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曾在《讀者》上看見的文字,是幾位定居在台灣的大陸老人,對家鄉極度的思念,用故土當茶水飲用
把 根 留 住
——訪台灣老人高秉涵先生
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士良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大陸作家張慧敏的紀實小說《回家》,小說以台灣老兵高秉涵為原型記敘了他崎嶇波折的人生經歷,這也是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展現台灣老兵生存境況和難以化解的鄉愁的長篇小說。
從書中我們了解到高秉涵老先生在他12歲那年,為了逃避戰火離開了自己的山東老家菏澤,第二年隨國民黨部隊去了台灣。像所有的台灣老兵一樣,高秉涵經歷了九死一生、顛沛困頓的人生。雖然他最終成為了一名頗有所成的律師,但是他對家鄉的思念卻從未間斷過,「回家」 一直是高秉涵老先生夢寐以求的夙願,因為,那裡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親人,更因為那裡是自己的根之所在。
但是「回家」的路卻是那麼的漫長。兩岸隔絕的狀態維持了長達近四十載,直到1987年,台灣當局終於在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第九個年頭,解除了台灣同胞回鄉探親的禁令。1991年5月1日,離開大陸整整43年的高秉涵老先生終於踏上了返鄉的歸程。那時候兩岸的飛機還沒有直航,要途徑香港轉機,幾經輾轉,高秉涵於當天傍晚乘車趕到家鄉——山東菏澤。當推開車門,踏上生於斯、長於斯逾12年的故土時,老先生熱血沸騰,抱頭蹲在地上淚水直流……雖然未能與老母親見上最後一面,但是還有親姐弟在,與親人的團聚讓老先生的思鄉之苦、思念之苦得以釋懷,長久以來的「回家」夙願得以償還。但是,不是所有的台灣老兵能有此幸運。
在台灣老兵中,相當一部分是終身未娶的單身老人,如今他們都已到了風燭殘年,卻無法回到故土家園,但對故鄉的思念卻愈發熾烈。書中提到的一個細節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在老先生擔任山東菏澤同鄉會會長期間,有一次,一個由台灣移居阿根廷並持有阿國護照的菏澤籍同鄉回大陸探親,之後繞道台灣看望同鄉,並將從菏澤帶來的家鄉特產:紅棗、燒餅、胡辣湯和一袋家鄉的泥土與眾鄉親一起分享鄉情。大家推舉由高秉涵掌勺來給大家分發這袋鄉土,三公斤的鄉土,每家只能分得一湯勺。同鄉們都小心翼翼地用紙張包裹起來,揣進懷中。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後,未及包裹完好,剛出門就被刮來的一陣風給吹跑了,眼看著這量雖微卻飽含鄉味、滿載鄉情的故土被吹散後,老先生一下子跪坐在地上,失聲痛哭。見此情景,大家商量後決定從各自的份額中勻出一小部分補給老先生,以慰藉他的故土情結。而回家後的高秉涵將他分得的一勺泥土,一半用塑料袋包好放進地下室的保險櫃,另一半用茶水沖了,品嘗著,慢慢地喝了下去。要知道:對於遠離家鄉的人來說,鄉土是最珍貴的東西。在台灣老兵的心中,鄉土代表著真正的故鄉和家園,是根,是源!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情之基礎!那些久離故土卻無法「回家」的老兵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此生活著不能回去,死了也要魂歸故里。身為同鄉會會長和律師的高秉涵,自然就成了這些同鄉們委託身後事宜的合適人選。
第一個委託高秉涵把骨灰帶回來的是王先生。那天,高秉涵接到醫生電話匆匆趕到醫院時,王先生已經進入彌留之際,他是為了等高秉涵才堅持著沒咽氣。見到高秉涵後,王先生用微弱的聲音說,「我要回家,請把我的骨灰帶回老家去。」高秉涵含淚答應了王先生的請求,話音剛落,他就閉上了眼睛,似乎他已然知道,只要有了高先生的允諾,他就能夠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還有一次,高秉涵受託去花蓮領取一個同鄉的骨灰,恰遇台風來襲,山洪爆發,把他一個人困在了山上。大雨狂瀉、山風呼嘯,他獨自抱著同鄉的骨灰罐在墓地里蹲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當一架搜救的直升機在山上找到他,飛行員看到他懷里的骨灰罐就問那是不是他父母的骨灰?當老先生回答說是大陸同鄉的骨灰時,飛行員驚訝得難以置信。
又有一次,高秉涵護送一個同鄉的骨灰回故鄉,由於旅途疲憊,到了菏澤下車時腳一軟,人踉蹌了一下,骨灰罐隨即掉在地上摔碎了。老先生連忙拖著疲弱老邁的身體奔過去對著地上的骨灰說:「對不起,對不起,到家了又讓你摔了一跤,實在是對不起。」見到此情此景,死者的大陸親屬不僅沒有責備他,反倒被感動的落下淚來。
就這樣,高秉涵為了完成這些老兵們的生前囑托一次次奔波往來在兩岸之間。老先生幾乎每次來大陸前都要提前幾天去殯儀館辦理領取骨灰的手續。骨灰罐領出來沒有地方放置,他就先存放在自己家裡。一開始家人對老先生的做法不理解,覺得這樣太不吉利,可老先生絲毫不覺得,他認為骨灰罐確實是沒有生命的,但每一個骨灰罐都凝聚著一個凋謝在異鄉的生命對故鄉的無盡思念,他能夠感受到那都是一個個活著的想要回家尋根的靈魂。就這樣,這些年來已故同鄉的骨灰罐成了高秉涵家中的常客,到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一共帶回大陸60多位同鄉的骨灰罐,讓他們終得葉落歸根,魂歸故土家園,因為在那裡有著中國人永遠的根!
高秉涵老先生的崎嶇波折的人生、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以及為實現老兵們魂歸故里而千里迢迢的感人肺腑的壯舉,都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我,更因此萌發了我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能有機會親自去拜訪這位傳奇的老人。在一次赴台交流期間,我終於撥通了與老人聯絡的電話,雖然之前我們從未見過面,但見面後卻大有一見如故之感。高秉涵老先生已經在台灣成家立業,在台灣的兒女都已成家,但一談到這兩年他多次奔波於兩岸之間的感受時,老先生依然動情地說:「每次在大陸結束交流,登上返台航班時,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緒。台灣有我現在的家人,我必須回去,但大陸是我的根,我的根在大陸,兩岸的親情割捨不斷,同樣的血脈始終把我們緊緊地拴在一起,我們多麼希望能盼到祖國的早日統一。」老先生說:「當年來台的許多老兵因為年齡的關系,已陸續離開了人間,最讓他們感到遺憾的是: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未曾看到祖國的統一,魂歸故里成為了他們最後的心願。至今為止在我的家裡還寄放著7、8個已故老兵的骨灰盒,按照他們生前的囑托,我將盡最大的努力幫他們實現魂歸故里的願望,因為故土家園畢竟是我們中國人永遠的根。」
在談及當前台灣的年輕一代時,老先生的情緒似乎有些激動,他說:「現在的年輕一代,他們大多出生在台灣,對大陸幾乎沒有什麼印象。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20多年期間給青少年灌輸『台灣與大陸是兩個不同國家』,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有的甚至敵視中國、警惕中國。」老先生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一樁事情:「2004年11月13日台北舉行關於歷史科課綱的『公聽會』,一位小學老師說,10年前我問小朋友你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大家都說是中國人,現在我再問,沒有一個人講是中國人了,統統說我們是台灣人。語文老師上課時說李白是我國的大詩人,有些學生不以為然,認為應該說是中國的大詩人。2010年8月有6位台灣小朋友到北京參加籃球比賽,他們入關時都往外國人通關口走,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外國人。比賽結束後,他們游覽長城,爬得很累。有人說就爬一個中國長城都這么累,將來跟中國打仗怎麼辦。」高秉涵老人不無憂慮地表示:「台灣現在這一代青少年已經把祖國忘掉了,再下一代又會怎麼樣。」
老人的一番話和那深深的擔憂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裡,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確實,兩岸分隔了60多年,實現兩岸三通後,很多台灣民眾到大陸尋親、祭祖,落葉歸根,一解思鄉之苦。但是這些民眾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大都已過花甲,不少是耄耋之年,因為歷史的淵源、親情的紐帶牽引著他們的回歸之心。但現如今島內的形勢已然改變,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新一代人已成為島內的主要人群,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接觸的事物、政策的引導使他們有更強烈的台灣意識,而非中國意識,據今年年初台灣報章報道說,各種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下滑,兩岸認同正在斷裂。在身份認同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日漸式微,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則持續升高,創下有史以來新高,1992年為17.6%,到2010年已高達52.4%。這提醒我們如果失卻了兩岸間聯系的血親紐帶,僅靠利益的驅動勢必難以在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心中形成中國和平統一的向心力。
為此我在認同高老先生觀點的同時,更認為兩岸在加強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加強兩岸情感的維系和建設工作。雖然說兩岸民眾血濃於水,兩岸人民本是同宗同祖同根生的一家人,但是,不能忽視長期隔離所造成的疏離,為此,我們應以青年一代為主要對象,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交流和溝通工作,多建立一些兩岸情感交流的平台,讓兩岸的後代牢記自己是中國人,振興中華民族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和責任。
在與高秉涵老先生告別時,當我望著老人漸漸遠去的身影,在一股悠然升起的敬意之中,耳邊彷彿有童安格的歌聲傳來:
多少歲月
凝聚成這一刻
期待著舊夢重圓
萬涓成水
終究匯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過了一年
啊……一生只為這一天
讓血脈再相連
擦乾心中的血和淚痕
留住我們的根!
② 兒子智力殘疾、妻女精神分裂,79歲核武老人的一生,令人淚目,他是誰呢
魏老稱自己為「倒霉老頭兒」,家裡有三個重症患者,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的身體能夠一直健康,因為他擔心如果自己生病將沒有人照顧他的家人。從這個自稱可以看出,魏老並沒有埋怨過這個世界的不公,他活得通透、樂觀,熱愛自己的家人、為家人付出不求回報,或許就是他對父親、對丈夫這個身份的理解。
79歲的魏世傑老人,前半生為國效力,後半生為家人付出,他的偉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和學習。
③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全詩
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詩如下:
作者:南宋·王正功《勸駕詩·其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鯤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白話譯文:
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蘿之帶,其中意境,深遠豐厚,值得仔細欣賞。文人取功名的志氣要勝過軍人作戰的士氣。文場上的較量就像戰場一樣激烈。就像對著強大敵人的關外虎豹,飛萬里的鯤鵬一樣。今天你們讓我喜不自禁,雙目增爽。祝願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樣,高懸天空,閃閃發光。
(3)老人家鄉的水擴展閱讀:
碑上還刻著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禮。提點刑獄權府事四明(王正功家鄉一帶有四明山)王正功作是詩,勸為之駕。
「勸駕」,勸人任職或做某事,是中國古代官員禮賢下士之舉。勸,勉勵的意思;駕,指推薦人才,願親自駕車相送至京師之意。
在《漢書·高帝紀下》中有這樣一段話:「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
王正功的「勸為之駕」正是出自該典故。王詩序言的意思是他作為郡守(知府俗稱「太守」、「郡守」),對轄地能考中11位舉人感到高興,特依例設鹿鳴宴,並勉勵他們來年去京師參加會試、殿試,奪取功名。
王正功最先說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這兩首詩都著重抒發勸勉之意。第一首詩以山水開頭,第三句意為峨冠博帶的儒生們共同響應明春禮部試(即禮闈,會試),第四句贊譽他們精通道藝,尾聯祝賀他們趕考成功。
第二首前兩句也是描寫山水,頸聯和頷聯主要是祝頌之詞,作者認為舉人們像出征者一樣士氣高昂,他們前程不可限量。
在表揚了士子才能,描繪文場酣戰,祝福他們前程遠大之後,王正功傾吐自己的心情。「老眼摩挲頓增爽」,意思是這群英才讓他喜不自禁,雙目增爽。
王正功祝願他們如南斗六星一樣,高懸天空,閃閃發光。頌人才之盛的主題,至此得以完成。
兩首詩中,均是起首兩句(甚至一句)寫景,以下篇幅多為說理,如「向來人物固難儔」、「策足誰非道藝流」等等,皆為議論口氣。
兩首詩大量運用典故,幾乎字字有來歷。這是宋時「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體現,也表現出宋詩以意勝、重在說理、生新瘦硬的風格。
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絕句,《勸駕詩》和他的作者王正功,就足以傳之不朽了。
④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4)老人家鄉的水擴展閱讀
每個節氣的小故事:
1、立春
陣陣東風吹拂著冰雪覆蓋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開始滋潤冰凍的土地,立春了萬物都開始復甦。剛剛醒來的節節蟲想要攀上高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魚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節節蟲還在裂縫中生活,每天都嘗試著往外爬的節節蟲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雨水到了,大地迎來了第一場春雨,大尾魚在淮河中愉快的暢游,但慢慢滲進裂縫里的雨水卻讓節節蟲面臨滅頂之災。
3、驚蟄
節節蟲在水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認為自己外表醜陋的節節蟲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風吹落後懂得了一個道理,外表的美麗是脆弱的,不糾結與外表的它決定粉飾自己的內心。
4、春分
一轉眼到了春分,各種花開遍了山野,喜歡花香的節節蟲玩的不亦樂乎。在水裡的大尾魚非常喜歡給人講大道理,看到在一邊玩耍的節節蟲後,它便開始普及花的知識,還和節節蟲探討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氣非常清澈,沒有一絲霧氣,這都是因為清明的緣故。節節蟲和小蟲子們打招呼時卻嚇跑了對方,它認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緣故。大尾魚的美在於尾大,吉鳥的美在於嘴巴,而它的美體現在哪裡呢?
6、穀雨
穀雨到了,柳絮飄得到處都是,而水裡也長出了很多浮萍。大尾魚向節節蟲講了關於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們聊到彩虹的時候突然布穀鳥叫了出來。布穀鳥的聲音非常好聽,但大尾魚還是更喜歡吉鳥。
7、立夏
節節蟲又長了一節,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個節氣,但吉鳥卻沒有來報道,而大尾魚也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節節蟲在今天見到了許多新鮮的面孔,但好朋友們卻沒有報道,在它感到無聊時吉鳥唱著立夏的歌來了。
8、小滿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節節蟲從大尾魚那裡聽說今天是小滿,但它並不明白小滿是什麼意思。節節蟲和大尾魚聊起了關於節氣的話題,正聊著它們看到了一隻從天而降的鳥蛋,這只麻雀鳥蛋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養的故事。
9、芒種
連續的陰雨天終於過去,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陽光下翻動著金黃色的麥浪,與藍天交織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種時節,節節蟲因為隱私的問題而遲遲才來,一個勁追問的大尾魚送上了飽滿的麥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陽光直射大地,節節蟲和大尾魚都感覺到了天氣的炎熱。節節蟲認為天氣這么熱太陽當然離我們很近,但大尾魚確說今天太陽其實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看到節節蟲不服氣的樣子大尾魚決定耐心的教導它。
11、小暑
大清早節節蟲就又唱又跳,被擾了清夢的大尾魚非常不悅,剛好路過的吉鳥駐足來看節節蟲的表演。清醒過來的大尾魚教節節蟲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節節蟲分享秘密的時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魚剛剛離開節節蟲就遇到了危險。
12、大暑
太陽緩緩落入地平線,刺眼的光芒漸漸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氣異常炎熱。夜深了天氣涼了下來,大尾魚浮出水面呼喚節節蟲,但節節蟲還為一隻飛蟲的死去而感到難過,在大尾魚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鳥和節節蟲玩了一個游戲,它讓節節蟲來撼動一棵大樹,想和大樹拚命的節節蟲被吉鳥攔住,吉鳥是想讓節節蟲用智慧來撼動大樹。大尾魚為節節蟲采了一束荷花,沉迷於荷花美麗的節節蟲差點失足落水。
14、處暑
處暑象徵著酷暑天氣的結束,節節蟲和大尾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群大雁飛過,害怕的節節蟲差點落水,大尾魚載著節節蟲逃到了岸邊。吉鳥到後他們開始了愉快的交談,海灘輪到了地平線的話題。
15、白露
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意漸濃、天氣轉涼,清晨會在地面和樹葉上發現露珠。節節蟲新生的皮膚被刮傷,大尾魚立刻為它包紮傷口,吉鳥飛來後告訴節節蟲要豎直起來,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節氣是秋天的最中間。大尾魚以夜幕為黑板向節節蟲開始教授星空的知識,而節節蟲在地上畫出了有關節氣的圖像。
17、寒露
節節蟲站在樹下,看著銀杏樹的樹葉飄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葉,然而它無論往哪個方向跑都是徒然。寒露世界不露腳,這些落葉就是大自然保護大地還有節節蟲的饋贈,春天是看到的、夏天是聽到的而秋天則是聞到的。
18、霜降
被凍醒的節節蟲索性不睡了,新長出來的身體隱隱作痛,節節蟲在脖子上扎了一個蝴蝶結就出門了。現在還沒到冬天,但地上到處都是似有似無的一層,問過大尾魚後節節蟲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清晨的露水都凝成了霜。
19、立冬
立冬到了,大地一片蕭條,地面上已經不適合節節蟲生存了,它思索著要不要轉往地下安家。今天朋友們都沒有出來,節節蟲思索著朋友們都是大忙人,吉鳥突然出現告訴節節蟲大尾魚受傷了,大尾魚在清理河道時身體被拉了一條口子。
20、小雪
天還沒亮吉鳥就趕著出去報節氣,節節蟲醒來後非常擔心大尾魚如何過冬,但膘肥體壯的大尾魚那用它來擔心。和大尾魚清理河道的時候天上飄起了小雪,節節蟲和大尾魚開始討論起來關於美的話題。
21、大雪
今天是大雪的節氣,它想要和吉鳥一起去節氣播報,大雪這個節氣和天氣也息息相關,四周白茫茫的一片讓節節蟲分外開心。為了不影響吉鳥的工作節節蟲回到了地面,在大尾魚那裡它了解到了傲雪的植物。
22、冬至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大尾魚說這意味著大家見面的機會少了,聽到這些後節節蟲很不開心。吉鳥耐心的教導節節蟲,冬至雖然是嚴冬的開始,但同時也是陰陽二氣的轉折點,隨著陽氣的慢慢升高春天便不遠了。
23、小寒
節節蟲現在每漲一節身體就痛苦難耐,今天雖然是小寒,但天氣卻異常的寒冷。吉鳥為了不讓節節蟲睡過去不停地和它說話,小寒這個節氣和人們的心理息息相關,為此吉鳥和節節蟲探討起了大與小的話題。
24、大寒
今天是24節氣中的最後一天,而節節蟲也迎來了生命的終點,吉鳥和大尾魚用盡辦法來到了節節蟲的身邊,它們陪伴著節節蟲走過了人生的最後一程。立春到了,埋葬節節蟲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小樹苗,它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形態開始了輪回。
參考資料
網路——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⑤ 聖誕老人的故鄉-芬蘭號稱「千湖之國」,其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
某日P點觀測到太陽從正北方日出,說明該地出現極晝現象,P點此時的地方時為0:00,P點經度為20°E,赫爾辛基的經度為25°E,根據「東早西晚、東加西減」,此時赫爾辛基的地方時為0:20.
故選:A.
⑥ 我是雲南的 家裡的老人是農村的 家鄉有個雙口洞 一直傳有大蟒蛇居住 洞口有股泉水流出 但是只
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傳說。再說現在很多東西科學解釋不了
⑦ 78歲老人一生未娶一人守村數十年,如何評價這片世外桃源
這個地方真的是非常的漂亮了,也被大家稱之為是世外桃源。這位老人一生都沒有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去堅守這片土地。從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他的信念真的是非常的堅定了。其實在最開始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守護這個村子,而是很多人陪著他一起守護。但是隨著時間慢慢的流逝,最後僅僅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其實像這種世外桃源,也是我們非常羨慕的地方。因為它這裡面的空氣是非常清新的,而且環境也非常適合人們去居住。在我們所生活的大城市裡面,有很多排放的廢氣。
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去堅守我們的邊防,保衛我們的生命安全。只是大家所守護的東西不一樣而已,但其實也都是一個概念的。所以讓大家遇見這些事情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對他們進行攻擊,覺得他們非常的愚笨。因為妄自去攻擊別人這種事情,是非常沒有素質的。而且還是會傷害到別人!並且我們自己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在這里的風景,是非常好看的。如果大家有空的話,也可以去觀看。
⑧ 關於家的古詩
一、《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二、《過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三、《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四、《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五、《望驛台》
唐代:白居易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台前撲地花。(撲地花 一作:鋪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譯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台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裡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六、《人日思歸》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譯文: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⑨ 最近在我的家鄉安徽樅陽縣有一批下鄉推銷千野凈水器的在村裡!老人們根本不知道這么個東西就像被洗腦了一
建議不要買,,,,,,,
⑩ 作文——的變化
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八十年帶末幾年,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紛紛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藝的,沒手藝的,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農村勞動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種地太辛苦,家裡有了錢,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披著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三層四層,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層的,算不上樓房,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壓抑。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以前用不起自來水,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夏天看到這些臟水,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習慣將所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於是談笑間,垃圾灰飛煙滅了。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錢會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人會越來越「懶」嗎?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村裡人的這種「懶」,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
(二)
「洋洋,回老家吧?」今天是星期天,媽媽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問我。「哼!我才不回去呢。」說著,我便把頭扭向了一邊。「為什麼?」媽媽問我。「老家有什麼好的,路泥濘不堪,每次回去都走的滿鞋是泥,人們住的屋子又破又爛,要是碰到雨天就成了水簾洞了,我才不回去呢!」我滿臉不高興的回答。爸爸聽到了我說的話,笑著走過來:「老家現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樣了,你不能總用老眼光看待問題呀!」「是嗎?那我就回去看看。」我滿不情願的被爸爸拉上了汽車。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我下車一看,啊!這還是以前的老家嗎?怎麼變化這么大。只見以前通往姥姥家的那條土路已經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放眼望去,馬路兩邊種滿了枝繁葉茂的小樹,村莊後面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稻田。看著這綠油油的稻田,我感覺就像在看風景畫一樣。
來到姥姥家,眼前的現象使我驚呆了:這是姥姥家嗎?我是不是走錯門了?只見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紅磚綠瓦、寬敞明亮的房屋,屋內家用電器樣樣齊全。曾記得以前的姥姥家住的房子又破又舊,房頂破爛不堪,一到下雨天,進到屋內,簡直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就算拿十個盆接也不夠。家裡除了媽媽剛給老爺買的那台收音機,其它東西都破的不成樣子。誰知幾年不見,老家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真使人意想不到啊!
到了家裡,姥姥告訴我:「這幾年托黨改革開放好政策,農民的日子是過的一天比一天好,你看,原來的土房、瓦房都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以前泥濘的路都變成了寬闊平坦的大道。家家戶戶都買了摩托車,人們都提前奔小康了!」
變了!真的變了!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變的越來越好了!
家鄉新變化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土地」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她有許多了不起的事跡,有太多美麗的景色,她應該值得我們去欣賞,去贊嘆。我是喝家鄉水,吃家鄉糧長大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都讓我感到十分親切。撫今追昔,頓時心潮澎湃,思緒帶領著我不自覺地去「喜看家鄉新變化」。
十多年來,在「開發荒山,勤勞致富」的吶喊聲里,在「改造自然,幸福生活」的追求浪中,家鄉的山似乎一夜之間由禿嶺黃草換作滿眼蔥郁翠綠。這些果園為山們增添了幾分色彩,也增加了幾分自信。每當微風吹拂,她就揮起衣袖翩翩起舞,向世人盡情地展示她的嫵媚。到了收獲季節,果園更是生機勃勃,處處洋溢著喜慶風光,那累累碩果,不禁讓人垂誕三尺。從此,家鄉有了「柑橘之鄉」的美譽。
但是,好景不長,柑桔一年多一年,價格卻跟著一降再降。那堆積如山的心血之果不再含有豐收的喜悅,反而變成了村民的一塊心病。草坪、橋頭、山腳、溝壑……放眼望去,丟棄的果子滿坑滿谷。這是為什麼?領導沉思了,村民傷心了,連小孩也擔憂起來,最終大家找到了一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這路,還是這條路——一條30多年前修建的坑坑窪窪的黃土路。這路,碰到下雨,就到處是水坑和泥漿,使人行走變得異常困難;這路,遇到晴天,路面上厚厚的灰塵,就隨著汽車漫天飛舞,使人睜不開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真讓人叫苦不迭!再加上山險路陡常有車禍發生,去「柑橘之鄉」自然也被司機和老闆視為畏途,這樣無形中為柑桔地銷售設了重重的關卡。
從此,「要致富先修路」的呼聲再一次強烈地佔據著家鄉人民的心田。正當我們盼望下場「及時雨」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浪潮席捲全國,僅僅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一條長34里的柏油路映入眼簾。驚嘆之餘,我們會問:「這只是車路嗎?」不!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幅美麗的畫卷:那條寬闊平坦的公路穿過田間,繞著山林,像一個雋秀的少女舒展著優美的身姿,看到她的人們無不笑逐顏開。所以,這是一條小康之路,這是一項「民心工程」。
你瞧,又到了柑桔銷售的季節,這次村民看見了全國各地的大貨車,聽到了不同方言的老闆。從那年開始,柑桔早賣了,價錢高漲了,村民興奮了。我們不再為銷售而發愁。因為有了這條路,家鄉年年有希望,天天有變化。路好了,那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如雨後春筍般美麗;路好了,樓房裡有了高檔傢具,那顯赫一時的黑白電視機也銷聲匿跡了;路好了,家鄉一天一個樣,一天又比一天美;路好了,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富裕,越過越喜慶。
望故鄉,變化在身邊。以前村路塵土飛揚,現在公路寬又亮;以前通信越嶺翻山,現在電話連萬家;以前瓦屋常漏雨,現在新房溫暖多;以前村裡大喇叭,現在家電多樣化。
望故鄉,談發展。今昔相比,滄桑巨變。社會求和諧,家鄉在發展,農民更富裕,而我們仍在努力——為實現更高的理想奮斗著!
望著錦綉山河,花開草長;想到翻天覆地,日新月異。我的眼裡禁不住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