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叔讓派出所送到救助站不到十個小時就被救助站的人弄丟了,請問救助站有責任嗎
你說是你叔,我的理解是你叔歲數大了不是正常人,是不是老年痴呆,要不然怎回么能說弄丟了,答如果是的話,你說讓救助站把人弄丟了還說他們有沒有責任,說實話這個不能把責任推給人家,這屬於你家就沒看住你叔,救助站收留了出於好心幫助,一個不正常的人即使有人看著,誰還沒有方便的時候,總不能綁在身上吧,是你叔丟了你家著急,可是你們也點通情達理吧,咱不能把責任都賴人家。你說是不是呢?
⑵ 老人走失一般社會什麼地方會收留
一般在救助站等政府救助部門。
⑶ 老人頻頻走失,養老制度究竟該如何反思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談的比較多,可能思維比較跳躍,歡迎各位道友補充。
個人認為,老人走失和養老制度沒有必然聯系。我們國家是想讓所有的人老有所依,可是這要慢慢來,先全國統籌社保,把自由職業者和廣大農民也納入社保體系。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我們還要滿足精神所需,這才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回到原題,老人走失多數還是因為老年痴呆,這個病無解,不僅形成原因至今未明,治療方法也就只有吃葯。很多專家建議老年人多活動腦子,比如做益智游戲,鍛煉記憶力,不過這種觀念還沒有普及。而且受制於老年人思想的局限性,很多人老了就打打麻將,生活簡單不需要思考,正是這種安逸的日子使神經功能退化。
過去我們的社會沒有出現這種問題,因為那時一個家庭很多人,日子過得清貧,很多老人七老八十還要自己燒飯、勞作。現在我們說很多人得了富貴病,不光指飲食,還有思想。年輕人不能擔負起老人的晚年生活,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罪魁禍首就是房價。
這個建築拿了很多獎項,不過最終還是沒有抵過暴風雨。但這只是開始,至少有目標和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更美好。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住的地方,連對門的鄰居都不認識,住在一個小區的同學面都沒碰見過。上班有壓力,回家也壓抑,有時候想社交聚會一下,人家還都沒空。
中國人把家看得這么重要,我們國家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怎樣提高家庭幸福指數。工資不漲,房價飛漲,物價不降,利息連降,這樣的大環境註定老年人只能靠自己,年輕人靠自己還夠嗆。
我們國家現在倡導的養老制度還是很合理的,思路沒錯,國家只能保證基本生活水平,想要晚年生活過得好還得補充商業保險。其實國外的養老制度也不外乎如此,有的國家是部分人養老,生活水平不錯,有的國家是全民養老,不過連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證。
所以我們對國家要求不要太高,畢竟中國人口多,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路比別人難走很多。我想到一句話:「董明珠走過的路草都不長」,放在這兒也挺合適。方向沒錯,就是實踐起來,問題比較多。
除此之外,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是不是該研發一種實時監測老人行動的工具。國外有個小男孩自己倒騰了一個,紐扣般大小,第一代是貼在腳上的,只要老人一走就有反應。一開始只是檢測老人半夜起來,後來更新成第二代,全身上下哪兒都可以貼,解決了一代容易掉的問題。年輕人只要手機下載一個APP,就能實時監測了,不過目前還在完善中。
這個構思很好啊,如果我們國家也研製出來,老人就不會走丟啦,GPS一定位,在哪很明確。這個還可以改裝一下用在孩子身上,最好是犯罪分子拆不下來那種,這樣找尋失蹤兒童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了。豈不是兩全其美?
⑷ 發現流落街頭神經不正常老人怎麼辦
如果我們發現流落街頭神經不正常,老人呢,第一可以報警,第二可以向有關部門這個反應。
⑸ 闄曡タ涓鐢峰瓙鎮璧忕櫨涓囧繪瘝錛屼綘鏄鍚﹁兘鐞嗚В浠栫殑涓懼姩錛
闄曡タ鏈変竴浣嶇敺瀛愭偓璧忕櫨涓囧繪壘姣嶄翰錛屽皬緙栬兘澶熺悊瑙d粬鐨勪婦鍔錛屾瘯絝熸瘝浜叉槸榪欎釜涓栫晫涓婂瑰瓙濂蟲渶濂界殑浜猴紝姣忎竴涓瀛╁瓙閮芥槸浠庢瘝浜茶韓涓婃帀涓嬫潵鐨勪竴鍧楄倝錛岃繖浣嶇敺瀛愮殑姣嶄翰鍥犱負鎮f湁闃垮皵鍏規搗榛樼梲璧板け涓騫村氾紝鍦ㄨ繖孌墊椂闂撮噷浠栦篃闈炲父鐥涜嫤錛屽苟涓斾竴鐩撮氳繃濯掍綋鍙戣繃瀵諱漢鍚浜嬶紝鏈寮濮嬬殑閰閲戞槸鍑犱竾鍏冿紝浣嗘槸鏁堟灉騫朵笉鏄鐗瑰埆紿佸嚭錛屼負浜嗗惛寮曞ぇ瀹剁殑鍏蟲敞錛屼簬鏄灝卞皢閰閲戞彁鍒頒簡100涓囥
涓夈佺粨鏉熻
榪欎綅鐢峰瓙鐨勫瓭蹇冩墦鍔ㄤ簡寰堝氫漢錛屼篃甯屾湜浠栬兘澶熸棭涓鐐規壘鍒拌嚜宸辯殑姣嶄翰錛屽悓鏃朵篃甯屾湜姣忎竴涓浜洪兘鑳藉熺湅涓鐪艱繖浣嶈佹瘝浜茬殑鐓х墖錛屽傛灉鍦ㄨ礬杈歸亣鍒扮被浼兼儏鍐電殑璇濓紝涔熻佸強鏃剁殑鍛婅瘔榪欎綅鍏堢敓銆
⑹ 救助站怎麼救助
根據民政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條,「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前款規定情形的不屬於救助對象。(楷體)
新《辦法》要求對求助者的身份進行甄別,這成為市救助站每天都要面對的最為首要也是最復雜的難題。
據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規定,要詢問求助者的姓名、年齡、戶口所在地、住所地、身份證、近親屬等一系列詳細資料,而後根據每個人所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
難題二:求助者口述難辨真假
據了解,自實施新《辦法》以後,來市救助站尋求幫助的求助者共有1191人,在市救助站的努力下,其中的1089人獲得了救助,但工作人員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大量信息均是來自於求助者本人的口述,很多情況難以得到核實。例如,有些求助人員刻意編造虛假姓名,有意隱匿真實情況;還有不少求助人員家庭住址多處於外省偏遠山區,導致救助人員無從查考,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甄別救助對象的難度。
市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前不久,一位自稱江西某地的打工者到站里求助,想要一張返鄉車票,救助站對其提供的情況進行核實。然而,電話打到當地派出所,派出所的回復是查無此人。此外當地派出所還聲稱,前一段時間,北京救助站也曾經查詢過該人情況。救助站立刻重新詢問打工者,打工者又報了安徽省的一個地名。救助站再次對此進行核實,當地派出所亦稱查無此人。
救助站工作人員認為事有蹊蹺,便對該打工者進行了說服教育,最後打工者說了實話。原來他是安徽省某地人,去北京打工後遲遲沒有找到工作,他便去北京市救助站求助,從那裡拿到了一張火車票。但他不慎將票丟失,於是就通過扒火車到了天津。到了天津,他想以同樣的方式再拿一張火車票。
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類情況他們經常會遇到,有時為了核實一個情況,工作人員要打十多個電話,但即便這樣也未必能夠徹底核實。
難題三:如何杜絕重復救助和騙助
由於核實求助對象的口述情況存在一定困難,因而容易出現一些重復救助或騙助的現象。據介紹,在前不久的一次街頭引導工作中(註:引導工作指救助站工作人員來到街頭,主動向流浪人員或乞討人員講解救助站的性質和情況,如有人願意接受救助,工作人員便將其送回救助站),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意外發現,在11名被引導的求助者中,竟有4張熟悉的面孔。
面對這一現象,楊建勛頗感無奈,但他也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救助站不是養懶漢的地方,我們要杜絕重復救助或騙助現象的發生,一方面要求救助站工作人員具備高度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需要在全國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平台,只要工作人員上網一查,就可以獲知全國各地的相關信息,既及時快捷,又不易出錯,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重復救助和騙助的問題。」楊建勛如是說。
難題四:痴呆老人難以安置
3月18日,記者在市救助站采訪時,恰好看到一名似乎有些老年痴呆的老者被送到救助站求助。面對這一情況,楊建勛有些無可奈何:「如何妥善安置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殘疾人這些特殊人群是救助站目前最為頭痛的難題。」
據介紹,不久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劉大娘與家人失散,後被民警送到救助站。為了幫助老人找到家,工作人員想盡了辦法,但老人一直無法說清自己的基本情況。正在救助站一籌莫展中,幸好老人的家人及時找到救助站,將劉大娘接走。
楊建勛表示,找到劉大娘的家人可以說十分僥幸。實際上,被送到市救助站的走失老人大多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們無法提供明確的個人資料,查找親屬十分困難。此外,還有一些居住在貧困地區的孤寡老人,他們一般沒有直系親屬,即使查到家庭地址也無人將其接走。市救助站能做的只能是給當地政府發函,請當地政府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如果發函也解決不了問題,市救助站就只能派人護送老人回家了。但市救助站畢竟人力、財力有限,這對市救助站來說是個不小的壓力。
難題五:救助特殊人群左右兩難
記者翻看了天津市救助站求助受理情況的登記冊,發現青壯年受助者大多隻需救助站提供一天的食宿或一張車票,便可安全離去,救助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對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救助相對要難得多。這些特殊人群往往查找容易送出難,「出口」十分不暢,如此長期下去,市救助站的壓力十分巨大。據粗略統計,天津市救助站西青分站目前滯留的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在50至60名左右。
此外,按照規定,救助站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然而據報道,某市救助管理站里的一些屬於特殊人群的受助者,有的受助時間已達兩個月以上。盡管按照有關規定,「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上級民政主管部門備案」,但所謂「特殊情況」對那些特殊人群來說就是一種「普遍情況」。長此以往,將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受助者長期滯留在救助站內。這種情況不僅將使救助站難以承受,同時也有悖於救助的「臨時性」規定。
難題六:如何救助「職業乞丐」
記者前去采訪的當天下午,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還要和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到流浪乞討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引導。
「可能不會有什麼收獲,」楊建勛表示,「目前街上有一些『職業乞丐』,對於他們我們雖有心救助,但卻鮮有人領情。」
據介紹,不久前,塘沽救助管理站流動救助車發現一名身穿學生服裝的女孩低頭跪在路邊,在她身前擺放著一張寫有悲慘身世的「求助信」和「休學證明」,信上說這位女孩16歲。
救助站工作人員隨後將其接回救助站,但面對眾人的問話,女孩始終緘默不語。經過耐心的說服工作,女孩終於開口道出實情。原來她今年已經22歲了,已婚並育有一個4歲的孩子,因與丈夫發生口角,遂離家在外閑逛。後來她花了30元錢,購買了一套「求助信」和「休學證明」,然後就到天津「賺錢」來了。女孩拒絕了救助站送她回家的幫助。
他們為何拒絕救助?
據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街頭乞丐應當是救助的重點人群,但那些「職業乞丐」往往都不願到救助站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職業乞丐」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有人甚至「收入不菲」,他們當然不願放棄這個財源而被救助回家。
其次,很多「職業乞丐」早已經習慣流浪乞討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們寧可街頭乞討,也不願進救助站。
第三,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為應急性的臨時救助,但這些臨時救助不能解決那些流浪乞討人員的根本問題。因為一些「職業乞丐」的家鄉比較貧困,這些乞討人員即使被助返鄉,也可能會為了謀生再次出來乞討。所以這些乞討人員認為,與其這樣折騰,還不如乾脆拒絕救助,一直在街頭乞討。
事實上,像天津救助管理站遇到的尷尬,其他城市的救助站也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有關專家指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僅有救助站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共
-- 紫霞游戲平台為您解答
⑺ 福利院、救助站、收容所三者的區別在於哪裡
福利院、救助站、收容所三者的區別:
一、福利院、救助站、收容所三者的定義不同:
1、福利院:福利院是國家、社會及團體為救助社會困難人士、疾病患者而創建的用於為他們提供衣食住宿或醫療條件的愛心福利院場所。他們為了社會的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
2、救助站:救助站是指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站。全國共有救助機構2031個,其中獨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有261個,全國救助機構床位近10萬張。
3、收容所:收容意為收納容留,收容所即收留生活無著或處境困難者的機構。
二、福利院、救助站、收容所三者的收費不同:
福利院:
自費寄養人員的收費標准如下:
一、護理費
1、三級護理100元/月;
2、二級護理135元/月;
3、一級護理175元/月;
4、特級護理面議。
二、床位費
1、院民樓(三人間)80元/月;
2、老年公寓(朝南二人間)210元/月;
3、老年公寓(朝西二人間)180元/月;
4、老年公寓(朝西或朝北二人間)150元/月。
救助站,收容所: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免費提供下列救助:
1、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3、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4、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5、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7)救助站老年痴呆擴展閱讀:
1、救助站對於難以界定是否符合條件的求助人員,應先予以救助,待確認符合條件後,繼續予以救助。對不符合條件的,終止救助程序。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對於自願終止救助的,要及時終止救助。
2、對於受助期滿且無正當理由拒絕離站的,要終止救助。受助人員在站內發生疾病時,救助站應及時予以醫治。對於危重病人,要護送到由同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醫治。救助對象在指定醫院醫治,採取先記帳、後結算的辦法,定期由當地財政部門負責結算。
3、受助人員返回常住戶口所在地、住所地或所在單位時沒有交通費的,由救助站發給乘車(船)憑證,鐵路、公路、水運等運輸單位驗證後要安排乘坐相應的公共交通工具,運送受助人員到達目的地,所需費用由發送地救助站定期結算,報當地財政部門核銷。
4、無行為能力不能自己返鄉的受助人員,由救助站負責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門接回。對於找不到家、無行為能力的痴呆傻等受助對象,由救助站送當地社會福利院供養,由財政部門按福利院救濟標准核撥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