發育晚,所以4歲以前的幼兒走、跑時有搖擺現象。
老年人骨生物化學的改變:(1)骨骼中的礦物質鈣在50歲以後逐漸減少,磷終生無明顯改變。同位素45鈣、32磷檢查礦物質代謝可發現礦物質的沉積隨年齡增長而減少。(2)骨骼中有機物質、粘多糖蛋白減少,而膠原纖維增多、增粗,且分布和排列不規則。在骨結構上,骨皮質變薄,自40~50歲開始,於50~80歲間,每隔10年骨皮質厚度減少5%,婦女可減少10%。髓腔隨之擴大,男性較緩慢,婦女於40歲後迅速擴大。骨松質中的骨小梁減少,首先橫行骨小梁變細、斷裂吸收,縱行骨梁初有代償性變粗,隨之亦有吸收、減少。
8. 老年人身體機能的特點
·脂肪蓄積,血脂上升
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加上活動量較少,需要的熱回量也較低,此時如果攝答取過量餐食及點心,體內會積存過多的熱量而肥胖起來。老年人體內總血脂也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其中主要是總膽固醇量增加,甘油三酯也明顯增加。·骨質密度降低
40歲以後骨密度逐漸降低,老年以後骨膠質減少,鈣含量降低,使骨質疏鬆和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為24.6%。
·蛋白質合成速度減慢
老年人體內蛋白質合成與分解速度明顯低於年輕人,容易出現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發生水腫和營養性貧血;在受到外傷或感染時,痊癒及恢復得緩慢。
·生理功能逐漸衰退
老年人代謝減慢,各器官隨年齡和體內自由基傷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對外界和體內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減低,體力下降。
9. 長期在家,老年人的骨骼出現哪些變化
我們人體的各項機能和新陳代謝,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出現機能的下降和新陳代謝變得緩慢,這就是生老病死的規律,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日常所做的那些對身體的保養、飲食、作息、運動等等,都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延緩衰老。對於老年人而言,同樣的是需要運動的,長期待在家裡缺乏運動,會讓老年人的骨骼變得缺鈣、缺柔韌性、易骨折等等。
2、飲食清淡。對於老年人老說,飲食方面一定要清淡為主,但是也要保證營養的全面均衡。
3、補鈣和維D。對老年人來說,液體鈣是最好的,能夠彌補腸胃吸收能力的不足。
10. 中老年人骨骼的變化是怎樣的
人的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的表面為骨密質,骨的內部為骨松質。骨松質由許多骨中梁排列而成。成年後隨著年齡增大,骨密質逐漸變薄,骨松質的骨小梁逐漸變細減少。中年以後的骨質容易發生骨質增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長「骨刺」。這是關節衰老改變的一種表現,不必擔心,人的骨關節一般是由兩塊骨頭組成的,這兩塊骨頭邊緣上有關節滑膜、關節囊與韌帶,形成一個能活動的關節。
這兩塊骨頭的表面都蓋著一層較厚的軟骨,即關節軟骨。青年人的關節軟骨有一定的彈性,並能承受一定的壓力,當人變老了,關節會發生退化,關節軟骨的水分增多,軟骨細胞水腫,同時軟骨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這樣就改變了軟骨的機械性能,使之承受壓力的能力減弱。於是,軟骨面上開始出現軟化與破裂,由於關節天天都要承重和活動,軟骨就會進一步變薄或部分脫落,它下面的骨組織也發生硬化,因而軟骨邊緣處出現增生。慢慢地經過骨化過程就形成了骨刺。
據統計,40歲以上的人,大約半數以上長有骨刺;到了60歲以後,幾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地長有骨刺。但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大約有20%的人感到關節疼痛,活動不靈便。隨著年齡的增大,關節也會衰老退化,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醫學上稱為肥大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這是中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常發生在擔負重量和活動量較大的關節,如膝、髖、脊椎與手指關節等處。這種關節炎開始時,常常是一個關節有輕微的疼痛與發僵、疲勞感,活動後發僵現象好轉;關節活動時常能聽到關節內有「咯咯」的響聲,休息或進行熱敷治療後可得到緩解;遇潮濕、寒冷天氣或勞累後加重。甲殼素功效成分的化學結構和植物纖維素非常相似,是氨基六碳糖的多聚體,分子量在100萬以上,患有骨類疾病的患者可嘗試服用甲殼素。
膝關節肥大性關節炎,常感到膝蓋周圍疼痛或在小腿骨端關節面邊緣疼痛,受涼時加重。活動關節時,有時可聽到或摸到關節內的摩擦響聲,蹲下、起立時疼痛加重,走平路時減輕。有時關節腫大,關節滑液增多。髖關節發生肥大性關節炎時,最初的症狀是髖關節在做某種活動時感到不方便,如系鞋帶的動作,或一條腿擱在另一條腿上的時候。活動時出現髖部或大腿根部疼痛,行走時很費勁,身體傾斜出現跛行。疼痛嚴重時,需要扶拐行走,給生活帶來很大不便。當中年人長骨刺而出現疼痛時,可適當休息,減少活動量,必要時可用拐杖幫助行走。摘自 http://www.jiakesu.com/news/2011515161451.htm引自 http://www.jiakes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