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胥口敬老院

胥口敬老院

發布時間:2020-11-28 22:53:00

『壹』 胥口鎮衛生院為什麼說沒有狂犬疫苗

胥口動物防疫站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合豐路

『貳』 胥口衛生院五一放假嗎我想去體檢

有值班

『叄』 胥口衛生院可以給外地寶寶打針嗎

給寶寶打預防針在木瀆人民醫院下次什麼時候打啊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 我剛從家裡上來 就是問一下寶寶打預防針

『肆』 現在端午節的怎樣過

天我們還自己親手包粽子嗎?我們在額頭還點雄黃嗎?我們還熏菖艾嗎?我們還掛香袋嗎?我們還去看劃龍舟嗎?我們還誦《離騷》嗎?……

去年聞知韓國准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江陵端午祭」為文化遺產時,我國不少官員、專家學者和民眾奮起「捍衛中國傳統民俗節慶」。如今,韓國學
者表示願意同我國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時,又有人發聲反對。這些問題,專家學者自然會有結論。但我們不禁要問一聲:當韓國將端午作為重要傳統民族節慶時,我們是如何輕慢它的?今天我們又在怎樣過端午?

許多人或許已經遺忘,端午節和春節、清明、中秋,曾經是我國傳統四大民俗節慶。就在二三十年前,上海民居中還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慶習俗。那時在江西、湖南一帶的縣城,對端午、中秋的看重程度現在說起來都讓人吃驚,節前節後的五至七天里,幾乎全城放假,都回老家團聚過節了。

端午節在城市裡是如何被逐漸淡化的?這確是需要認真反思和研討的。不能簡單地歸因於「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的「破四舊」,因為那個時候,這些節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仍保持著活力;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西風東漸或「崇洋媚外」,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裡,端午節卻是法定假日,傳統節日正在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同樣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更不能說因為紀念屈原而使端午顯得過於沉重和政治化,兩千年來,紀念屈原和全民祛瘟健身一直並行不悖;也不能簡單地責備商家炒作,熱了洋節,冷了中國的民俗節慶,沒有商家炒作,聖誕、春節能有現在這么熱鬧嗎?要想想為什麼商家會熱炒聖誕、春節,卻冷落了端午;也不必責怪現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哈韓」「哈日」,如果他們將來成熟了,說不定會進一步對日、韓在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有益經驗也「哈一哈」。將中國重要傳統民俗節慶納入法定假日,有了發展空間,是不是就會水到渠成,就有了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到底如何引導和培育?……

對上述這些問題,專家學者們可能會爭論很長時間。在還未有結論之前,我們不如先行動起來。轉眼又是一年,專家學者們不妨先說說,我們今天應該怎樣過端午?

端午時節訪汨羅

6月11日端午節,中國·岳陽(汨羅江)國際龍舟節在屈原沉江殉國的湖南汨羅市舉行。日前,筆者專程赴汨羅采訪即將到來的端午節。

「五月五日天氣晴,古羅士庶思屈平」,湖南省北部的汨羅市古屬楚國羅城,2300多年前的農歷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懷沙投江殉國,當地人民劃動雙槳,爭先恐後撈救愛國詩人,從此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端午龍舟競渡。

在汨羅采訪,感受到這里端午節的氣氛格外濃烈,從上到下,大家都在張羅端午節的龍舟活動。這次賽事從11日至13日,有數十支境內外龍舟代表隊參加,還有一批「以舟為媒」前來考察投資環境的客商;一百多位國內外學者也應邀前來參加「龍舟論壇」的屈原學術研討。

在汨羅見到的一些端午習俗在全國各地已普及,如門前掛艾葉、懸葛蒲,飲雄黃,踩高蹺,做香袋,熏煙祛邪,以及小孩臂上纏五彩絲線、浴佩蘭等,只不過其他地區形式略有不同。但有些習俗只在汨羅有,如不同於清明的「端午踏青」。端午節清晨,人們穿著鞋在有露水的草地上踏一踏,讓鞋上沾一點晶瑩透亮的露珠,以追慕屈原當年晨飲朝露、行廉志潔的高尚情操。汨羅有的地方還保留了端午節「放早牛」的習俗。每到端午節,農人要在出太陽前在牛右角繫上紅布條,左角繫上陳艾葉,然後放到野外吃草,吃飽後一早牽回牛棚。

來到汨羅江畔的龍舟賽場,筆者看到,主賽場兩岸新修了可容納數萬人的看台。賽場兩側醒目地豎著宣傳牌,其中一塊錄有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句「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一批又一批的群眾前來觀看賽前的准備情況,參賽的龍舟代表隊正在訓練。

汨羅端午賽龍舟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如打造龍舟的木料一定要「偷」,否則不能取勝;造龍船的工匠必須是九人,取「一龍生九子」的傳說。端午節這天祭祀屈原的粽子也不是隨便拿來,而要從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運來,稱為「千里送粽」。

筆者從龍舟賽場了解到,岳陽市和汨羅市兩級政府在這次龍舟節活動中還安排了一系列展示汨羅端午節獨特的民俗項目,屈子祠祭龍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端午節這天,人們前往屈子祠,在鍾磬鼓樂聲中祭拜屈原,頌《離騷》,並備上三牲祭龍頭。龍舟代表隊選出一名代表先將龍舟上的龍頭卸下來,抬到屈子祠致祭後,才能接回龍頭正式舉行比賽。

端午的龍舟鑼鼓已敲響,江面上閃動著一條條昂揚著龍頭、遍身龍鱗的龍舟,在浪花中飛動的雙槳,正把端午的傳說一代一代地演繹……

秭歸端午情最濃

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地方。有機會到秭歸過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和屈原故鄉人一起寄託對屈原的無限情思,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生記憶。

對屈鄉人來說,一個端午節遠遠不夠表達人們的情懷。秭歸農歷五月有三個端午節:初五為「頭端午」,十五為「大端午」,二十五為「末端午」,整個農歷五月都成了「端午月」。

在秭歸過端午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節日的歡樂,更有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農歷四月底,在屈鄉就可以感受到端午節漸行漸近,男人們忙著檢修龍舟,重新抹上桐油後浸泡到水裡,勞作之餘,農民們組隊在河裡劃龍舟訓練,期待著競渡時刻的到來。女人們則開始泡糯米,摘蓼葉、苦艾、菖蒲。端午節開始了,家家戶戶將去年掛在大門上的苦艾取下,換上用紅紙條紮好的新采苦艾,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要持續到「末端午」才結束。

過端午節,屈鄉人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屈原,但最重要的還是賽龍舟、包粽子、辦詩會三件事。

當粽子的清香在屈原故里樂平里小村莊迷漫的時候,端午節就到了。院子里,屋檐下,三三兩兩的村婦們圍坐在一起包粽子,說著家長里短。大樹下玩耍的孩子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唱著那首不知流傳了多少年的《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在屈鄉過端午,一定要用心品嘗粽子的味道。走在峽江小鎮幽靜的街道上,找個老婆婆的粽子鋪坐下來,一塊錢買四個大粽子,輕輕解開細線後,再慢慢剝開粽葉,一股清香就直撲鼻來。聽說是外地的客人,老婆婆就會熱心地給您講述裹粽投江祭屈原的故事。說起做粽子,老婆婆說,粽子要用最好的糯米,寬寬的蓼葉,把粽子包得有稜有角,然後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最特別的是在糯米中間放顆紅棗。稜角分明的外形,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著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那顆紅棗,則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火熱赤誠的愛國之心。

龍舟比賽是秭歸的重頭戲,也是一項參與性和觀賞性極強的群眾體育活動。在屈原故里,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比賽,素有「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之說。五月初五那天,比賽還沒有開始,西陵峽兩岸鄉親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到屈原鎮江南渡口。隨著鑼鼓一響,《招魂曲》一唱,伴著「我哥回」的聲聲呼喚,峽江兩岸一時人頭攢動,萬人空巷。劃龍舟分為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其中最熱烈的是競渡,最感人的是招魂。最震撼人心的是那曲《招魂曲》:「三閭呀大夫喲聽我講/你的魂魄……安安然然回故鄉/故鄉百姓敬重你呀/永遠伴你度時光!」聲震峽江,遏雲止水,淚濕衣襟。船上的人一邊呼喚著「回故鄉啊回故鄉」,一邊把竹籃中的粽子拋向江中。在隨後的競渡中,伴隨陣陣吶喊,條條龍舟如出水蛟龍在浪花里穿梭。

節日里來到詩人的家鄉,詩會是一定要去參加的。屈原的《離騷》等22篇詩歌是屈鄉人最大的財富,辦詩會也就成了屈鄉人歡度端午節的獨特形式。樂平里讀書風氣盛行,從古至今,活躍著一支農民詩社,叫騷壇。艾粽飄香的端午,農民詩人們不約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廟,舉行一年一度的騷壇詩會。詩人們將自己寫的憑吊屈原的詩拿出來,彼此唱和,述志抒懷。他們的投入和自得其樂引得圍觀的遊客忘了歸程。深夜的樂平里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那是雅興未了的農民詩人們回家的火把。

樂平里從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幽訪古的好去處,屈原從小在這里生長、讀書,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動人傳說。今年端午期間,這里在舉行「八景尋夢」活動,遊客還可以在照面井、讀書洞、簾滴珍珠、鳳凰溪畔等景點欣賞到演員的表演。既有少年屈子在讀書洞手持竹簡吟誦《桔頌》時的場面,也有老年屈原在鳳凰溪畔行吟,還有屈原的小妹屈幺姑在行走中吟誦詩歌《屈幺姑的呼喚》,如夢似幻的場景在遊客面前一一展開。在鳳凰溪畔的禾田間可以看到神奇的「靈牛」耕田,耕牛不用鼻繩牽引,只要聽主人吆喝,自己轉彎,就將地耕得平平整整。在三閭大夫的家鄉參加包粽子比賽,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運氣。在老百姓院子里親手包粽子,品嘗粽子午餐,親身體驗屈原故里的端午習俗,讓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終身難忘。端午節的活動實在是太多了。樂平里希望小學還舉行歌舞文藝表演,有屈原這么一個令人自豪的老鄉,在這特別的節日里,孩子們的表演都特別投入。

韓國江陵端午祭

端午與春節、中秋一道,是韓國三大民俗節慶。端午節原來是韓國的法定假日,後來因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在韓國的農村裡,端午的氣氛依然很濃厚,農民們自己放一天假。尤其以江陵為中心的東部地區,節慶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和假面舞劇1967年被韓國文化財廳(文化部)確認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之後,更是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

江陵端午祭起源於山神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有韓國民俗特色的活動體系,分為祭典、演戲、游藝三大部分,活動的跨度達二十天之久。端午祭的祭儀有25種之多,按程序有「釀神酒」、「山神祭」、「砍神木」、「迎神祭」、「端午巫術」和「送神祭」等,並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巫俗祭儀用歌舞表達,娛神又娛人,均由女巫引導,全民參與,共祝村落安寧,漁農豐收。民俗演藝中最具特色的是官奴假面舞劇巡迴演出,幽默諧趣。除此之外,還有農樂、和歌、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棋王賽等多種文娛項目。同時還舉辦大規模的「亂場」,類似中國的廟會,匯集各地特產商品展銷和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人前來觀光和消費。

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的最大不同,是不吃粽子,不劃龍舟。這天,韓國男的會參加摔跤,女的則盪鞦韆,用艾蒿煮水洗頭、沐浴。村民們還要釀制濁酒,就是米酒;用小米、粟米粉加香菜、蔥,煎車輪餅,類似我國的蔥油煎餅;用山牛蒡打制牛蒡糕,裹上炒熟的黃豆粉,吃起來香軟可口,就像我國北方的「驢打滾」。端午祭的習俗中還有削制菖蒲發簪,繪端午扇等。

如今,江陵端午祭每年能吸引百萬國內外遊客前往參觀。

興文石海世界舉辦溶洞龍舟賽

四川省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於6月9日至12日的「苗族山花節」期間,在天泉洞內利用悠長的地下河,舉辦獨特的地下溶洞龍舟賽。奇特的比賽場地、古老的競賽規則、悠揚婉轉的苗家山歌、盛大的「人祭祖懷古篝火狂歡晚會」,吸引了不少遊客。

百支龍舟端午競渡奪金粽佛山訊廣東佛山市順德區6月11日在長鹿農庄舉辦「和諧杯」龍舟競渡奪金粽邀請賽上,百支龍舟隊橈手們將遇到新的挑戰。

據悉,比賽開始後橈手們要闖過三關:「合力夾粽」,兩名隊員要把右側木盆的粽子用船槳夾到船上;「解救同伴」,隊員須將被綁隊員的繩子解開;「繩索障礙、狂風暴雨」,隊員們要拉起擋在龍舟前面的繩索,穿過噴水柱和木樁,然後進入賽程區。在賽程區里,最大的挑戰障礙是「十米高空奪粽六角架」。龍舟必須停在10米開外的指定區域,然後游泳到六角架處,三人合力將奪粽隊員送上3.5米高的第一層,奪粽隊員要爬到第三層,然後奪取距三角架3米、懸掛在籃里的金粽。拿到金粽後可直接跳入水中,與隊友會合將龍舟劃到牌坊處,再一人爬上6米高的牌坊,將粽子懸掛在橫桿上,滑下橫桿並敲響銅鑼以示完成比賽。(黃才文馮結萍)

端午到蚶江去潑水

石獅訊福建泉州蚶江海上端午節又將上演「競舟潑水」。潑水節會迎來數萬群眾。今年的6月11日是端午節,「競舟潑水」將如期上演,屆時您可與親朋一道來這里淋一身海水,淋一身歡暢。

古渡蚶江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明清發展成泉州港總口,與台灣鹿港成為對渡碼頭。「海上潑水節」最早見於明代,每年端午節,海峽兩岸群眾組織蚶江與鹿港對渡船隻,船員身著盛裝,在海上競舟的同時相互潑水,表示慶賀祝福。據統計,每年端午節,到蚶江觀看「競舟潑水」的人數可達5萬人之多,成為讓人樂不可支的海上潑水節。

哈爾濱人端午守夜踏青

哈爾濱訊南方端午已是暑熱之始,而東北卻剛剛大地回春,因而哈爾濱人過端午有守夜踏青的習俗。為了滿足市民端午節前夜守夜踏青乘車、乘船的需要,6月11日端午,該市有37條線路的公交車從凌晨2時起就運營,10日至11日有6條輪渡航線晝夜通航。

今年端午正好趕上周六,給了人們一個充裕的踏青時間。到二龍山搭篷野營,在二龍湖畔舉行大型篝火自助野餐燒湖魚,端午早上用湖水洗臉,再采把野蒿;或者到尚志縣帽兒山睡農家大火炕,吃主人攤的大煎餅,嘗天然礦泉水栽培的青菜、香瓜、草莓等新鮮蔬菜瓜果;或者到亞布力山莊參加家庭爬山采蒿大賽,吃荷包粽子,這都頗受哈爾濱人青睞。清風車影俱樂部還組織了「萬人踏青」駕車活動。端午節一早,松花江上舉行龍舟賽,龍舟上的水手、水手口中的號子,將與兩岸踏青的數以萬計市民一起唱響端午之歌。

合肥市民也可玩龍舟

合肥訊劃龍舟向來由專職隊員獨擅,今年端午,合肥市民也可試試身手了。在合肥市體育局的特意安排下,今年端午節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凡是18至60周歲、身體健康且會游泳的市民,都可在南淝河現場報名,登上龍舟,在專職舵手和劃手的配合下,體驗劃龍舟究竟是怎麼回事。用於這項活動的八條龍舟已經整裝待發。

上海街頭巷尾尋覓端午風情

如在上海繁華的商業區、高檔商務區和時尚大商場,端午時節是不可能顯出任何像聖誕節那樣的節日氣氛的。只有商業街區的店鋪和職工食堂大量供應的粽子和鹹蛋,提示著上班族,端午將至。甚至連豫園老街、龍華、朱家角古鎮這樣日日演繹傳統江南民俗風情的地方,今年也沒有特意安排彰顯江南端午風俗的特色活動。今年的龍舟賽從傳統競渡變為標准錦標賽,因而從蘇州河轉移到了澱山湖畔的水上運動場,想看還得費番周折。

然而,部分端午的習俗還保留在街頭巷尾、住宅小區。

早晨在徐匯區田林新村的路旁,看到一位大媽買菜回家,帶回一束菖蒲和艾蓬,一捆粽箬,就知道即使在高層住宅區,也總會有人家還沒有忘記端午在門口掛束菖艾,小區里也總會有人家飄出自煮的粽香。到菜場一看,推著小三輪車賣菖蒲艾蓬的,八角一束、一元五兩束,選購的人倒也絡繹不絕,不想掛在門口也可當插花養在花瓶;買粽箬的大都是有裹粽手藝的中老年婦女;小攤上有賣現裹的粽子,碧綠養眼,裡面的肉肥多肥少可隨買主的意,買回去自己煮可聞個滿室清香,再買串小粽子可掛起來當裝飾。不少人還順便在賣彩色香袋的小販那兒挑幾個香袋帶回家。街上女孩包上掛的彩色香袋,或許一部分就是出自這兒。

如果到上海老城廂的弄堂或市郊鄉鎮走走,這種氣氛就更濃了,菖蒲艾蓬和粽箬的銷路也更好。走進弄堂或小巷,總能聞到誰家煮粽的清香。這兒的粽子每年有一部分要送到親朋好友那兒。我的朋友從不買粽子,年年吃的都是住在老城廂的妹妹和青浦的嫂嫂送來的。

在上海的高檔住宅區里,對端午節情有獨鍾的,倒是台商聚居的社區,不少台商還保持著端午回老家團聚的傳統。

就在端午節慶氣氛越來越淡薄的上海,教育界卻在為傳承民俗文化做著一件實事:端午、重陽等傳統民族節日,如今已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

今年端午節前一周,上海不少學校適時開展了以端午節為主的教育活動。曲陽第四小學在周一早晨的升旗儀式上,由教工團支部的老師向孩子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朗誦屈原的詩;在圖畫課上,孩子們畫屈原、畫龍舟、畫粽子,有的班級還出了端午節專題黑板報。繼光初級中學在中預年級四個班中進行了民族傳統教育,各班級都舉行「走近屈原」主題班隊會,班主任老師給孩子們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及與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故事的關系,學生還自發組織了屈原詩歌朗誦會。繼光中學還讓勞技課老師教孩子們用糯米、豆沙、鮮肉學包三角粽子,包好煮熟後,把一部分粽子送到地區敬老院給爺爺奶奶們品嘗。老人們咬著粽子,望著天真活潑的孫輩們,高興得樂不可支。

作為上海青少年活動基地的東方綠舟,在端午節來臨之際,也舉辦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在這兒,人們可以瞻仰著名雕塑家創作的屈原塑像,並以吃粽子、劃龍舟等傳統的方式紀念這位世界名人。

姑蘇端午今俗

姑蘇清晨,端午臨近的日子,買菜歸家的主婦手中,常見多了一樣用紅繩紮成的艾草菖蒲,上面還有幾個用絲線纏繞的大蒜頭。手提此物的市民,在端午前的農貿市場,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蘇州的老傳統除了懸艾草菖蒲外,還有給孩子穿戴虎頭鞋帽,婦女和孩子胸前掛上用絲綢之類縫制的各種五色香袋。蘇州一些老字型大小葯店,如王鴻翥等精心製作的端午香袋,配有特製的中葯香料,淡淡的葯草香氣提神醒腦,形狀有老虎頭、南瓜娃娃、糖娃娃等,成為傳統節令產品中的一枝奇葩。這些天,顧客川流不息來買香袋,有的會一

下包攬十多個可愛的小老虎香袋,送給朋友同事的小孩。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一舉成為繼月餅之後銷量上升最快的節令食品,專賣店顧客排成長龍,大賣場各種品牌匯聚,早餐車里粽子香氣騰騰。這兩天,「洋超市」也過起中國節,在家樂福超市,做成龍船形狀的櫃台栩栩如生,上面滿載的是端午時令商品粽子、粽葉、咸鴨蛋等,「大龍」身上還插滿了端午龍旗。

中華民族風俗傳統「多源一體」,各地關於端午節風俗來歷的傳說也不盡相同。在蘇州,流傳著劃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源於紀念「象天法地」築蘇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投屍胥江後,吳地一帶居民不但立祠,還以龍舟競渡的方式紀念他。照此推算,吳地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蘇州人紀念伍子胥,除了有流傳下來的伍子胥建姑蘇城、穹窿山助孫武著《孫子兵法》、東山迎胥母、輔佐吳王稱霸等民間故事,有古胥門、胥江、胥口等地名,有伍相祠、盤門景區和古胥門外高矗的伍子胥雕像,還在太湖邊的胥口鎮、連通太湖的胥江邊胥王墓原址,興建佔地50多畝的伍公祠景點。以伍子胥名字命名的古胥門和相連的百花洲一帶,歷史上是姑蘇水陸換乘的水馬驛站,隨著環古城風貌帶建成、古胥門城牆改造、百花洲公園重修,這一帶重新煥發光彩,如今成了旅遊和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並逐步形成一個以酒店、會展、商務等為主的胥門商市。

近年來,在百花洲等地,蘇州市民經常以自己展示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慶賀端午佳節。一到端午,社區的百花洲龍燈獅舞、盪荷船、蚌殼舞、木蘭扇、腰鼓隊、大頭娃娃、彩馬遊街,以及吳門書畫、巧手「粽子王」決賽、龍舟競渡等表演精彩登場。最有趣味的還是包粽大賽,參賽的老媽媽個個精神抖擻,使出渾身解數,包出的粽子千姿百態,有的式樣見所未見。

『伍』 誰去過蘇州紅日養老院呀這個養老院怎麼樣

我之前去參觀過 裡面環境很不錯 那裡的工作人員和爺爺奶奶都是笑呵呵的 很親密、很開心,想必應該是不錯的。建議樓主可以去實地考察一下

『陸』 蘇州胥口社區衛生院預防針需預約嗎

周旭口社區衛生院預防針,現在是不需要預約

『柒』 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江南大院乘公交這么走

公交線路:69路區間 → 583路,全程約14.3公里

1、從蘇州市步行約340米,到達附二醫院(體育中心)站

2、乘坐69路區間,經過18站, 到達方家橋站(也可乘坐69路)

3、步行約250米,到達靈山路孫武路南站

4、乘坐583路,經過3站, 到達香山工坊東站

5、步行約100米,到達江南大院

『捌』 吳中區胥口鎮上供路388號查詢公交線路

上供路388號南側150米有508路公交站 東欣村委會。

508路馬舍村-木瀆公交換乘樞紐站 508路木瀆公交換乘樞紐站-馬舍村 切換至回程

1馬舍村2馬舍村委會3錢河頭4越湖路東山大道西5上書涇橋6馬家場7陸家橋8吳中技工學校9皋峰路子胥路北10蔣家村11西湯里村12時進路443號13胥口中心幼兒園14東麗路15胥口中心小學16上供小區17吉祥集宿樓18陸家村19胥江管委會20上供工業小區21東欣村委會22上供路許家橋23上供路北24方家橋25木瀆嚴家花園︵靈岩山︶26木瀆人民醫院②27木瀆28木瀆天虹29天平大酒店30中華園大酒店31南浜32木瀆公交換乘樞紐站

『玖』 胥口的文化

胥口是當之無愧的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深厚的吳文化積淀,孕育了胥口獨特的人文環境和獨具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 書畫,是胥口頗具個性的特色藝術。從唐代楊惠之開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在胥口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代代相傳。享譽「郁牡丹」之稱的上海著名畫家郁文華,就是胥口人。現南藝教授徐建明、書畫鑒賞家徐純源、著名書畫家徐源紹、顧榮源等都是從胥口走向全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書畫更是在胥口蔚然成風,高雅藝術走進了農民家庭。因為這些畫作大多出自農民子弟之手,又稱「胥口農民畫」。
說起「胥口農民畫」,不能不提畫師徐坤元。1963年,著名畫家張辛稼的弟子蘇州吳門畫院的畫師徐坤元下放回鄉,出於對藝術的愛好,他招收了數名弟子習字繪畫,並協助村裡創辦起了書畫工藝廠,漸漸地吸引了周邊村的青年農民一起畫畫,由此培養了一批青年畫工。
在書畫廣為流傳的同時,一批有志於書畫藝術的年輕人,於1988年成立了「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他們繼承吳門畫派的藝術傳統,聘請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地諸多書畫名家為顧問,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致力於書畫藝術的研究與創作。經過多年砥礪,「香山派」書畫脫穎而出,碩果累累。研究會副會長曹玉林創作的《家鄉的果園》一舉榮獲「全國首屆農民畫大賽」一等獎,會長朱劍忠創作的《水鄉小景》獲二等獎。 1994年,理事陳梅員創作的《家園》獲得「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術品大賽」優秀獎。1995年,理事柳旭東的國畫《金秋》在「江蘇省首屆農民畫大賽」上入選銀獎,會員李惠中獲銅獎。 1997年,會員周柏榮的書法作品在江蘇省教育系統書畫大賽中獲優秀獎。1999年,柳旭東的國畫《炊》獲江蘇第二屆農民畫大賽銅獎,副會長蒯惠中的《空中芭蕾》獲省體育美術作品展人選獎。2002年,蒯惠中獲「同里——保護世界遺產國際中國畫展」 大賽優秀獎。2003年,曹玉林創作的《江南》榮獲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提名獎。裱畫師卞三男等為海內外收藏家收藏的張大千、唐雲、趙朴初、程十發、茅盾、周澤聞、陸一飛、張辛稼、費孝通等名人名家的書畫進行裝裱。
為弘揚中國書畫藝術傳統,展示胥口畫家的藝術成果,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還先後赴蘇州、南京、上海等地舉辦畫展。1991年3月,胥口農民繪畫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時,省主要領導季允石以及畫壇名宿亞明、陳大羽、張文俊等到場祝賀,畫展在南京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同年6月,胥口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之鄉」。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曾二度視察胥口,對胥口的書畫事業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上海電視台、江蘇電視台以及一些境外的媒體競相報道胥口農民畫。「胥口農民畫」名聲鵲起,成為祖國藝術大花園里的一枝奇葩。 以「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為中心,胥口形成了一個中青年的畫家群體和裱畫師群體,一批中青年畫家逐漸成長,其中蒯惠中、曹玉林二人已申請加入了江蘇省美術家協會。與此同時,書畫逐漸成為胥口的一個特色文化產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產業鏈。從繪畫、制畫、裝裱到銷售形成了一條龍經營格局。郁舍等村70%的勞力從事書畫生產,全鎮從事創作、裝裱、銷售的達1500餘人,年產書畫10多萬幅,這些畫作通過50多位書畫經紀人銷往全國各大旅遊景點,以及日本、東南亞、香港、台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哪裡有旅遊景點,哪裡就有胥口的書畫。從事書畫的家庭年收入均在五六萬元左右,書畫經紀人的收入自然更高。書畫成了胥口人的致富產業,村裡的農民靠書畫產業建起了別墅,買上了轎車。
在把大量的書畫銷往海內外的同時,胥口自身自然而然地成了華東乃至全國最大的書畫交易集散中心。先後興建的2萬多平方米的「中國書畫市場」和富有特色的「中國書畫名家街」,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內蒙古、浙江、福建等地的眾多書畫家以及當地的農民書畫家在此或設立藝術館,或創辦畫廊和書畫工作室。眾多畫家加盟胥口書畫創作和參與市場建設,豐富了「書畫胥口」的內涵,增添了胥口書畫產業的活力。
為打造「文化胥口」的品牌,全面提升胥口書畫藝術的品位,近日胥口鎮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達成協議,成立「中國美術家協會蘇州胥口藝術中心」,聯合開發「中國書畫名家街」。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中國書協主席沈鵬、中國美協副主席肖鋒、著名畫家陸一飛、王錫麟等書畫名家的工作室、藝術館即將落成開放。在此基礎上,佔地40畝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的「中國書畫城」即將破土動工,其建築設計與太湖山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輝。
從打造「文化胥口」的高度,胥口鎮在致力發掘書畫藝術、發展書畫產業的同時,弘揚吳文化傳統,整合區內的傳統藝術資源,著力建設全國性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圍繞「一把刀」(香山幫匠人),計劃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山古建築群;以「一把刀」(藤器工藝製品),建設藤器工藝品一條街;等等,全方位、高起點塑造「文化胥口」的嶄新形象。

閱讀全文

與胥口敬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生燒水達不到100度怎麼辦 瀏覽:562
60歲乳暈有硬塊 瀏覽:245
江蘇17年企退養老金上調細則 瀏覽:894
老年人的保險需求 瀏覽:913
如何和父母好好告別 瀏覽:187
08年重陽節 瀏覽:394
廣州市新市街道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766
老年人睡著了流口水什麼原因 瀏覽:720
志願兵退伍軍人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03
戶外運動保險80歲 瀏覽:493
老人家玩英雄聯盟 瀏覽:743
上海市退休金2016調整 瀏覽:659
書法家長壽 瀏覽:513
鄧倫真實父母長什麼樣 瀏覽:670
2013年養老金調整方案 瀏覽:988
新市鎮敬老院 瀏覽:731
學校單位組織的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883
在網上搜索體檢報告在哪裡 瀏覽:157
哪裡培訓敬老院管理 瀏覽:133
老人住院不吃飯喝奶能維持多久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