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痴呆,多發性腔梗能手術治療嗎
腔隙性腦梗塞,包括腔隙性腦栓塞和腔隙性腦血栓,其中腔隙性腦栓塞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栓子阻塞了腦血管,使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造成血流中斷,引起腦組織缺血性軟化病變,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症狀,這種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病變范圍一般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為多見。臨床上患者多無明顯症狀,約有3/4的患者無病灶性神經損害症狀,或僅有輕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度頭痛頭昏、眩暈、反應遲鈍等症狀。該病的診斷主要為CT或MRI檢查。而多發性的腔隙性腦栓塞,可影響腦功能,導致智力進行性衰退,最後導致腦血管性痴呆。治療腦栓塞的臨床用葯改善腦栓塞後遺症症狀、降低高復發率的有效方法,應在科學飲食和主、被動恢復鍛煉的同時,通過可靠的葯物治療,對腦栓塞誘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礎病變進行有效治療,防止動脈硬化血栓再次形成;改善腦組織供血供氧量,為腦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內環境,恢復腦神經系統,使由其控制的運動、語言神經系統體徵得到改善。從根本上改善腦栓塞語言不利,肢體障礙等症狀,並且有效防止病症復發進展。(1)活血化瘀治療:是臨床應用廣泛的中醫療法,活血化瘀法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具有抗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夠增加腦血流量,有利於梗塞病灶周圍血腫水腫的吸收,改善臨床症狀。不適用於急性期治療,以治本為主。(2)芳香開竅治療:以開通見長,能夠疏通經絡、理氣活血,臨床治療腦栓塞導致的頭痛,肢體疼痛效果明顯。芳香開竅中葯(如麝香)能透過血腦屏障直達病灶,起效迅速,療效確切。(3)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雙重治療:該治療方法被公認是有效率最高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法,應用此法的中成葯物能夠對腦栓塞總體病因血液病變及血管病變同時起效,利用方中動物類、植物類和香類葯上百種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協同作用,達到增效減毒、抗耐葯性等多靶點治療效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效抗凝,降低血漿粘度和血漿脂質過氧化物,使血液中的脂質物質不易在動脈堆積形成血栓的作用;並且能加速血氧自由基的清除,對已生成的動脈壁上的脂質物質能夠有效清除,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為腦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內環境;同時能夠增加動脈血流量,提高腦組織的耐缺氧能力,保護血管壁內皮細胞,使其不易受損,預防血栓形成;恢復腦神經系統,使其控制的運動、語言等神經系統體徵得以改善,達到對腦栓塞誘因全面治療的目的2、西葯治療西葯治療腦栓塞靶點單一,並且多數西葯,包括阿司匹林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葯性,而絕大多數西葯的副作用明顯,對胃腸、肝腎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在腦栓塞急性發作期多以西葯治療為主,但不適合在恢復期和二級預防期長期服用。(1)抗血小板聚集類:優點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進而預防腦栓塞的作用。美國試驗結果顯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腦栓塞發生率下降24%,是目前腦梗死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葯之一;缺點是47%的阿司匹林服用者都會產生抗葯性,長期服用會產生腦、胃出血危險。代表產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鈣離子拮抗劑:優點是成分較純,療效比較好,起效比較快;缺點是急性期應用有引起「盜血」的可能,會導致症狀加重。長期應用對腦栓塞需要長期用葯防治復發的中老年患者有一定副作用。代表產品:尼莫地平3、中西葯結合治療葯物治療腦栓塞最好的方法,應該包括中葯跟西葯的合理並用。西葯起效快,葯效強勁,但副作用大,抗葯性大,這對於腦栓塞多為中老年患者來講,西葯對肝腎的損傷應從劑量上、服用時間上降低到一個合理程度;中葯起效慢,但大復方道地取材的雙效類現代中葯具有長效性強,耐葯性強,安全無毒的優點,非常適合中老年腦栓塞患者長期服用。對於腦栓塞恢復期患者來講,如以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雙效類中葯為主,輔以有治療針對性的一至兩種西葯,則能夠達到針對總體病因,增效減毒,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能夠安全、長效、有針對性的改善腦栓塞症狀的同時降低其高復發率
2. 腦梗和老年痴呆有何區別它們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各是什麼
老年痴呆最多見於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阿爾茨海默病是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該疾病呈慢性進展,初期為記憶力下降,最終患者腦功能全面衰退,因感染和全身衰竭而死亡。腦梗是因為腦血管病變導致腦血流中斷,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偏癱、偏身麻木、言語含糊不清或失語,嚴重者會出現意識不清。如果多次腦梗或發生大面積腦梗,可影響腦功能,引起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合並智力下降。
3. 什麼是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是腦部機能逐漸衰退,而出現患者日益健忘、智力退化、性格改變和行為怪異的綜合表現。
一、患病統計
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年紀越大,患病機會也越高。在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口當中,大約有百份之十會患上痴呆症,而且年齡越高,患上痴呆症的機會就越高,在八十五歲或以上的人,每四名便可能有一名病患。
二、成因老人痴呆症主要可分為二大類:原發性阿氏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此等腦機能退化性疾病的成因未明,患者腦機能衰退呈漸進式。
繼發性主要是由腦血管或其他腦部的病變所引起的腦機能衰退。多發梗塞痴呆症(multi-infarct dementia)最為常見,多數患者有高血壓,以致發生連串的腦血管梗塞,從而引起腦組織缺氧和壞死,患者腦機能的衰退是隨著腦血管梗塞的增多而加速。
其他其他引致痴呆症的成因包括甲狀腺分泌失調、維他命B12不足、腦積水、腦部腫瘤、葯物反應、葯物中毒及情緒抑鬱等。
三、病症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減退,失去對時間和方位的判斷、情緒變化無常、行為怪異等。
四、主要治療方式及效果
醫學界仍沒有發現特效的治療方法來阻止大腦機能的衰退,但最好能及早察覺病症,並請教醫生作出深入診斷及專業評估。某些新葯物可能會對阿氏痴呆症患者有減慢退化的療效。家人也可以學習照顧患者的技巧,以減少可能遇上的困難。
家人可以參加老年痴呆症家屬小組,彼此分享經驗,以減低因照顧患者而帶來的焦慮與壓力;同時,如懂得運用社會服務資源(如老人日間護理中心,老人暫託服務等),亦可減低照顧患者的困難 。
五、預防阿爾茲海默氏痴呆症並不能預防,但多發梗塞痴呆症的病源是由於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所以如果可以注意減低老年人患血管疾病的機會,多發梗塞症的病率亦會降低。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停止吸煙和均衡飲食,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均可減低患血管疾病的機會。
4. 老年痴呆症分為幾種類型
老年痴呆症的類型有:抄
1.混合型痴呆:這種老年痴呆分類症狀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類型的痴呆。
2.血管性痴呆:老年痴呆分類是指以痴呆為主要表現的腦血管病。一般在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基礎上,伴有反復腦血管意外發作,包括多發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類。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腦血栓形成,接著很快獲得好轉,可遺留某些神經系體征。
3.老年性痴呆:老年痴呆分類在病理和組織學改變方面為彌漫性大腦皮質萎縮,神經細胞顆粒空泡變性,腦內出現神經纖維纏結和老年斑。老年痴呆分類是以進行性痴呆為主的大腦變性疾病分類,是痴呆中常見的一種疾病。
5. 阿爾茲海默症和老年痴呆症有什麼區別
是同一病不同名稱,阿爾茨海默是譯名。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經方家治療老年痴呆症很簡單,讓病人一天三餐吃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錢 小麥一升(一碗) 大棗十枚 上三味,用水六碗,煮取三碗,分溫三服。
原方中,小麥一升,改成一碗。製作時,可以適當掌握小麥、水的用量。
中醫認為,小麥是心之谷,五穀雜糧中,唯小麥是入心臟的,能夠滋補心氣。甘草、紅棗能夠生津液,把津液補足。其它症狀再根據臨床決定用葯。甘麥大棗湯,還可以用來治療癲癇。
如果採用針灸,那麼可以選擇水溝、內關、風池、天柱、百合、四神聰、神門、三陰交、腎俞、太沖、豐隆。
建議咨詢中醫師、針灸師。
6. 多發性腦梗塞會發展成老年痴呆症嗎
腦梗塞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許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一) 腦梗塞的先兆症狀
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有的病人一覺醒來,發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東西掉飯粒,舉不動筷子,這就是發生了腦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肢體麻木感,說話不清,一過性眼前發黑,頭暈或眩暈,惡心,血壓波動(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暫腦缺血的症狀。這些先兆症狀一般很輕微,持續時間短暫,常常被人忽視。
(二) 腦梗塞的臨床表現: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積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現的表現如下:
(1)起病突然,常於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
(2)頭痛、眩暈、耳鳴、半身不遂,可以是單個肢體或一側肢體,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並出現吞咽困難,說話不清,惡心、嘔吐等多種情況,嚴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個病人可具有以上臨床表現中的幾種。
(3)腦CT檢查的意義:腦CT檢查顯示腦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初期腦出血的准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病早期腦出血與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當腦梗塞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灶小於8毫米,或病變在腦乾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復查,以免延誤治療。
(4)有一種稱為「腔隙性腦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因其他病而行腦CT檢查發現此病,有的已屬於陳舊性病灶。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多見,病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腦梗塞可以反復發作,有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有症狀的腦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穩定,多年不變。故對老年人「無症狀性腦卒中」應引起重視,在預防上持積極態度。
(三)腦梗塞的救護措施:
腦梗塞應盡早及時地治療,雖然不及腦出血凶險,但是病人大多年老體弱,諸多慢性病纏身,在治療上有許多謹慎用葯的情況,加之梗塞區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還會發生許多合並症,所以腦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較高的,而且殘廢率高於腦出血。
治療原則主要是改善腦循環,防治腦水腫,治療合並症。
1
7. 帕金森氏症與老年痴呆症有何異同
帕金森氏症又稱震顫麻痹,是中年以後發病,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徐緩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錐體外系變性)。是神經病。
老年痴呆症分4種:1、老年性痴呆;2、血管性痴呆,含多發梗塞性痴呆;3、混合性痴呆;4、全身性疾病引發的老年人痴呆。
[臨床表現]
帕金森氏症:本病多發生在50歲以後,約3/4患者起病於50~60歲之間,有家族史者起病年齡較輕,本病起病隱襲,緩慢進行性加重,以震顫、肌強直及運動徐緩為臨床主要表現。
一、震顫:震顫多自一側上肢手部開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掌指關節最為明顯,呈節律性搓丸樣動作,4~6次/s,乃由協調肌和拮抗肌有節律的交替收縮所引起。隨病情的進展,震顫漸波及同側下肢和對側上下肢,通常有肢重於下肢,下頜、口唇、舌和頭部的震顫多在病程後期出現。震顫大多數在靜止狀態時出現,隨意活動時減輕,情緒緊張時加劇,入睡後則消失。
二、肌強直:全身肌肉緊張度均增高。四肢因伸屈肌張力增高,致被動伸屈其關節時呈均勻一致的阻抗而稱為鉛管樣強直,如伴有震顫則其阻抗有斷續的停頓感,稱齒輪樣強直。面肌張力增高顯得表情呆板呈面具狀臉。眼肌強直可有眼還需轉動緩慢,注視運動時可出現粘滯現象。吞咽肌及構音肌的強直則致吞咽不利、流涎以及語音低沉單調。患者站立進呈低頭屈背、上臂內收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手指內收、拇指對掌、指間關節伸直,髖及膝關節略為彎曲的特有姿勢。
三、運動徐慢:表現為隨意運動始動困難、動作緩慢和活動減少。患者翻身、起立、行走、轉彎都顯得笨拙緩慢,穿衣、梳頭、刷牙等動作難以完成,寫字時筆跡顫動或越寫越小,稱書寫過小征。走路緩慢,步伐碎小,腳幾乎不能離地,行走失去重心,往往越走越快呈前沖狀,不能即時停步,稱慌張步態。行走時因姿勢反射障礙,缺乏上肢應有的協同運動。
四、其它症狀:
(一)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患者汗液、唾液及皮脂分泌過多,常有頑固性便泌。
(二)精神症狀和智能障礙:以情緒不穩、抑鬱多見,約15~30%患者有智能缺陷,以記憶力尤以近記憶力減退為明顯,嚴重時可表現為痴呆。
老年痴呆症(以老年性痴呆為例):本病女性多於男性(約1.5-2:1)。多緩起病,難以確定病期,待痴呆明顯而就診時,常已在發病後1至2年半以上。楊德森資料指出,病期5年以內者佔70.6%;5年以上者佔29.4%。
一、智力衰退最初,常為衰老加速惡化,短期內出現思維遲緩、粘滯與僵化,自我中心更甚,情緒不易控制,注意力不集中,迂贅,做事馬虎。不出數載,便出現惡性型遺忘,由偶爾遺忘發展成經常遺忘,由遺忘近事而進展到遠事,由遺忘事件的細節而涉及到事件本身。即刻回憶嚴重受損,幾小時甚至數分鍾前發生的事都無法回憶,以致時間記憶幅度縮短。最終可嚴重到連其姓名、生日及家庭人口都完全遺忘,好象生活在童年時代一樣,並常伴計算力減退。
在記憶缺損的同時,又可出現定向障礙。如出門後不認識回家路線;赴廁完畢,就找不到所睡的病床等。
聯想困難,理解力減退,判斷力差。起初表現為工作毫無計劃性與創造性,繼則連原來熟悉的工作都無法完成。例如,名廚師竟掌握不了火侯與佐料的配用,烹調的菜餚非生即焦,非淡即咸,無法進口。嚴重時,連他人言談都無法理解,令其脫衣則張口,令其伸手則久站不動。
二、行為改變行為先見幼稚苯拙,常進行無效勞動,其後可有無目的性勞動。例如翻箱倒櫃,亂放東西,忙忙碌碌,不知所為;愛藏廢物,視作珍寶,怕被盜竊;不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衣臟不洗,晨起不漱,有時出現悖理與妨礙公共秩序的行為,影響治安。也有動作日漸少,端坐一隅,呆若木雞。晚期均行動不能,卧床不起,兩便失禁,生活全無處理能力,形擬植物狀態。據統計,60%一般在入院後6個月內死亡,80%在入院後18個月內死亡,死亡原因主要為繼發性感染。
三、情感障礙起初,情感可較幼稚,或呈童樣欣快,情緒易激惹。嗣後表情呆板,情感遲鈍。
四、局灶症狀在本病病程中,偶可出現局灶症狀。如損害新皮質區最早並最多出現的命名性失語,也可有其他形式失語,以及各種失用、失認、失算症,最終認識能力可全部喪失。
五、外貌改變老年性痴呆患者外貌衰老,常顯得老態龍鍾,滿頭白發,齒落嘴癟,角膜有老年環。瞳孔對光反應偶見遲鈍。感覺器官功能減退,生理反射遲鈍,軀體彎曲,行走不穩,步態蹣跚,體重減輕,肌肉廢用性萎縮,不自主搖頭,口齒含糊,口涎外溢,手指震顫及書寫困難等。
六、實驗室檢查多無明顯改變。腦電圖可見非特異性的彌漫性慢波,α波節律變慢、波幅變低;嚴重者,雙側可同步發放0.5c/s的尖波。腦血流圖示,大腦皮質的局部腦血流量減少,腦氧代謝率下降。CT掃描或MRI常顯示不同程度的腦室擴大和皮質萎縮、腦溝變寬。
多數學者根據臨床症狀將本病分為四型:①單純型:最常見,以上述痴呆症狀為主。②抑鬱症:常表現為對自己身體過分關心,而情緒低落。③躁狂——誇大型或稱早發型:言語初為冗長,誇誇其談,情緒興奮,常伴虛構與誇大,但晚期可轉為內容貧乏與重復,最終只能講些單調而令人費解的單字。④幻覺妄想型:半數以上的本病患者具有各種妄想,最多見者為繼發於記憶缺損的損失妄想,其次為嫉妒、疑病、影響、被害、誇大及訴訟等妄想,大多數妄想不固定,內容貧乏,片斷,但尚接近現實。
[病因及病理]
帕金森氏症:
通常所稱的帕金森氏症是指原發性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變性病,至今病因尚不明,有認為與年齡老化,環境因素或家族遺傳因素有關。繼發性者又稱震顫麻痹綜合征或帕金森氏綜合征,可因腦血管病(如腔隙梗塞)、葯源性(如服用酚塞嗪類或丁醯苯類抗精神病葯等)、中毒(一氧化碳、錳、汞等)、腦炎、腦外傷、腦腫瘤和基底節鈣化等引起,還有少數震顫麻痹症狀則為某些神經系統變性病的部分表現,如可見於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等。
原發性震顫麻痹的病理改變主要在黑質和蘭斑,該處神經細胞嚴重缺失和變性,色素明顯減少,胞漿內可見嗜酸性同心圓形玻璃樣的包涵體,神經膠質細胞呈反應性增生。腦干網狀結構,迷走神經背運動核等也可有類似變化,蒼白球、殼核、大腦皮層等處神經細胞亦顯減少,並可有老年性斑及Alzheimer神經纏結。
目前認為黑質神經細胞變性導致的多巴胺缺乏,是引起本病的病理化學改變的關鍵。多巴胺在黑質合成後,沿黑質紋狀神經通路運送至新紋狀體,對新紋狀體具有抑制功能,因多巴胺的缺乏可致新紋狀體運動功能釋放,與此同時,對新紋狀體具有興奮功能的乙醯膽鹼處於相對的優勢。另外,多種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五羥色胺、P物質,γ-氨基丁酸等的變化與失調對本病的症狀也可產生復雜的影響。
老年痴呆症:
病因不明,近年國外大量研究的重點集中在:遺傳學、免疫學、病毒感染、神經遞質和神經內分泌等方面,表明許多因素與該病發病機制和病因有關。
患者大腦的重要改變表現為腦普遍萎縮,以與高有序認識能力相關區域如海馬及相應皮質部位尤為明顯,腦室擴大,腦溝變寬。中樞神經區域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戲劇性的明顯減少或消失。神經節細胞廣泛變性,出現收縮、空泡形成與脂質沉著,並伴有典型特徵性的,以額葉為主的彌散性老年斑多在50-60歲發病無明顯誘因,神經原纖維纏結(NFT)。
彌散性老年斑特點:①內有澱粉樣纖維,對澱粉反應呈陽性;②免疫組化檢查證實SP內有IgG存在平時IgG與抗血清起反應。
8. 什麼是老年痴呆啊
老年痴呆症是腦部機能逐漸衰退,而出現患者日益健忘、智力退化、性格改變和行為怪異的綜合表現。
一、患病統計
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年紀越大,患病機會也越高。在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口當中,大約有百份之十會患上痴呆症,而且年齡越高,患上痴呆症的機會就越高,在八十五歲或以上的人,每四名便可能有一名病患。
二、病症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減退,失去對時間和方位的判斷、情緒變化無常、行為怪異等。
三、成因老人痴呆症主要可分為二大類:原發性阿氏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此等腦機能退化性疾病的成因未明,患者腦機能衰退呈漸進式。
繼發性主要是由腦血管或其他腦部的病變所引起的腦機能衰退。多發梗塞痴呆症(multi-infarct dementia)最為常見,多數患者有高血壓,以致發生連串的腦血管梗塞,從而引起腦組織缺氧和壞死,患者腦機能的衰退是隨著腦血管梗塞的增多而加速。
其他其他引致痴呆症的成因包括甲狀腺分泌失調、維他命B12不足、腦積水、腦部腫瘤、葯物反應、葯物中毒及情緒抑鬱等。
四、主要治療方式及效果
醫學界仍沒有發現特效的治療方法來阻止大腦機能的衰退,但最好能及早察覺病症,並請教醫生作出深入診斷及專業評估。預防阿爾茲海默氏痴呆症並不能預防,但多發梗塞痴呆症的病源是由於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所以如果可以注意減低老年人患血管疾病的機會,多發梗塞症的病率亦會降低。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停止吸煙和均衡飲食,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均可減低患血管疾病的機會。目前100微克中的硒元素可以提高免疫力,恢復身體機能,還能抗衰老,並不是葯,是純天然無污染的植物活性硒,某些新葯物可能會對阿氏痴呆症患者有減慢退化的療效,但是是葯三分毒,謹慎食用。家人也可以學習照顧患者的技巧,以減少可能遇上的困難。家人可以參加老年痴呆症家屬小組,彼此分享經驗,以減低因照顧患者而帶來的焦慮與壓力;同時,如懂得運用社會服務資源(如老人日間護理中心,老人暫托服務等),亦可減低照顧患者的困難 。
9. 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發性硬化症哪個更嚴重
都屬於神經系統類疾病,阿爾茨海默病也稱老年痴呆,一般發生於老年人。多發性硬化多發於20-40歲之間的,女性多於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