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公園有哪些游樂項目
以上海市人民公園為例,具體的游樂項目如下:
1、游園活動
因地理位置優越,公園內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活動。1954年11月10~28日在公園舉辦的菊展是上海解放後第一個全市性的花卉展覽會。
除所屬各苗圃培育的本市原有的優良品種外,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又從北京、青島、南京、杭州、無錫、揚州等省市引進250個品種,使展出總數達到400多種6萬余盆。花展中還有一盆217朵的大立菊。1959年11月,又舉辦了一個全市大型菊花展覽會,展出800多個品種。
2、英語角
由於公園常有外國遊客,從1980年代初開始,一些大學生和英語口語愛好者常來公園與外國遊客直接對話,藉此提升口語的熟練程度,逐步形成了在每個星期日來公園固定交流的群眾性活動。
人民公園英語角至今保留,前來參加活動的有學齡兒童、中小學生、大學生、外國遊客,還有一批老年朋友,小到6歲,大至80歲都有,成為公園享有盛譽的文化風景。
3、相親角
人民公園的相親角是在21世紀逐漸建立起來的,隨著上海人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白領開始減少與人交往的時間,漸漸成為了大齡未婚青年,許多優秀大齡未婚青年的父母逐漸開始替孩子尋找合適的對象。
首先是人民公園內鍛煉身體的老年人開始互相交流,隨後發展為全市老年人集中在人民公園進行交流。該現象十分特別,引起了許多新聞媒體的關注,許多媒體也曾經報道。
4、游泳池
位於中央大道東側,原址是光緒十八年興建的露天游泳池及其附屬建築,佔地300平方米。游泳池經多次維修,至1986年因過於陳舊而無法使用,遂改建為噴水池,附屬建築改建為展覽廳,並常在此廳舉辦各種小型展覽。
5、兒童樂園
位於園東側。原來只有轉盤、蹺蹺板、轉椅等簡單的兒童游樂設施,1981年5月日本國大阪市日中友好協會贈送一套軌道起伏車,同年6月1日開放。此後,陸續增添了旋轉飛船、飛象、咖啡杯以及碰碰車、軌道火車、電子游戲機等。
6、商業服務
有風光樓茶室、兩個售貨亭、舞廳、攝影部、禮品部和花園酒家(後改為肯德基快餐廳)。
B. 冬至日適合玩些什麼樣的游園活動呢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編輯本段]臘八節傳說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一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還有一說,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 、司嗇神後稷 、農神田官之神 、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 、貓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溝 、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編輯本段]臘八節食俗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以下列舉幾種有名的配方:
《雞肋篇》所記配方:「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於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於佛聖前,並於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粥選料有講究
如今超市裡有配好了的臘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身體狀況選擇臘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臘八粥會獨具特色。
「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谷類,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類是「臘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黃豆、赤小豆。黃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十分豐富,並且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種惡性腫瘤、預防骨質疏鬆等多種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中醫認為本品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之功,對於脾虛腹瀉以及水腫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不可小看「臘八粥」中果仁的食療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長生果」的美稱,具有潤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種功能。核桃仁具有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的作用,還能夠增進食慾、烏須生發,核桃仁中所含的維生素E更是醫葯學界公認的抗衰老葯物。
如果在「臘八粥」內再加羊肉、狗肉、雞肉等,就更使臘八粥營養滋補價值倍增。對於高血壓患者,不妨在粥里加點白蘿卜、芹菜,對於經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點龍眼肉、酸棗仁將會起到很好的養心安神的作用,何首烏、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對血脂也有輔助的調節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療佳品。燕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食用燕麥後可減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麥後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對於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點燕麥。大棗也是一種益氣養血、健脾的食療佳品,對脾胃虛弱、血虛萎黃和肺虛咳嗽等症有一定療效。
[編輯本段]臘八節詩話
臘八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顧夢游——《臘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晉·裴秀——《大臘》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不覺又到歲終臘日,提筆揮毫寫出《大臘》詩一首:「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餚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游,享壽萬年。」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萬事成功的場景。
北齊·魏收——《臘節》
詩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寫出了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久已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臘日》
詩曰:「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准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詩曰:「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葯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清·李福——《臘八粥》
清代《清嘉錄》引用了李福的《臘八粥》一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飢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這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同時還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飢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清·道光帝——《臘八粥》
清代,朝廷於臘八這天,有賜粥的風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臘八》
詩曰:「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詩中描寫道,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朝廷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宮妃等。據文獻記載,清代雍和宮有四口煮粥的大鍋,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熬粥時,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後和帝後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
[編輯本段]臘八節民風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栗、核桃等乾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並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C. 老年人喜愛的游園活動
我也覺得是老年舞會...可以讓老人唱唱歌啊..運動下..投資也不多..音響啊...電視啊...一點燈光啊..還有麥克風..一般都是天氣好的晚上...老人也喜歡下象棋啊..圍棋啊...反正一個地方的老人有一個地方老人的愛好...不好說!!
D. 2019年寧波雅戈爾動物園重陽節給70歲老年人免費幾天啊
3天,重陽節期間70周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到動物園遊玩,雅戈爾動物園向高齡老人發出邀請,重陽節期間,動物園將向70歲周歲以上老人實行免費開放。
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按照慣例,當天,雅戈爾動物園對高齡老人實行免費入園。考慮到歷年的運行情況和老人的要求,今年動物園將優惠時間延長至3天,即重陽節前後各增加一天,具體時間為10月25日至27日。
在此期間,動物園對7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實行免費入園,同時對60周歲以上的老人實行半價優惠。屆時,老人們可憑有效證件前往。
(4)老年人游園活動項目擴展閱讀:
寧波雅戈爾動物園游園須知:
1、參觀者只能憑當日有效的門票進入公園,門票售出恕不退換。
2、營業時間:8:30至16:3015:30禁止進入公園。如遇惡劣天氣等原因,將關閉或調整動物表演、上游線路及游樂設施。
3、這個公園是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禁止攜帶寵物、自行車、易燃、易爆、有毒物品進入園區,不得攜帶食物給動物,不得向動物投擲石塊等危險物品,不得恐嚇、驅趕自然生活在園區內的動物。
4、公園是遊客放鬆的重要場所。請遵守園區各項規章制度,維護園區秩序,保持園區整潔。
5、公園地形豐富,水系豐富。請勿在水邊、陡坡等危險區域玩耍,嚴禁在非吸煙區吸煙或使用明火。
6、園區設有遊客服務中心和醫務室,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E. 天津水上公園游樂項目
水上公園位於天津市南開區西南部,是天津最大的公園。這里水天一色,風景內怡人,為津門十景之一的容「龍譚浮翠」,現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水上公園景緻以水取勝,公園內分東、西、南三湖,湖中建島,並以拱橋、曲橋、涵洞相連,沿湖以垂柳為主,島上林蔭道種植白蠟、國槐、合歡、法桐等樹木。這 里經常舉辦花展、燈會等娛樂活動。水上公園旅遊區的國際村、天塔城等景區,以各國不同風格的建築和良好的服務設施吸引著眾多遊客。
公園內還建了神戶園、盆景園、碧波庄、兒童樂園等園中園。 水上公園游樂區有津門最高的觀覽車,有仿古龍舟、水上巴士、高速快艇穿梭於湖面,大型游藝機刺激驚險。公園四季有花:春有鬱金香展,夏有荷花節,秋有菊花展,冬有臘梅節,各種主題游園活動豐富多采。水上公園白天賞心悅目,夜晚五彩繽紛,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津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F. 有哪些適合老年人的游園活動
猜謎,對詩,寫毛筆字等一些比較安靜的事情。對了還有唱歌 合唱排舞,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 唱京劇 聊天回憶
G. 三八節想搞個游園活動 想找點適合中老年婦女的游戲 各位有什麼好的建議不
三八"節的由來
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斗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斗爭的偉大節日。
我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始於1924年。當然,我國勞動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廣州舉行了"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紀念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通令全國,定3月8日為婦女節。
「三八」和「半頭生」,都是標準的台灣「省罵」,相信每個人都曾聽過,甚至挨過。
所謂「三八」,據我的了解,應該是專門用來罵女性的,意思是「這個女人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不夠莊重」。
「半頭生」,就是罵男人的專用詞了,意思也跟「三八」大同小異。
台灣的先民,怎麼會想到用這些怪里怪氣的字眼來罵人呢?
原來,連這兩句台灣的「省罵」,也是當年的大陸移民從「唐山」帶來的!
四十年來專事研究中國諺語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灣禮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經為「三八」和「半頭生」二詞,找到出處,該文指出:俗謂素性生硬,作事乖張,曰「三八」,亦曰「半頭生」。拊掌錄: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舉止生硬,人謂之生張八。寇忠愍(即寇準)乞詩於魏野(宋太宗時入),野贈之詩雲: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俗謂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張八之排行,半頭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語。
在中華民族的開拓史上,宋代是中原地區的居民大量湧入南部閩、粵的一段時期,閩粵兩地的地形較為閉塞,中原移民世代沿用從老家帶來的語言風俗,變化較少,最後再由「唐山」過台灣,把遠在宋代的一句戲謔之語,普遍當成了任何人動口可出的罵人之詞,當然是很合理的。
朱介凡先生的考證結論,的確使人信服。今後,隨口罵人「三八」或「半頭生」,可不能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我國幅員廣大,各地方的人情習俗各異,對於祖母的稱謂,也略有不同。台灣的一般人家,跟福建各地一樣,絕大多數稱祖母為「阿媽」,可是,過去的若干豪富之家,卻與一般人不同,譬如,板橋的林家稱祖母為「阿太太」,霧峯的林家則以浙江口音稱祖母為「奶奶」。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過去台灣的先民,只要有點辦法,便無不以模仿內地的官家為榮,建築如此,生活起居如此,連對祖母的稱謂也不例外。可見得長時以來,台灣的先民們對於他們根源所在的中國大陸,一直具有多麼深濃的孺慕之情。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在民間的日常生活里,活生生的證據,實在是俯拾皆是,過去盛行於一般人家的婦女美容法「挽面」,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所謂「挽面」,施翠峯先生曾在其所著《風土與生活》一書介紹過,是一種利用紗線來拔除臉上汗毛的美容方法。依照本省的習俗,女性頭一次「挽面」叫作「開面」,是在出嫁之前做的,每每要邀請多子多孫的老婦人動手,如果這位老婦人不會,只要做做樣子,再另外請「挽面婆」完成。在一般的上等家庭,婦女們每隔一兩個月就要「挽面」一次,一般家庭也至少在過年、土地公生、清明、端午、中元之前「挽面」,大家習以為常。
目前已經逐漸式微的這種古老美容方法,根據朱介凡先生的考證,完全是來自中國大陸。他指出,三十年前的大陸南北各地,還普遍可見這樣的美容方法,以湖北地區而言,叫作「絞臉」,頭一次「絞臉」,也叫作「開臉」,並且是待嫁姑娘在婚前行之,無論是方法或禮俗,跟台灣都一模一樣。
「死狗放水流,死貓吊樹頭」,是台灣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這種風俗,也顯然承襲自福建,因為,福建民間的父老一向約束自己的子弟,死狗不得土葬,否則會變成妖精來害人,如果將之水葬,狗便會超生,來世轉為人。
類似上述足以證明台灣與大陸水木同源的小事,在每一個人的身邊,隨時都可以了現。實際上,還有什麼證物,比這些身旁的小事,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三八」的由來
還有一種意思:
閩南一帶有一句俗語「三八」。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經或者行為、語言等方面不符合禮儀、道德規范的人。「三八」這句俗語是怎麼來的呢?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懾於八國聯軍的壓力,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並開放寧波、上海、青島、廈門、廣州等五個港口為通商口岸。從此,外國侵略者肆意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那時,廈門、泉州等地也駐有許多外國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國鬼子就成群結隊到處橫行,有的開著汽車在路上橫沖直撞,有的攔劫婦女施以強暴,有的拿中國人作為靶子練習射擊,有的借酒瘋毆打行人……真是無惡不作。中國人民對此行徑非常痛恨,所以一見外國鬼子就說「三八鬼子又來了」,趕快逃避。
後來,「三八鬼子」這句話一直流傳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為了簡便,就縮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為不端,語言粗魯、不遵禮儀的人,人們就說:「這個人真『三八』。」
H. 老年人游園活動項目
排舞,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 唱京劇 聊天回憶
I. 冰燈游園會老年人免票嗎
有些地方對老年人有優惠,有些地方需要收費,高成本的商業性展會一般要收費。
具體需要看各公園的規定,你可以網上查詢或電話咨詢想要去的公園。
J. 適合老年人玩的活躍氣氛的游戲有哪些
適合老年人玩的游戲有:《植物大戰僵屍》、《QQ鬥地主》、《中國象棋》、《五子棋》。
1、《植物大戰僵屍》
《植物大戰僵屍》是由PopCap Games開發的一款益智策略類單機游戲,於2009年5月5日發售,玩家通過武裝多種植物切換不同的功能,快速有效地把僵屍阻擋在入侵的道路上。不同的敵人,不同的玩法構成五種不同的游戲模式,加之黑夜、濃霧以及泳池之類的障礙增加了游戲挑戰性,非常適合老年人消磨時間。
4、《五子棋》
是世界智力運動會競技項目之一,是一種兩人對弈的純策略型棋類游戲,通常雙方分別使用黑白兩色的棋子,下在棋盤直線與橫線的交叉點上,先形成5子連線者獲勝,棋具與圍棋通用,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主要流行於華人和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地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