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一、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
這里指的是狹義養老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問題。我國老年群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經濟供養來源劃分,大致可分為離休階層、退休階層、自養階層(指城鄉無國定經濟來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積蓄或子女供養的老人)、救助階層;從生活狀況角度劃分,大致可分為富裕階層、小康階層、溫飽階層、貧困階層。從居住環境角度劃分,可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階層。在老年群體里,絕大部分離退休人員屬於政府供養的體制內老年人。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總體上說體制內的離退休階層好於其他階層,城市階層好於農村階層。生活質量最高的是體制內離退休領導和極少數的退休知識分子、企業人員。
我國老年群體生活狀況主體上比較幸福,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境也比較大,其主要反映在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上。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實施了2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仍在養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國真正納入三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萬(2007年底),占老年人總數的46%,其餘5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三類養老社會保障范圍。他們未來的生活如何解決,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個難題。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已經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極度困難,顯得政府力不從心,無能為力。
我國不僅現有8000多萬老年人游離在三類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來幾十年裡這個數還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話)。我國參加城鄉四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農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74億(2007年底),只佔到應參保人口的1/3。養老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國養老保險發展速度和保險水準都有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動難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醫療問題日益突出。在城鎮,真正納入兩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老年人為4152萬(2006年底),占城鎮老年人口6800萬的66%,其餘3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醫療保障的范圍。參加城鎮三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退休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41億(2007年底),尚有1/3以上應當參保的城鎮人口尚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而且,根據現在參加醫療保險情況,無經濟來源導致沒有能力參加養老保險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相應的今後沒有醫療保障的老年人將會持續增加。
在農村,我國有7.3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上3000萬人參加了農民工醫療保險,農村約7.6億人口(2007年底)納入醫療保險。農村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問題非常突出,老年人的醫療問題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保障。因為高額的醫療費和低額的報銷比例以及醫療機構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拒之醫院的門外。所以對老年人來說,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事實上成為老年人只交錢不看病的負擔或「經濟剝奪」。
醫療保障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從目前我國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進展情況看,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卻不能享有社會醫療保險,看病和住院費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親屬負擔。我國這種社會醫療保障水平與老年人需求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導致老年人貧困現象加劇和健康受損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和尊嚴保護問題
在我國,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帶有普遍現象。對於物質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來說,精神貧困十分可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敬老文化尚不濃厚。從社會文明層面來說,沒有廣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問題仍然難以解決。與現實相對應的是,隨著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歧視、排斥甚至遺棄和傷害老年人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些案件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由此導致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家庭文明層面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這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貧困而致生命質量嚴重下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不僅如此,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社會倫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廣大老年人的尊嚴常常得不到保護,一些地方政府、社會乃至家庭對老年人漠不關心,老年人的優待不能兌現,常常成為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員,嚴重損傷了老年人的尊嚴。
尊嚴是人的基本權益。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生活質量是相對的。從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階層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階層的老年人幸福。事實上,哪個階層的老人都有苦惱、困難等不幸福的因素和問題,相應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保護他們是尊嚴。對經濟富裕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嚴保護。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到了高齡以後,都成為絕對的社會弱勢群體,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特別關愛。
四、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
隨著長壽時代的到來,老年人如何度過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問題。對絕大多數的健康老年人來說,他們很願意繼續發揮有意義的人生價值,他們不願意無聊地等死。面對越來越多的希望發揮人生價值的老年人,政府該如何引導,如何對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課題。其間,政府絕對不能視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給億萬老年人發揮人生價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會給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但是,老年人人生價值的發揮又確實與青壯年的就業發生矛盾,因為我國本來就有大數量的剩餘勞動力。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是一個重大老齡問題。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問題
我國為老社會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護理老年人問題十分突出。目前,我國為老社會服務短缺已經成為公共服務的嚴峻問題,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的阻滯性因素。在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主體上尚不能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居民共同的服務需求,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務更是十分稀少。據資料顯示,我國需要照料護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約在2000萬以上。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超過20%,現有的社區服務遠遠滿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國城鄉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還是一個空區,為老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十分艱巨。尤其在農村,除了少數比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外,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六、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億萬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壓力和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個是消極負面的。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有大缺位的情況下,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就是消極負面的。目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缺位比較大,因而產生的消極負面問題處於加大的趨勢。我國社會養老保障資金和老年醫療費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經濟。由於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勞動力負擔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方面大數量的老年人得不到養老保險的保障,另一方面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將會出現困難,這對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是雪上加霜。就養老保障需求這一項,就有可能拖跨我國的經濟。據測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城鎮養老基金缺口逐年擴大,到2034年「空賬」規模將達到6萬多億元。同時,老年人巨大醫療費的支出加劇了衛生資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對醫療保障需求的增長非常迅速。有統計表明,老年人消耗衛生資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醫療需求將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七、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問題
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也是包括積極正面的和消極負面的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從我國現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實踐狀況看,應該是消極負面的影響程度和趨勢大。
現代老年人都是建國前出生的,都經歷過艱苦的革命戰爭或艱辛的社會主義建設。相對其他群體而言,我國老年人政治思想狀況主體上素質高,可以說最忠於黨,最熱愛黨,最擁護黨,最聽黨的話,最能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由現代老年人的成長、工作和受教育的環境決定的。所以現代老年人主體仍然是我們黨的優秀群體。但同時也要看到,現代老年人雖然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科技的進步,但他們因漸漸年老體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貧困,以至於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錯誤,對黨和政府產生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對黨的思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有的甚至走向黨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僅自己對抗政府,參加邪教組織,有的還鼓動社會人員向政府發難。老年人相對一般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的言行對子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這些問題和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隨著我國轉型期矛盾和問題的繼續出現,對政府產生懷疑甚至抵觸的老年人將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老年人是一個相對沒有後顧之憂的特殊群體。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及時引導使老年人樹立積極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將會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阻力。
在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危險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時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將會給我國社會甚至政治帶來不穩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話)。如何把老年人潛在的危險壓力轉變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需認真研究的刻不容緩的課題。
八、社會老齡意識問題 社會老齡意識指的是社會全民對老年的立場和態度。社會老齡意識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老年人的敬老態度問題。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傳統文化的大國。在這個文明傳統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終是一個重要內容。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每個家庭大都重視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禮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導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對老人(主要是年長的爺爺奶奶)要處處尊敬,說話對老人有禮貌,吃飯老人優先,勞動照顧老人,盡可能不讓老人參加勞動,或挑選最輕的活讓老人做,等等,體現了百善孝為先文化觀念,使我國成為聞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國。建國以後,我國尊老敬老風尚依然濃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尊老敬老的風尚受到來自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市場經濟的求利性原則和激烈的競爭,使包括官員在內的各類群體尊老敬老意識淡薄,導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損害。二是中青年對自己養老的理念和准備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中青年迫於經濟競爭的生活壓力,沒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備自己的養老問題。如此下去,將會給未來老齡問題的解決增加難度,甚至會由此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關注的一個老齡問題。要防患於未然,積極培育增強中青年對自己的養老意識。三是老年人自己的養老意識問題。對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積極的心態,通過參加社會教育活動、志願者活動等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養老本領。這方面現有老年人做得比較好,但整體上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四是政府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問題。我國政府一直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嚴重不足,也即對人口老齡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較大。這一隱患的老齡問題長期下去,將會給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齡問題是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在充分把握我國老齡問題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的放矢地推進工作,實現老齡工作的突破和飛躍。根據我國老齡問題的現狀,老齡工作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實現全社會的老年幸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2. 年輕人比老年人承受更多的壓力嗎
目前,人口老齡化已成我國一個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那麼未來社會將會有什麼變化?
60歲以上老人會很普遍
如今在很多城市很多市政公園已聚集了大量老人在此活動,年輕人幾乎很少看到,老人都成為了一道風景;而現在流行廣場舞的興起跟老人數量越來越多也是有一定聯系的。曾經有網友按照如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簡單計算,未來5年左右出生率和死亡率將要持平,10年後人口感覺明顯下降,20年後人口將會減少億級別,不得不說未來人口問題將會成為我國重要是問題(現在國家二胎政策已放開,未來全面放開生育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未來老人可能將不再會成為一道風景,相信會成為跟我們如今上班族一樣成為常態。
未來社會的經濟結構會產生變化,60歲左右老人的社會參與度會越來越多
眾所周知青壯年對於經濟的貢獻要大於老年人;簡單來說年輕人創造的社會價值會遠遠高於老年人,但是為了如果解決經濟問題,未來60歲左右老人的社會參與度會越來越多(有媒體報導說:日本政府批准了退休年齡提高到70歲以後的計劃)。未來這些60歲左右的老人的工作不再會是簡單的清潔工、服務員、保安等而是會參與到更多社會工作中,比如:社會福利、管理等。
未來產業結構將進行變化,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將遭到淘汰。未來老年人增多無疑代表著年輕人數量減少,在自然規律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企業轉型將不得不加快進行。
年輕人將得到更多重視和更多壓力
隨著經濟結構進行變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會受到重視,或許以後一個年輕人需要創造如今2-3個人的價值,這不僅僅意味著收入水平的的提高,更意味著身上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然而壓力不僅僅體現在工作方面更多的會體現在家庭方面。
未來迫於事業壓力和生活壓力,更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在外面長期奔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於自己的家庭。就像如今的留守兒童一樣,未來不僅僅是農村還有城市都會出現家庭陪伴時間少等的問題。
近幾年來,全國各個地區都加入了「搶人大戰」(爭搶人才),拼政策、拼福利,吸引大批量優秀人才以及畢業生落戶,甚至有些地區嚴格的落戶政策已開始有所放鬆。總之,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危害肯定要大於其好處,只是希望經濟轉型加快完成,避免以後出現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3. 一種「新型壓力」正在找上退休老人,是什麼呢
人這一輩子,好像總是在忙碌著。在懵懂的青少年時期,為了父母的期望和個人的前程,不得不專心學業。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找到了工作,能夠賺錢養活自己,又該結婚生子,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為伴侶、為孩子操勞。等到退休,幻想著能輕輕鬆鬆度過晚年,可是在現如今,也沒那麼容易。一旦被這種“新型養老壓力”找上,根本沒有幸福可言。
退休老人如何應對這種壓力?
退休後,人在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情況下,每天還要親自照顧年邁的父母,其實肉體上的辛苦不是最痛苦的,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才讓人崩潰。人步入晚年,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後路,不要硬扛。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安排父母,想辦法拿出一點錢,為年邁的父母選擇設施、條件不錯的養老院或者醫院,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再不行,向社會求助,也是一個方法。
4. 隨著老年人數量和比例進一步增加,社會面臨的養老壓力與日俱增。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並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全球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目前來講,讓老年人老有所養且過上高質量的生活很不現實的
5. 如何幫助老人緩解心理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身體的變化,全面的進行調理,而且要注意自我護理事項,有效進行飲食,平時,要注意合理的進行保健,而且也要注意不同的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化,要注意緩解壓力,那麼老年人緩解心理壓力的十大方法有哪些?
發會兒呆
眾多研究顯示,冥想有諸多好處,如緩解壓力、降血壓、預防憂鬱症復發等等。亞特蘭大市埃默里大學的調查顯示,正確的冥想是把意念集中於呼吸,藉以調整意識的坐禪,它有助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症的治療。
偶爾發呆冥想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調節,有利於健康,尤其對大腦來說,是很好的休息。發呆能創造純凈的自我空間,安靜的冥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為組織器官輸送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緩解壓力。
開懷大笑
心理減壓方法開懷大笑也可緩解壓力。美國洛瑪連達大學研究發現,參試者看了喜劇片後,皮質醇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也都會減少,內啡肽的分泌則會增加。
笑還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增強人對疼痛的耐受性,緩解肉體疼痛對人造成的心理壓力。
相互擁抱
催產素別稱「擁抱激素」或「愛情激素」,由大腦下視丘神經元分泌。研究發現它能緩解不安感和心理壓力。一項動物實驗中,一隻草原田鼠與群體隔離單獨飼養後,其身上表現出不安、壓力、憂郁等症狀,經注射催產素後症狀便得到緩解。
有關專家介紹說,催產素雖然一般在性行為、分娩、哺乳時自然分泌,但如果有與朋友作輕度肌膚接觸的擁抱或者與愛犬嬉戲等行為,也能促使催產素分泌。
寫下喜歡的事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究發現,壓力大的人抽出幾分鍾寫寫自己喜歡的事,有助於緩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這種做法有利於提高心理的「正能量」,暫時遠離負面情緒,進而緩解心理壓力。
吃開心果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吃開心果有助於緩解壓力。研究稱,心理壓力較大的患者吃開心果可以降低壓力性血管收縮,改善心臟的神經控制狀況,進而緩解壓力。
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麗蓮·張博士表示,吃開心果的過程相對較慢。先剝開外殼,然後仔細咀嚼,這個過程有助於改善注意力,減輕壓力。另外,吃慢點還可以讓大腦更好地接受飽感信號,防止暴飲暴食和過量飲食,給胃部以足夠的消化時間,防止消化不良,減輕壓力。除了開心果之外,其他有益減壓的「慢節奏食物」還包括榛子、核桃等帶殼堅果。
6. 七十多歲的老人思想壓力大,老是杞人憂天該如何看
讓他放鬆,多帶他去旅遊踏青,多關系他,愛護她,老人晚年什麼都不會貪回圖,只答想兒女孝敬,每天寢食無憂,多陪陪老人,盡自己最大愛去關心他,問問他到底是什麼事情困擾了,是自己問題還是後事(抱歉),讓他別想太多,最重要的是子女要有孝敬的心,懂老人的思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後患,我的老人也是想的太多,包括遺產和子女的問題,有時候一不小心冒犯他了,他會計較很久,所以,體諒老年人,明白他們對我們那麼多年的照顧,才有我們的今天,是吧?
7. 70歲的人總是有心理壓力,如何有效緩解該壓力
世界醫學研究專家曾經對不同年齡的人群做過一項心理壓力調查,調查研究發現,70歲以上年齡人群的幸福感是最低的,也就是說這類人群的心理壓力是最大的。我覺得身體疾病、缺乏子女的陪伴、對死亡的恐懼等都是造成他們心理壓力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人體的心理疾病比身體疾病還要可怕,想要緩解這個年齡人群的心理壓力,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01.做好各項健康檢查。70歲的年齡是人體身體健康最差的年齡,在這個年齡階段,很多老年人群都患有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這些慢性心腦血管疾病。這些疾病不會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會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因為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在醫學上是無法根治的,只能通過葯物治療和飲食控制來預防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並發。如果患者沒有按時服葯或者沒有及時治療的話,就極有可能給生命帶來致命的威脅。所以很多70歲的老年人經常提心吊膽,害怕這些心腦血管疾病的並發,這樣的精神壓力是現在老年人最普遍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