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老年人在發脾氣
因為老年人像孩子一樣,
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
老小孩老小孩,說的就是這樣的!
作為兒女,晚輩,
理當孝順老人,
孝容易,順難做到!
Ⅱ 老年人脾氣越來越差是怎麼回事
老年人脾氣差
害怕孤獨
更害怕自己老了
沒有得到照顧
老年人常去老人院找老伴聊天
和老伴打牌怡情
去跳廣場舞
開著收音機坐椅子
聽著五六十年代懷舊經典老歌
所以老年人脾氣差
我們要尊老愛幼
所以老人脾氣差
要尊老愛幼
Ⅲ 老人經常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如果說家中老人,經常會為一點小事而生氣,這說明他本身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比較差內,多數容願意將情緒的控制交給別人身上,以他人的行為來控制自己,他滿足了你,你就高興,他不滿足你,你就生氣。從心理學上來解讀的話,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多有完美的傾向,比較缺乏安全感,所以會經常用發脾氣來引起自己最親密人的關注,發脾氣只是一種方式與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目的是引起男友與父母對你的關注與重視,不要讓別人忽略他的存在,這是他在向別人尋求一種價值感.是不是病要具體情況分析,不排除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而產生的情緒過於波動,建議您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來調整心態,做好老人的心裡疏導。
Ⅳ 老人易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經常性地發脾氣,實際上是心理衰老、性格變異的反映。這些老年人進入老年期後,社交能力逐漸減弱,自我封閉性增強,遇事固執過敏,急躁易怒,情緒波 動大...
Ⅳ 老人脾氣暴躁怎麼辦
一個人有愛發脾氣的毛病,確是令人苦惱和遺憾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人要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這話未免有點過頭,但發脾氣的確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時甚至會使親朋成為冤家對頭,而對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來說,發脾氣對身體的危害就更大了。
一些老人總愛發脾氣,究其原因大多存在以下一些情況:
一是心胸比較狹窄。這類老人凡事喜歡斤斤計較,別人稍微觸犯了他,如無意中踩了他的腳,或不慎把臟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諒,要大發脾氣,甚至大罵一通。有的則對別人過於苛求,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發火。
二是虛榮心過強。有些老年人常常以「長者」、「老者」、「過來人」自居,在生活中處處要設法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一旦有誰冒犯了他,傷了他的面子,就會大動肝火,發起脾氣來。
三是性格變異。老年人經常性地發脾氣,實際上是心理衰老、性格變異的反映。這些老年人進入老年期後,社交能力逐漸減弱,自我封閉性增強,遇事固執過敏,急躁易怒,情緒波動大。
四是疾病徵兆。有些老人脾氣暴躁,可能與身患某種疾病有關。如肝病患者,虛火亢盛,心情煩躁,平時容易發脾氣。
老年人常發脾氣,會給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蒙上陰影,因此一定要設法加以改正和控制。實際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通過自身的心理調節和自製力是可以改變和防止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過去愛發脾氣的同志,後來都學會了正確的自我控制。建議常愛發脾氣的老年朋友,平時多參加一些集體社交活動,多找那些心胸開朗、脾氣好的鄰居、朋友聊天,經常與他們作伴。同時,也可請家人子女隨時隨地督促,這樣,愛發脾氣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如果屬於病症反應的脾氣急躁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診。
Ⅵ 老年人脾氣不好怎麼辦
我們應該理解老人的脾氣,因為老人年齡大了,也變得越來越孤單,當他們沒有人陪伴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會有脾氣,要多陪陪老人,多和老人說說話。
Ⅶ 老人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差
老人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差
老年人來說,飲食、起居、精神正常是健康的標志,任何反常的情況往往是疾病的先兆,切不可掉以輕心。 飲食變 倘若飲食及生活環境沒有特殊變化,在短時間內飲食不佳,身體日漸消瘦,切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身體過瘦,原因是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低、血色素和膽固醇值也不高,一旦患病,抵抗力就會很弱。為此,專家告誡:對少數超肥的老人來說,適當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是必要的。但對於並不肥胖又沒有疾病的老人來說,切莫過分減肥,也不要以胖瘦作為衡量健康的標准。老年人食慾過大也同樣要當心患病的可能,如果老年人突然食慾轉旺,飯量大增,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表現,可能患上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糖尿病等。因此,無論在短期內出現食慾下降或食慾旺盛,都要高度警惕,及時看醫生。 脾氣變 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脾氣變壞或異常之後,常隱藏著嚴重的疾病。 1 老年性痴呆 如果70歲以上的老年人,記憶力突然明顯減退,繼而發現性格變得主觀、固執、多疑、自私、喜怒無常、行為古怪,應首先想到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老年性痴呆。 2 憂鬱症 一個人如果出現恐懼、極度緊張、悲觀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或總認為自己得了某種怪病,這就得考慮是否患了憂鬱症。 3 某些慢性病 有些嚴重的慢性疾病,在病情進展過程中,可出現性格改變,常見的有:肺心病,出現幻覺、言語錯亂或行為反常等;肝硬化,出現煩躁、易怒。 步態變 人的大腦皮層支配著運動功能,一旦腦的一側傳導通路或大腦皮層因血液循環障礙,人就可能出現步態異常。但老年人出現步態異常,不一定就是得了腦血管病。常見的病因還有:脊髓功能障礙,如老年頸、腰的骨質增生,壓迫到脊髓後角,病人會出現下肢的痙攣反射、雙腿僵硬步態及疼痛。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病變表現為走路不穩。此外帕金森氏病、高血壓、小腦病變也可導致步態異常。
Ⅷ 老人為什麼愛發脾氣
老年人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在慢慢的下降,所以做好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為了讓老人安度晚年,健康的身體必不可少。 一個人有愛發脾氣的毛病,確是令人苦惱和遺憾的。發脾氣的確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時甚至會使親朋成為冤家對頭,而對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來說,發脾氣對身體的危害就更大了。一些老人總愛發脾氣,究其原因大多存在以下一些情況: 一是心胸比較狹窄。這類老人凡事喜歡斤斤計較,別人稍微觸犯了他,如無意中踩了他的腳,或不慎把臟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諒,要大發脾氣,甚至大罵一通。有的則對別人過於苛求,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發火。 二是虛榮心過強。有些老年人常常以長者、老者、過來人自居,在生活中處處要設法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一旦有誰冒犯了他,傷了他的面子,就會大動肝火,發起脾氣來。 三是性格變異。老年人經常性地發脾氣,實際上是心理衰老、性格變異的反映。這些老年人進入老年期後,社交能力逐漸減弱,自我封閉性增強,遇事固執過敏 ,急躁易怒,情緒波動大。 四是疾病徵兆。有些老人脾氣暴躁,可能與身患某種疾病有關。如肝病患者,虛火亢盛,心情煩躁,平時容易發脾氣。 老年人常發脾氣,會給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蒙上陰影,因此一定要設法加以改正或希望你對症下葯。實際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通過自身的心理調節和自製力是可以改變和防止的。祝你健康!
Ⅸ 中老年人的性格和脾氣如何調理
中老年人的性格類型
性格是指一個人在個體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現實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譬如,有人對工作赤膽忠心,一絲不苟,待人處事有高度的原則性,豪爽活潑,有禮貌,助人為樂,謙虛、自信等,所有這些特徵的總和就是他的性格。
人的性格具有不同的類型。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心理學把性格分為內傾型、外傾型和中間型三種。所謂內傾型是指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這種人沉靜、多思、反應緩慢,適應環境困難。所謂外傾型,是指心理活動傾向於外表,這種人活潑、開朗、善於交際。介於內傾型和外傾型之間的,稱為中間型。
老年人由於見多識廣,社會磨練多,性格也許會有所改變,但完全改變的現象是很少見的,年輕時屬於何種類型,到老還基本屬於哪種類型。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性格有一個由外傾向內傾轉變的總趨向。這種內向性的表現是:越來越傾向於以我為中心、自我吸引、興趣狹窄、社交退縮,小心謹慎、事無巨細都力求穩妥、保險,往往比較頑固、執拗,喜歡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對一切變化和新鮮事物都深感不安,甚至連別人挪動一下他習慣放置的傢具的位置也橫加反對;喜歡回憶往事。在回憶中產生滿足和悔恨,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嘮叨不休,喜歡指手畫腳,作權威性的指揮,好猜疑,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往往草木皆兵,疑心自己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等等。
老年人性格轉向內傾性和老年人的生理活動有密切關系。
科學家認為,人的衰老包括神經細胞的控制能力的衰退。生命早期,神經細胞特別活躍,反復的激活使神經細胞具有延續的工作能力,這是心理活動外傾的生理基礎,到了老年,神經細胞激活水平低,控制能力變小。變得不那麼活躍了,人的整個活動水平因而下降,這是心理活動內傾的基礎。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性格逐漸由外傾轉向內傾。
老年期是個失意多,不安感強的時期。處在失意挫折中,就會使個人內部的不愉快情緒亢奮、糾紛增多。有些人無法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稍一遇到困難就會退避,喜歡閉門謝客,不願與人接觸,擔心生病,疑心重重,牢騷滿腹,情緒低落等。但並非所有的人都陷入這種境地,有些人即使到了老年,也能應付自如。
按照對老年期的適應情況,有人把老年人的性格特徵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成熟型。有智慧,感到自己的一生收獲不少,是有成就的一生,即使在離退休時也心安理得,毫無掛戀,理解現實,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積極參加工作和各種社會活動,對家庭及社會中與他人的關系感到滿意,有充實感,關心面廣,面向未來;對未來的生活並不感到苦惱。
2.安樂型。即隱居依賴型。看上去好像十分悠閑自得,而早對自己目前的處境也十分適應,但實際上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無論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在期待別人的援助。
3.裝甲型。這是一種自我防禦較強的類型。對恐怖、苦惱都用強烈的防禦機制來對付,用不停的活動來抑制自己對衰老甲恐懼。不承認老年的現實,用不停的繁忙活動迴避對老年期間展望和死亡的問題。由於對工作有過分的義務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因而嫉妒年輕人。
4.憤怒型。有些中老年人,對未能達到人生的目標產生怨恨和絕望情緒,並將其原因歸罪於別人,非難別人,自尋苦惱,自我閉塞。對離退休和老齡化採取根本否定的態度。對死亡有強烈的恐怖感,怨恨和嫉妒年輕人,有時甚至表現出敵意。
5.自我譴責型。與憤怒型不同,這種類型的人的攻擊性是深藏在內心的。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失敗的一生。把自己度過絕望的一生的原因歸罪於自己,責備自己。他們是被動的、悲觀的,孤身孑然,把死亡看作是自己對悲慘現實的一種解脫,有時甚至會自殺。
在這五種類型中,前三種以各自的形式在適應衰老情況,後兩者則是不適應的,需要自我控制和調節。
也有的人把老年人的性格分為四種類型;慈祥型、拘謹型、麻木型和跋扈型。無論何種分法,都說明老年人的性格特點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安靜審慎,有的急躁馬虎;有的熱情坦率,有的冷淡沉默,有的堅決果斷,有的優柔寡斷!有的溫和,有的粗暴,有的富於創新,有的墨守成規。我們希望老年人能有意識地克服和改變性格上的不良心理狀態,要善於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監督,持之以恆。
性格與疾病
公元1世紀,古羅馬國王納瓦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因有人大膽頂撞和冒犯他,不禁大怒,拍案而起,瞬即倒地身亡。《三國演義》里,也有一段故事是:諸葛亮陣前痛斥王朗,王朗羞怒交加,大吼一聲,墜馬而亡。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到,有人遇事就火冒三丈,這一股都是火暴脾氣。這不僅影響同志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致病,甚至死亡。
有人對若干個病案進行綜合分析,就幾種常見病患者的性格特點作出概括歸納。列表如下:疾病性格特點高血壓好高騖遠,易沖動,易焦慮,固執保守,敏感多疑,膽小自卑哮喘過分依賴,幼稚,希望受人照顧,對別人、對自己在情感上都喜歡模稜兩可結腸炎聽話,強迫性,抑鬱,矛盾,吝嗇心臟病忙碌,好爭,急躁,善於把握環境,雄心勃勃,常感到時間緊,有壓力蕁麻疹渴望得到感情,善思念,有罪惡惑偏頭痛追求盡善盡美,死板,好爭,妒嫉潰瘍病依賴,喜怒不形於色,競爭性過強,情緒被壓抑臨床上發現,性格特點不同既影響疾病的誘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療程和療效。即性格外傾的人樂觀、豪爽、開朗無畏,往往「小病不多看,大病不在乎」,而內傾性格的人憂郁、沉默、內心恐懼,往往「無病呻吟,小病大治」。因此老年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要注意放慢生活的節奏,適當休息,學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只要主觀努力,改造有損於健康的性格,對預防疾病和減輕疾病是有益處的。
美國一位婦科醫生對122例病案進行分析指出,人的性格同癌症有直接的關系。有些研究指出,癌症患者的性格具有慣於自我剋制、情緒壓抑和內向、傾向防禦和退縮的特點,長期內心矛盾、不安全感、而又壓抑自己的憤怒和不滿情緒的人和那些總感到事事無所依靠、無能為力、悲觀絕望、受盡折磨的人是最容易罹患癌症。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利特說過,了解什麼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麼樣的病更為重要。從心理治療配合生物治療的角度來說,這頗具獨到之見。
在教育工作中,根據不同人的性格,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樣,在醫療工作中,也應針對不同性格的患者,既要「對症下葯」,又要注意「因人施醫」。
老脾氣能改嗎
有人喜歡發脾氣,別人指出這是缺點時,他馬上會說:「老脾氣了,改不了!」果真如此嗎?
脾氣是指人的性格特徵。這是在個人經歷、環境的熏陶、自我修養等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同時又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脾氣與天賦有關,但主要是後天形成的。壞脾氣常與無知、落後、愚昧相關連。好脾氣則標志著一個人的修養程度。一個人只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有意識地磨煉自己的意志,陶冶自己的性情,講究精神文明,壞脾氣是可以改掉的。
脾氣與情緒是有聯系的。要改掉壞脾氣,還需控制情緒。下面列出幾種情況,在這些情況下能控制住情緒,也會對改掉老脾氣有所裨益。
1.傷心時。人在傷心時,切不可急於發脾氣,而應冷靜下來,認真地想一想這對你有什麼影響?所喪失的曾對你有過哪些幫助?今後怎樣補償?
在可能的情況下,你可以去找引起你惡性情緒的人去暢談一下(這與發脾氣不同)。這種暢談可以將你的情緒發泄出來,從而避免無端的發脾氣。
2.焦急時。應想想急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彌補?對於突如其來的令你焦急的事情,不要害怕。比如,坐公共汽車去趕火車,眼看著火車開車的時間到了,而公共汽車又走不動。此時若沉不住氣,很容易對人發脾氣。而耐心地問問司機、售票員有什麼辦法,或下車去改乘出租汽車,老脾氣不是就可以不發作了嗎?
3.忿怒時。此時最易發脾氣了。那麼,假如你這樣問問自己:「誰得罪了我?怎麼得罪的?為什麼人家會對我這樣?我有什麼不對嗎?」也許脾氣就不會發作了。在比較冷靜的情況下去講清道理,往往比發脾氣更有效。
發脾氣,實際上是一種情緒沖動。對於老年人來說,用理智和毅力戰勝情緒沖動,把那些不必要的沖動消失在萌芽狀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人的情緒沖動一般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不論哪一種原因,當人們的情緒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振動。這就是所謂的老脾氣要發作了。老脾氣發作,往往會造成不良後果。它會給工作帶來損失,使同志和朋友之間造成隔閡,給親屬帶來不愉快,而且也不利於發脾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當老脾氣要發作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自我調整」,使想發作的脾氣發不起來。
這里介紹幾種方法,請你不妨一試。
1.疏泄法。當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最好是能向自己的老朋友傾訴一下內心的不快。這樣不僅可以得到別人的勸解與幫助,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寬慰,從而解除憂郁不快,使自己心情舒暢。
2.轉移法。遇事不能長期憂郁寡歡,而應積極地加以解除。最好的方法是去作一些對你吸引力較大的事情,比如寫字、作畫、下棋……有條件的還可以換換環境,到公園去散散步、看看電影、聽聽音樂……這樣就可以轉憂為喜了。少憂愁自然也就減少了發脾氣的機會。
3.轉化法。痛苦、憂傷可以使人情緒不振,亦可誘發情緒波動,也可以轉化為一種前進的力量。大多數人恐怕都願意出現第三種情況吧。如果是這樣,你應該把這種情緒上的沖動「發泄」到你感興趣又不傷害他人的事情上去。比如,你可以任意地揮動手中的毛筆,把一腔憂傷、不快全部「發泄」到白紙上。或許能產生平時產生不出的優秀書法、繪畫作品呢。
當然,你也許自己還能總結出一些方法。總之,老脾氣不是非發作不可的。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Ⅹ 為什麼老年人愛發脾氣
由於生理抄上特別是大腦組織的衰退,而引起的一種變化。當事者首先受到影響的,常常是近事記憶的減退,表現為「前說後忘記」,明明已經說過的事,說了就忘記,等什麼時候想起來,又會再次叮嚀或反復詢問。同時,固執守舊和留戀過去的「懷舊」心理,也常是造成這些老年人愛嘮叨的原因之一。
其次,這是由於老年人一般遠事記憶能力的衰退比較慢,使他們總愛拉扯過去發生的事情,喜歡講自己過去的經過,炫耀年輕時的本領,以及獲得過的榮譽等。
此外,有些老年人或是由於過於自信,總把成年子女當作娃娃看待,或是由於極力想維護自己的尊嚴,反復強調自己的主張,或是由於性格發生改變,喜歡責怪他人……這些,都是一個人精神老化的跡象,嘮叨只不過是它的表現形式而已。老年人愛嘮叨,有時會引起年輕人的反感;在社會生活中,因嘮叨而產生的矛盾也不在少數。然而,老年人通過培養自己的晚年性格和鍛煉意志,還是能適當減輕嘮叨的程度的。做小輩的應表示出極大的耐心和良好的態度,可以採取找適當的機會,用婉轉的語氣,讓老年人自己來認識克服嘮叨的必要;而切勿在老年人嘮叨時,以生硬的言語去強行阻止,以免傷了老年人的心和造成情緒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