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位老人的心理障礙
我感覺是不得了老年抑鬱症,最好去看一下,別去神經內科,直接去精神病院。一定趕快看,時間拖長了容易惡化。
一、老年抑鬱症的表現
對於老年抑鬱症的表現及防治,張柏芳教授作了如下幾種類型的介紹:
遲滯性抑鬱症
王老太,72歲,近半年變得不愛運動,動作緩慢僵硬,很少的家務勞動需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亦不愛主動講話,屢問之,才以簡短低弱的言語答復,面部表情變化少,有時雙眼凝視,對外界動向常無動於衷。家人帶她到醫院內科求治,疑診帕金森氏病,但用美多巴等葯物治療無效。張副教授在接診這個患者時,發現提到她老伴時,患者眼含淚花,反復追問才講許多事情自己都做不了,想不起怎麼做,頭腦一片空白。這是老年抑鬱症中並不少見的遲滯性抑鬱,通過抗抑鬱葯物治療,王老太完全康復了。由此可見,由於年老體弱,家人和醫生更重視患者的軀體症狀,而情緒障礙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像王老太這種表現為遲滯性抑鬱的患者,由於行為阻滯,隨意運動缺乏和緩慢,軀體及肢體活動減少,其抑鬱症被軀體症狀所掩蓋,更易誤診為帕金森氏病。
激越性抑鬱症
激越性抑鬱症也常見於老年人,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患者常產生沒有緣由的不安、茫然、焦慮恐懼,終日擔心自己和家庭將遭遇不幸,將大禍臨頭,嚴重時搓手頓足,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喋喋不休,經常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有位老人整日擔心孫子被綁架,自己身體並不好,但每天來回四次接送孫子,風雨無阻,經常打電話到孩子學校詢問情況。病人往往否認自己有抑鬱的情緒,而是責備自己做錯了事,怕導致家人和其他人不幸,嚴重的甚至企圖自殺。
以疑病為首發症狀的老年抑鬱症
還有大約1/3的老年抑鬱症病人以疑病為首發症狀。疑病內容常涉及多個系統如失眠、頭疼、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胸悶、心悸、厭食、胃腹不適、腹脹、便秘、口乾、手顫、出汗、周身乏力等。睡眠障礙是最常見的症狀,常常成為病人就診的主訴內容。病人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常有早醒,醒來後難以再入睡;少數病人反而表現為睡眠過多,整天睡,醒後仍感疲倦乏力。有些病人感到心情差,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但往往將情緒低落歸咎於軀體問題。病人反復進行各個系統的多種檢查,當多種檢查未發現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時,應該考慮到老年抑鬱症。
假痴真呆抑鬱症
還有一些老年抑鬱症患者,早期沒有得到識別和治療,當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記憶減退、智能障礙、思維抑制類似老年性痴呆症的表現,對這類病人,尤其要注意鑒別「假痴真呆抑鬱」情況,以免貽誤病情,貽誤治療,影響康復。張老伯92歲,家人發現近半年來,他變得不愛看書看報,也不看電視,一家人談論時事新聞,他也不參與,直到有一天老人自言自語「早一點走多好,活著這么沒意思」,才引起家人的重視。張副教授經過詳細的精神檢查,確診為老年抑鬱症,用抗抑鬱葯治療兩個月後,發生了戲劇式的變化,張老伯恢復了病前談笑風生、談吐自如的神態,生活又回到從前充滿活力的軌跡。
二、老年抑鬱症的防治
張副教授認為,老年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是抗抑鬱葯物治療和輔助心理治療。調查顯示僅僅有10%~40%的老年抑鬱症患者接受了正規的葯物治療。目前的抗抑鬱葯起效較慢,一般要服用2周後症狀才有所改善,有的要8周才能取得臨床功效,在症狀完全緩解後仍需維持治療至少6~12個月,其目的是預防復發。患者及家屬常抱僥幸心理不堅持服葯鞏固治療,大約12%~24%的病人會復發。心理輔導一般應由專門的醫務人員或心理醫生進行,同時家屬要積極配合,主要是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給病人安慰、勸解、疏導和鼓勵,幫助其解除精神壓力負擔,提高他們的理解程度和適應能力。
張副教授強調,還有一點需要高度重視,老年抑鬱症自殺的危險比其他年齡組大得多,抑鬱症自殺率約15%,老年抑鬱症高達25%,因此,對老年抑鬱症患者要多加監護,嚴防其自殺。
預防老年抑鬱症要從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著手進行。老年人要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多學新知識,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多參加文體活動,多交朋友,還要學會傾訴,心裡有什麼不痛快的事,要向子女或朋友訴說。作為子女,要盡力保持家庭和諧氣氛,家庭成員間要多關心、支持,要耐心傾聽父母的嘮叨,多和父母聊天,給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無用感,全社會應該重視和尊重老年人,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Ⅱ 老年人最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研究發現,老年期常見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無價值感: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2、黃昏心理: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3、自卑心理: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4、老年性精神病: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於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5、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6、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癔症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於其他年齡里。
Ⅲ 老人經常遇到哪些心理問題應該如何疏導
由於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距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老年的年齡劃分是很專困難的。屬老年人的常見心理問題從以下幾個需求分析:
第一,健康和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身體的各方面的技能都有所下降,行動遲緩,記憶力量減退等。因此會容易產生畏懼的心理,害怕變老,擔心生病,懼怕死亡。
第二,工作的需要。
第三,安靜的需要。老人一般怕吵鬧,希望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同時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
第四,尊敬的需求。老人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如若不然,很容易造成抑鬱、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緒,甚造成了心理障礙。
親若覺得回復有幫助,請採納喲。
Ⅳ 老年人怎樣對待心理障礙
中外醫學有關臨床資料來看,有些老年人晚年常發生以下心理障礙: (1)精神疲勞。其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特別以近事記憶減退最為明顯,感到記不住數字、人名,有的食慾不振。 (2)神經過敏。情緒不穩,煩躁易怒,缺乏耐心,常因小事與人爭吵。對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等特別敏感,常因這類刺激干擾了自己的工作與睡眠而生氣。睡眠淺而多夢,機體的內感覺增強,如心臟、血管的搏動和呼吸的動作等,這些平時不易察覺的器官活動卻能強烈地感覺到。因此,感到五臟不安,周身酸痛、頭痛。 (3)失眠。通常入睡困難,輾轉反側,煩躁不安。常試圖強行控制或默背數字以誘導入睡,然而,越緊張就越興奮。清晨頭重身乏,睡意仍未解除,白天昏昏沉沉,到夜裡又擔心「睡不好」,形成惡性循環。有些老人則表現睡眠淺,易驚醒,多惡夢。
Ⅳ 老年人有哪些常見的心理障礙
人到了60歲以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期,此時,不僅身體臟器功能逐年老化,還會出現如下心理變化,必須引起我們的關註:
1.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4.記憶力減退-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例如:出門忘記帶鑰
匙,炒菜忘了放鹽,剛才介紹過的客人,轉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會兒找不到手錶,一會兒找不到眼鏡一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退變的常見現象,過於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
5.睡眠問題--老年人大多數睡眠減少、睡眠淺、易驚醒,有的老人同時有入睡困難和早
醒,這也是腦功能自然現象。醫學研究發現,老人在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於老年人睡眠的質和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許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後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現睡眠過多或睡眠倒錯(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頻頻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場合也難以自製,這也是腦功能削弱的顯著標志。
26 | 熱心網友 | 2013-08-17 18:19
你好
人到了60歲以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期,此時,不僅身體臟器功能逐年老化,還會出現如下心理變化,必須引起我們的關註:
1.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Ⅵ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
1.1、離退休綜合征:是指在離退休後出現的適應性障礙。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並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為坐卧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1.2、衰弱綜合征:由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後遺症;離退休後,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群交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因素導致。常表現為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後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1.3、空巢綜合征:「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後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1.4、焦慮症:經常處於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因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症;退休後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引起。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可引起腦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1.5、抑鬱症:老年抑鬱症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鬱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 80歲後少見。表現為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症狀。
Ⅶ 簡述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
你家應該沒多少個人吧?俗話說,老小孩,意思是說老人到一定歲數後,心態其實跟小孩子是一樣的,需要人的陪伴,需要有人跟他們玩.你祖母可能經常在孤寂中渡過一天,久而久之就難免會有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疑病症.多給他愛心.適當運動多遷就他.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高脂肪的食物多陪她玩`讓他感覺有家的溫暖保持他身體的舒適度.(噓寒問暖.不能太熱.不能太凍.)千萬不能對她發脾氣,發她一次脾氣,你就等於在一她身上拔去一條毛.漸漸的她的羽毛被你拔光.她就不會感覺這個家有溫暖,沒安全感和溫暖的老年人你想像下會是如何.祝賀你的祖母早日康復\_^.^_/做到這些,也就差不過可以了.每個字都是我自己打的.絕對沒有ctri+C過.覺得可以的話,就加我的分吧.thank
Ⅷ 老年人易出現哪些心理疾病
你好,針對你的問題來,自我給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精神易興奮,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緒疲勞,失眠,頭痛,心悸
2.抑鬱症: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老年人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或抑鬱,對生活失去興趣,日常生活沒有快樂,睡眠不佳,記憶減退,甚至持續產生死亡念頭。
3.焦慮症: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卧不安,有的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症
4.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
5.老年痴呆症: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礙,其中1/2可發生老年痴呆。
Ⅸ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老年人常見心理病症
1、抑鬱症
抑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老年人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或抑鬱,對生活失去興趣,日常生活沒有快樂,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記憶減退,甚至持續產生死亡念頭。老年人患上抑鬱症是十分危險的,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老年人自殺。
2、焦慮症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卧不安,有的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症。他們身體本無疾病,或僅有一點無傷大雅的小病,卻擔憂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斷輾轉於各處求醫問葯,做各種化驗檢查,遍嘗各種偏秘祖傳方;過分擔憂家人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對某種治療或葯物過度依賴,甚至覺得離了它們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種種表現提示「杞人憂天」式的恐懼擔憂是焦慮症的核心症狀,與現實處境不符的持續恐懼不安和憂心忡忡是其臨床特點。
3、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化過度關注,以及過分自戀等。
4、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精神易興奮,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緒性疲勞,失眠,頭痛,心悸等,病程可達數十年,症狀可有間歇,病情容易反復。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時間多在5~7小時之間,並常常有睡眠淺、早醒、多夢的現象。睡眠障礙是老年人神經衰弱最主要的表現。
5、老年痴呆症
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礙,其中1/2可發生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現為記憶減退和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減退,比如記憶力減退、語言功能障礙、定向力障礙、推理判斷思維減退等。
6、老年性精神分裂症
此類精神病分為三種類型:①以往有分裂症,晚年仍保持有發作特點,但症狀常減輕,當有誘因時,可加重。②晚發性分裂症,即60歲以後第一次出現精神症狀,具有性感妄想,性感幻覺障礙,但發作時間短,妄想和幻覺常在晚間明顯。③緩慢進行性連續型。發病日期很難確定,既往可能有神經症或類似人格變態的表現。一般來說,妄想在進入老年期以前便已形成,整個病程時間較漫長。
老年人常見心理
1、黃昏心理
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
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5、懼死心理
這類老人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隻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6、害怕孤單心理
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害怕由於過分期望而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於是常常拒絕與他人交往,因而會變得行為孤獨、性情孤僻,與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精神面貌不僅是對保健養生,也對疾病康復非常有幫助。特別是一些身心疾病,即疾病狀態與心理情緒存在密切聯系的疾病,如高血壓、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綜合征等,良好的情緒會給它們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