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浙醫老年痴呆研究

浙醫老年痴呆研究

發布時間:2024-08-13 14:30:15

1. 生葯的研究進展

我國生葯學的研究進展
我國古代在本草學方面有著光輝的成就,到16世紀末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本草學的發展達到極盛時期。以後發展比較緩慢。本世紀初期,開始結合分類學的知識對《本草綱目》等書中的動植物進行學名考訂。我國生葯學的教學和研究到30年代由趙燏黃(1883~1960)開始。趙氏於1934年與徐伯鋆合編了《現代本草學——生葯學》上卷,1937年葉三多編寫了《生葯學》下冊。這兩本書是當時介紹近代生葯學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葯學課程的教材。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中醫中葯政策指引下,中醫中葯事業得到發展,葯學院系的生葯學課程得到加強,各省市先後設立了中醫學院中葯系和中醫葯研究機構,並在葯品檢驗所內成立中葯室,加強了教學、研究和質量檢驗工作。50餘年來,我國中醫葯科技工作者對中草葯開展了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資源調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間,我國的生葯學研究比較集中於中草葯資源和經驗鑒別的調查整理和研究,陸續編寫出版了《中葯鑒定參考資料》第一集(1958)、《中葯材手冊》(1959)、《中葯志》(1959~1961)、《葯材學》(1960)等書籍。其後於1970~1975年間掀起了群眾性的中草葯運動,各地醫葯衛生人員上山下鄉,調查採集中草葯,為農民防治疾病。在此過程中,編寫了數以百計的地方性中草葯手冊;並經整理研究,為農民防治疾病。在此過程中,編寫了數以百計的地方性中草葯手冊;並經整理研究,編寫出版了《全國中草葯匯編》及彩色圖譜(1975~1977)、《中葯大辭典》(1977)、《中草葯學》中、下、上冊(1976、1980、1986)、《中葯志》第二版Ⅰ~Ⅵ冊(1979、1982、1984、1988、1994、1998)。這一時期調查總結的對象由常用中葯擴大到民間葯,中草葯數量有很大增加,內容也較前豐富。此後又相繼出版了《新華本草綱要》(1988、1990、1991)、《中國本草圖錄》(1988、1990)、《中國民族葯志》、《中葯資源學》(1993)等。
1982年,國務院作出關於對全國中葯資源進行系統地調查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的決定,全國於1983~1987年間組織專業隊伍,開展了中葯資源普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94年編寫出版了《中國中葯資源叢書》,它包括《中國中葯資源》、《中國中葯資源志要》、《中國中葯區劃》、《中國常用中葯材》、《中國葯材地圖集》和《中國民間單驗方》,是一套系統的中葯資源專著,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通過資源普查和專題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葯物的種類、分布和民間應用情況,已知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動物1581種,礦物80種,植物來源的佔87%,葯用植物較集中、種類超過100種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薔薇科、豆科、傘形科、蘿藦科、茜草科、玄參科、菊科、百合科和蘭科。在調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繼發現了許多豐富的新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黨參,西藏的胡黃連、大黃,青海和西藏的東莨菪屬植物,雲南的砂仁、訶子、馬錢子、兒茶、蘆薈,廣西的安息香,廣東和廣西的降香、蘇木、土沉香、蘿芙木、羊角拗,東北地區的纈草、鼠李皮、野生麥角等,其中不少品種過去是依靠進口的。此外,對作為甾體激素類和避孕葯物合成原料的薯蕷屬植物,也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為制葯工業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隨著研究工作的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簡稱中國葯典)收載葯材的數量續有增加。中國葯典1953年版收載葯材78種,1963年版增至446種,1977年版收載中草葯(包括少數民族葯)、中草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單味葯制劑共882種,1985年版收載713種,1990年版收載784種,1995年版收載920種。1993年起相繼出版《中國葯典》英文版。
栽培與飼養
新中國成立後,科技人員對一些重要中葯材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葯用植物引種、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全國重要的植物園和葯用植物園,已引種葯用植物4000餘種;目前我國家種的大宗中葯材達150餘種。已運用雜交、誘變、多倍體、試管受精、原生質融合、花葯培養等生物學技術,獲得浙貝、元胡、地黃、吳茱萸、薄菏、枸杞、烏頭、薏苡仁、百合、豬苓、蟲草等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許多重要的進口葯材也引種載培成功,例如西洋參、白豆蔻、丁香、番紅花、胖大海、非洲蘿芙木等,不少已經達到了大面積生產的規模。
1993年我國第一座葯用植物種質資源庫也在浙江省中葯研究所建成。
一部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主編的有關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學著作:《中國葯用植物栽培學》,已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1991年)。
一些珍貴的動物性葯材,已研究了它們的飼養方法:例如麝、熊、蠍子、蛤蚧、中華鱉等。已成功地進行了飼鹿鋸茸、養麝取香、活熊引膽、河蚌育珠等工作。
一些近代的生物技術方法也開始使用,例如人參、西洋參、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組織培養技術。對一些菌類來源的中葯,如冬蟲夏草、靈芝及蜜環菌等,研究了它們發酵培養技術並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
近年來,開展中葯材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研究,生產綠色中葯材已在山楂、金銀花等中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中葯鑒定和質量研究
中葯品種繁多,產地廣闊。由於歷代本草記載、地區用葯名稱和使用習慣的不同,類同品、代用品和民間用葯的不斷出現,中葯材的同名異物、品種混亂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到葯材質量。所以對來源復雜的常用中葯材進行系統的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是保證和提高葯材質量,促進中葯標准化,發展中醫葯事業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對多來源葯材的比較研究,也可為開發利用新葯源提高科學依據。六·五期間(1980~1985年),國家醫葯管理局將中葯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列為局級課題,其中貝母、金銀花、大黃、石斛類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礎上,增加研究種類,擴展研究深度、廣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經論證將常用中葯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本課題分南、北兩個協作組,共研究常用中葯材123類(專題)。各類專題統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內容和技術方案為目標,運用多學科手段對多來源中葯材進行系統研究,即在查閱國內外文獻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葯源調查,採集原植物標本,作分類學鑒定;收集對口葯材和商品,作性狀、顯微和理化分析;並進行化學成分和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質評價。經過5年的研究,已經完成,大多數專題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該項研究規模之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對澄清混亂品種,提高鑒定技術水平,保證葯材質量,保證用葯安全有效,修訂、制定葯品標准,開發利用新葯源,均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該項成果已以《常用中葯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專著陸續出版發行。
在七·五攻關課題工作的基礎上,經論證將常用中葯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繼續列入八·五(1991~19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對另外100種類(專題)常用中葯材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已經完成,專著即將出版發行。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中葯材質量標準的規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終建立80種常用中葯材國際參照執行的標准。2000年1月又開始啟動後期70種。
提倡生產和使用到地葯材是歷代中醫葯學家用以控制葯材質量、保證臨床療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中葯材道地性的系統研究列為重點課題,選擇赤芍、金銀花等7種公認具有道地性的葯材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多指標、客觀化的手段,對同一物種道地及非道地產區的葯材,在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識別特徵以及葯效與質量關系進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樣性、葯用部位變異性、DNA多態性以及生態環境之間內在聯系的自然規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綜合研究道地葯材的道地性,為確定道地葯材基地化、集約化、標准化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該項目將於2002年完成。
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種植資源在優良中葯材生產中的調控機理研究列為重點課題。
在國家重點課題進行的同時,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論文發表,對多種中葯進行了資源調查、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等研究(詳見徐國鈞院士的系列綜述-我國近年來生葯學研究進展)
中草葯活性成分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4年,大約已對200種中草葯進行了較詳細的化學與葯理學方面的研究,並鑒定了600餘種葯理活性成分。
近年還從常用生葯和民間葯中分離到多個治療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腫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過敏、抗脂質過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進等活性成分。中葯活性成分的研究對於闡明中葯治病的物質基礎、中葯的標准化和質量控制以及新葯開發均有重大意義。
中葯炮製研究
中葯炮製的目的是去除或減少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葯物的療效。大約有70多種中葯的炮製技術已經研究,揭示了許多加工炮製的原理。例如,烏頭炮製減毒是由於雙酯型生物鹼水解為相應的單酯型生物鹼及胺醇。烏頭子根經過加工便是常用中葯附子,它的毒性已經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對心血管系統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發揮效能。又如許多含有生物鹼的中葯常常採用醋制的炮製法,是由於鹼與酸中和形成了生物鹼的鹽,其能增加水溶性並增加煎劑的療效。
目前已對500餘種中葯的傳統炮製方法進行了整理和總結,編寫出版了:《中葯炮製經驗集成》和《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專著。
近年來,採用化學、葯理學等方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中葯炮製的原理,對比中葯炮製前後葯效成分和葯理作用的改變,不但對改革炮製工藝、制定中葯炮製品的質量標准有意義,而且將通過此種研究,逐步建立起臨床炮製學、炮製工藝學、炮製化學、炮製葯理學等中葯炮製學的新型分支學科,促進中葯炮製學的發展與提高。
現代生物技術在生葯研究中的應用
DNA分子標記技術用於中葯質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邵鵬柱實驗室首次報告利用AP-PCR技術對人參及西洋參的鑒定,次年他們又報道利用RAPD技術對人參及偽品的鑒定。隨後中國香港、大陸、台灣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相繼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植物進化、分類、鑒定中的應用,研究的品種有:4種甘草(RAPD)、鐵線蓮屬7種植物(RAPD)、木藍屬8種植物(RAPD)、淫羊藿屬8種植物(RAPD及PCR-RFLP)、黃芪屬14種植物(PCR-RFLP)、人參屬12種植物(PCR-RFLP、測序)、橘屬9種植物(測序、探針)。二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在中葯材鑒別中的應用,研究的品種有:人參、西洋參及偽品(RAPD、測序、探針)、地膽草及混淆品(RAPD)、蛇類(RAPD)、海馬類(測序)、龜板、鱉甲(測序)、甘草(RAPD)、雞內金類(測序)、紫河車(測序)、鹿鞭及偽品(測序)、貝母類(測序、PCR-RFLP、探針)。三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研究種內變異中的應用,研究的品種有:冬蟲夏草(RAPD)、蒼術、白術(RAPD)、當歸(測序)等。
新葯開發
近年來,大約有200多種新葯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葯開發而來。其中有近半數是單個中葯或從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過半數是從中葯復方中開發出的新葯。
海洋葯物研究
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物種復雜多樣,約有50萬種動物,13000多種植物,約佔地球資源的80%,是有待開發的寶藏。例如從10種珊瑚中發現43種新化合物,10種海綿中發現39種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學成分結構新穎、復雜,常具有較強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類未來開發新葯的原料基地。
此外,對民族葯研究開發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歷史,對人類的醫葯事業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貢獻(詳見教科書第十一章)。
如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10餘年來,我國生葯科學的發展較快,成績是顯著的。但是,中葯的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領域廣泛,涉及學科多,難度大,周期長,需要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多層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協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在突出與發揚中醫葯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對中葯進行系統化研究,在不久的將來開發更多的中葯合法進入歐美國際市場,為人類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浙醫老年痴呆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帶金子的好處 瀏覽:611
社區工作者體檢合格後多少天到崗 瀏覽:296
乳腺癌早期體檢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430
冬天長壽花開過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914
重陽節班會題目 瀏覽:374
廣東退休財政發工資還是社保 瀏覽:274
乳糖不耐受體檢怎麼檢查 瀏覽:86
父母吵架孩子不問怎麼辦 瀏覽:302
遠古時期的歐美人靠什麼來養生 瀏覽:285
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小學主題班會ppt 瀏覽:335
河南什麼時候調2016年企業養老金 瀏覽:708
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 瀏覽:534
2017年廣州退休金政策 瀏覽:504
小班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有哪些 瀏覽:174
退休之後才交了十四年社保 瀏覽:433
老年人冬天怎麼搞鍛煉 瀏覽:635
養老院最低生活費是多少 瀏覽:289
老年痴呆查出血液里有癌細胞 瀏覽:97
外派養老是什麼意思 瀏覽:264
老人重陽節爬山吧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