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小孩子長期跟老人家玩

小孩子長期跟老人家玩

發布時間:2021-12-27 19:22:48

❶ 孩子經常和老人睡,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經常和老人睡,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么做危害重重,還是趕快停止吧。


1.妨礙心智成長


老人年歲大了,身體機能不如以前,呼吸功能會有所衰退,晚上睡覺時候他們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氣並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維持身體運轉。於是乎,和老人一起睡的孩子會吸入更多的二氧化碳以及更少的氧氣,這不利於大腦的發育。

2.
影響睡眠質量


一般,老人比較溺愛孩子,擔心的事多。睡覺時如果老人一發現孩子有動靜就會趕緊查看,比如蓋被子、摸摸手腳、抱起來哄睡等。這么做很可能幹擾孩子的深度睡覺,影響睡眠質量。

3.易使孩子常生病


老人的免疫力和年輕時相比有所下降,帶孩子睡覺休息不好容易生病,而且非常容易傳染給寶寶。再說,人的精力有限,老人晚上睡不好精神跟不上,帶孩子時容易發生意外。

4.不利於親子關系


白天太忙,晚上太累,照顧孩子的事全是老人在忙,你還指望孩子和你親近嗎?若你真那麼做,母子/女親密依賴根本沒辦法建立起來,孩子也很難管教。

❷ 孩子經常放在家給老人帶,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嗎

何止是幾歲的孩子留在家裡自己到外地打工心裡有點凄涼?我也有過短暫的打工經歷,那時孩子都快小學畢業了。孩子的影子時刻都時刻在眼前浮現。


此情此景,能不讓我感動?能不改變我的主意嗎?三個月後,我還是返回了家。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幾歲的孩子,也許還不甚明白什麼。作為身處異地的父母,一定是在無盡地想念孩子中度過分分秒秒。他們也疼孩子,愛孩子,可是生活還得繼續,家庭的經濟狀況還需他們來改變。孩子、老人都成了「留守」,也是他們很不情願的事。實在是沒辦法,他們只能以一顆凄涼的心堅強對待打工的每一天。

❸ 那些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都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那些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都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年輕夫婦在城市生活中,許多正在共同努力,考慮到復雜的生活費和昂貴的兒童保育費用,很多家庭選擇讓父母看他們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有很多成本,因為血液關系,老人會與孩子合作,而年輕的父母可以和平地工作。在老年人的照顧下,年輕的父母會慢慢習慣這樣的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人只是從孩子到老人委託一切,孩子吃喝了,都是由老人承擔的老人。我相信每個人都也聯系了許多老年人的孩子。他們開玩笑「」這些年輕人,只有不帶腰帶,白天去上班,晚上睡覺。 「這種年輕人,不僅忘了父母。責任,也忽略了科學育兒的重要性。

疏遠親子關系。孩子在白天和老人一起生活,與老人,年輕的父母一起睡覺,他們不會帶孩子,雖然感覺很容易,但時間,自然會影響親子關系,當然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員工都會覺得他們的孩子們在父母身上,他們也培養了他們的孩子在家裡,有些人一直去學校回到自己。我們在你身邊有很多人,他們慢慢地與父母疏遠,所以很多人都要去上班,還記得他們的祖先,顯然沒有與父母一起出現。

❹ 孩子經常和老人睡,這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嗎

孩子如果經常跟老人睡的話,也是很有可能會養成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有一些老人在睡覺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打鼾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也是很有可能會傳染給孩子,並且有一些老年人夜晚睡覺可能是比較熟的鎖,孩子出現了沒有蓋被子的情況。老年人也是沒有辦法及時的發現,除此之外,有很多的老年人睡得比較晚,那麼也是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一個這樣的習慣。

三、總結。

小編要告訴大家,讓孩子過度的依賴長輩,這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如果說我們真的愛孩子的話,應該要適當的去放手,讓孩子過上獨立的生活,這樣的話,孩子也會養成很多的好習慣,所以小編也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更加的重視一下這個情況,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也是可以讓孩子的生活的更加的快樂,而且以後離開了家長也是能夠做很多的事情。

❺ 長期與老人小孩生活會成什麼性格

沒有固定的答案,我自己比較喜歡跟老人聊天,老人都是從年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經歷的事情,看過的是非都會比較多,所以相對而言會比較淡定從容,而且睿智,這一點是值得年輕人學習的,小孩子呢,相對比較天真純潔,在小孩子的眼裡,沒有功利,只有好壞對錯,跟小孩子在一起可以讓自己很放鬆。個人覺得這兩點都是不錯的

❻ 孩子跟著老人生活好嗎

現在越來越多姥姥,老爺,投入到看管孫輩的行列中。無論是在社區的大院中,還是在幼兒園的大門前,都可以看見有許多老人在看管或接送著他們的孫輩們。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也有一半的幼兒有老人接送。通過和老人交談以及對幼兒的了解、觀察和分析,發現老人帶孩子既有優點,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我認為,老人幫助兒女帶孩子有三大優點:第 一,老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育兒經驗,對孫子輩尤其疼愛,關懷備至。老人退休後時間也比較充裕,照顧孩子更有耐心,更愛撫,責任心更強,會給孩子更多的愛。第 二,現在年輕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問題是他們的一塊心病,有了老人的幫助,可以減輕年輕父母的後顧之憂,使他們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 三,對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兒孫圍繞在老人身邊,對老人來說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樂。同時可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老有所為,給發揮余熱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游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 老人帶孩子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優點,但由於老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老人帶孩子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一、過分疼愛導致溺愛。 老人往往格外疼愛孩子,並且容易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再就是老人心理上會有些顧忌——若出差錯,怕兒女怪罪。於是老人處處依著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慾望常會無原則的滿足。時間一長,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聽自己的,稍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老人又怕孩子哭壞身體,又是百般哄勸。這樣,孩子會發現通過哭鬧、發脾氣會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孩子就會通過發脾氣和苦鬧來要挾家長,來滿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像一隻小綿羊,從不和孩子交往,什麼事情也不會做,睡覺是找不找床,起床不會穿衣服、系鞋帶……,針對他在園的表現,我們進行家訪,原來琪琪在家,奶奶習慣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時,幫他穿衣服、系鞋帶。吃飯時,給他一口一口的喂飯……,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氣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把玩具圖書亂扔,奶奶又哄又勸。據奶奶說,吃飯時也是這樣,自己願吃的東西誰也不讓嘗一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不讓別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沒辦法。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和責任感。有人對小學 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將托兒所、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現他們截然不同。從幼兒園出來的小學生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也大,許多事情多能動手去做,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能橫穿馬路等。而有老人帶大的孩子則不然,上學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想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干。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就如魯迅《上海的兒童》所書:「任期跋扈,一點不管,罵人可以,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網的蜘蛛一半,立刻毫無能力」。因此,祖輩的過分溺愛,延緩了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的發展。 二、祖輩的教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祖輩的一些思想觀念相對比較陳舊,與現實標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 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十,祖輩會上前制止或批評。他們認為,一輛完好的玩具車不可以被「破壞」的,並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當成是一種不良行為。其實這正是孩子探究事務特點的創新行為的表現。 一些祖輩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識面較窄,接受的又是幾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輩人由於帶過幾個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吃的鹽比年輕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經驗代替科學。 有一次,偶然聽到這樣一件事: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齒上長滿了黑色的斑點。女孩的母親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帶成了這樣。原來,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奶奶都給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愛喝,一來二去,牙齒上就長滿了黑斑點。而孩子的奶奶說,「別信書上的說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長新的不一樣白白凈凈嗎?再說了,我小時沒吃幾塊糖,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壞直接影響恆牙的發育。 三、容易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老人愛孫子與父母愛孩子,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處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同處是愛的形式不同,父母愛孩子偏於「嚴」,老人愛孫子偏於「慈」「寬」「容」。連父母對孩子的正當管教,祖輩也會橫加袒護與阻攔。正是祖輩的干預,才使做父母的無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權利,這勢必導致老人與父母的矛盾,以致關系疏遠。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們認為,誰不打他不罵他,誰事事依著他,那就是對他好。而父母對他的要求嚴,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滿足。他們就認為父母對他不好,不愛他,對父母產生抵觸心理,導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間關系疏遠。 四、祖輩往往把孫輩封閉在小環境中 兒童時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慾強、體力和腦力活動充沛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需要給他們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動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閉在小環境里,孩子往往容易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腳不便,喜靜懶動,總把孩子圈在一個小圈子裡,帶的孩子容易老成有餘,活潑不足。阻礙了孩子智能的發展。 我鄰居家的敏敏就是一個例子,爸爸媽媽上班無暇照顧孩子,只好讓爺爺奶奶帶。爺爺是中學教師,每天在家教孩子數數、算題、識字。爺爺自豪的說:「敏敏上一年級也肯定是個「尖子生」。但卻不太注意孩子動作的發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問題。直到孩子進了幼兒園,問題出現了,孩子不會上樓梯,不敢滑滑梯,不會跑步,不會和小朋友交往……,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敏敏的父母。 總之,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處理不好,便弊大於利。因此,老人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必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賓奪主,大包大攬。同時,老人要加強自身學習,與時代同步,更新養育後代的觀念,用科學知識教育孩子。 為了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其劣勢,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❼ 小孩長期跟老人生活在一起,養成很多不良習慣,怎麼改正

成長環境影響著小孩的成長,要想改正,還是讓小孩多和爸媽生活吧,孩子需要的是好的成長環境,也就那十來年,影響的是他一輩子。

❽ 幼兒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好嗎

小班語言計劃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的基本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工作規程》把「發展幼兒正確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作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幼兒學習語言是以口語開始,通過有聲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只有語音清楚、准...確,語言才能被別人感知、理解,才能進行彼此間的正常交往,進而提高幼兒自身的各種能力。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學說普通話的任務和重點,就是在於學會正確發音,並能用准確的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全園上下開展轟轟烈烈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同時,小班幼兒的語言訓練將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本身入手,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我國是個方言種類十分繁雜的國家,南北方言差異很大。為了解決因語言不通而妨礙語言交際正常進行這個問題,我國政府早在解放初期就做出了決定:普通話要以北京語音作為標准音;要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要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會講普通話是合格幼兒教師的必備條件。教師的言語行為具有示範性,是幼兒模仿的榜樣。因而,作為教師本身必須吐字清楚,語音正確,做幼兒學習普通話的典範。 二、 幼兒個體入手,查找幼兒發因不準的原因。小班幼兒入園後不久,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有的幼兒吐字不清,有的幼兒不能說完整的句子,有的幼兒說一些我們根本聽不懂的方言。經仔細觀察分析,發現有如下幾個原因: 1、生理原因。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發音器官尚未充分發育,聲帶較短、較薄,還不善於協調地使用發音器官。如把舌尖前音「z」發成舌尖後音「zh」,導致「坐」說成「zhuo」;把舌根音「g」發成舌尖中音「d」,結果導致把「高」說成「」。 2、家庭不重視語音教育。有些家庭不重視幼兒發音教育,對幼兒發不準的音不注意糾正,有些家庭成員還覺得好玩,學孩子的發音,於無意間造成了肯定孩子發音的假象,使孩子認定自己的發音是正確的。如一個孩子講「姑姑」叫成「****」,一家人也不給予糾正,只是嘻嘻哈哈了事。 3、懶惰心理。有些幼兒在傾聽他人說話時,注意力不夠集中,加之聽覺分析能力較差,因而「聽話」不完整,「說話」也就相應地不完整,甚至用其他音來代替。如在組織幼兒說的「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對話時,有的幼兒乾脆來個「e……這樣做」,用「e」因代替「我就像你」。 4、客觀原因。有的幼兒父母是外地人,藉助於人才交流來到本地,由於工作較忙,孩子一出生就由爺爺奶奶帶著。由於老人年紀大,將方言改為說普通話已不可能,加上一家人在一起時說的都是方言,孩子從小就跟大人們說方言,導致與老師、小朋友的交流出現障礙,影響了孩子語言方面的發展。 三、 從口語交往入手,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為了讓小班幼兒盡快說好普通話,必須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規范化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聽、多說、多練,沒有任何顧慮地與人交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比如師生之間、小朋友之間都用普通話問好;每天拿出一定時間供小朋友用普通話自由交談;老師和小朋友對話時都用普通話(可提醒小朋友不用普通話老師聽不清);訓練幼兒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等,充分發揮語言環境的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給幼兒提供感受和運用語言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四、教育活動入手,提高幼兒的語言質量。在集體教育活動中,為使每個幼兒都能掌握普通話的規范語音,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學習一些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繞口令。實踐證明,繞口令是一種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有趣方法。其本身是一種語言游戲,用聲、韻、調極容易混用的字,交叉重疊,編成句子,在快速念出時,容易念錯讀音,鬧出笑話,所以,它既有趣,又活潑,容易被孩子接受,念的往往樂此不疲,聽的往往忍俊不禁。學說繞口令可重點練習發不準的音,還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除集體教育活動之外,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玩一些語言游戲,將語音培養寓於游戲之中,並在游戲過程中進行個別指導,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發音。比如:有些幼兒對「老師」這個稱呼詞掌握不好,不會發「shi」這個音,可組織幼兒玩「打電話」的游戲,在互相稱呼中練習發音。有些幼兒將「gao」發成「」,將「ai」發成「yai」,可組織幼兒做游戲「長高了,變矮了」,邊做動作邊練習發音。 五、從家園聯系入手,共同探討好的教育方法。家園聯系也是幼兒園工

❾ 孩子為什麼喜歡去老人家里,原來是這幾個原因

不管長到多大,去爺爺奶奶家大多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在爺爺奶奶家會有跟家裡不同的感受,爺爺奶奶會給他們最好的照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爺爺奶奶往往也是比較好的同伴。

7、整天陪他玩

因為爺爺奶奶見孩子沒有父母那麼頻繁,所以一旦孩子到了家裡,他們就會抽出一整天的時間陪孩子做游戲,也不會表現的厭煩 。

8、爺爺奶奶會更加包容

也許你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會懲罰你,但是在爺爺奶奶家裡,就算你做錯了事情,他們也不捨得責罰你,只會輕聲說你幾句。

9、爺爺奶奶更有耐心

孩子就像一個十萬個為什麼,總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一般父母工作太累會懶得應付孩子。

但是爺爺奶奶就會就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❿ 孩子從小跟老人住在一起,有哪些影響

給你一個文章:專家:「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迫於激烈的生存競爭,許多年輕爸爸媽媽忙於工作,而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變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為此,有關專家認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38歲的李先生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樓盤設計、建築、營銷,他都要親歷親為,是個「工作狂」。他的太太經營一家美容院,作息時間也不固定。女兒豆豆3年前出生後,就放在爺爺奶奶家,有時一兩個月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爺爺奶奶不知道怎樣愛這個孫女:豆豆不吃飯,奶奶滿屋子追著喂;豆豆哭了,爺爺學小狗邊爬邊叫逗她笑;對於豆豆的無理要求,爺爺奶奶從不說「不」。豆豆在蜜罐里一天天長大。惟一遺憾的是,老倆口身體不好,住的樓層又高,很少帶豆豆下樓跟小朋友玩。最近,李先生發現,豆豆一點也不可愛。家裡來了客人,豆豆從不禮貌地與客人打招呼,而且看人的表情相當冷漠。當李先生與客人談笑時,受了冷落的豆豆會耍脾氣、摔東西。 目前,有很多孩子像豆豆一樣正在接受著「隔代教育」。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處統計,北京市0-3歲孩子的入托率僅為12%。一直嘗試親子教育實踐的原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教務主任趙獻榮憂慮地指出,「隔代教育」以養育為主,根本代替不了「親子教育」。由於老人思想僵化、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偏重於教孩子識字、算題,以孩子能背唐詩、宋詞為自豪;有的認為教育孩子是上學以後的事,只要現在不餓著、不凍著就行;有的無限溺愛,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慣得渾身都是毛病…… 趙獻榮說,黨中央號召我們與時俱進建立學習型社會,教育界也提出了終身學習概念。以家長為教育對象的親子教育,就是讓家長在參與親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端正教育觀念,掌握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這是學習型社會的表現之一,是終身學習概念的最好闡釋。 趙獻榮認為,開展親子教育滿足了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需要。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嬰幼兒發育的主要動力為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嬰幼兒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其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蒙台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專家則稱之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如0歲開始是語言敏感期、1-2歲是肢體發展敏感期、1.5-4歲是對細微事物的敏感期。 「其實,親子教育很簡單,家庭就是教育的第一課堂,」趙獻榮說。她建議家長順應孩子愛游戲的天性,在有限的親子時間和空間里,就地取材開展各種親子游戲。比如,撕紙游戲——家長在紙上畫出若干條直線,指導孩子沿直線將紙撕成面條狀,此游戲鍛煉孩子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協調能力,適合年齡1-3歲;猜一猜——讓孩子大聲說出家中某一種物品的名稱,並指導孩子給它貼上文字標簽,此游戲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並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興趣,適合年齡1-2歲;聽音樂跳舞——播放兒歌磁帶,家長教孩子隨著音樂跳舞,此游戲鍛煉孩子全身肌肉的協調能力,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適合年齡1.5-3歲;玩彩泥——讓孩子扮演小雕塑家,家長與孩子一起通過揉、團、搓、捏等動作,將彩泥雕塑成各種形狀,此游戲鍛煉孩子對色彩和形狀的認知能力以及想像力、創造力等,適合年齡2-3歲。 趙獻榮認為,親子游戲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廢舊物品自製的玩具,沒必要非得買高檔玩具。例如,把兩個塑料瓶灌上水,再用繩子將兩個瓶子分別系在一根棍子的兩頭,做成扁擔。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扁擔挑在肩上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抬著扁擔走。此游戲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全身協調能力,適合年齡2-3歲。 另外,趙獻榮提醒說,家長還應該利用嬰幼兒的社會規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對孩子進行「社會人」的教育,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規范和日常禮儀,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孩子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打下基礎。

閱讀全文

與小孩子長期跟老人家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調節自己的父母 瀏覽:394
長壽婆柯南 瀏覽:937
地質測量人員退休年齡 瀏覽:43
老人胯骨錯位多久能恢復 瀏覽:588
弟弟對父母不好對嬸叔好怎麼辦 瀏覽:312
臨沂市養老保險賬戶余額怎麼查詢 瀏覽:972
萊蕪事業單位27年退休工資多少錢 瀏覽:702
從醫院辭職後能拿多少養老金 瀏覽:311
常熟70歲可以繳社保嗎 瀏覽:10
什麼養生補氣安神定志 瀏覽:901
13歲小孩50度的散光遠視要緊嗎 瀏覽:902
天津老年痴呆症醫院好 瀏覽:617
養女長大後能孝順嗎 瀏覽:412
2016年以後退休工資 瀏覽:337
吉林市社保50歲退休條件 瀏覽:268
手抄報重陽節百度 瀏覽:832
孔子孝敬親長最難的 瀏覽:920
棗陽80以上老人一月多少錢 瀏覽:862
老年人腿癢用什麼葯 瀏覽:788
老年人買菜為什麼只有現金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