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腸癌的病症是什麼
概述】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因尚未十分明確,但有些疾病如家族性息肉病,已被公認為癌前期病變;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以及結腸血吸蟲病肉牙腫,與結腸癌的發生有較密切的關系。
【診斷】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症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症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症狀。整個結腸以橫結腸中部為界,分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兩個部分,此兩部癌腫的臨床表現確各有其特點,茲分述如下:(一)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粗大,腸內糞便為液狀,這段腸管的癌腫多為潰瘍型或突向腸腔的菜花狀癌,很少環狀狹窄,故不常發生梗阻。但是這些癌腫常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臨床上可有腹痛不適、大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1.腹痛不適 約75%的病人有腹部不適或隱痛,初為間歇性,後轉為持續性,常位於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如腫瘤位於肝曲處而糞便又較干結時,也可出現絞痛,應注意與慢性膽囊炎相鑒別。約50%的病人有食慾不振、飽脹噯氣、惡心嘔吐等現象。2.大便改變 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排便次數增多,與癌腫潰瘍形成有關。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通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試驗常為陽性。3.腹塊 就診時半數以上病人可發現腹塊。這種腫塊可能就是癌腫本身,也可能是腸外浸潤和粘連所形成的團塊。前者形態較規則,輪廓清楚;後者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一旦繼發感染時移動受限,且有壓痛。4.貧血和惡液質 約30%的病人因癌腫潰破持續出血而出現貧血,並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甚至全身惡液質現象。(二)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細,腸內糞便由於水分被吸收變得干硬。左半結腸癌多數為浸潤型,常引起環狀狹窄,故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慢性腸梗阻。腫塊體積較小,既少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故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現象,也不易捫及腫塊。
1.腹部絞痛 是癌腫伴發腸梗阻的主要表現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慢性梗阻時則表現為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部分性腸梗阻有時持續數月才轉變成完全性腸梗阻。 2.排便困難 半數病人有此症狀,隨著病程的進展,便秘情況愈見嚴重。如癌腫位置較低,還可有排便不暢和里急後重的感覺。3.糞便帶血或粘液 由於左半結腸中的糞便漸趨成形,血液和粘液不與糞便相混,約25%患者的糞便中肉眼觀察可見鮮血和粘液。診斷 結腸癌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②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③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④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⑤腹部可捫及腫塊。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下列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
(一)肛管指診和直腸鏡檢 檢查有無直腸息肉、直腸癌、內痔或其他病變,以資鑒別。
(二)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雖長25cm,但75%的大腸癌位於乙狀結腸鏡所能窺視的范圍內。鏡檢時不僅可以發現癌腫,還可觀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潤范圍。通過乙狀結腸鏡可以採取組織作病理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提供更高的診斷率,國內已廣泛應用,操作熟練者可將纖維結腸鏡插至盲腸和末端回腸,還可進行照相,確是一種理想的檢查方法。 (三)X線檢查1.腹部平片檢查 適用於伴發急性腸梗阻的病例,可見梗阻部位上方的結腸有充氣脹大現象。2.鋇劑灌腸檢查 可見癌腫部位的腸壁僵硬,擴張性差,蠕動至病灶處減弱或消失,結腸袋形態不規則或消失,腸腔狹窄,粘膜皺襞紊亂、破壞或消失,充盈缺損等。鋇劑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更有助於診斷結腸內帶蒂的腫瘤。(四)癌胚抗原(CEA)試驗 對早期病例的診斷價值不大,但對推測預後和判斷復發有一定的幫助。目前對結腸癌的大規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實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見上述結腸癌可疑徵象時,及時選用合適的檢查方法,早期作出診斷,特別是遇到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務必進一步追究其原因
❷ 結腸癌發病初期什麼症狀會遺傳嗎
結腸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易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事實上,在所有的胃腸道腫瘤中,結腸癌的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從種類上來看,結腸癌主要分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值得一提的是,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以及男性肥胖者等人群都是結腸癌的易感人群。
事實上,結腸癌是可以遺傳的,大概30%以上的結直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果近親之中有患結腸癌的人,本人的患病風險就會非常高。總而言之,結腸癌是會遺傳的。
❸ 結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病史及症狀:
排便習慣或糞便性狀的改變,多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帶血及粘液。有時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大便變細。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右半結腸癌患者常發現腹部腫塊。注意有無貪血、消瘦、乏力、水腫、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狀、腫瘤壞死或繼發感染時,患者常有發熱。
體檢發現:
可捫及腹部包塊或指腸指診時發現包塊,包塊多質硬伴有壓痛,形態不規則。貧血、消瘦、惡病質。伴淋巴轉移者壓迫靜脈迴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腫,黃疸等。
結腸癌多見於中老年人,30~69歲占絕大多數,男性多於女性。早期症狀多不明顯,中晚期病人常見的症狀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狀,腹部腫塊,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狀及腸梗阻、腸穿孔等。
1.症狀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狀:多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適,如腹部隱痛、右側腹飽脹、惡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進食後症狀常加重,有時伴有間歇性腹瀉或便秘、易與右下腹常見的慢性闌尾炎、回盲部結核、回盲部節段性腸炎或淋巴腫瘤相混淆。結腸肝曲癌可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類似慢性膽囊炎。一般認為,右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上部;左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下部。如癌瘤穿透腸壁引起局部炎性粘連,或在慢性穿孔之後形成局部膿腫時,疼痛部位即為癌腫所在的部位。
(2)腹部腫塊:一般形狀不規則,質地較硬,表面呈結節狀。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動度及輕壓痛。升、降結腸癌如已穿透腸壁與周圍臟器粘連,慢性穿孔形成膿腫或穿破鄰近臟器形成內瘺時,腫塊多固定不動,邊緣不清楚,壓痛明顯。
(3)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為癌腫壞死形成潰瘍及繼發感染的結果。因毒素刺激結腸產生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有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排便前可有腹部絞痛,便後緩解。如癌腫位置較低或位於直腸,可有肛門墜痛、排便不暢或里急後重等直腸刺激症狀。糞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膿血,有時含血量較大常被誤診為痢疾、腸炎、痔出血等。
(4)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症狀:癌腫表面壞死形成潰瘍可有持續性小量滲血,血與糞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營養不良而出現貧血、消瘦、無力及體重減輕。晚期病人有水腫、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惡病質等現象。如癌腫穿透胃、膀胱形成內瘺也可出現相應的症狀。
(5)腸梗阻和腸穿孔:因腸腔內腫塊填塞、腸管本身絞窄或腸腔外粘連、壓迫所致。多表現為進展緩慢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脹、便秘,但仍能進食,食後症狀較重。經瀉葯、洗腸、中葯等治療後症狀多能緩解。經過較長時間的反復發作之後梗阻漸趨於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腸梗阻的形式出現,在老年人的急性結腸梗阻中約半數以上由結腸癌所引起。當結腸發生完全性梗阻時,因回盲瓣阻擋結腸內容物逆流至回腸而形成閉袢性腸梗阻。從盲腸至梗阻部位的結腸可以極度膨脹,腸腔內壓不斷增高,迅速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引起繼發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症狀不典型,很難在術前明確診斷。位於盲腸、橫結腸、乙狀結腸的癌腫在腸蠕動劇烈時可導致腸套疊。
結腸癌病人不一定具備上述典型症狀,其臨床表現與癌腫部位、病理類型及病程長短有一定關系。以結腸脾曲為界可將結腸分為左、右兩半部,兩半部無論從胚胎起源、血液供應、解剖生理功能、腸內容物性狀及常見癌腫類型均有所不同,故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手術方法及預後均有明顯差異。
右半結腸胚胎起源於中腸、腸腔較大,腸內容物呈液態,主要功能之一為吸收水分,癌腫多為腫塊型或潰瘍型,表面易出血、繼發感染產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見的3種主要症狀為右側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症狀、腹部腫塊、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後的表現,而出現腸梗阻的機會較少。
左半結腸胚胎起源於後腸,腸腔較細,腸內容物呈固態,主要功能為貯存及排出糞便,癌腫多屬浸潤型易致腸腔環形絞窄。常見的3種主要症狀為排便習慣改變,血性便及腸梗阻。腸梗阻可表現為突然發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數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脹很明顯,大便變細形似鉛筆,症狀進行性加重最終發展為完全性梗阻。當然,這種區分並非絕對,有時僅有1~2種臨床表現。
2.體征體格檢查所見可因病程不同而異。早期病人可無陽性體征;病程較長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也可有消瘦、貧血、腸梗阻的體征。如患者間斷出現腹部「氣串樣」腫塊,同時伴有絞痛和腸鳴音亢進,應考慮到結腸癌引起成人腸套疊的可能性。如發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肝大、腹水、黃疸或盆腔內腫塊多屬晚期表現。肝、肺、骨的轉移局部均有壓痛。
直腸指診為不可忽略的檢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門8cm范圍內有無息肉、腫塊、潰瘍。低位乙狀結腸癌可經腹部、直腸雙合診觸及。同時應注意盆腔內有無轉移性腫塊。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腸、陰道三合診。
結腸癌治療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腫瘤診斷。腫瘤的診斷是在綜合病史、體檢、相關器械檢查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一般術前診斷主要包括腫瘤情況和全身其他情況。
1.腫瘤情況
(1)腫瘤的定位診斷:即明確腫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腫瘤與相鄰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否遠處轉移。
①腫瘤的解剖部位:臨床上要明確腫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各種定位診斷技術來確定:A.體檢明確腫塊部位,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但要注意部分游離度較大的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腫瘤可不在常規位置上,造成判斷失誤。B.B超、CT、MRI可以確定腫塊存在與否以及腫塊的部位,但有時腫瘤較小,上述檢查無法判斷。C.纖維結腸鏡檢查除了在直腸外,其他部位的定位功能是不可靠的,主要是由於腸鏡和腸管之間的非直線關系造成的,腸管是可以被拉長或套疊,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腸鏡定位與手術發現巨大的差異,造成手術困難。D.結腸腫瘤的最好定位診斷方法是鋇灌腸檢查,它可以給我們最直觀、准確的腫瘤部位,同時還可以給我們腸管的長度、松緊度,幫助我們確定手術切口選擇及切除腸段的范圍。
②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除了明確腫瘤的解剖部位外,非常重要的是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特別是與重要器官、大血管的關系,一般的結腸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不太密切,只有腫瘤較大的時候方可侵犯其他器官,主要的有巨大回盲部腫瘤侵犯髂血管、輸尿管;結腸肝區癌侵犯十二指腸和胰頭;降乙結腸癌侵犯輸尿管等。術前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術前切除的判斷、患者和家屬的告知有確定價值。
③腫瘤的遠處轉移情況:對於惡性腫瘤來講,除了原發腫瘤的情況非常重要外,轉移灶的情況更重要,因為有了轉移灶後,整個治療計劃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術前仔細檢查可能的轉移灶是手術前常規檢查。對結腸癌來說,盆底種植轉移、腹膜後淋巴結、肝臟、肺是轉移的常見部位,應該常規檢查。對於少見的骨、腦、腎上腺多根據臨床症狀來決定是否進行腦CT、骨掃描等檢查。
(2)腫瘤的定性診斷:疾病的定性診斷是要求明確下列問題:①疾病是不是腫瘤;②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腫瘤;③是惡性腫瘤的哪一類,哪一型。前二者決定了是否要手術和手術的范圍;而後者將決定手術的方式。
雖然體檢、B超、CT、MRI、內鏡檢查可以進行初步的定性診斷,但結腸癌的定性診斷最後還是要靠組織病理學診斷。
應該注意的是,臨床上基本可以確診的惡性腫瘤,有時病理檢查卻不一定是惡性。有作者報道結直腸癌術前病理檢查反復8次(包括纖維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擴肛活檢)方診斷的事例。此與組織活檢部位、關檢組織塊大小有關。故當臨床懷疑惡性腫瘤時一定要反復檢查,千萬不能隨意放棄檢查,耽誤了疾病的診治。在結腸癌的臨床處理上,對術前病理有以下幾點要求:對結腸癌和肯定可以保留肛門的結腸癌,目前的病理可以是不確定的,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病灶,且達到一定的大小;對於不能明確保留肛門的直腸癌,一定要有病理學診斷,才能手術。
(3)腫瘤的定量診斷:腫瘤的定量診斷廣義上可以分為2個方面:①腫瘤的大小。可有2種表示法:腫瘤最大垂直徑表示法和腫瘤侵犯腸管周徑表示法。前者多用於較大的腫瘤情況,一般用腫瘤的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相乘,以厘米表示;後者多用於腫瘤中小、尚局限於腸管范圍,臨床上用腫瘤所佔腸管的周徑范圍來表示,如1/2圈;②腫瘤的體積或重量,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在腸癌上應用較少,該方法多用於較大的實體腫瘤,如軟組織腫瘤。
(4)腫瘤的術前分期:結腸癌的術前分期和其他腫瘤一樣,存在著分期的准確性問題。一般根據以上的腫瘤定位、定性、定量可以給出一個術前分期,這個分期往往與術後分期有較大的差異。目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對於結腸癌的術前分期,臨床指導意義不大,但對於WHO分期Ⅱ或Ⅲ期的即已侵出腸壁或有轉移淋巴結的中下段直腸癌,術前分期意義重大,可以指導新輔助放化療。
2.全身非腫瘤疾病的診斷和處理在處理腫瘤疾病時,對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健康狀況的了解和處理亦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1)機體狀態的檢查:腫瘤是一個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疾病,多數患者大於50歲。他們多數合並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腎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師英強報道1組高齡結腸癌病人,66%合並有各種類型慢性疾病。作者強調對任何腫瘤患者都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常規的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出凝血功能、傳染性疾病、糖尿病相關檢查。對於有症狀的或檢查有提示的情況,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心功能、肺功能、腦電圖、骨髓功能的檢查。
(2)糖尿病的檢查:糖尿病與結腸癌的關系密切。普通6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率為42.7%。由於糖尿病與結腸癌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熱卡、低纖維素、少運動等,結腸癌患者合並糖尿病的情況明顯高於普通人群。莫善兢對1993~1994年收治的結腸癌和胃癌研究顯示:結腸癌的糖尿病檢出率為17.6%,而胃癌的糖尿病檢出率僅為6.3%(P<0.025),同時明顯高出普通人群。由於糖尿病本身的糖代謝紊亂,以及手術狀態下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手術的吻合口癒合延緩、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手術後並發症。因此術前檢測出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多數醫院採用糖尿病史和空腹血糖來檢查糖尿病,但莫善兢研究提示:只有14.3%的患者可以通過糖尿病史來檢出;37.1%的患者可以通過空腹血糖來檢出;糖耐量實驗是最可靠的檢測方法,最好在有吻合的手術前,進行常規的糖耐量檢查。在做糖耐量實驗中,部分患者有以下1或2點異常雖然不能診斷為糖尿病,但也提示該患者有糖代謝異常,在手術應激情況下也需要注意檢測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①WHO糖尿病診斷標准(1998):A.糖尿病代謝紊亂症狀+隨機血糖≥11.1mmol/L;或B.空腹血糖≥7.0mmol/L;或C.OGTT中餐後2h血糖≥11.1mmol/L。
②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h血糖≥7.8至<11.0mmol/L為糖耐量減低。
③症狀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對於無症狀的患者必須有2次血糖異常才能診斷。
❹ 腸癌有什麼前兆症狀
腸癌前兆是長期的腹痛腹脹,經常性便秘,排便不正常,腹部出現腫塊。
如今,結直腸癌已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癌症。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早發現它。許多人認為結直腸癌是突然發生的。事實上,它有早期症狀。只要你多加註意,就可以在早期殺死它,這樣就不會有生命危險。
結直腸癌症狀1:慢性腹痛和腹脹
大多數人每天排便一次,如果平時排便次數正常,但突然每兩三天排便一次,並伴有腹瀉、腹痛,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因為在大腸癌的早期,患者會出現排便異常。
結腸癌症狀四:便血
早期結直腸癌也會出現胃腸不適,甚至便血。
醫生表示,早期大腸癌患者大便中通常有少量血跡,慢慢地,血液會變成膿血,甚至變成純凈水,這時一定要警惕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症狀5:腹部腫塊
很多大腸癌的臨床症狀都是腹部腫塊,所以如果你有腹部不適,並且感覺很硬,可能有腫塊,就應該及時去醫院做檢查,可能是大腸癌。
其實,大腸癌的早期治癒率並不低,但由於太多人忽視了早期症狀,給晚期患者失去了最好的治療機會,只能依靠放療、化療,因此及時了解早期症狀是發現癌症的關鍵。
❺ 結腸癌的症狀是什麼
結腸癌的症狀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一)早期症狀: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後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
(二)中毒症狀: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三)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四)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五)晚期表現: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左半與右半結腸癌腫,由於二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異,其臨床特點也表現不同。
右半結腸癌右半結腸腸腔較寬大,糞便在此較稀,結腸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癌腫多為軟癌,易潰爛、壞死致出血感染,故臨床表現以中毒症狀為主。但在病情加重時也可出現腸梗阻表現。
左半結腸癌左半結腸腸腔相對狹小,糞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該部多為侵潤型癌,腸腔常為環狀狹窄,故臨床上較早出現腸梗阻症狀,有的甚至可出現急性梗阻。中毒症狀表現輕,出現晚。
❻ 老年人得結腸癌,怎麼治療
最好是爭取手術,但不知道老人多大年經,轉移有多嚴重,也不好說內,臨床上如果年齡大於容70歲,有轉移,一般情況下就不再考慮手術了,建議採用系統的內科治療,現在新葯很多,尤其分子靶向葯物的療效很好,臨床上常用的有愛必妥等,但要記得一定要遵從醫囑,堅持足劑量足療程治療,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療效,延長病人的生命。
❼ 什麼是升結腸癌什麼症狀怎麼醫治和預防
所謂結腸,老百姓稱之為大腸,指的是從大小腸介面,也就是回盲瓣,一直到達肛管的齒狀線為止的這一段腸管。在醫學分類當中,結腸癌還包含了直腸的一部分,所以結直腸癌作為下消化道的腫瘤,被高度的關注。結直腸癌是目前國內發病率佔到第三位的惡性腫瘤,危害非常廣泛,可以導致病人出現消化道梗阻、出血,遠處轉移以後導致功能障礙等等。結腸腫瘤的發生和結腸的腸壁生理結構是密切相關的。結腸的腸壁一共分有五層結構:第一層是黏膜層;第二層是黏膜肌層;第三層是黏膜下層;第四層是肌肉層;第五層是外膜。通常來說,結直腸癌發生的區域最先都是從黏膜層開始,是遵循漸進的過程。部分的病人發生腺瘤性息肉,可以由息肉惡變,從而引起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的增高,也造成目前醫學界對於結直腸癌高度的重視。如果病變的累積區域只局限於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稱之為早期結腸癌。如果病變區域已經突破了第三層、進入到第四層,也就是固有肌層,稱之為進展期結腸癌。進展期結腸癌的危害非常大,早期可能有淋巴結的轉移以及遠處器官轉移,同時腫瘤組織也可能會突破外膜,從而引起鄰近的組織器官損傷。結直腸癌的發展比較隱蔽,在早期沒有比較特異的症狀,一旦進入到進展期,由於腫瘤組織的破潰、出血、堵塞等等,可以導致病人出現比如腹痛、消化道出血、血便、黑便,或者不明原因的以貧血,為首發症狀的就診的病人。同時如果腫瘤組織長得比較大,可以導致病人出現腸梗阻症狀。對於老年人而言,出現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的梗阻,特別是消化道梗阻,結直腸癌通常都是最主要的發病原因。
❽ 結腸癌的早期會有什麼症狀
癌症在當今世界仍然是一個難題,而結腸癌的發生率位於胃腸道癌的第三名,屬於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一種。在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血稠等,這種病症會給患者的正常學習生活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那麼,這種病症如何在早期通過觀察患者症狀而確認呢?
二、消化不良
在結腸癌出現的早期身體會發出信號,如果出現了消化功能下降的情況,有可能是結腸癌引起。局部癌變慢慢發展,容易導致消化功能下降,患者比較容易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和正常人相比更容易因為飲食沒有節制而出現消化功能下降的情況。因此,發現自己的消化能力降低應該了解原因,如果和結腸癌有關,需要及時展開治療。
三、中毒症狀
早期結腸癌症狀包括貧血、低熱、乏力、消瘦、腫脹等,貧血和短時間內暴瘦是早期結腸癌最容易發生的症狀之一。
四、體重有下降趨勢
在結腸癌出現的時候早期雖然症狀不明顯,但是身上也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變化。例如,體重開始有下降的趨勢,有可能就是結腸癌引起。因為在結腸癌發展過程中腸道功能下降,營養物質的吸收受到阻礙。
加上癌細胞發展過程中容易和正常細胞爭奪營養物質,沒有足夠的營養提供,患者可能就會出現體重開始下降的表現。如果體重變化而且呈現下降的趨勢,需要警惕結腸癌。
五、容易腹脹
結腸癌患病早期部分人會感覺到腹部有脹氣的感覺,這也是結腸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現象。在發病的早期腸道功能受損,食物的消化可能會受到阻礙,而在局部癌變影響下消化負擔也會加重,部分人就會感覺到自己有腹脹這種情況出現。
因此,了解到腹脹症狀明顯需要查明原因,如果是結腸部位的癌變引起需要及時展開治療,恢復腸道功能。這樣才能避免腹脹症狀持續存在。
在結腸癌出現的時候身體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排便異常有可能是結腸癌引起。在結腸部位發生癌變的情況下,局部腫瘤體積慢慢增大,對周圍組織造成影響,患者的腸道功能就會開始下降,進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很容易排出粘液便或者有腹瀉這種情況發生,留意到異常表現時需要警惕結腸癌。
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中醫腫瘤專家王三虎主任說目前,結腸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根治性手術,其次是放化療。根治性結腸癌手術的切除范圍包括癌環和整個結腸系膜,其本身可以抑制癌的轉移,並且可以徹底切除可能的轉移淋巴結。
❾ 老年人患大腸癌早期症狀有哪些
老年人是大腸癌患者中比例最高的,尤其以40歲以上的男性居多,但是,大腸癌在早期一般症狀不明顯,不被輕易發現,所以了解老年人大腸癌早期症狀非常重要。具體請看下文介紹。 1.便血 腫瘤表面與正常黏膜不同,與糞便摩擦容易出血。遠段大腸中糞便較干硬,故便血多見。左半大腸癌出血量較多,多為肉眼血便,直腸癌由於常因腫瘤表面繼發感染可有膿血大便,而右半結腸大便為流體狀態,故出血量較少,且由於混於糞便中色澤改變,有時呈果醬狀,肉眼血便較少見,大多數患者為隱血陽性。 2.腹痛 腹痛早期即可出現,隱痛易被忽視,腫瘤部位因腸蠕動加強,腫瘤表面因分泌物增加及繼發炎症更加刺激腸蠕動可致腹痛,腫瘤生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致腸管狹窄引起腸梗阻可出現陣發性腹部絞痛,並伴腸梗阻症狀。肛門劇痛可出於直腸癌侵犯肛管引起,少數患者因腫瘤出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晚期患者侵犯周圍後腹壁可引起相應部位的劇痛。 3. 腹部腫塊 有部分結腸癌病人診斷確立時,已觸及腹部腫塊,結腸癌惡性程度相對其他消化道腫瘤低,局部生長到相當體積時可無擴散。仔細詢問病史可發現病人以前已有大便習慣改變及腹痛等症狀,腫瘤穿透全層致腸周繼發感染或腫瘤穿孔引起局限膿腫,如位於盲腸及升結腸近側,可被誤診為闌尾膿腫,應當注意。 4. 排便習慣的改變 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腫瘤本身分泌黏液以及繼發炎症改變不僅使黏液糞便增多,而且刺激腸蠕動,使排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形或稀便,病灶越低症狀越明顯,排便前可有輕度腹痛,病人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腸炎及痢疾而延誤治療。隨著病變的發展而引起輕度腸梗阻時,則可稀便和便秘交替出現。 5.貧血 貧血的原因主要是癌腫出血、慢性失血所致。多見於右半結腸癌,在病程晚期,貧血與營養不良及全身消耗有關。此時病人伴有消瘦乏力、低蛋白血症等衰弱表現。 康愛多葯店提醒,除以上症狀外,可還有腸梗阻表現,其實約10%的患者可表現為急性腸梗阻而就診,或雖已有慢性腸梗阻症狀,但未引起病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