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時候吃素最好啊
人的牙齒和下巴的結構,不利於撕咬,更適合咀嚼和磨碎食物;從人類胃腸等生理結構來看,亦適宜吃素。
很多研究證實,素食者比肉食者更為強壯、敏捷、耐力持久;
吃素的人不容易感到疲勞;
素食讓人心境更平和……
據統計,在美國成人中,約有5%~9%的人是素食者。素食看起來清清淡淡,對健康有好處成了很多人的共識,這種認識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素食境界:清淡有節
到底什麼叫素食?省市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刁本恕認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類、穀物、種子和堅果等植物類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
專家介紹,有一種嚴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類,包括魚、蝦、家禽外,還不吃任何蛋類、奶類在內的動物副產品。據報道,有一種美國產的華盛頓牌紅蘋果,看起來油光水滑,分外誘人,但一些素食者卻因為其光澤來自從昆蟲體內提煉的蟲膠而放棄食用。記者了解到,大部分人會選擇做一個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還有一種素食偏好者,他們通常選擇每周吃幾次素,這在白領女士中間比較明顯,每天晚餐吃以蔬菜沙拉和水果為主的素食。不少中醫專家都是有素食偏好的人,大都會選擇每周吃素2次以上。
「素食,清淡有節」,刁本恕老師說,中醫認為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現代人嗜好過於鮮美、味厚
的食物,比如攝入動物性食物過量,腸胃無法消化,淤積為營養垃圾,引發心血管疾病、痛風、慢性病、皮膚病,乃至呼吸道疾病。因此,提倡素食、提倡合理飲食結構,是一種養生境界。
動物性食物使人情緒不穩
今天,本報健康工作室發出「每周吃素一天」的倡議,並迅速得到了專家的好評。刁本恕老師說:「這個倡議非常好!」他呼籲現代人應遠離大魚大肉,避免脂肪代謝混亂,損害健康。
「每周吃素2~3天,甚至不沾酒水。」刁老師總結自己近20年來的飲食習慣時認為,「吃素並不意味著身體瘦弱,長壽的老人往往都吃素。」刁老師透露,他們單位有一名迄今94歲的太婆,長年吃素,喜歡五穀雜糧,比如小米、蕎面等,老人家甚至連胡豆殼、花生殼都嚼得津津有味。
很多研究證實,素食者比肉食者更為強壯、敏捷、耐力持久。美國耶魯大學的歐文·費舍爾博士曾召集32名素食者與15名非素食者參加舉臂測試,結果發現非素食者中只有2人舉臂超過15分鍾,素食者中,則有22人超過這一標准。美國飲食協會曾經發表過他們的觀點,認為吃素是有益健康的。因為美國大量對素食者的研究表明,他們在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結腸癌以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確實比肉食者低。因為素食增加了人體對植物纖維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降低了脂肪、膽固醇的攝取,改善了素食者的新陳代謝過程。
「吃素的人還不容易感到疲勞。」刁老師說,這是因為,素食被胃腸吸收以後,轉換為人體所需的氣、血和津液,為身體進補。有研究認為,正常人的體液呈弱鹼性,而肉類中的脂肪、蛋白質等被分解後會產生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組織器官,讓人感到疲憊。但蔬菜、水果大部分是鹼性食物,有利於保持體內酸鹼度平衡,消除疲勞。
而且,「素食讓人心境更平和。」這是因為動物性食物更容易導致焦慮荷爾蒙的分泌,使人情緒不穩。「吃素雖好,也要講究食物的結構,注意均衡營養」。刁老師認為,中醫書《食療本草》專門談到了食物結構,提倡循序漸進。
省醫院營養科專家楊詠濤提醒,吃素食如果不兼顧營養均衡,也可能導致貧血、免疫功能低下。有專家指出,單純素食因為無法得到只有從葷食中才能獲得的維生素B12,可導致記憶力下降等不良後果。因此,長年吃素食的人,可定期進行身體營養檢測,並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補充營養品。專家提醒,素食者應該盡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過的谷類食品。吃素過程要循序漸進,以防營養失調給身體帶來傷害。
素食也要有節制
1、甜食容易附著在腸道表面
據省市名中醫刁本恕介紹,他認識的長壽老人,大都有吃粗雜糧的習慣,如燕麥、蕎麥、小米、黑豆、紅薯、山葯以及各種粗纖維蔬果等,都是不錯的素食。
一些人對甜食無法抗拒,甜食多為深加工食品,吃後容易長期附著在腸道表面,影響腸道衛生。
2、少放調味品
「素菜無味,烹調要放很多調味品」,這往往是素食者的誤區,其實天然素食顏色鮮艷,營養豐富,如何配搭則看你的技巧與本事。例如做湯可以加入:豆芽、西芹、番茄、陳皮、甘筍等等,可以不添加任何調味料或味精。總之,運用多種不同材料,嘗試不同配搭,就能品嘗到不同的美味。
3、每餐只吃七分飽
如果吃進肚裡的食物過多,腸胃的消化功能就會減弱,倘若氣不化食,就會淤積成不被消化的營養垃圾。不要因為你吃的素食很清淡,就無節制地進食、進補,否則不僅不能補氣,反而會耗氣。
4、水果每天不超過500克
一些吃素女士喜歡超量吃水果,往往引起不適。因為除了紅棗、栗子、荔枝、龍眼、芒果、葡萄、橙等少數水果,絕大部分水果都屬寒性,易傷脾胃。吃水果,每天最好不要超過500克。
5、吃素不等於減肥
對於減肥人士來說,堅果、巧克力等食物同樣含有很高的熱量,吃多了一樣要發胖。但是,如果不注意膳食搭配,很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等問題。
豆製品是最好的替代品
㈡ 為什麼要在初一、十五吃素
農歷初一、十五,海洋潮汐因月亮的盈虧影響達到最大值,人體內部血液涌動的「潮汐」也隨之達到最大值,情緒可能陷入極端狀態。在中國古代,「素食」並不等同於「租神不吃肉」,「素」字原意是指白色、干凈和質朴。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蔬食,與現代意義的素食相近;生吃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似之處;無功而食祿,與社會學相關,與本文無關。根據中國傳統養生學,追求平易恬淡的飲食更為養生。南北朝時期,素食成為中國大乘佛教的標志,尤其是梁武帝推廣素食後。中醫學也主張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指出,應少吃葷食,避免因貪鮮味而傷害身體,尤其是老年人。宋代時,已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且文獻中記錄了許多素食食品。元明清三代,素食發展更為繁榮。佛教的朔望齋戒得到了現代科學的支持,朔望日人體血液涌動的「潮汐」達到最大值,情緒可能陷入極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