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扶不扶老人作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作文 第一篇
老人跌倒到底我們該不該扶起來?
這個討論我覺得很有必要。尊老愛幼、救死扶傷歷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誰家沒有老人,誰人不會變老?
由於媒體曝光出諸多諸如彭宇案之類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斷」等邏輯推理的理由判決巨額賠款等案例,越來越多的人對攙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憚。
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有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社會公德,傳統道德,在我們猶豫的目光中漸漸喪失。
當跌倒老人該不該扶作為問題,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無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誣賴彭宇們的老人,理應受到譴責,但見死不救的圍觀者,是否也會受到道德、公義和良心的譴責?
武漢市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場口摔倒後,眾多圍觀者無人敢伸出援手,最終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震驚。公眾對老人跌倒出現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個社會都應該檢討,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以前一直覺得類似老人跌倒該不該扶、應該怎麼扶這些事情不是個問題,但現在還真成了一個大問題。類似南京法官、武漢老人這樣的案例,雖然不能說是普遍的現象,但其折射出來的社會現實卻是很嚴峻的。
我們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這絕非故意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針對目前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滑坡出現的現象提出質疑,因為類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跌倒老人身上,還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故事,比如圍觀跳樓自殺時出現一片幸災樂禍的「快跳」的喊聲,比如公車上乘客對小偷熟視無睹的常態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早已成了全社會反思的問題,完全是一個社會問題。
自從南京徐老太事件開始,中國就開始進入國民道德淪喪期,開始瓦解中國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這種人開始肆意妄為,有法律支持,又可以獲取巨額的回報,而且沒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從而開始冷漠國人的同情心,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爾後如釣魚執法等一系列事件,徹底麻木人們的憐憫之心,造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導致八旬老人倒地1個多小時而無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數圍觀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誰也承擔不起那巨大的代價。你能說人們冷漠?
蒼蠅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還是蒼蠅的原因?
B. 我扶不扶老年人反映了社會的什麼現象和問題
反應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社會保險體系不完善。
不是每個人生來都這么冷漠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老年人老無所依,很多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而沒有醫療保障和生活保障,遇到摔倒可能去醫院治療的事情老年人負擔不起高昂的醫療費用而出現碰瓷和訛人的現象,導致很多人不敢去扶~
C. 老人摔倒扶不扶 議論文
我覺得在大學里問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是一個悖論,如果老人摔倒了,毫無疑問肯定是要扶的。這在中國是一個普遍認可的既成事實的道德價值觀,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沿襲著這樣一種價值體系,並把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觀念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但是面臨社會形態的商業化,類似這樣被我們稱之為優良美德的精神品質越來越被邊緣化,在社會上,確實存在出於好心幫人卻吃虧的現象,因而總會暴露出一些負面輿論,所以可能這類高貴的東西在某些人看來越來越不值錢。但即使是這樣,學校就能因此找借口討論說老人摔倒了就不用扶了?討論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如果要扶一把那還有討論的必要性嗎? 我們要知道助人為樂這是我們倡導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了這種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既成事實的道理,作為學校而言教給學生的,傳播給學生的當然是我們國家幾千來優良的思想觀念,教育給孩子的當然是積極向上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書育人固然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難道今天在社會存在這么一種負面現象就不需要傳播學習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之類的優良傳統?按照這樣邏輯是不是還要討論一下我們該不該接受那種思想道德教育?我不容否認,當今的社會內確實存在這么一種現象,但也只是少部分的個案,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案就不接受那些好的思想,就不去幫助別人,否認我們優良的道德價值觀,老人摔倒扶不扶只不過是被社會化了,但學校不應該被這種社會化而影響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所以這樣的話題只適合在社會中討論,在大學討論就是一個悖論。 如果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基本常識性問題還能在大學去大做文章搞討論的話,那麼難道「坐公交車要不要給老人讓座」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亂扔垃圾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隨地吐痰也要辨論?同學之間該不該講臟話也要辯論?……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那在大學討論的東西太多了,那麼以前所學的思想品德觀念有多大意義呢?這種對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討論本身就是對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一種蔑視和顛覆,實質上就是在懷疑我們社會主義道德觀是否出了問題,就算別人扶了老人最後自己賠償損失,雖然於私心理是很不平衡的,但他幫助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並沒有違背我們的道德價值觀,還是能散發出人性的真善美,相反我們還更能認清社會的復雜性,以及更進一步的去了解社會,因此這就是社會的真實性,但不能因此否認這種幫助的意義,更不能認為這種幫助是錯誤的,可能在目前這種很不成熟的社會階段里,這只能說明我們國人的綜合素養相比國外還是有所差距的,不容否認這種現象在當下的社會階段可能還會反應出來,因為國民素質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很正常,但我相信隨著這種思想教育的深刻認識,人們的思想覺悟會不斷提高,以後可能也就不會存在類似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討論了。按照理論上來講,這樣的話題是沒有必要討論的,但在社會當中吃啞巴虧的問題頻繁發生,越發突出,就變成了一種社會病態,以至於讓現在的大學也感冒,並且走火入魔失去了自己基本的事實判別能力和認知能力,一下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可見這種病毒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和傳播力的。 說起「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話題突然讓我起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可能我們同學在學校經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假如你在一個同學後面排隊打開水,當時就你們兩個人,前面那個同學在打開水的過程中突然內急中途離開,但杯子仍然放在那水管下接水,他也沒有跟你說,也有可能他忘記說了;但是你看到他杯子就快要裝滿了,這時候你是會眼睜睜看到他杯子的水溢出來視而不見還是幫他把杯子移走? 正常人的回答都是把杯子移走,這時候把杯子移走就是沒有理由的,雖然沒有人告訴你需要幫助,但是杯子里的水對你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暗示需要你的幫助,這種暗示不需要聲音,不需要語言,只需要大腦的潛意識行為,因為我們知道水溢出來會浪費更多的水資源,所以把杯子移走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同學遇到這樣情況基本上都會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做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當作公眾話題來辯論來討論了,那樣在外人看來只是一種笑話,成為別人的一個笑柄。 如今的老人摔倒就好比那個不會說話的杯子,雖然他沒有說出向我們發出求救的信號,但從我們大腦的潛意識就應該明白他需要我們的幫助,這不需要太多理由的,如果我們眼睜睜看到摔倒的老人不扶,就跟看到一杯快要裝滿水的水杯視而不見是一個道理,所以在大學討論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問題就相當於討論你看到一杯快要裝滿水的水杯該不該移走的問題是一樣的。
D. 近年來,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討論與關注
你好,自古至今以老為尊。尊老愛幼是中國傳統美德,幾千年來我們從未置疑過,而如今我們卻對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引發了強烈的爭論。
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起摔倒的老人只需要 一雙手,只是簡簡單單的舉手之勞,如果不扶,則是道德的淪喪。我們都是人,總會有變老的時候。如果我們老了摔倒了,難道不希望被人扶起來嗎?
當我們遇到摔倒的老人時,我們應該見義勇為,用於扶起摔倒老人。相信人間自有公理,訛人者也會良心發現,不會讓每一個扶起老人的人吃虧。
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需要我們去關心,去扶助,而且關愛社會,為社會獻愛心有利於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E. 扶不起的老人是社會問題還是個人問題
「扶不扶老人」屢屢受到大眾的關注,熱度不減當年的彭宇案。現在,我們可以從網上看到各種調侃「扶不扶老人」的段子和一些老人倒地的新聞。如下面的段子「今天下大雪,剛才出門見一大爺摔倒了,我過去問道:大爺,我一月工資不到3000塊錢,能扶您起來么? 大爺:小夥子,你走吧,我再等一會。 我:好勒,謝謝大爺! 天氣雖冷,大爺的話卻是暖暖的,滿滿的都是正能量」,新聞「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等。
「扶不扶老人」為什麼這么火,這是一件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它究竟折射出了怎樣的社會心理?普通的道德問題為什麼會變成法律問題?這背後又是什麼在作祟?
「扶不扶老人」的問題,首先潛在地折射出人們呼喚社會信任感的心理。德國哲學家康德有句名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普通大眾並沒有讀過康德,但是也有自己心中的常情常識。即使在個人利益的重要性和正當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即使在包含風險、需要付出代價甚至犧牲的非常時刻,都會理性地肯定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道德價值。所以,「見老人摔倒扶不扶」並不會成為真正的問題,它反映的其實是人們面對的一個普遍困擾,即做人處處為難,做好人難上加難的現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整個社會普遍彌漫的不信任感,誰相信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過路人會送被撞傷的老太太去醫院呢?在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里,人際之間缺乏對善行的起碼理解,不相信世間有好人,不相信哪怕有限的善意,不相信別人哪怕是出於本能的同情;在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里,也缺乏對善行的實際追隨,只把美德打入光環圍繞的另冊,需要時才拿出來點個贊,容易使道德變成技術、變成工具、變成粉飾太平的那盒「粉」;在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里,善只能單獨前行,一路能走多久,承載多少,可想而知。
其次,它折射出人們對於道德和風險倫理評估之間張力的擔憂。在義理矛盾沖突的背景下,在現代性社會的陌生人交往中,無論從行為本身還是行為可能導致的社會效果來看,行善還涉及風險倫理評估。德國圖賓根大學著名哲學教授奧特弗利德·赫費在關於基因問題的道德研究中曾經引入風險倫理的討論,他認為,基因研究是否值得,首先要研究風險的類型、危險的控制、可能的損害方式和損害出現的概率,可能的優點和優點出現的概率;其次,從可能的損害方式和損害出現的概率分析消極的利益期待,即損害期待;從可能的優點和優點出現的概率分析積極的利益期待,即優點期待。最後權衡得失,作出判斷。不容忽視的是,基因研究的風險涉及一種決不與低等價值協商和妥協的內涵,因為拿去冒險的是身體和生命的基本權利,所以,禁止損害比有效的戒律具有優越性。這一倫理問題的應用性研究確實使空泛的道德議論變成實實在在的技術操作。問題在於,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善行,風險倫理的評估無法事先展開也無需展開,行善者在做出瞬間反應和選擇前幾乎沒有時間思考代價、概率之類的問題,也無法做到精準計算,倒是如今的旁觀者事中乃至事後的計較、評論和風險比照逼得當事人後怕,使行善也落入斤斤計較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處境。人們當然呼喚道德,但又覺得風險評估必不可少。這兩者應當作何選擇困擾著人們。我們不提倡無條件的犧牲,善行確實要與智慧和合理的手段結合。但凡事當前,如果人人都互相猜疑,失去本能反應,先作理性和經濟的較量,眼開眼閉,錯失有所作為的機會,那就說不過去了。
再次,它折射出人們對於在「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之間進行非此即彼選擇的擔憂。「扶不扶老人事件」總能登上媒體排行榜,所體現的人際信任危機和風險倫理後置等問題,最直觀的表達就是怕吃虧,怕被「訛上」,怕好人不長壽、壞人活不夠。這說明,我們需要一個實現合理的風險倫理,與善行共生的互信互助的文化氛圍。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總讓行善者和老實人吃虧的社會是一個個人和集體、自我和他人對立的社會。這個社會之所以要不得,是人們總要在「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不想自我犧牲,就選擇利己主義;不想選擇利己主義,就只好自我犧牲,這是倫理學上道德兩難的一種形式。在現實社會里,全然迴避道德兩難不大可能,但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兩難,一個環境如果讓人們處處為難,這個環境就一定出了什麼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中,善行固然值得自豪,但我們不能總讓行善者無端經受各種風險的考驗,這畢竟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總的來說,在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里,道德規范才比較容易作為一種合乎人性和常態的力量產生作用,才能降低其實現的風險和成本,人們才不會深陷在一些兩難選擇中不知所措。
F. 關於老人摔倒扶不扶問題的辯論賽
你好
希望以下資料對有幫助。
正方:老人摔倒該扶
一辯陳詞
尊敬的主持人、對方辯友、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我是正方一辯。關於該不該扶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對扶字的意思做進一步闡述。所謂扶是指扶助、扶持、幫扶、救死扶傷。如果單純的認為扶就是把人從地上拉起來,那樣的理解就過於狹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有以及人之幼,中華民族浩浩5000年歷史,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方的觀點是老人摔倒了陌生人絕對該扶。為什麼呢?
首先,摔倒的是老人,他不是青年人,更不是少年小夥子。自古至今以老為尊,在古代80歲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在皇帝眼中有兩種人必須畢恭畢敬,一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天下的老人。古代對老人的尊崇可見一斑。而現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相對古代,這不是道德的淪喪又是什麼?
其次,古語有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樂之德。一個人,有才無德培養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無德絕不錄用!一個人連最起碼的道德修養都沒有,又何以治國平天下?
再次,父母和老師從小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現實中小孩子幫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小孩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違父母之言,二違恩師之命。黃天在上,厚土在下,朗朗乾坤,不尊不孝,子還有何顏面苟活於世?最後,我們之所以在這里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因為當前社會出現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出現直接影響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在這樣的一個節口上,我們該怎麼做?任憑信任危機不斷擴大而置若罔聞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使命。在這樣的民族大義面前,誰還敢繼續麻木不仁冷眼旁觀呢?
李逵魯智深等英雄好漢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啊!我的陳詞完畢,謝謝主持人,謝謝對方辯友,謝謝評委,謝謝各位觀眾!
攻辯小結
聽了對方辯友的辯論才知道什麼叫唇槍舌劍,什麼叫口若懸河,什麼叫滔滔不絕,聽了我方的辯友才知道什麼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對方辯友的觀點新穎獨特,見解獨到,論證更是結構嚴密,無懈可擊,但是,仔細推敲不難發現,對方辯友在論證過程中存在很多邏輯錯誤,由於時間原因,我只能挑出三處進行論述。
邏輯錯誤之一,對扶字的認識過於狹隘。對方辯友剛剛提到只有自己親自把他拉起來才算扶,這個理解實在是太狹隘了。一個人的扶是扶,兩個人把他抬到擔架上就不是扶了嗎?就像一個人掉進河裡難道只有游泳去救才算救,駕著船去救就不是救了?在此,我方辯友的認識可謂是全面而准確。
邏輯錯誤之二,對時空的認識上又有偏差。此刻不去扶,等會兒扶起來就不是扶了嗎?就向一個人生孩子,她此刻沒有生下來,但是最終她還是生了,你能說她美聲孩子嗎?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我方辯友是更勝一籌。
邏輯錯誤之三,對陌生人這個詞的判定。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有中國人原本就是一家人,正是那句話,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鄰。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為什麼要強制性的把尚不認識的人一上來就判了死刑?試問在你身邊的所有的朋友和同學,哪個不是從最初的陌生人轉化來的?還有句古話叫做:不打不相識。你敢說在未來你要拒絕與所有陌生人說話嗎?從剛才的討論可以看出我方辯友眼光高遠,胸懷廣闊,不失為龍的傳人。
邏輯錯誤之四,對方辯友說存在訛人這一說法。那請問中國老頭的總數有多少,摔倒的有多少,訛人的老頭有幾個,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一目瞭然,不足百萬分之一,難道對方辯友在教導我們什麼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嗎?那多謝了,我方辯友在這一認識上更加科學客觀!
我的總結完畢,謝謝主持人,謝謝對方辯友,謝謝評委。
四辯總結
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辯,經過剛才一輪又一輪的唇槍舌戰,我相信大家對老人摔倒陌生人是否該扶有了自己一定的見解,我在這里重申我方觀點「老人摔倒我們應該去扶」,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連跌倒的老人都沒有人扶的話,那麼中國的優良傳統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義,那麼人與人之間還有信任嗎?雖然社會現象也讓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虧,那麼是不是說你會因為一次失戀就一輩子不去談戀愛了還是因為這次說錯話就永遠不說話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錯誤嗎?不扶是道德的淪喪,社會倒退,全社會鄙視與唾棄的行為,大家應該一如既往的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讓幾個偶發的反面事例誤導。我相信不是每一個老人都會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樣,堅決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對方辯友認為怕老人訛而不扶,這是一種怕惹麻煩的自我保護的自私行為,危難之中顯身手,關鍵時刻才能證明一個人是英雄還是狗熊。人性的光輝正是在特定的時刻才顯示出其偉大。
對方辯友認為怕對老人造成二次傷害,在這點上我方一辯已經反復說過對扶字的界定,剛剛對方提到的只有自己親自扶起來把人扶起來才算扶,這種理解未免過於狹隘,一個人是扶兩個人把他抬到擔架上就不是扶了嗎? 另外,你們說法律沒有規定我們去扶,那麼請問對方辯友,法律也沒有規定你一定要吃飯一頓吃多少吃什麼啊,所以法律沒有規定的並不是我們不用去做的,法律是在道德的基礎上的條文,我們人還會受到道德的約束,無規矩不成方圓嘛。
我們說,中華美德源遠流傳,難道歷史上就沒有過不尊老愛幼的現象嘛?答案是肯定的,所以當前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也不能因為前進途中這么一個小小的絆腳石而止步不前,議論紛紛。構造和諧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相互信任。謝謝大家!
反方:
老人摔倒不應該扶
一辯陳詞
主席、評委、同學們,大家好!
首先感謝對方辯友立於道德之上,發出了令人為之一振的的高呼。誠然,我國是一個崇尚道德、正義、文明的國家,面對老人跌倒,我們必須立即給予幫助,甚至不應當出現諸如「該不該」、「要不要」、「能不能」的爭論。然而,如今,這樣的問題卻在我國社會上引發了熱議,然而,如今,在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土之上,連續發生了多起正義與邪惡,善良與丑惡被顛倒的事件。當發揚道德成為了一種冒險,我們猶豫了,躊躇了,決定了,老人摔倒不應該扶,我們就是站在了道德的對立面嗎?不是的!老人摔倒後不應該扶,是今時今日,我們得出的理性思考!
第一:首先要說明的是,我方支持老人摔倒不應該扶,並不是說老人摔倒要視而不見。扶在辭海中解釋為「攙,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對方辯友不要偷換概念,將其理解為「扶起我們的傳統道德」,況且道德也不是簡簡單單說「扶」就起的)。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種幫助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卻不是最佳的辦法,為何這么說,我會在接下來的陳述中解釋。我方支持老人摔倒後給予更恰當的幫助,比如撥打120,聯系其家人,等待專業人士的援救。
第二:老人摔倒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下面幾種常見的原因:高血壓伴腦內小動脈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風;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頸椎病等引起的眩暈;大腦一時性嚴重缺氧缺血,導致短暫性意識喪失;心絞痛急性發作,及癲癇發做等。同時老人骨質較為疏鬆,一旦摔倒易導致骨質,不當的搬動易造成二次損傷。對方辯友認為老人摔倒就應該攙扶,未免太太感情用事、太不尊重醫學了。對方辯友可不要好心辦壞事,害了老人啊!
第三:同時,老人摔到了不應該扶,不是我們不想給予幫助,有不敢的成分,不是我們道德上的退步,卻與社會體制有著脫不開的關系!不敢攙扶跌倒老人,是一種淤積已久的「社會病」。對方辯友難道不知道江蘇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許雲鶴案,廣州梅州的林春緒案,江蘇南通的殷紅兵案?伴隨著恩將仇報的見義勇為、惹禍上身的助人為樂,傳統美德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尷尬;「彭宇案」、「許雲鶴案」的法律判決更是讓公眾寒心!我們卻並不想因噎廢食,只是我們期待能有更健全的法制,能有更完善的保障去為行使正義保駕護航,而在此之前,我們更應該做好自我保護。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老人摔到了不應該扶!
攻辯小結
第一、(不應該受個案影響)對方辯友站在傳承、弘揚傳統美德的角度出發,認為不能因為一個彭宇案,不能因為有部分以德報冤素質不高的老人存在,就因噎廢食。對此,我們非常贊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是我們的優良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去實踐。但是,一腔熱血固然重要,方式方法更為關鍵,對方辯友太糾纏於細枝末節,未免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要知道,重塑人們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善良感,需要全社會重視,需要依靠法律的武器,需要一系列的體制機制去弘揚正氣,驅除邪氣。僅靠一兩個彭宇,前赴後繼,盲目地扶,這樣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究竟會有多大幫助?
第二,(絕對不是不幫)按照醫學的原理,遇到老人摔倒這種事情,還是要請醫護人員來處理。千萬不要不懂洋炮亂掰機子不懂洋炮亂掰機子不懂洋炮亂掰機子不懂洋炮亂掰機子,好心辦壞事。
第三,(換算衡量人的生命價值)我提醒大家,要幫助別人,也要保護自己。要知道,放任邪惡,讓邪惡得逞,無疑等同於助紂為虐。
防患於未然,教育,減少摔倒,在倒下之前去扶。
四辯總結
感謝對方辯友滔滔不絕的辯論,現在我來指出對方辯友幾個偏頗之處。好,接下來就由我方來闡述為什麼在當今社會老人摔倒不該扶。
首先,.我們從直接用手扶起老人的角度來說,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可是在扶老人這件事上,萬萬不可魯莽行事。大部分的人都不具備專業的醫療急救技能,請注意是技能而不僅僅是口頭上的知識。扶起摔倒的老人,本質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幫助老人。但是我們試想一下,老人摔倒時,一個不具備急救技能的人僅憑一時的熱血把老人扶起來,結果,老人卻因此加重病情甚至因此死亡,這時,我們還能夠說扶起老人是幫助老人嗎?!在這種情況下,在坐的各位還認為看到老人摔倒時應該將老人扶起來嗎?!我們都非常的清楚老人大都患有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疾病,摔倒以後,他們如果是自己爬起來,根本就不會落下後遺症。一旦被別人用強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來,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輕則落下嚴重的疾病,重則就會喪命。由此可見,我們已經清楚地明白,當發現老人摔倒時,不該扶!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剛才對方辯友著重所談的非直接字面意義上的扶。對方辯友說到即使不直接用手扶老人也可以採用打120等方式,但是我們考慮一下,當今社會,好心遭惡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看見有人摔倒於是打120求助,跟著去醫院可能會被說成是加害者的愧疚心作祟,僅僅打個求助電話就離開現場,做賊心虛的帽子又扣了上來。更悲哀的是連法院這種公正無私的司法機構都從「常理分析,根據生活經驗所得」認為非加害者無任何責任或者義務幫助受傷者,從而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彭宇和許雲鶴式人物。一個又一個讓人心寒的案件不斷使公眾的助人之心和友愛之心漸漸冰封。僅彭宇之案就使整個中國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試問,我們還有多少個三十年的空間可以倒退?
但是大家請不要責備我們,我方今天場上所說的一切並不是因為我們冷血或者漠然,而是因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而導致的恐懼。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背後還有年邁的父母將來還有伴侶和年幼的孩子,我們承認我們害怕,我們害怕自己的好心變成了傷害自己連累家人的過錯,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徐老太式人物的出現讓我方認為不該在法律制度未完善之前,冒著使整個家庭背負起沉重的經濟負擔和使整個社會道德水平大滑坡的危險扶起摔倒的老人。
不過我們要滿懷希望,相信在黨的帶領下,在未來,法律和醫療制度將會更加完善,到了那個時候,騙子將無處可騙,無處可躲,到了那個時候,人們看到摔倒的老人時優先考慮的是怎麼給予幫助而不是害怕被騙子傷害,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再害怕家裡年邁的父母因為我們幫助摔倒的老人而背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然而在當今社會,為了不讓許雲鶴或彭宇等類似案件再次發生,為了不讓人們的心變得更寒涼!我方堅持認為,在當今社會,當看到老人摔倒時不該扶!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如對我的回答還滿意,請記得採納,
如對我的回答有疑問請追問。謝謝。
G. 關於「扶不扶老人」的議論文論據素材
人摔倒該不該扶,涉及到道德論理問題,更是引發了社會熱論。沒有法律規定,也沒有法規規定我們扶老人是義務的。但是一旦超越了道德的底線,扶起老人,給予老人幫助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面臨被誣告的嫌疑從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或許在過去千百年來,這只不過是再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但簡單細微之處彰顯出的卻是整個社會道德的大問題,遺憾的是看起來如今這已經成了一個奢侈的社會公德,甚至可能會讓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們經濟破產。跌倒老人該不該扶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滕州生活網(TZ365.cn)
社會道德、價值觀等顯然並非法律的范疇,但現在卻通過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讓道德與法律似乎成了一個必然的整體,靠法律來彰顯和維護社會道德、來彰顯公德,似乎變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必然,這不能不說這和諧社會的悲哀;顯然衛生部的技術性回復是根本解決不了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社會病。這個問題,全社會需要反思,法律更要反思。
從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許雲鶴案,老人跌倒是否應該扶起,不斷引發道德爭議。今年9月6日,武漢市一位88歲的老人在菜場口摔倒後,躺在地上1個小時,圍觀的人很多,但是就沒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終,老人因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一直以來,關於老人跌倒話題的討論,有人將道德批判和技術專業的追問混為一談,甚至用道德批評替代了對技術專業的追問。其實,道德和技術並不矛盾,幫助跌倒的老人,既需道德自覺,也需技術指南。解決道德問題,可以避免「老人跌倒無人幫的困境」,而多一些「扶跌倒老人技術指南」這樣的科學知識,同樣能讓更多的人放棄恐懼心理,敢於伸出援手。
必須注意,用法律匡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