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痴呆
我尊重你的建議!
老年痴呆的葯物療法
治療老年痴呆的單味中葯包括:
(1)補益葯:有人參、西洋參、黨參、鹿茸、刺五加、絞股藍、靈芝、紅景天、紫河車、酸棗仁、柏子仁、白芍、知母、何首烏、肉蓯蓉。
(2)活血化瘀葯:丹參、赤芍、葛根。
(3)化痰開竅葯:天麻、鉤藤等。
老年痴呆患者如何選用葯茶
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的單味中葯一般可用於製作葯茶。葯茶療法可作為老年痴呆的一種輔助療法,應用時應辨證施「茶」,因人、因病、因證、因地而選用不同的葯茶,最好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應用。凡年老體虛者、慢性病患者應用葯茶時,應長期少量地飲用,不宜一次大量飲用,否則有害無益。
中醫葯防治老年痴呆
1 腎虛髓少是發病的主要病機
祖國醫學雖沒有老年性痴呆的病名,但類似本病病症的記載卻不少。如《靈樞.口問篇》雲: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瘦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王清任認為年高無記性者,腦髓諸空等等。屬祖國醫學的呆病、文痴、鬱症、癲疾等范疇。並認為一系列症狀與年齡的衰老有關。人體腎氣隨增齡而漸衰。腎主精生髓,腎精不足,髓海必虛,腦海則失養;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夾痰上擾神明;或下元不足,心火獨旺,水火不濟,神明被擾;或腎衰火不生土,脾虛痰濁上蒙清竅;或腎氣不足,心失所養,血脈運行乏力,血瘀阻腦。致人精神智力和運動失調而發生衰退和痴呆,出現精神恍惚,健忘,眩暈,語言顛倒,失眠或嗜寐等一系列症狀。腦為元神之府,病位在腦,基本則在腎。腎虛髓少是主要的發病病機。
2 補腎生髓是治療的基本大法
老年痴呆症,病位在腦,病本在腎,常累及心、肝、脾多臟功能紊亂。臨床以本虛標實多見,無論臨床證情如何多變,腎虛髓少是其主要病機。補腎填髓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根據這一治法,筆者在臨床上治療該症常以:生地、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茯苓、仙靈脾、女貞子、山葯等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兼脾虛濕濁不降者,加黃芪、石菖蒲、法半夏等,兼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牛膝等;兼水火不交者,加川連、肉桂、夜交藤等;兼血瘀者,加桃紅、紅花、當歸、赤芍、川芎等。治療常能收到滿意效果。例治王某,男,66歲。1991年10月就診,述離休後幾年來,在家無所事事,情緒不暢,初起頭暈頭痛,不寐健忘。近年來出現性格改變,記憶力衰退,計算力下降及定向力模糊,經常出門不能識路返家。經行頭顱CT檢查,提示大腦萎縮,就診時患者由家屬陪同並代述病情。見患者消瘦,表情呆滯,行動遲緩,舌質偏紅邊有瘀點,脈沉細偏數。辨為腎虛精虧血瘀。治擬補腎生髓佐以活血。葯用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仙靈脾10g、女貞子10g、紫丹參10g、紅花10g、當歸15g、赤芍15g、澤瀉10g、茯神10g、川連5g,服葯20劑,症狀明顯改善,繼續加減服葯2月余,同時囑患者調節情志,參加一定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患者自覺症狀逐漸消退,記憶力和計算力增強,並逐漸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隨訪2年病情無反復。
3 積極的攝生是防病卻病的有效措施
老年痴呆症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病理變化過程,人的衰老,腎氣的衰退雖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但並不是每一個老人都會患痴呆。從臨床發病情況看,其發病除與自身身體素質如腎精虧旺有關外,與自身的性格、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等亦有密切的關系。中醫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對老年痴呆的治療。強調未病先防,治在早期。人在未老之時即開始注意攝養,使機體生理功能保持正常。進入老年期更應積極攝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延年防衰。防病於未然,其攝生主要是精神攝養,主張多用腦勤用腦,防止老年無事不用腦。應多看書讀報、下棋、養花、書法繪畫等,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大腦經常活動。並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以保持機體氣血流暢,生命充滿活力。同時應注意清淡飲食。積極的生活態度,合理的飲食,科學的養生方法是防止早衰的有力措施,也是配合葯物治療痴呆的有效措施。
老年痴呆症,雖屬難治性疾病,應用中醫葯治療,治療中抓住補腎填精的基本大法,辨證施治,配合精神攝養等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2. 老年痴呆的十大危險信號,千萬別大意
我導讀
老年痴呆是一種隱匿起病,以認知功能進行性惡化為特徵的神經變性疾病,伴日常生活能力受損和精神行為改變。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該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惟一可行的辦法是「防」字當頭。老年痴呆有哪些危險信號,如何預防老年痴呆,中醫葯如何防治老年痴呆?下面我為大傢具體介紹。
01
老年痴呆的十大危險信號
1. 記憶力衰退,尤其是近事遺忘;
2. 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
3. 語言表達出現障礙;
4. 搞不清時間、地點、日期,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
5. 判斷力受損;
6. 理解力下降;
7. 將物品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櫃里,襪子放在餐桌上;
8.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
9. 性格改變;
10. 興趣喪失。
02
如何預防老年痴呆
1.科學飲食
低鹽低脂低糖,葷素搭配,戒煙。多吃胡桃肉、大棗、蓮子、豬羊腦、蔬菜、豆製品、瘦肉和水果。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E、葉酸。喝適量葡萄酒。少食動物脂肪,限制動物內臟。少服安眠葯。
2.不用鋁制炊具
屍檢發現,痴呆病人腦內鋁的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
3.堅持用腦
閱讀、下棋、猜謎、填字 游戲 、拼圖 游戲 、吟詩等能減慢大腦老化。
4.防治便秘
研究表明長期便秘使智力大為下降,80%以上的老年痴呆病人與便秘呈「正相關」。
5.多聽音樂
日本專家發現,音樂對腦電波、腦血流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活躍腦功能。
6.勤鍛煉
如叩齒、散步、慢跑、手指運動等可直接刺激腦細胞,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痴呆。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教授,經過55年的臨床研究和理論工作研發出一套「手指操」。6個動作防痴呆。具體如下:
(1)將小指向內折彎,再向後撥,做屈伸運動10次。
(2)用拇指及食指抓住另一隻手的小指基部正中,揉捏10次。
(3)將小指按壓在桌面上,用手反復刺激之。
(4)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然後突然猛力拉開。
(5)刺激手心,每次捏掐20次。
(6)揉擦中指尖端,每次3分鍾。
早起、晚睡前各做完整的一次。
7.保持標準的體重,拒絕肥胖
研究發現,體重超標會使人的大腦「縮水」。
8.實施正確的心理治療和精心護理,釋放壓力
壓力越大,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就越容易受傷,從而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03
中醫如何防治老年痴呆
1.穴位按摩
中醫有不少可以促進腦血循環預防老年痴呆的穴位,主要有以下幾個:
風池 位於項部,枕骨之下,微低頭,耳後高骨後一橫指凹陷;
翳風 位於耳垂後凹陷處;
四白 位於下眼眶中點,直下約0.5cm凹陷處,此穴多氣多血,刺激該穴對顱內供血作用最好;
印堂 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
委中 位於腘窩橫紋中點;
百會 位於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
四神聰 位於頭頂部,百會前後左右各旁開1寸處;
合谷 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
內關 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 每日2次,每穴位2分鍾,力量由輕到重進行穴位按揉。
2
2.腳部按摩
腳部按摩也可防治痴呆。具體位置在大腳趾根部的小腦腦干反射區,從腳趾縫往外,順著推,每天洗腳後推100下,堅持數月。
好書推薦
本書通過簡單易懂的問答形式闡述了痴呆的中西醫防治知識,分為基礎篇、治療篇、調護篇三部分,介紹了痴呆的病因、發病機制、症狀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康復、調護和預防等內容。書中內容由臨床一線醫生編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用性強,可讀性好。本書是一本中西醫結合防治痴呆的的簡明實用的參考用書,可作為高年級醫學生、見習醫師、規培醫師、進修醫師的學習參考之用,同時,也特別適合廣大人民群眾閱讀,有助於人們掌握痴呆防治知識,做到早預防、早保健、早就診、早治療、早康復,使痴呆患者回歸 社會 ,頤養天年。
3. 老年痴呆的十大危險信號,別大意
老年痴呆是一種隱匿起病,以認知功能進行性惡化為特徵的神經變性疾病,伴日常生活能力受損和精神行為改變。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該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防」字當頭。
老年痴呆的十大危險信號
1 記憶力衰退,尤其是近事遺忘。
2 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
3 語言表達出現障礙。
4 搞不清時間、地點、日期,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
5 判斷力受損。
6 理解力下降。
7 將物品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如把水果放在衣櫃里,襪子放在餐桌上。
8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
9 性格改變。
10 興趣喪失。
如何預防老年痴呆
1. 科學飲食 低鹽低脂低糖,葷素搭配,戒煙。多吃胡桃肉、大棗、蓮子、豬羊腦、蔬菜、豆製品、瘦肉和水果。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E、葉酸。喝適量葡萄酒。少食動物脂肪,限制動物內臟。少服安眠葯。
2. 不用鋁制炊具
3. 堅持用腦 閱讀、下棋、猜謎、填字 游戲 、拼圖 游戲 、吟詩等能減慢大腦老化。
4. 防治便秘 研究表明長期便秘使智力大為下降,80%以上的老年痴呆病人與便秘呈「正相關」。
5. 多聽音樂 音樂對腦電波、腦血流等會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活躍腦功能。
6. 勤鍛煉 如叩齒、散步、慢跑、手指運動等可直接刺激腦細胞,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痴呆。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教授,經過55年的臨床研究和理論工作研發出一套「健腦手指操」。6個動作防痴呆。具體如下:
(1)將小指向內折彎,再向後撥,做屈伸運動10次。
(2)用拇指及食指抓住另一隻手的小指基部正中,揉捏10次。
(3)將小指按壓在桌面上,用手反復刺激之。
(4)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然後突然猛力拉開。
(5)刺激手心,每次捏掐20次。
(6)揉擦中指尖端,每次3分鍾。
早起、晚睡前各做完整的一次。
7. 保持標準的體重,拒絕肥胖 研究發現,體重超標會使人的大腦「縮水」。
8. 實施正確的心理治療和精心護理,釋放壓力 壓力越大,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就越容易受傷,從而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中醫如何防治老年痴呆
01 穴位按摩
中醫有不少可以促進腦血循環預防老年痴呆的穴位,主要有以下幾個:
風池 位於項部,枕骨之下,微低頭,耳後高骨後一橫指凹陷。
翳風 位於耳垂後凹陷處。
四白 位於下眼眶中點,直下約0.5cm凹陷處,此穴多氣多血,刺激該穴對顱內供血作用最好。
印堂 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
委中 位於腘窩橫紋中點。
百會 位於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
四神聰 位於頭頂部,百會前後左右各旁開1寸處。
合谷 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
內關 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 每日2次,每穴位2分鍾,力量由輕到重進行穴位按揉。
02 腳部按摩
腳部按摩也可防治痴呆。具體位置在大腳趾根部的小腦腦干反射區,從腳趾縫往外,順著推,每天洗腳後推100下,堅持數月。
本文作者為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徐輝
4. 【!!!】輕度老年痴呆症應該怎麼調理~
保持適度用腦。(沒聽說那些九旬中科院院士有患老年痴呆的)
5. 老年痴呆的表現,哪些禁忌要注意
老年痴呆症早期表現
1.短期記憶能力下降:如果你的親朋出現短期記憶能力下降,比如說過就忘的情況,就要引起警覺了。他們很有可能是早期的痴呆患者。事實上,這樣的人對遙遠的記憶,比如童年的事情,仍然會有清晰的記憶。
2.學習能力下降:這方面不能做人與人之間的橫向比較,要拿一個人的經歷做縱向比較。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位痴呆患者,他是一位數學領域的院士,老先生能背出圓周率後面三十幾位,腦力肯定勝過許多人。但是對於他自己以往的學霸能力,教授自己已經望塵莫及。
另外,他們通常對事物的興趣減退得厲害,變得冷漠,不近人情,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語言能力下降:老年痴呆病人會發生人格改變,他們慢慢開始不願意接觸別人。這導致他們的語言溝通功能會慢慢遇到障礙,常常詞不達意。時間長了,自己說著累,別人聽著煩,就更不能交流了,導致社會交往退縮,變得越來越不合群。這也導致他們會越來越與時代格格不入。
預防是首選上策
近百年來,世界各國學者對老年痴呆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進行了多方研究,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沒有徹底明白其發病原因,也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是首選。
勤用腦成年人腦的重量平均為1 500克,約占體重的2%;每分鍾耗氧量為45毫升,佔全身耗氧量的20%~25%;每分鍾供給大腦的血液量是90毫升,佔全身供血量的20%。腦細胞工作時需要的血流量比肌肉細胞多15~20倍。多用腦時,腦血流量增加,腦細胞和神經突觸活躍、發達,因此,腦子越用越聰明。有些老年人以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幹就是享清福。實際上,長期不用腦會導致腦細胞死亡,神經突觸退化,引發老年痴呆。
心態平衡人的腦智能及記憶力的減退,有50%~80%是由於情緒不良引起的。瑞典學者觀察了989名50~60歲的中老年人,9年後,在離婚或鰥夫中患老年痴呆者佔22%,而夫妻白頭偕老者只有14%患老年痴呆。美國婦女健康研究會跟蹤調查10萬名婦女達8年之久,在死亡者中,情緒樂觀者比悲觀者要少14%。美國學者研究了1 200名老年人,結果發現,情緒樂觀者及生活愉快者的死亡率比悲觀者少50%。美國耶魯大學對660名50歲以上的人進行了23年研究,發現樂觀開朗者比悲觀者平均多活7.6年。我國湖北學者調查了88名百歲老人,其中95.4%的老人情緒樂觀。長壽老人的心態大多是平和的,他們心胸開闊,寬容豁達,寵不欣狂,辱不沮喪。這種境界不僅是一個人難得的處世之道,有益於健康長壽,而且對預防老年痴呆也有積極作用。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老年人不僅要吃得好,還應講究營養膳食的合理、科學。膳食中營養素種類應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所供給的膳食營養要與機體的需求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糖類、蛋白質、脂肪攝入的比例為6~7:1:0.7~0.8;熱量佔百分比為60%~70%,10%~15%和20%~25%。動物脂肪與植物脂肪的理想比例應為1:2,這是預防老年痴呆發病的營養膳食需要。人體細胞中30%為脂肪,而在腦細胞中卻佔60%~65%,可見脂肪是腦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素。有一些老年人見到脂肪類食品就皺眉頭,拒絕食用,是不應當的。健腦類食品主要有魚類、肉類、豆類、牛奶、蛋類、蔬菜、水果、核桃、花生、瓜子、芝麻等。
適當運動瑞典卡羅林斯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做兩次以上運動的人患老年痴呆的危險性降低了60%。美國肯培基州大學學者的研究表明,長期運動的人發生老年痴呆比不經常運動者少10倍。運動可以改善心、腦的血流量,增強腦細胞神經突觸的功能,促使腦的職能和記憶能力越來越靈活,不容易患老年痴呆。
禁煙與戒酒吸煙對腦組織有百害而無一利。德國科學家發現,每天喝一小杯葡萄酒或啤酒後,體內的甲硫氨酸分解過程受到干擾,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損傷大腦細胞。世界衛生組織曾聲明,少量飲酒對腦組織有益的說法是錯誤的,沒有充足的科學根據。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當老年人出現記憶障礙,如丟三落四、說完就忘、出門迷路、不識親友、語言障礙、人格改變等時,親友應及時帶其去有信譽的專業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
6. 拿什麼對抗你,總要來的衰老和死亡
導語:辛西婭·肯揚是當今著名生物學家,以研究衰老的分子機制而著稱。衰老是人們早已注意到的一個自然現象。換句話說,人們想不注意到它都難。自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夠逃脫老死的命運,除非他在變老之前就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衰老的認識一直很有限。隨著科學方法的應用,人們開始一點一點揭開衰老神秘的面紗。
「不吃糖果,不吃甜點,不吃土豆,不吃米飯,不吃麵包,不吃義大利面(不吃的意思是不吃或少吃)。只吃不甜的水果。吃肉、雞和魚,吃鱷梨和各種蔬菜,吃堅果,吃乳酪和雞蛋。每天喝一杯紅酒。」
如果你覺得以上是一份有點另類的減肥食譜,那你就猜錯了。這是生物學家辛西婭·肯揚(Cynthia Kenyon)的長壽食譜,盡管它事實上也可以用來減肥。肯揚以研究衰老的分子機制而著稱。2011年的丹·大衛獎(Dan David Prize,包括三個獎項,分別針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段)把代表未來的部分授予了加州大學舊金山的肯揚和哈佛大學的蓋里·拉夫康(Gary Ruvkun),以表彰他們在衰老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這兩位科學家因此平分了100萬美元的獎金。?
衰老是人們早已注意到的一個自然現象。換句話說,人們想不注意到它都難。自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夠逃脫老死的命運,除非他在變老之前就死了。有些人認為,凡事有生就有滅,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同時又有些人在做著長生不老的美夢。但這樣的思辨只是翻來覆去地在原地打轉,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長久以來,人們對衰老的認識一直很有限。
後來,隨著科學方法的應用,人們開始一點一點揭開衰老神秘的面紗。早期衰老研究的進展主要體現在進化生物學領域,因為進化論是生物學的一座燈塔,它讓人們可以穿透迷霧,跳過具體技術上的限制直達目的。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是已知最早提出關於衰老的進化問題的科學家,但第一個真正著手研究衰老進化的是德國進化生物學家魏斯曼(August Weizmann)。魏斯曼曾經認為老年個體的死亡可以給年輕個體讓出更多的空間和資源,因此對整個物種的生存有利。然而,這一看似合理的假設恰恰違背了自然選擇原理。魏斯曼後來放棄了這一假說。衰老使生物體的生理機能全面下降,它本身顯然不可能是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優勢,而只可能是其它優勢的副產品。經過米德瓦(Peter B. Medawar,1960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威廉姆斯(George C. Williams)、漢密爾頓(William Donald Hamilton)等偉大的科學家們一系列的努力,關於衰老的經典進化生物學理論逐步建立並得到完善。
從進化的角度看,生物的生殖能力越強,壽命越長就能留下越多的後代。不過長壽和生殖都不是免費的午餐。生物體需要去平衡二者的關系,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地分配,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權衡」(trade off)。由此不難得出,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動物傾向於更早更快的繁殖,因為它們多數並不能活到老年,長壽對它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而生活在寬松環境中的動物則更傾向於長壽。進化生物學理論能夠成功地解釋許多衰老相關的問題,但它並不能告訴我們衰老的機制,也就是說,生物是怎樣衰老的。既然不清楚衰老的機制,人們也就無法採取措施去延緩衰老。研究者們通過「強制晚育」的人工選擇得到了壽命顯著變長的果蠅,但這並不是讓短壽的果蠅變得長壽了,而是把它們都淘汰掉了。關於衰老的機制,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假說,不過目前還沒有哪一種非常令人滿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生物學的許多門類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衰老也不例外。而這次,就輪到肯揚大放異彩了。
1954年辛西婭·肯揚出生於芝加哥,後來他們全家搬到了喬治亞州的雅典。辛西婭的父母都在喬治亞大學工作,父親是地理學教授,母親是物理系的管理人員。兒時的辛西婭曾經想當一個音樂家。後來她就讀於喬治亞大學的英文專業,那時的她又想成為一個作家。她曾經試圖通過讀小說來了解世界——這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辛西婭曾經一度陷入迷茫。一天,她的母親送給她一本沃森(James D. Watson,1962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基因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這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從此改變了辛西婭的人生軌跡。沃森的著作激起了她內心深處的靈光,分子生物學正是她需要的探尋事物真相的理想方法。辛西婭轉到了生物化學專業,並於197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辛西婭去了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研究大腸桿菌DNA損傷和修復過程中的基因表達。一走上科學這條康莊大道,辛西婭立即顯出了非凡的天賦。她在研究生階段就做出了重要的發現。期間,她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其中有一篇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由於肯揚日後的成就太大,她早期的貢獻已經少有人提及,反倒是另一件非學術的事件更引人矚目一些。那就是辛西婭·肯揚與線蟲的邂逅。
肯揚所在的實驗室與赫爾維茨(H. Robert Horvitz)的實驗室相鄰。那時的赫爾維茨還是一位年輕的科學家。肯揚在赫爾維茨實驗室里見到了神奇的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肯揚和線蟲一見鍾情,決定從研究細菌轉到研究線蟲。不過她並沒有簡單地搬到隔壁的赫爾維茨實驗室,而是直接到英國劍橋大學投到了赫爾維茨的老師、線蟲生物模型的祖師爺布倫納(Sydney Brenner)的門下,成了布倫納的一名博士後。2002年布倫納、赫爾維茨以及布倫納的另一位學生蘇爾斯頓(John E. Sulston)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肯揚在布倫納實驗室從事發育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她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年老的線蟲,因為線蟲繁殖很快,一條線蟲在變老之前就已經淹沒在它的後代的海洋中,找不到了。有一次肯揚培養一株生育率極低的線蟲,她把一個培養皿放在培養箱里忘了處理。幾個星期後,這些線蟲已經是風燭殘年了。由於這些幾乎不育的線蟲只生育了極少的後代,它們仍然能夠被分辨出來。當肯揚再看到它們時,這些蟲子確實已經非常老了,它們身體皺縮,行動遲緩,即使從沒見過線蟲的人也能看出它們是一些年老的蟲子。肯揚感到有些難過,並想到自己將來也會變老,然後她又想她可以研究這些,找到控制衰老的基因。
1986年,肯揚離開布倫納實驗室,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找到了教職,繼續發育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肯揚的事業開展得非常成功。開始的幾年中,她的實驗室研究線蟲早期發育中的模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連續在《細胞》(Cell)和《自然》等雜志上發表了數篇文章。然而,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成功並沒有削弱肯揚對衰老的興趣,她一直都想開展衰老方面的研究。
1930年代人們發現減少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嚙齒動物的壽命。這一現象的原因並不清楚,通常的解釋是食物缺乏讓動物把更多的資源用於身體的維護而非生殖。1970年代,科羅拉多大學克拉斯(Michael Klass)的研究顯示,節食能延長線蟲的壽命並降低它們的生殖力。之後,他又發現低溫也能延長線蟲的壽命。克拉斯著手篩選影響壽命的突變,並得到了一些長壽的品系,但他並不覺得這些突變很有意思,因為它們在長壽的同時又伴有攝食障礙。克拉斯認為這實際上是由於節食導致的長壽。此後,另一位科學家約翰遜(Tom Johnson)也得到了一些長壽突變。同時他也遇到了和克拉斯類似的問題——這些線蟲的生殖力比野生型低得多。根據當時人們普遍接受的進化生物學理論,生殖和壽命之間存在一個權衡,生殖力低的個體可能把資源省下來維持更長的壽命。因此這個突變可能是通過降低生殖力間接地延長了線蟲的壽命。
克拉斯和約翰遜囿於傳統的觀念都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肯揚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1960年代,黑弗里克(Leonard Hayflick)發現正常細胞的分裂次數存在一個上限,這就是著名的黑弗里克界限(Hayflick limit)。肯揚認為這一現象提示了生物體內部有一個「生命計時器」(life timer)。在發育生物學的研究中,肯揚實驗室和其他一些實驗室發現有些基因的功能在進化上距離很遠的物種的發育中出乎意料的保守。肯揚猜想既然衰老——如同發育——也是生物界廣泛存在的現象,那麼也會有一個比較通用的調控機制,這些機制是由一些基因調控的,因此通過改變這些基因的活性就能改變壽命的長短。
當時,人們大多認為衰老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就像鞋子被穿破了一樣。由於衰老對生物體的生存不利,進化不會賦予物種一套衰老的機制。然而,基於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研究細菌時的經驗,肯揚知道即使是不利的生理現象也可能是由基因控制的,比如紫外線引起的DNA突變就需要特定基因的參與。總之,肯揚堅信通過研究衰老能夠發現新的重要規律。
可是,不只科學家們不看好肯揚的構想,研究生們也不願意做衰老方面的研究。肯揚很容易找到願意做發育的學生,但一直沒有人願意做衰老。直到1992年終於有一個輪轉(rotation)的研究生答應做衰老方面的課題。實驗進行得很順利,但這個研究生還是不願意繼續。之後又由其他輪轉的研究生接著做。這些研究生後來都沒有選擇留在肯揚的實驗室。由於參與課題的全是短期輪轉的研究生,當了好幾年「老闆」的肯揚不得不親自操刀上陣,比學生做的實驗還多。結果發表時,肯揚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而通常的情形是學生或博士後是實驗的主要完成者,導師的名字放在最後。論文發表在1993年的《自然》雜志上。這篇只有短短三頁的論文開啟了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衰老的新時代,並且成了這一領域的經典。
這項研究中,肯揚等發現了daf-2基因的突變能夠使線蟲的壽命延長到兩倍以上。長壽原來如此簡單,簡單到只需改變一個基因!他們還發現在這一過程中daf-16是必需的,如果daf-2和daf-16同時突變則線蟲的壽命不能延長。這樣,一個調控壽命長短的信號途徑有了大致的輪廓,首次展示了衰老是可以被基因調控的。這些長壽線蟲的生育能力稍微有些下降,但肯揚認為線蟲壽命的延長背後有它的一套機制,而不只是生殖力下降的簡單回饋。他們用激光破壞了線蟲胚胎中生殖系統的前體細胞,讓這些線蟲長成完全不育的個體。然而這些線蟲的壽命跟野生型並無差別。這至少說明單純的降低生殖力並不能讓生物體把省下來的資源用於維持更長的壽命。而在以後的研究中,又有不同的實驗室獨立發現了具有正常生殖力的daf-2突變的長壽線蟲。
肯揚的實驗結果似乎和權衡理論發生了沖突,但實際上二者並沒有根本的矛盾。這些長壽線蟲雖然有和野生型相當的生殖力,但這只是在實驗室的培養環境里,它們在線蟲的野生環境中不一定有很強的競爭力。如果把它們放到野生環境中,它們很可能會被淘汰。而前述的通過強制晚育得到長壽果蠅的方法同樣也涉及環境的改變——讓早生快生變得沒有優勢。除了壽命長,肯揚的長壽線蟲和那些長壽果蠅還有不少相似的特徵,因此它們很可能具有類似的變異。只不過一個相當於傳統育種,一個相當於現代育種。近年來又有研究表明,通過合理調配膳食中氨基酸的比例,能讓節食的動物也擁有正常的生殖力。權衡只是特定物種在特定環境中受到的限制,如果環境改變了,權衡將不再有意義。有些人認為延長壽命必然導致生殖力下降,這是不合理的。肯揚一直不喜歡權衡的說法。與在學術論文中的謹慎態度不同,肯揚面對媒體更大膽一些。她曾經表示,所謂的權衡是胡說。
關於衰老機制的理論五花八門,但基本上可以歸為「被動理論」和「主動理論」兩類。被動理論認為衰老是由於錯誤和損傷的積累造成的,而主動理論則認為存在基因調控的衰老程序。肯揚顯然傾向於主動理論。比如被動理論認為節食降低了代謝率,減少了自由基的產生,進而減少了對機體的損傷,因此可以延緩衰老;肯揚則認為節食激活了某些抗衰老的信號途徑,如果採用其它方法激活這些途徑,則不必節食也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顯然,被動理論與進化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更諧調。其實主動理論和進化生物學也並非不能調和,只是其間的邏輯更精巧,不像前者那樣直觀。
也許肯揚的眼光太超前了,一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她這些發現的意義。當肯揚告訴拉夫康daf-2突變的線蟲很長壽時,拉夫康說:「衰老?你是說你們研究老蟲子嗎?」不過作為一個出色的科學家,拉夫康很快醒悟並且也開始研究衰老,後來他成了肯揚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拉夫康實驗室率先確定了daf-2的基因序列,並於1997年在《自然》上發表。讓人們感到震驚的是,daf-2編碼的蛋白是人類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受體的同源蛋白。胰島素是一種在進化中相當保守的激素,它在糖代謝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重要的生長因子,能夠和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體結合,激活一系列的細胞信號。可是,抑制胰島素/IGF-1的信號途徑居然可以延長壽命。人們不免會有些懷疑,至少覺得這個發現不太有應用價值,因為如果抑制了胰島素途徑,也許我們還沒等長壽就先得了糖尿病。
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在線蟲、果蠅和小鼠等不同實驗動物中,許多胰島素/IGF-1途徑中蛋白的突變都能改變動物的壽命。而且,在實驗室之外也有類似的證據,比如通常體型小的動物代謝快,壽命也相對較短,但小型狗的壽命卻比大型狗的壽命長,而小型狗之所以體型小,就是因為IGF-1基因的突變。甚至,在世界范圍不同人種中也發現一些長壽家系與daf-16同源蛋白的變異有關。
從1997年起,衰老的研究一下子變得熱門起來。不但胰島素/IGF-1途徑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其它與壽命相關的途徑也陸續被發現。通過不同突變的組合,線蟲的壽命一度被延長到野生型的6倍,後來又延長到了10倍。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壽命也被延長到了10倍以上。
不過,「高等」動物中的情形就沒有這么理想了,目前小鼠的壽命只能被延長10-20%。一方面,哺乳動物體系的實驗比線蟲體系的難度大,而且哺乳動物的壽命又比線蟲長得多——線蟲能活20天左右,小鼠卻能活2-3年——研究哺乳動物壽命的時間成本也就高得多。這些都制約了哺乳動物壽命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很難想像人類的壽命能像線蟲那樣被延長幾倍。當然,對人類這樣長壽的動物來說不用幾倍,20%就已經極為壯觀了。
肯揚對延長人類的壽命一直相當樂觀,她認為人和線蟲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非常相似,在線蟲中的發現將來很可能在人類中應用。這意味著人類的壽命將在很大程度上被延長,更重要的是年輕的時間變長了,衰老被全面推遲。你不用擔心因為長壽而受到老年痴呆或白內障等老年病的折磨,人們的退休時間也大大推遲,社會的負擔並不會加重。也就是說,人的壽命變長了,但人口老齡化反而減輕了。這似乎是天上掉餡餅的便宜事,不過太空遨遊、器官移植、互聯網等等也曾經都是些天上的餡餅,肯揚的夢想也未必不能實現。
有人不無諷刺地說,科學家們能讓實驗動物的壽命延長數倍,卻不能讓人延長哪怕幾年的壽命。這么說未免有些冤枉。醫學的發展已經而且仍然在不斷地延長人類的壽命,而現在衰老的基礎研究將來也一定會讓人們受益。肯揚並不只是「紙上談兵」,在科研之外,她還參與組建了一個名為Elixir的公司(Elixir是長生不老泉的意思),研發抗衰老葯物。肯揚表示,衰老不是一種病,FDA不會批准治療衰老的葯物,但是可以開發一些通過阻斷衰老途徑來治療糖尿病、肥胖等老年病的葯物。
在生活中肯揚也身體力行,希望自己能盡量保持年輕的狀態。不過目前可供選擇的方法並不多。對於健康人當然不能像對實驗動物那樣改變基因,葯物中已知雷帕黴素(rapamycin)能夠延長包括小鼠在內的多種動物的壽命,但雷帕黴素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在到處都是病原體的世界上服用免疫抑制劑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最好的方法還是從日常飲食上入手。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節食會像延長小鼠壽命那樣延長人的壽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的邁特森(Mark Mattson)就是一位堅持吃低熱量膳食的科學家。肯揚也曾經試過低熱量膳食,但她無法忍受持續的飢餓,最終她決定採用低糖膳食,這就是我們在篇頭看到的食譜。糖代謝在物質與能量代謝中占據中心位置,而且糖代謝的途徑在進化中非常保守。肯揚的研究顯示在線蟲膳食中添加葡萄糖會使其壽命縮短。攝入糖類會刺激機體分泌胰島素,而減少糖類的攝入則可以降低胰島素途徑的活性,可能起到抑制衰老的作用。也就是說「吃得甜,活得短;少吃糖,活得長」。另外,喝紅酒是因為其中白藜蘆醇(resveratrol)的含量是日常飲食中最高的。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白藜蘆醇能夠延長實驗動物的壽命。肯揚對自己的食譜十分滿意。她說血脂在200以下都是正常的,而她自己的只有30,她還保持者大學時的體重,她感覺到像小孩子一樣充滿活力。
肯揚沒有忘了告訴人們這個食譜的效果並沒有得到證明,她也不推薦別人採用。這其實只是科學家的名人軼事。肯揚看上去並沒有比同齡人更年輕,即使將來她真的活到了120歲,也不一定是這個食譜的功勞。相反,如果肯揚並不長壽也絲毫不能抹殺她的研究的意義。
二十多年來,肯揚實驗室發表了80餘篇研究論文和綜述,其中在《細胞》、《自然》和《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就有30餘篇。普通研究者靠好雜志裝門面,而大科學家則是好雜志的門面。肯揚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曾經獲得過多個獎項,包括前述的丹·大衛獎。肯揚還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研究者,其中最出色的是安德魯·迪林(Andrew Dillin)。迪林在索爾克研究所從事衰老研究,現已儼然是線蟲界最閃耀的一顆新星。
肯揚的研究仍在堅實地推進,不過近年來並沒有太令人震驚的發現。然而,去年衰老領域卻有一篇石破天驚的論文(又是發表在《自然》上)。哈佛大學德賓諾(Ronald A. DePinho)實驗室通過激活端粒酶的表達讓端粒缺陷的早老小鼠實現了返老還童。雖然只是早老的而不是正常衰老的小鼠,但至少說明已經衰老的機體仍然有潛力重新變得年輕,衰老——長久以來人們心目中的不歸路——竟然也可以逆轉!我們不知道接下來科學家們還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奇。也許肯揚手中的衰老研究領袖的接力棒不久就會交給其他的研究者,但肯揚的研究在科學史上仍將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伴侶、朋友們都已百歲有餘,但依然活力四射,盡享人生幸福時,希望你能記住一些科學家的名字,而這其中一定要有辛西婭·肯揚。
(作者:內含子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