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門宦的制度特徵
各蘇菲門宦教義上都信奉遜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學派的主張,並以蘇菲著作《米爾薩德》《麥克圖巴特》等經典為認主和必修的課本,此外還有以下共同特徵:
(1)崇敬教主,以教主為「老人家」,認為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認為教主是能夠創造和顯示各種「凱拉瑪特」(奇跡)的「吾里」(真主的朋友)。教眾對教主唯命是從,凡事必須聽教主的「口喚」。從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響。教主管轄許多教坊,並委派「熱依斯」(教務代理人)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務。
(2)為門宦創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員、門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門宦創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靜一、穆夫提的馬守貞、華寺的馬來遲、庫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後,教眾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類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為拱北。有的給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給掌教人的家族成員或其得意門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給與本門宦有關的阿拉伯或中亞傳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為門宦的宗教象徵,一般都在人去世後才修建。甘肅省玉門市的吾艾斯拱北,即是當地穆斯林為紀念七世紀來華傳教的宜教師吾艾斯修建的墓地,與門宦拱北無關。
(3)有嚴密而又系統的道統繼承製。為了門宦的繼承和發展,各門宦都建有自己的傳承世系,稱為「道統」。這種道統既上承某個蘇菲教團的創始人和其思想主張,又代代相沿相續,脈絡分明。其方式有子孫世襲、家族世襲和傳賢繼承3種形式。華寺、穆夫提、北庄等門宦都是子孫世襲。哲赫林耶在第三輩教主後,也演變為子孫世襲制。戛迪林耶則以傳賢方式繼承教主。大拱北、洪門、丁門、韭菜坪、靈明堂等門宦都堅持這一傳統。家族繼承則以保安族的高趙家門宦為典型,其創建人馬葉哈雅之後的3代教主,無論男女都在家族內相傳。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道統,都有神秘的口頭歷史傳說;有的還有正式的書面記載,如《哲罕耶道統史傳》等。
(4)重視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煉,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修煉道路和階段,一般分為3個品級: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課)、道乘(即各種蘇菲神秘主義的功修)和真乘(即通過明心盡性等修煉步驟,達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煉中,各門宦既根據各個蘇菲家的不同修煉方式與儀規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儒、釋、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現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張「道(乘)教(乘)並重」,戛迪林耶主張「道(乘)中有教(乘)」,庫布林耶主張「道(乘)教(乘)並舉」,哲赫林耶主張「先教(乘)而後道(乘)」。所有門宦都非常重視和醉心贊念「迪克爾」,不同的門宦有不同的贊念方式,且都頗具神秘色彩。
㈡ 四大門宦的哲赫忍耶
中國伊斯蘭教蘇非派門宦之一。 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響亮」、「 公開」,主張高聲念贊頌詞,由甘肅武都人馬明心於清乾隆年間游學葉門哲赫忍耶道堂 (伊本·栽尼道堂)回國後所創傳。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贊聖」、「 遵經從訓」。在修持上主張先 「教乘」後「道乘」。認為「教乘」是基礎,「道乘」只限於少數有條件或教派繼承人才能修持。門宦的領袖稱為「穆勒師德」(導師),或稱「謝赫」,譯稱「老人家」也被稱為教主,在信眾中具有至高權威,受到信眾普遍的尊崇,過世後為其建造拱北(陵墓),信眾常常前往拜謁(叫做「上拱北」)或舉行大規模爾曼力(善事)活動。 對伊斯蘭教「舍希德」(聖戰、殉教)思想信仰較為重視,富於斗爭精神,曾數次掀起反對民族和宗教壓迫的抗暴起義。在宗教修持和禮儀習俗上,主要特點是高聲念誦「迪克爾」(記主詞) 和公開舉行頌主贊聖的儀式,以「明揚正道」故名「哲赫忍耶」。主麻日只舉行聚禮拜,不再舉行晌禮拜,該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須和戴黑白色六角帽為特徵,婦女不戴蓋頭,不蒙面紗。至清末以來,逐漸分化為北山、南川、沙溝、板橋等門宦,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雲南、東北及貴州亦有少數信眾。
㈢ 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什麼派別的
伊斯蘭教是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於阿拉伯半島創立的神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為「順服」。伊斯蘭教在我國漢語里曾經有「回教」、「 清真教」、「天方教」等稱呼、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穆斯林」,音譯自阿拉伯語Muslim,原意為「馴服者」。即順服安拉旨意的人伊斯蘭教是科學的宗教,它 鼓勵人們通過真科學對宇宙、世界進行認識和思考,從而使信仰更加堅固。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 要努力學習知識,不盲從、不迷信。因為伊斯蘭是光明的、從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學的、充滿真理的,盲從和迷信不會認識它,只會損害它(請參閱伊斯蘭教的 信仰)。
伊斯蘭教主張和平,主張對人應有慈愛之心。真主說:「你當以善待人,象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搬弄是非者。」 (古蘭經28章77節,馬堅譯本)按教法規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應該向窮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蘭教法嚴格,對於一個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臟字兒就應該向主做懺悔,在背後談論別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飲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無故傷人、殺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真主、遵紀守法的人。
伊斯蘭教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遜尼派為主流派別,又被稱為正統派,分布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我國也是遜尼派;什葉派的大國為伊朗,還存在於其 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伊拉克等國。兩派的分別主要在於對於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 系後裔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前3任哈里發的合法性。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們都信仰同一部 《古蘭經》、遵聖訓、都是誠信真主獨一、承認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是真主派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並認同真主的全知、全能、無求、永活、無形 似、無方位、無如何、無朝向、無體等德行的。
㈣ 華寺門宦的華寺門宦傳教世襲表
馬來遲(華寺太爺)道號艾比力圖黑,華寺門宦創始人。生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古歷十一月十二日。中國西北首位朝覲者,在全國勸化非穆斯林歸信正教人數最多的先賢。公元1766年古歷九月初八日大化歸真,初九日葬於臨夏西郊新村。
第二代教主:馬國寶(三太爺)道號算亥班·哲則巴提。生於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公元1773年六月十八日歸真,葬於包頭。
第三代教主:馬光宗(北川太爺)道號福則里。生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公元1826年古歷五月初一歸真,葬於青海北川(煤窯),1954年遷葬於民和西溝侯家嶺。
第四代教主:舍木蘇松的格。生於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公元1842年古歷四月初五歸真,葬於西寧南城壕,後遷於南山寺。
第五代教主:奴茸吉尼,生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公元1861年歸真,葬於化隆下加科。
第六代救主:馬如彪,道號舍海吉·爾倆文吉尼。他重新連接了華寺太爺曾經在麥加研究學習的道堂「西里西來」(道統),並明傳了華寺太爺虎非耶支系沙孜林耶的學理。廢除了封建迷信,提倡確立了十大「乎昆」,捍衛了憑經立教的傳教宗旨。被清廷殘害,為主道捐軀,從而得了「舍海吉」高貴之品。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古歷臘月初三日歸真,葬於華寺拱北。
第七代教主:馬顯福,道號哈智·艾布白克勒。馬如彪長子,朝覲三次,期間在麥加虎非耶支系沙孜林耶道堂學習深造,(華寺太爺曾經在此道堂研習過蘇菲學理,他的道號「艾比力夫圖黑」被記錄於道堂史)深得師父篩黑艾哈麥吉阿拉比的喜愛,還被篩海熱外熱頂耶任命為「那以布」(代傳人)。在阿拉法特山上被世界各地來朝覲的篩黑們選擇為「伊瑪目」。則力罕智(教歷十二月)最後主麻,在克爾白前給世界各地的朝覲者(約40萬)領了主麻。曾在湟中上五庄寺、臨夏二社寺、北寺、老華寺等清真寺任教長,尤其在三甲集西大寺任教長達23年。1949年古歷正月二十九歸真,享年八十二歲。
第八代教主:馬顯維,道號阿勒夫丙倆黑·阿布東來退夫。乃馬如彪八子。1948年接受了其兄馬顯福的傳教權。在文革期間,遭受了種種磨難,被遷往尕新集居住數年,無法發揚教門,基本處於隱蔽傳教的狀態,撥亂反正後遷回老家。公元1976年古歷三月二十日歸真,享年八十二歲。
第九代教主:馬玉清,道號哈智·舍勒芬吉尼,系馬顯福三子,文革時期被下放到臨夏尹集居住,文革結束後遷回老家。在1968年教門受到嚴格限制時期被馬顯福任命為接班人,在州內各地秘密傳教。十年後,教門開放,趁此大好時機,在先輩們堅實的基礎上,以身作則,大力發揚「憑經立教」之宗旨,在各地播下了「妥勒格其」的種子。1994年帶四子馬敬章完成了朝覲。2005年古歷臘月初二下午歸真,享年八十五歲。
第十代教主:馬敬章,道號哈智·白哈文吉尼,乃馬玉清四子,生於1964年古歷二月,精通中、阿、波斯等語言,擅長蘇菲學,是當代品學兼優的學者。2003年古歷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其父馬玉清任命為新一代接班人。曾在積石山、臨夏、廣河等地開學,培育了大批的棟梁之才。
(馬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