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道家講什麼意在品茗養生

道家講什麼意在品茗養生

發布時間:2023-04-09 16:10:03

A. 中國的茶道有哪些

中國洞裂茶道的表現形式有哪些?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納塌閉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衫斗、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B. 中國茶道講究些什麼..

現代人對茶鍾愛有加,從飲茶上升到品茶,講究茶藝茶道。

何謂道?我的理解首先是道理,茶道也就是通過品茶能悟出什麼道理;其次是道路,茶道即是通過品茶使人找到輕松愉悅以及更高的精神感受。所以,茶道應該回答的是怎麼品,能品出什麼的問題。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是一種悶卜猜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的理解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一日本茶文化專家說, 「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道由心悟」 ,必須用心靈螞型去悟茶道。

在中國飲茶方式很多,主要根據用途而定。在茶中加適合自己口味的調劑品,講究的是茶的營養,加些特殊葯材就成了保健茶。這叫「混飲」;另一類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只用開水泡茶,叫「清飲」。當飲料用來解渴,可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注重弊慶色香味,講究水質和茶具,喝時細品,稱為「品茶」。當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時,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雪,這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我國茶業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即「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是中國茶道的真諦。而我推崇靜、凈、境、徑。

靜為本。茶須靜品,心境和緩,寧靜安逸,修身養性,「靜」為品茶前提。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洗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茶道也以靜為美。靜山之美,靜水之美,靜夜之美,在靜中才能真正感悟流之韻,體會動之美。

凈為先。泡茶要潔凈之水,干凈器具,品茶要有潔凈環境,更需人有潔凈心靈,達到內外融合化一。清茶不完全表示茶之淡,也明示人際的濃淡適中,保持良好情誼。

境為美。境為情境、心境。沏茶的過程很有講究,那一舉手一投足的套路和悠然神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而先人們將茶人的身心享受歸納為「怡」,我卻叫其境,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所以進入的境界不一。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心田和肺腑的每個角落時,心靈便顯得空明,精神得到凈化。

徑為歸。歸什麼?歸真,歸理。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講究的是真茶,真水,真人,真理。不僅包括茶的真香、真味,器具的真竹、真木、真陶、真瓷,每一個茶事環節的認真和求真,還包含了對人的真心,敬客的真情,說話的真誠,閑逸的真靜。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追求道之真,即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茶道可雅俗共賞,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貴族講「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

周遊各地,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大街小巷都會林立很多極具東方特色的茶樓雅室,茶道已經從文化及傳統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經濟媒介,相信,在文化與經濟的共觸中,中國茶文化一定會在時空的流轉中散發永恆的魅力。

C. 茶道和中國的飲茶有什麼區別

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模山習茶藝術,從中獲得審美享受;而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人生之道,二者的內涵與外延不盡相同。
關於「茶藝」與「茶道」的區別,蔡榮章先生認為,茶道與茶藝都可以表示茶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而強核碼鍵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例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觀點見《現代茶思想集》)。
王玲女士亦持相近的觀點,認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其中「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而「道」則是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改巧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觀點見《中國茶文化》)。

清代茶具圖

D. 中國茶道在道家思想中有哪些體現

道教茶道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注重尊生、貴生、坐忘、無己和道法自然。 一、尊人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磨激沒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如果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蓋都放在茶桌上,這種手法稱為「唯我獨尊」。對茶的認識上,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於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勞最大。 二、貴生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瞎納,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鉛兆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 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E. 茶道中的「靜」「和」「怡」「真」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台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台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業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兄臘中國羨滾滑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備卜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雲: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雲: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雲: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雲: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F. 茶道的精神是什麼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精神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臘燃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准,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雲: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鉛局芹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槐畢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准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庄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G. 道家茶道的理念

道家茶道是整個中國茶道體系的根脈,精神理念實為所有茶道之先。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道家茶道的理念,一起來看看。

道家茶道的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養生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襲早早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拍雀“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道家茶道的由來

道家茶道是惟一隻許在室內封閉式環境中進行的一組,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在室外公眾場合進行。但是,如果是在山水清靜之地,遠離塵世的地方,不但可以在室外進行,而且最好是在室外進行。

道家茶道成型於明代英宗正統年間,根據《峨眉茶法法歷》和《生錄》清代修補版記載,該茶道形式在明代時期一度取代過禪茶理念的地位。

1998年春,金剛石將原寬輕大師整理的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組,分別作了技術調整和重新配置,將“飛仙四十四式”和“朝聖五十五式”的一些清規睜檔則法則與原道家茶道三合一。又將“龍鳳茶藝”與“問茶三式”和“龍鳳十三式”三合一。完成了全部新一代茶道體系風格,這些風格在保留和強化原風格的同時,盡可能地達到茶道的推和認知。

道家茶道是一項無聲的茶道,不符合多人參與,在室內進行這一茶道流程,有如建設一道工程,茶道師每天只能完成一次,時間將進6個小時。通常情況下,茶道師都會累得疲憊不堪。但客人會因此而體悟很多哲學命題式的感想,會在不同的時間內尋求自我的超脫,也是自我的升華。

學習道家茶道最少時間為1年時間,各個章法都必須熟練並達到泰然處之的境界。該茶道曾經由主持寬懷以及講師團兩次帶往日本交流,被秋田益子、凡哲真和益田大昌等日本茶道大師們驚嘆於最純粹的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那紛繁血統和參雜各門各色組合而成的茶道形式高貴得多。2005年7月,首次招收到來自日本茶道系統中的十名成員前來學習道家茶道,2006年9月畢業回國。他們可能會在不久的一天,將原日本茶道中的千家二派和武者小路流派等滲溶進道家茶道的一些理念。日本人是世界拿來主義最多的國家,但茶道無國界,這是中國茶人的認識。

H. 茶道中有什麼道家理念,茶道與道家思想的聯系有什麼

其實茶道文化與道家思想的關系一直都是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現在很多人在品茗的時候都非常講究「靜」觀念,其實這就是受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道家文化把「靜」看成是褲腔人生的本質特徵之一,道家講「靜虛則明,明則通」。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無欲無求,那麼心自然就比較清明。

後來,大家還會不自覺地將道家的一些思想追求和胡滑衫茶道文化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比如,道家文化中的「和」也是哲學思想非常重要的其中一個范疇。

所以,從上面說的「靜」、「和」、「清」這三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道家文化和茶道文化當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I. 茶道的道家理論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橋握,那麼茶道的道家理論有什麼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道家理論,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道家理論

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為道家“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 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 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 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 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 仙露,飲敏猜慶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 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 青州從事,戰退 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兆昌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 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 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 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 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像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茶道的簡介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之後又傳入西方。

J. 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閱讀全文

與道家講什麼意在品茗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十多歲會不會老年痴呆 瀏覽:450
中班敬老重陽節教案 瀏覽:950
好孝順的女兒母親 瀏覽:335
老人家血壓高200吃葯下不來 瀏覽:464
老年人血壓高值能達到多少 瀏覽:113
宜昌市養老金查詢 瀏覽:529
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怎麼寫 瀏覽:280
換駕駛證體檢需要做哪些體檢 瀏覽:432
52歲嫁90後 瀏覽:887
陝再養老保險 瀏覽:502
杭州市下城區養老院 瀏覽:675
風韻中年女人50歲 瀏覽:314
雁塔區附近敬老院地址查詢 瀏覽:708
養生堂電視觀眾有多少 瀏覽:848
80多歲老人家腦干出血 瀏覽:712
北京通州養老院在什麼地方 瀏覽:747
父母的職業司機怎麼填 瀏覽:207
畢業出去旅行如何和父母交流 瀏覽:831
田園生態養生湯怎麼做 瀏覽:250
90後小伙愛上46歲姐姐圖片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