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敬老院先進個人事件

敬老院先進個人事件

發布時間:2021-10-24 17:13:49

㈠ 道德模範人物事跡,要具體事例

一、李成環,女,漢族,1987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甘肅省蘭州市二十四中學生活指導老師。

李成環作為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把幫忙他人當成自己最大的快樂,在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關愛孤殘兒童回到途中,不幸遭遇車禍,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蘭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學校。作為生活指導老師,她和其他幾名同事一同照顧著全校600多名學生的生活起居。盡管崗位平凡,盡管自己家裡並不富裕,但李成環總是盡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一次下了幾天陰雨,學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環一個人將幾個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曬,自己累得滿頭大汗。

學校地處農村,女生宿舍樓上下用水不方便,樓內廁所不能正常使用,學生夜間上廁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廁,很多女生膽小不敢去。李成環明白後,不管下雨刮風,都拿著手電筒一路護送。她用自己的熱心、細心和善良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成環和丈夫龔大錟都十分熱心公益,夫妻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無論在戀愛期間還是婚後,只要是關於孩子們的公益事業,他們都用心參與。得知青海玉樹震區結古鎮八一孤兒學校缺少過冬棉鞋和學慣用品,李成環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購置了700餘雙棉鞋和電腦、書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們手中。

當時李成環和丈夫還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懷有孕。由於路途遙遠,丈夫曾勸她不要親自去。但李成環堅持要和丈夫一齊看望災區的孩子,度過一個具有特殊好處的新婚蜜月。2015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與另外3位愛心人士前往玉樹結古鎮八一孤兒學校,回到途中遭遇大雪發生車禍,李成環因受重傷搶救無效,於2015年12月4日15時許不幸去世。李成環去世後,人們贊譽她為「最美新娘」、「愛心天使」,以多種形式進行悼念追思和慰問。

李成環先後被追授青海省紅十字優秀志願者、甘肅拾五四」青年獎章、蘭州市傑出青年志願者、蘭州市優秀青年、蘭州市「三八」紅旗手、甘肅省優秀青年志願者、蘭州市道德模範、甘肅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二、王一碩,男,27歲,中共黨員,河南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

2000年,王一碩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應對每年6000元的學費,父母愁眉不展。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也為了不使兩個妹妹失學,他決定放下上學,去西安打工。學校了解到狀況後,迅速為他爭取了國家助學貸款,他帶著萬分的感激邁入大學校門,並順利完成了學業。當學校號召動員大學畢業生用心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時。

他當即就下定了決心:「是國家的助學貸款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幫忙圓了我的大學夢,在國家西部建設急需人才的時候,自己不能無動於衷」。在即將奔赴西部之際,王一碩帶著一封感謝信來到給他貸款的銀行行長的辦公室,向支持他完成學業的銀行表示感謝,並告訴行長,「母校不僅僅教給我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教會了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已被批准為一名西部志願者,請你們記下我的聯系方式,我保證盡早還清貸款」。

在西部期間,他充分發揮所學專長,服務於當地經濟建設,用心帶領當地群眾發展中葯材種植,自費為種植農戶印發資料,幫忙三家制葯企業透過了GSP認證,高票當選陝西省傑出青年志願者,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服務期滿後,為了早日還清貸款,他決定一邊打工一邊復習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憑借自身的知識和在西部做認證時積累的經驗,王一碩順利地在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他的誠實守信和工作潛力得到了業內廣泛認可,許多企業邀請他幫忙做認證工作。

隨著收入不斷增加,王一碩歸還國家貸款的潛力也日漸增強。他認為,作為一名大學生,就應以誠信為本,以守信為榮。2005年底,雖然離還貸期限還有10個多月,但他決定提前還貸。學校為他舉行了還貸儀式,當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26770元錢交還到發貸銀行負責人手裡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2006年,王一碩被團中央評為第六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當選教育部2006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

三、全國見義勇為模範——韋正雄

韋正雄,男,47歲,布依族,貴州省望謨縣油邁瑤族鄉教育輔導站教師。

韋正雄的家在平卜河邊,附近的平卜小學宿舍較少,他主動把自家一樓騰出來讓32名學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洪水很快淹沒了房屋。從睡夢中驚醒的韋正雄一家,趕緊搶救困在一樓的學生。女兒海豐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兩個嬸子和弟妹們肯定也在水裡,「他們也很危險呀1聽到此話韋正雄頓時淚如泉涌。但情勢已十分危急!

他吩咐女兒:「快!快到後牆處喊叔娘和弟妹們,我去救學生1說完就沖到樓梯口處下了水,摸黑向樓下幾個房間游去。兩個女生最先摸到門口出來了,有5個學生在水中掙扎著,由於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韋正雄急忙用嘴含著手電筒,往水裡趟去,把這5個學生一個一個拉到樓梯口。之後他又撬開一間被泥沙堵住門的房間,把6個男生拉出來。

洪水還在暴漲,上氣不接下氣的韋老師不顧一切,立刻游到另一間快被洪水淹沒的女生寢室里,兩次拉出來4個學生並把她們送上樓。還有15個學生被圍在洪水裡。幸好韋正雄家樓房牆縫都用水泥和石灰糊過,大水來勢太猛,裡面的空氣被擠壓在天花板下構成了約20公分的空間,學生們站在床架上能夠勉強呼吸。

此時進去救人,會捲走空氣,學生反而會被憋死,韋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勵孩子們堅持祝到13日凌晨1時許,洪水從二樓屋面消退,一樓大半截還浸在水中。韋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長竹竿游下樓去,將孩子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只有一名學生不幸遇難。

隨後,筋疲力盡的韋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牆之隔的弟弟家。然而,兩個弟弟的家已經被洪水沖毀,兩家7口人全部遇難。如果韋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許能救出一個、兩個或者更多,但是身邊學生的急切呼救聲容不得韋正雄有過多思考和猶豫,在痛苦的抉擇中,他舍棄了親人選取了學生。

2006年,韋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7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四、黃久生,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建七局一公司項目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久生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們共同的兒子。那些得到他照顧的老人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會眼含熱淚。他給老人們帶來的溫暖不僅僅來自物質,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黃久生是個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黃久生和4歲的妹妹、2歲的弟弟。父親走街串巷修鍋補盆,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把他們養大的。

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養育之恩,13歲的小久生曾在一個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鄰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滿水。18歲出門打工,從建築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實肯干逐漸致富的黃久生,內心時刻激盪著報恩的情懷。

1996年起,每逢年節,家鄉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傷殘老人都會收到黃久生送來的衣被、米面、肉油還有現金,17年從未間斷過,黃久生為此累計出資230多萬元。2015年,黃久生投資45萬元在家鄉雙柳樹鎮建設了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發給的補貼外,其他費用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包括養老送終。多年受黃久生資助的李鴻金老人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活著你養我,病了你花那麼多錢為我治病,我死前能見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黃久生不遺餘力地支持家鄉建設,先後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設備等捐款310多萬元。在2015年5·12汶川抗震救災中,他個人先後捐款12萬元。黃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應對遭遇困境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

他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萬元、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萬元。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打電話給黃久生,說家裡三口人患了癌症,黃久生當晚就籌集3萬余元現金送了過去。這樣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鄭州打工多年的黃久生,看到老家來鄭打工的人雖多,但比較分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權益被侵害的事時有發生。在黃久生的推薦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散居在鄭州市的56名農民工黨員有了「娘家」。農民工黨支部用心為農民工解決難題,僅討薪一項,就為農民工討回兩千多萬元。透過這個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工達一萬多人,每年還為家鄉帶回1.5億元的勞務收入。

黃久生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入尋中國好人榜」。

五、黃久生,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建七局一公司項目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久生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們共同的兒子。那些得到他照顧的老人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會眼含熱淚。他給老人們帶來的溫暖不僅僅來自物質,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黃久生是個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黃久生和4歲的妹妹、2歲的弟弟。父親走街串巷修鍋補盆,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把他們養大的。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養育之恩,13歲的小久生曾在一個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鄰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滿水。18歲出門打工,從建築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實肯干逐漸致富的黃久生,內心時刻激盪著報恩的情懷。

1996年起,每逢年節,家鄉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傷殘老人都會收到黃久生送來的衣被、米面、肉油還有現金,17年從未間斷過,黃久生為此累計出資230多萬元。2015年,黃久生投資45萬元在家鄉雙柳樹鎮建設了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發給的補貼外,其他費用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包括養老送終。多年受黃久生資助的李鴻金老人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活著你養我,病了你花那麼多錢為我治病,我死前能見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黃久生不遺餘力地支持家鄉建設,先後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設備等捐款310多萬元。在2015年5·12汶川抗震救災中,他個人先後捐款12萬元。黃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應對遭遇困境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他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萬元、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萬元。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打電話給黃久生,說家裡三口人患了癌症,黃久生當晚就籌集3萬余元現金送了過去。這樣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鄭州打工多年的黃久生,看到老家來鄭打工的人雖多,但比較分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權益被侵害的事時有發生。在黃久生的推薦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散居在鄭州市的56名農民工黨員有了「娘家」。

農民工黨支部用心為農民工解決難題,僅討薪一項,就為農民工討回兩千多萬元。透過這個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工達一萬多人,每年還為家鄉帶回1.5億元的勞務收入。

黃久生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入尋中國好人榜」。

㈡ 周森的先進事跡

大別山金崗台腳下的安徽省金寨縣,是個出過洪學智將軍的紅色革命老區,這個地方留下了眾多革命先行者的足跡,也為當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森是聽著一個個革命傳說長大的,英雄的事跡和精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促成了他自幼剛毅堅強的個性。艱苦的童年生活給了周森以歷練和動力,他立志擺脫貧困來報效這片熱土,從而形成了他幼年時代的人生目標,從那時他就對社會弱勢群體產生了同情心。
周森出生的那個年代留給他的全部記憶就是貧窮、飢餓。他的童年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農村孩子一樣:掏糞、砍柴、割麥……在上學之餘,還要干著一年四季干不完的農活。在語文課上一個偶然的心得改變了周森的人生航線,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他左手反書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常人用右手寫正字的速度,提筆一揮而就,幾乎是水到渠成。
習字過程中,周森始終銘刻在心的是,在他還是懵懂孩子的時候,大伯周實敬在教他寫字時說的一番話。要想把字寫好首先要做到三高:第一是眼高,就是說要多看,尤其是多看大家的作品,取法乎上,看得多了心眼就通,自然會看出門道。第二是手高,是說要練出手勁,練到手上有意到筆到的感覺。說穿了,就是手上要有功夫。第三是人高,這是最難得的,是說人的格調高,心胸高遠、志向遠大、氣象高大,要成為一個有大學問、大智慧、大胸懷、大氣度的人。
每一個東升西落的日子裡,在處理完日常工作事務後,周森都讓自己沉靜地看著筆尖濕潤地親吻一張又一張宣紙,看著一個又一個大字在他的左手下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有款有型地飛舞,他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進入了他所醉心的那種專注境界: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陽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劃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抓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
周森1992年出差到廣州,恰巧碰上了正在那裡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他以一個左手反書的繁體「龍」字震撼南粵大地,獲得大獎。3天時間,200幅作品被拿走收藏。中國書畫鑒評家賈靖宏為其題詞:「功深百練,華夏一絕」。廣州的這次得獎是周森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上海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為他親筆題寫「書藝獨秀」。鑒於周森的藝術成就,國家郵政總局向全國發行30萬張5萬套周森作品的「郵資」明信片,以弘揚他的世德人品。他最終學有所成,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書法寫作者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左手反書藝術家。
以「中華左手反書第一人」而聞名於世的周森,也曾被利益纏繞成了一團麻,出人意料的是他選擇的「逃避」方式竟然是在一家寺院里落發出家。期間,他始終不曾放棄過左手反書,在修行中打磨書法,在書法中感悟人生,無形中許多佛法禪理融入到他的筆端,從事慈善事業成了他的心願,也成就了他今後發展的方向。
帶著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周森離開家鄉,幾年間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到各地去拜訪書法名家、揣摩書法碑刻。也就是在他到外地拜師習字期間,他的母親去世了,此時身在廣州的周森正在某地習字,正處於人生低谷期。當得到母親去世的噩耗時,老人已經去世幾天了。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奔喪回家的他跪行了一里多地,雖是跪爛了雙膝,但當他趕回家鄉時,母親入土已有兩天了。他沒能趕上親自為辛勞一生的母親送終,成為周森心中一輩子也抹煞不掉的遺憾。他跪在母親的墳頭泣不成聲。哭的累了,冥冥中他看到他出生時母親在月子里,喝燉了一遍又一遍,整整燉了一個月的雞,彷彿看到了母親剛生完孩子,因為缺乏營養而蒼白的臉。過12歲生日時母親為了不讓他的孩子低人一等,吃上染成紅色的雞蛋,在家裡連買紅顏料的幾分錢都拿不出來的情況下,她踮著小腳撕掉尚未完全褪色的紅紙的「門對子」上的一塊紙,蘸著水把紅紙抹在雞蛋上,勉強弄成了紅雞蛋。……周森暗暗發誓:媽,我沒能給你養老送終,以後我要成名成家了,有能力了,一定好好供養像您一樣的慈母!
周森從未忘卻這個誓言。
2000年5月,周森偶然從一位朋友那裡了解到,河南登封穎陽鎮敬老院有10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因為經濟困頓,生活得很苦,他的心再也無法安寧。他親自從北京趕到登封,與10位老人見面。看到老人們飽經滄桑、備受艱辛生活肆虐的臉,周森如見到自己父母般的心酸和親切。敬老院因為資金緊張而簡陋不堪,沒有必備的生活設施。周森打定主意:一定要幫助他們,讓老人們安度一個像樣的晚年! 2月17日,剛剛過完春節,周森就冒著嚴寒又一次從北京千里迢迢趕到登封。這一次,他給「父母」們帶來了10萬元現金。為了一表兒子的「拳拳孝心」,他還冒著凜冽的寒風,專程為「父母」們購買了10袋大米、10袋麵粉、10箱蘋果、50公斤豬肉,作為給他們拜年的禮物。23位「父母」見到「兒子」歸來,個個激動萬分。一位老太太不停地抹著眼淚,拉著周森的手說:「孩子,你怎麼就想的這么周到呢?這個村子裡就是有親生兒子的老人,有的也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啊……」老人們圍在周森身邊,爭著和「兒子」嘮家常。周森握著老人們的手,望著老人們臉上盛開如菊的笑容,忘掉了旅途的勞累。那親如家人的和睦氛圍,使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從2000年開始,每逢重陽節、春節,周森都盡量抽出時間到河南登封專門看望這些老人,關心老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每次他都帶上孝敬老人的禮物。老人們感動得留下了眼淚,拉著周森的手不停地噓寒問暖。周森說:「因為我自己的母親不在了,我就把這些老人當成我自己的父母一樣,去侍奉也好,孝順也好,盡我的一些能力給他們出點錢,逢年過節去看看他們,我也想找回我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感覺。」為了能讓這些老人們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周森前後為敬老院捐獻累計超過百萬元人民幣,而老人們同樣也把周森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據登封市穎陽鎮敬老院院長說,前年敬老院里有幾個老人身體不太好,周森先生聽說了以後從北京飛回來,給老人們看病,還一塊照了合影。可惜的是那幾個老人現 在已經不在了,去世的時候還把周森的照片揣在懷里,當時的情景很是感人。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沒有比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更能教育下一代的了。周森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表明,書法家生命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書法造詣上,還體現在對社會的關心上,為老人們營造一個更好的養老環境,在周森看來是份內的事情。看著老人們臉上綻開的笑顏,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這個敬老院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倡議下,把名字改為「周森敬老院」。

㈢ 求一份高中生的先進事跡(包括去養老院的也行)50~100字 謝謝你們

高中同學復在暑假期間積極參加義務服務制活動,特別在每年的紀念、學習雷鋒系列活動中,走進敬老院,幫助老人們打掃衛生,修剪指甲,給老人們及時送去關懷;走進社區,義務打掃小區街道、清除牛皮癬;走進街頭,查找錯別字、不規范用字,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凈化了校園周圍規范用字環境,多次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

㈣ 趙木生的個人事跡

2015年6月18日,為珠海市愛心促進會陽春山區助學資助1600元。
2015年5月8日,新疆喀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肖古孜小學捐獻300個書包。
2015年3月13日,為南方都市報舉辦的「南都社區互助節」的貧困家庭捐獻一台32寸的電視,價值2348元。
2015年3月8日,為西峽縣萬溝村植樹捐款3000元。
2015年2月13日,為西峽縣600餘環衛工人獻愛心送溫暖,給每個環衛工人送去一壺油一袋米一袋面,受到了西峽縣市容環衛管理局的熱烈歡迎和感謝。
2015年1月被評為「廣州好人」 。
2015年1月11日 ,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EDP年度同學會贊助18000元。
2014年9月9日,為河南西峽縣桑坪全鎮捐贈教師節禮物,七箱杯子(總計300個),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
2014年9月5日,為南方都市報舉辦的「南都社區互助節」的貧困學子捐贈了學習機2部,空調1台,冰箱1台,為貧困學子圓夢。
2014年8月7日,為雲南魯甸地震捐款12446元。
2014年7月22日,捐助河南大學生高山捐助3000元。
2014年6月去陝西柞水西川小學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書包文具以及教學用品,被授予「愛心慈善人士」的稱號。
2014年1月26日,捐獻給河南省駐馬店上蔡縣蘆崗街道辦事處文樓村委15000元為文樓村民的健康奉獻一份愛心。
2013年8月中旬,向桑坪黃沙小學和柞水縣大河小學分別捐贈了35台電腦、800個書包、20副羽毛球拍、10個籃球和10個足球,被評為「愛心助學先進個人」。
2013年5月,通過廣州市紅十字會向四川災區捐贈現金11800元。
2012年底,向鎮敬老院及五保戶、以及環衛工人送去米、油和慰問金。
2012年12月,向廣州市蘿崗區華峰寺捐贈現金25000元,並帶領同事到華峰寺做義工。
2012年8月組織同事到廣州市黃埔愛心托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2012年,資助鎮萬溝西村貧困大學生賀某20000元,並在連續兩年在「代理媽媽」活動中被西峽縣人民政府評為「活動先進個人」。
2011年回家探親時看望村裡的孤寡老人和貧困孩子,並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被評為「扶貧濟困先進個人」。
2011至2012年先後給桑坪鎮、白土墁村捐建了三塊地理界碑。
2011年上半年組織同事到廣州市白雲區博愛敬養老院獻愛心並送去慰問品 。
2010年為河南西峽家鄉發洪水捐了500袋麵粉和大米、油以及生活必需品。被評為「災後重建先進個人」。
2009年4月帶領同事到永和敬老院做義工,為老人演出,幫忙清理衛生。
2006-2008年先後向西藏、青海等貧困地區捐款60000元。
1996年至今每年都會無償獻血至少一次,在空閑時間到社區和敬老院做義工。
近五年來捐款150餘萬元給家鄉以及西藏、青海、陝西等地。獻血不下20次,累計獻血5000ML。

閱讀全文

與敬老院先進個人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沒有手機號怎麼網上買票 瀏覽:596
老年人嘔血的原因 瀏覽:599
不能自理養老怎麼收費 瀏覽:381
老年人裸骨 瀏覽:301
2017退休金調整55 瀏覽:642
永嘉長壽 瀏覽:365
魯西南哪個城市適合養老 瀏覽:562
老年痴呆症的預防用葯 瀏覽:594
老年人集體上訪處置預案 瀏覽:925
中老年人表情 瀏覽:946
烏海市65歲以上有多少老人 瀏覽:671
中年男性戴什麼健康長壽 瀏覽:485
長春市朝陽區老年大學 瀏覽:560
重陽節活動的主題名稱 瀏覽:670
兒子不孝順在因果輪回 瀏覽:674
長期病假退休工資計算公式 瀏覽:497
成都華陽老年大學在哪裡 瀏覽:172
長壽胖老人 瀏覽:770
資陽有養老院嗎 瀏覽:9
養老院送養人負什麼責任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