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介紹孫立人將軍的傳奇人生
孫立人將軍在國胡源殲民黨諸多將領中,是位頗為傳奇的一代名將。他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有極高的軍事素養。
抗戰中他是國民黨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極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尤其在遠征滇緬與日寇作戰中,他戰績輝煌,這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內戰時他曾一度擊敗中共名將林彪。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主持編練國民黨軍,也很有建樹。但1955年,他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從此,關於他的一切事跡,也長期遭到國民黨的雪藏。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終年90歲。在他的遺體上,覆蓋著兩面校旗,一面是清華大學校旗,另一面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校旗。
(1)為什麼說孫立人長壽擴展閱讀:
孫立人是安徽廬江縣人,1920年考入了清華大學。孫立人的運動能力非常強,曾擔任清華大學籃球隊隊長,擔任主力後衛,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擊敗日本隊,為中國奪得第一次籃球冠軍。
清華大學褲沖畢業後,孫立人投筆從戎,考入了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與馬歇爾、巴頓將軍成為了校友。畢業後,又游歷英、法、德等地,參觀學習軍事。
回國後,孫立人被宋子文看中,加入了稅警總團。稅警總團雖然名義上是一支用於緝私征稅的非正規部隊,但無論是從編制、裝備,還是人員的訓練上,都是全部德式的,戰鬥力極為強悍。
在遠征軍的生涯,也是孫立人戎馬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仁安羌大捷,孫立人率領1000餘人,大敗3000日軍,救出了被困的7000多英軍,震驚了世界。
在遠征軍的高級將領中,孫立人是最受史迪威器重的一個,但同時也是跟他吵架最多的一個。因為孫立人受過美國的軍事教育,習慣西方的交流方式,因此只有他敢明目張膽地跟史迪威對吵。
在個人生活上裂頌,孫立人極為節儉,每天家裡的伙食費都是固定的,有時去了客人,也只是再加一個鹹蛋,或是皮蛋、炒蛋,被人戲稱為「三蛋轟炸」。
後來因為兵變事件被軟禁,失去了生活來源,有些部下主動送錢給他,都被他拒絕了,而是帶著一家人種玫瑰賣(看看,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據說賣的還挺好,被人戲稱為「將軍玫瑰」。
立人被軟禁了33年。恢復自由後,有媒體采訪他,想讓他站出來揭露蔣介石的罪行。但孫立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蔣介石畢竟是他的長官,自己再恨他,也絕不能說他的壞話。
B. 孫立人活埋1200名日軍,是謠言還是事實新38師老兵揭開事件真相
抗日戰爭中,馳騁印緬戰場的中國遠征軍多次重創日軍,成為抗戰 歷史 上的一大亮點。
隨著近年關於遠征軍影視劇題材的增多,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等等,人們對中國遠征軍的討論也隨之與日俱增。
漸漸地,在討論的過程中,為了「揚我國威」,也為了加強「戲劇沖突」,出現了很多添油加醋,甚至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這其中尤以網路上的討論最為嚴重。
網路上,其中一個流傳最廣的謠言,就是時任中國遠征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
孫立人這位抗日名將的大名,我想只要熟悉抗日史的人,對其都不會陌生。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可以說他都是威名赫赫的,因其出眾的軍事才能和輝煌的戰績,加之很善於指揮機械化部隊,他被西方軍事學家譽為「東方隆美爾」。
歷史 學家李敖曾這樣評價過孫立人: 「學歷之深,無人可及;練兵之精,無人可及;戰功之高,無人可及;身上彈孔之多,無人可及;國際性聲譽之隆,也無人可及。」
抗日戰場上,孫立人屢創佳績,斃敵無數,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據統計僅在二次入緬作戰中,孫立人就帶領著自己的部隊,斃敵4萬7000餘人:第一次緬戰時,分別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孟拱河谷戰役斃敵2000餘人、12000餘人;第二次緬戰時,在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等戰役戰斗中,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人。
面對罪惡滔天,作惡多端,無恥至極的日寇,孫立人那絕對是恨得牙癢癢,欲殺之而後快,只要一有機會消滅日寇,他絕對是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淞滬會戰時,孫立人就曾用汽油將躲藏在儲煤洞中的470餘名日寇活活燒死。
或許正因為命喪孫立人手上的日寇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加之孫立人對待日寇從來不會心慈手軟,所以這才出現了「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的謠言。
但是,事實上孫立人雖殲滅日寇無數,可是他卻真的沒有下令活埋過日軍俘虜。
為什麼筆者會這么篤定孫立人沒有下令活埋過日軍俘虜呢?且聽筆者為您慢慢道來。
說起「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的謠言,關於這謠言還有著一個不大不小的轉變,即從殺俘到殺降,從槍斃到活埋的演變過程。
最開始流傳的版本並沒有出現活埋日軍戰俘的說法,只是說孫立人下令槍斃日軍戰俘。
孫立人下令槍斃日軍戰俘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大國之魂》一書中一篇題為《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在台灣去世》的文章中。
文章中是這樣說的:
1943年12月29日,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攻佔於邦,並俘虜了許多日軍。當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的面前,孫立人厭惡地看著他們,沒有說任何多餘的鉛備話,直接就命令身邊的參謀: 「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去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槍斃,今後再俘虜日軍,一律這么做。」
之後,曾經到過中國,並參與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十八師團俘虜,被全部就地槍斃,為曾經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的累累罪行,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可見,最初的版本,並沒有說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更沒有說到底活埋了多少日軍戰俘,只是說到孫立人命令槍斃去過中國的日第十八師團的日軍戰俘,「槍斃」和「活埋」兩個詞語之間的不同意思,不用多說,完全就是兩個不同概念的詞。
當然,這個版本雖然沒有說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的事,但卻定下了後來所有有關「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一說中孫立人為什麼要活埋日軍俘虜的理由——去過中國的。後來所有在述說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一事時,無論怎麼變,是時間變也好,還是被活埋日寇人數變也好,唯一不變的就是孫立人活埋日軍戰俘的理由,那就是這些日軍戰俘參加過侵華戰爭。
之後,在第二個版本中,其大致內容與第一個版本大同小異,唯二改變的就是時間和被處決的對象。從原來的1943年12月變成了1942年4月,從日軍配激謹第十八師團變成了日軍第33師團。
當然,這個版本也沒有說孫立人活埋了日軍俘虜,只是說「1942年4月仁安羌一戰結束後,孫立人下令審問隸屬日第33師團的日軍戰俘,並下令凡曾參加過侵華戰爭的,一律就地處決。」
「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的源頭,來源於接下來的這個版本,培基即第三個版本。
第三個版本最早出現在《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文中第一次出現了「活埋」,並具體到了被活埋的日軍人數,及其他更為詳細的經過描述。
文章中這樣說道:「1942年10月29日,孫立人率領新編第38師佔領新平洋。戰斗結束後,被俘虜的日第18師團1200餘名日軍被帶到了孫立人的面前,孫立人厭惡地看著他們,短暫思考後,不假思索地命令身邊的參謀: 「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但凡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從今之後,俘虜一事不要問我,直接照著這個方法去做。」
參謀接到命令後,經過嚴格的審查,1200名到過中國的,在緬甸會戰中投降的日寇被活埋,只有一位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是台灣人,且沒有參加過侵華戰爭,得以倖免於難。」
與前兩個版本不同,第三個版本不但提到了「活埋」,且也提到了被活埋的日軍人數。同時,第三個版本與前2個版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對日軍的定義,前者說是投降的日軍,後二者卻是俘虜的日軍。可以這么說,第三個版本就是第一、二個版本的升級版,從「槍斃日軍戰俘」升級為「活埋投降的日軍」;從沒有具體「殺俘」數字升級為「活埋了1200名投降的日軍」。
當然,有人會問:你怎麼就那麼肯定「孫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軍」是謠言,而不是事實呢?
接下來,筆者就從中日兩國戰爭史料,及親歷者的口述來向大家解釋為什麼說「孫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軍」這件事是謠言。
首先在中日兩國的戰爭史料上,從來就沒有「1200名日軍集體投降」的記載。
事實上在當時的緬甸戰役中,別說是日軍投降,就連日軍被俘都是很少見的,日軍雖然罪惡滔天,但不得不承認,在「武士道精神」的洗腦下,日軍作戰很是英勇,極其不怕死。一旦撤退,受傷的日軍就會主動留下,掩護其他人撤退,之後就抱著自殺的念頭,與敵同歸於盡。
比如在第二次緬戰中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戰斗——八莫戰役。
此次戰斗,新38師將駐守在八莫的日軍團團包圍,每天不間斷大炮、飛機輪番轟炸,八莫城區在一個月的轟炸下幾乎被夷為平地,城內日軍也早已彈盡糧絕。
就在這種情況下,八莫守備隊仍然在負隅頑抗,沒有一個日軍站出來投降。之後,僅存的930名日軍在守備隊長原好三大佐的帶領下,趁遠征軍鬆懈之時,突出重圍,也無一人被俘。
再比如密支那一戰,中美聯軍以絕對的優勢,在掌控制空權,和擁有比日軍至少多出四倍兵力的情況下,進攻只有二千多名日軍駐守的密支那。原本所有人都認為要拿下密支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誰也想不掉,僅有二千餘人的日軍密支那守備隊居然守住密支那長達70天的時間,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守備隊長水上少將就算是舉槍自盡也不願投降。
中美聯軍攻克密支那後,除了187名沒有任何作戰和行動能力的日軍傷員來不及自殺,被我軍俘虜外,其餘日軍全部被我軍擊斃,無一人投降。
這次會戰是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唯一一次俘虜超過百名日軍的戰斗。
但是,當時這些日軍之所以會被遠征軍俘虜,只是因為他們完全喪失了戰斗和行動能力,且遠征軍行動迅速,他們猝不及防,來不及自殺,這才被俘虜。
故而,當時遠征軍在戰斗中很少能俘虜到日軍,就算有,也是偶爾一兩個,這時遠征軍不但不會殺,反是會將他們當做重要的情報來源來使用,讓他們活著,有時候甚至會給予優待。
據時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政治部主任孫克剛所著的《緬甸盪寇志》記載,當時中國駐印軍新1軍遠征結束,統共也只俘虜了323名日軍。而據日本官方編修的戰史記載,在緬甸戰場上,日軍「失散、失蹤」的官兵只有432人。
想想看,連俘虜日軍都這么困難,你就更別說會有1200名日軍集體向遠征軍投降了。
試想,如果真有1200名日軍集體投降,最後還被活埋,有可能中日雙方的戰史上都不記載嘛!日本戰史不記載,這倒是比較合理的,畢竟1200名日軍不但集體投降,還集體被活埋,這實在是太丟臉了。
但是,為何中國戰史不記載,畢竟有1200名日軍集體向遠征軍投降,這可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就算害怕國際影響,不去記載活埋一事,投降一事也總該記載吧!
可是,事實上根本沒有,不管是中國官方修訂的戰史,還是親歷者編著的回憶錄,都沒有關於有1200名日軍集體向遠征軍投降的記載。
除了史料沒有記載,一些親歷緬甸戰爭的新38師老兵也明確表示「孫立人活埋日軍戰俘」一事完全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這些老兵強調: 「戰場上你死我活,如果把正常的作戰射擊,稱作「槍斃」,並且把正在射殺我軍官兵的日軍,說成是「日俘」,那就是對 歷史 的扭曲,是對中國軍人的侮辱。」
他這樣說道: 「第一日本人非常頑強,生俘得很少,所謂活埋更是胡說八道;第二活捉俘虜是會得到獎勵的,為了邀功,也不可能這么做;第三為獲得情報,任何一名被俘虜的日軍都是有很大情報價值的,我們不但不會殺他,還會防止他們自殺,且為了阻止他們自殺,我們常常會把這些俘虜綁在門板上。」
除此,梁振奮還特意強調孫立人是有留美經歷的文人將軍,他接受的教育,根本就不可能讓他做出虐殺戰俘這樣不人道行為。
此外,一位叫徐文的新38師老兵,在給一位學者的信中,也明確表示孫立人不可能殺俘,更別說活埋1200名投降的日軍。
信中,徐文這樣說道: 「八莫戰役勝利後,113團包圍的日軍陣地卻空無一人,團長趙荻被撤職查辦。孫軍長連夜印了三萬份勸降書,說明利害,叫逃脫的日軍回來投降,並命令用飛機將這些傳單撒到日軍很有可能躲藏的地方。這件事說明孫將軍是深明國際法的高級知識分子,不是一般的武夫,他是不會做出屠殺,甚至活埋日軍戰俘這種事情的。」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史料,還是從親歷者的口述來看,「孫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軍」這就是完全子虛烏有的事情。
當然,「孫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的日軍」這件事雖然不是真的,但是他在抗日戰場上的抗日功績卻是實實在在的,並非是虛妄之言。
首先,孫立人特別會練兵,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少數有著留美背景的軍事將領,他對英美軍事系統都特別了解,知道他們的長處在哪裡,也知道他們的短處在哪裡,故而練兵之時,他極善於取長補短,教導新兵學習英美的長處,及完善英美的短處。
抗日戰爭期間,孫立人二次大練兵,都為中國軍隊培養出了一支可以與日軍硬掰手腕的精兵:第一次在海州練兵,訓練出了極其精銳的稅警第四團,稅警總團的戰鬥力不用多說,一支能讓日軍傷亡超過自身的戰鬥力強悍的部隊;第二次在貴州的都勻訓練緝私總隊,也就是遠征軍新38師的前身,新38師在緬甸戰場上的表現也不用多說,戰功卓著,第一次入緬參戰時,新38師就打出來了第一次緬戰中盟軍唯一一次勝利——仁安羌大捷。
其次,孫立人也特別會打仗。1942年4月,仁安羌一戰,孫立人就率新38師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軍威。4月17日,英軍步兵第1師和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陷入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之絕境,隨時都有可能全軍覆沒。
隨後,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緊急命令孫立人率新38師星夜馳援。
18日凌晨,孫立人親自指揮新38師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進攻,在113團將士悍不畏死、英勇無畏的進攻下,很快便攻克日軍陣地,斃敵斃傷自日軍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官兵1000多人,將被圍的7000餘英軍解救了出來。
此時,被從絕望中拯救出來的英軍,個個是淚流滿面,沖著新38師,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大勝仗,也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盟軍公認的唯一一次勝利,大漲中國軍隊士氣,狠狠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讓盟軍,乃至整個世界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
此次大捷,孫立人以不滿1000的兵力,與十倍於我軍的日寇激戰,在付出陣亡204位戰士、傷319位戰士,佔全團總兵力一半的慘烈代價,最後硬是用悍不畏死的頑強戰斗意志擊敗了日寇,並順利救出7000餘被圍英軍,打出了二戰中少有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由此可見,孫立人具有極強的指揮作戰才能,也難怪仁安羌大捷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會在授予他豐功勛章的頒獎詞中,這樣稱贊他: 「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可惜的是,這位一位抗日名將最後卻因為被蔣介石所猜忌,被構陷「叛變」軟禁了長達33年,成為繼張學良之後第二位被軟禁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晚景凄涼無比。
直到1988年,孫立人才得以冤情昭雪,恢復了自由身。
然而,長期的軟禁生活,早已讓孫立人的精神和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2年後,也就是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將孫立人因病去世,享年89歲。
C. 都說孫立人活埋過鬼子,但真假未知,但這位少將卻真活埋過鬼子
原標題:都說孫立人活埋過鬼子,但真假未知,但這位少將卻真活埋過鬼子
在抗戰史上,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的故事因為太過解氣而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實則有待考究,不過我軍有一位少將真的活埋過鬼子,而且還不是俘虜,而是手上有武器的日本兵,這位少將名叫曾美。
值得一提的是,曾美少將還和 *** 黨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遵義會議有一些淵源,當時他奉周恩來的命令為遵義會議選址,在鳳凰山找到一處宅院,這處宅院原本屬於 *** 師長柏輝章的宅邸,所以室內寬敞豪華,周圍又方便配置崗哨,非常適合召開遵義會議。於是紅軍領導紛紛進駐這間大宅,在這里召開了改變中國命運的遵義會議。
故事回到活埋鬼子上來,當時正帆喊滾逢「七七事變」六周年,組織決定在山西崞縣的西頭村召開一場鼓舞軍民士氣的紀念大會。不過西頭村周圍不遠處日偽軍據點林立,安保工作就成為了重中之重,而負責這一重大事項的人就是曾美。
曾美不敢怠慢,在關鍵位置都布下了觀察哨,待到偵察到鬼子的行蹤之後,立刻疏散民眾,並且為日軍布下了一個陷阱。日軍派出的偵察隊人數不多,全都就被曾美包圍,幾聲槍響和手榴彈響之後,6個鬼子應聲而倒,剩下的的日軍和偽軍像是沒頭蒼蠅一樣此處逃竄,一頭扎進了一間窯洞,准備在裡面負隅頑抗。
曾美見鬼子無意投降滲帶,又不想部隊強攻付出血的代價,但拖下去又會引來日軍的增援,就靈機一動,號召村民封堵窯洞,將鬼子活埋。有親手殺鬼子的機會鄉親們自然呼聲高漲,很快態余就扛著工具蜂擁而至,三下五除二就把窯洞的洞口堵了個嚴嚴實實,此時裡面的鬼子在想投降已經為時已晚,等到洞里的氧氣耗盡,鬼子和偽軍就統統窒息而死了。
建國後,曾美被授予少將軍銜,繼續干他的參謀工作,最後官至 *** 參謀長、北京衛戍區司令。值得一提的是,曾美少將非常長壽,活了101歲高齡。而且那時候的人不像現在的人那樣追求養生,而是只管吃飽三餐,生活規律即可。可見心態好才是一個人長壽的主要原因,曾美少將做過活埋鬼子,戰勝侵略者這樣大快人心的事,自然長壽。
D. 無標題文章
她是合肥四大家族的千金,嫁給僅次於蔣介石的男人,一生悲苦
1990年10月11日,孫立人住進了醫院,
在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大都處於昏迷狀態。
偶爾清醒過來的孫立人眼睛微張,訴說著陳年往事,
最常說的就是自己對不起一位名叫龔夕濤的女子,每每提起甚是動情,
沒人的時候他也會經常念叨著龔夕濤這個名字。
「世間最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龔夕濤,安徽合肥人,出生於名門望族,
她所在的家族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龔家,其他三個家族分別是李鴻章的李氏家族,段祺瑞的段氏家族以及張樹聲的張氏家族。
龔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是龔鼎孳,他和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
單從出身來看,龔夕濤就已經非常不簡單。
1919年是個多事之秋。但對龔夕濤來說卻意義非凡.
這一年她遇到了人生中的摯愛,遇到了她想要永遠依靠的人,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卻也開啟了悲劇的一生。
在北京的某個地方,鞭炮聲打破了往日的寧靜,一對新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喜結連理。
新郎叫孫立人,新娘叫龔夕濤。
成婚那天,未滿20歲的孫立人臉上都笑出了褶子,而一旁18歲的龔夕濤則依偎在他身旁深情的看著他笑。
在最開始的時候龔夕濤非常反對婚姻由父母來安排,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做主。
但從她第一眼看到孫立人開始,以往所有的反抗和抵觸都融化掉了,融進了她羞澀的笑容里,泛起了一絲溫暖的漣漪。
這一幕不免讓我有些吃驚,從古至今,我們看過了太多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故事,私奔、殉情,苦情劇連番上演。
可孫立人和龔夕濤之間好像只有幸福,而且結婚後的兩人感情依然很好,甜蜜的讓人羨慕。
當時孫立人正在清華讀書,家裡全由龔夕濤操持,父母也由龔夕濤來照料,她任勞返段襲任怨,因為婚姻燃絕的幸福讓她覺得這一切都不算什麼,她願意為了這個新家默默的付出。
但這種完美的幸福卻在幾年後戛然而止,因為孫立人考取了官費留美,所以兩人不得不分居兩地。
離別時龔夕濤在孫立人懷里哭成了淚人,孫立人卻不得不紅著眼睛和她道別,只可惜離別時間太短,怎麼也訴不盡往後的思念。
「孫立人再婚,她依然是最好的妻子」
孫立人去美國後,龔夕濤和公婆搬回了安徽鄉下老家,
平日里家中上上下下的大小事情就全落在龔夕濤的肩膀上,柔弱的她扛起了男人的重擔,公公和婆婆都誇她是個難得的好媳婦。
五年後,也就是1928年,孫立人終於學成歸來,龔夕濤很高興,終於可以和丈夫重新在一起了,她靠在孫立人的懷里眼淚瞬間落下,哭訴著五年來的相思。
孫立人決定要帶她走,她當然願意,可想到自己一走公婆將無人照顧她只得心痛的拒絕。
沒成想,這一拒絕竟釀成了她一生的悲劇,曾經和孫立人朝夕相伴的四年幸福時光一去不復返。
孫立人離開家後去了南京,那個時候他才認識了後來的妻子張晶英,孫立人意氣風發,張晶英年輕漂亮,兩人感情迅速升溫並結了婚。
孫立人的父親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立馬派人把龔夕濤送到孫立人身邊並對龔夕濤說:「立人對不起你,也是我二老耽誤了你。但是我孫家只有你這個媳婦。漏兄」
龔夕濤去了之後張晶英對她非常尊敬,可因為張晶英的母親也一起同住,沒過多久龔夕濤就又回去了。
整個事件中每個人都帶著難以言說的情緒,唯獨龔夕濤處之淡然,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
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才會躲在被子里一個人偷偷的哭,把這么多年的委屈全都哭出來。
就在公婆以為第二天她會收拾東西回娘家的時候,龔夕濤卻早早的就起床把早餐做好並端到公婆面前。
公婆感動的淚眼婆娑,一個勁的說對不起龔夕濤。
龔夕濤被辜負了,她的心像刀割一樣痛,可每次和旁人聊天她還是會把孫立人稱為「我家的二傻子」,言語間盡是對孫立人的愛。
1950年,孫立人已經去了台灣,大陸即將土改,孫立人的弟弟孫叔平看到一個又一個地主被打倒心裡不免慌了起來,作為地主,自己肯定也要被批鬥,老家是待不下去了。
於是,他找到了二嫂龔夕濤,希望龔夕濤能幫幫自己。
龔夕濤得知了孫叔平的處境後二話沒說就讓哥哥龔意農想辦法幫助他們。
從安排落腳的地方,到幫他們開店維持生計,再到給孫叔平的妻子和大兒子安排工作,龔夕濤都親自幫忙,直到把孫叔平一家安頓好才算完。
這一次,她依然沒有喊累,更沒有因為孫立人的原因而將孫叔平拒之門外,她只是默默的付出。
盡管孫立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可她還是愛著孫立人,並想法設法的保護著孫立人在大陸的親屬。
「參加抗戰,心繫祖國,一生都溫暖」
沒有孫立人的龔夕濤依然堅強,只是她的堅強讓人心疼。
婚姻的失敗沒有將她打倒,抗戰時期,她積極投身抗日活動,帶領婦女們做軍鞋,縫棉衣,辦婦女識字班,教唱抗日歌曲,為抗戰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在當地有很好的聲譽和影響。
身為女性的她雖然不能扛槍上戰場,卻依然想著要把侵略者從中國趕出去!
人們都誇她,說她是個好女子,就是命太苦了,可她卻總是一笑了之。
別人不理解,孫立人辜負了她,她為何還要一直幫助孫家。
她說那是自己應該做的,她是孫家的媳婦,孫家有難她怎能不幫。
她太無私,無私的伺候著孫立人的父母,幫助著孫立人的親人,
她太寬厚,寬厚的原諒了孫立人的錯誤,一如既往的待他好,提醒他多穿衣,提醒他多休息,
她太善良,善良的對待著張晶英,沒有大哭也沒有大鬧,只希望大家都安好,
她又太倔強,倔強的承擔著所有的痛楚。
所有人都以為她做的一切是因為愛著孫立人,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她做的一切早已超出了男女之情,她是用自己的大愛來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晚年的龔夕濤心繫祖國,她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祖國統一,可時間沒有給她機會,1981年,「鐵娘子」龔夕濤告別了孫立人,告別了人世。
從此,這世間再無她的大愛。
後來,親人在她居住的地方發現了一件狐皮大衣、一塊金殼坤表、一個精製的裝化妝品的灰色女式小手包,這些東西全是孫立人當年買給她的,原來她一直都珍藏著。
人們終於明白,她一直都愛著孫立人,
而孫立人也在臨終前說:「請將龔夕濤之生死年月日時詳寫列入家譜立人名下元配欄。」
一陣鞭炮聲響起,時間彷彿又回到了1919年的那個多事之秋,孫立人傻傻的笑著,龔夕濤就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他笑。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
E. 中國最長壽的人是誰多少歲
李慶遠 (1677-1933),壽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慶遠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都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李慶遠 (1677-1933)
長壽秘訣
「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長期素食,二心靜、開朗,三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人物生平
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年壽最高者,當數李慶遠。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死於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歲。李慶遠原籍雲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孫滿堂。由於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被人們譽為「神仙」。
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曾於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劉的采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志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老人去世後,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
清代有位百歲壽星李慶遠,他生前十分欣賞清代學者陸隴其的話:「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延年益壽。」李慶遠一生遵此「妙訣」,稱:「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長生,不必采靈葯,煉金丹也。
上一篇 (1/2)下一頁
相關文章
淫亂沙皇500噸巨額黃金之謎 竟流落中國
·
揭秘中國最驚人的二十大無解神秘事件
·
中國古文明驚現萬里之遙的美洲大陸
·
中國十大美女城市榜:山美水美人更美
·
媒體稱李娜「逆生長」奪冠倒逼中國體育改革
·
專家證實「中國雨人」心算能力強 並非靠記憶
·
專家問診「中國雨人」 證實其心算能力強(圖)
·
廣西「長壽鄉」招百萬遊客 河水受污染不能直飲
·
「中國雨人」上海問診 專家稱確是心算(圖)
·
猜您喜歡
相關專題
未解之謎
世界未解之謎圖片: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
耶穌5大驚人未解之謎:能在水上走?
地球八大神秘未解之謎:生命從何而來
匪夷所思!震驚全世界的十個未解之謎
前世今生
佛家揭秘:人死後真可以投胎轉世嗎?
揭秘:人死後真可以投胎轉世嗎?
揭開六道輪回的奧秘(圖)
美國科學家證實:人確有前世
抗日戰爭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揭秘抗日名將孫立人鮮為人知的4段戀情(圖)
著名抗日英雄杜聿明的戰犯生涯(圖)
抗日經典故事回眸:各大戰役背後的故事
2 條評論
登 錄
我來說兩句...
最新評論
女神木頭
人紅是非多
10-1119:01 0 回復
親愛的路人
火前留名
10-1113:12 0 回復
F. 杜聿明、胡璉、張靈甫、廖耀湘、孫立人誰的軍事才能更加出眾
我喜歡孫元良!為什麼呢?因為孫元良跑得快!是我長跑運動員的崇拜對象!他不僅跑得快,長壽百歲!比胡璉,杜聿明,張靈甫,孫立人,廖耀湘活了好幾年!所以我很崇拜孫元良!跑得快長壽高!
G. 孫立人物簡介將軍,水滸傳中孫立在梁山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特點
提起孫立人物簡介將軍,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中孫立在梁山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特點,另外,還有人想問孫立的人物履歷,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孫立人將軍簡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孫立在梁山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特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主要事跡:名將孫立人人物簡介。
①梁山大聚義
大型咐聚義時孫立排梁山第三十九位,星號為地勇星,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二名。梁山受招安後,孫立隨宋江南征北戰,立下較多戰功。征遼時,孫立大戰寇鎮遠,將其擊殺,是書中最精彩的單節之一,並且此戰讓遼軍無主,宋軍大縱三數租握軍追殺遼軍。孫立兒子。
③征田虎
征田虎時,孫立大戰方瓊,占上風,卻被張翔射中,在花榮、秦明協助後斬方瓊。在簡本中,喬道清時,孫立曾扮成趙玄壇,要求對方歸降。但在常見的百二十回本中無此情節。孫立人墓何時遷回。
性格特點:
(1)孫立很重感情,甚至可以說感情細膩。孫立人凡是到過全部。
當他聽到弟媳婦有病時,馬上就帶著娘子來探視。而顧之所以敢用刀脅迫他,之後又敢挾持姆姆樂子,更是清楚孫立感情上的柔軟。日照孫立出生年月。
另外,從書中的表述,樂和是個聰明伶俐的人,還精通音律,推想他的家庭斷不會差,因此樂子應屬於大家閨秀一類,孫立沒有公務時就在家毫無怨言的照顧好老婆,可以說是模範家庭。
(2)孫立為人清高,正直,慎重。
孫立在登州幾乎沒朋友,人際關系很差。孫新和顧知道解氏兄弟被人誣陷危在旦夕時,一個反應是劫牢,而不是找哥哥孫立想辦法,通過規則來解救。
因為他們知道孫立正直,斷不會做這等求人之事,他們知道孫立在登州雖為軍官,卻沒有呼風喚雨的能耐,或者說根本沒有關系網和保護傘。
綽號來歷
孫立的綽號原是「病尉遲」,因為他身著皂袍,手持鐵鞭,像形象中的唐朝名將尉遲恭。而施耐庵寫《》時寫作了「病尉遲」。
對於這一綽號有兩種解釋,一說「病,使動用法,就是超過的意思」。但縱觀《》中的綽號,比古人的不少,但沒有說超過的,山寨版超過原版未免有些矛盾。
書中描述孫立為「淡黃麵皮」,尉遲恭則是黑臉。「病尉遲」大概是說這個「尉遲恭」像是生了病,臉色變了。而被稱為「病關索」的楊雄書中也描述他為面色微黃。
孫立,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原是登州兵馬提轄,綽號「病尉遲」。後在在弟弟孫新、顧的勸告下,為救解珍、解寶兄弟,眾人聯手劫了牢獄,救出了解家兄弟。又與梁山裡應外合,打破祝家莊。孫立主要事跡概括。
梁山大聚義後,孫立排梁山第三十九位。後跟隨梁山南征北戰。征方臘後,孫立與孫新、顧皆倖存,仍歸登州。孫立兒照片。
人物經歷
孫立,瓊州(今海南島)人士,身高八尺,功夫了得,使一支及一竹節鋼鞭,騎坐烏騅馬,人稱「病尉遲」,是「小尉遲」孫新的兄長。妻子姓樂,通稱「樂子」,是鐵叫子樂和的親姊。
孫立弟妹顧的兩位表弟解珍、薯慶解寶兄弟被毛、毛仲義、包吉等人陷害下獄,被騙至孫氏夫婦的黑店中,不得已,孫立答應援救二解。
大聚義時孫立排梁山第三十九位,星號為地勇星,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二名。[4]梁山受招安後,孫立隨宋江南征北戰,立下較多戰功。
在簡本中曾孫吉、活捉了山㬌隆征田虎時,孫立大戰方瓊,占上風,卻被張翔射中,在花榮、秦明協助後斬方瓊。一代戰神孫立人。
以上就是與中孫立在梁山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特點相關內容,是關於中孫立在梁山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特點的分享。看完孫立人物簡介將軍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H. 孫立人被蔣介石軟禁33年,兩個紅顏相伴,4個子女都成棟梁之材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伴隨著蔣氏家族的雲霧散去,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才終於解除了孫立人長達33年的名為「監護」,實則監視的軟禁。天意難測,孫立人堪堪享受了兩年的自由日子,就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台中寓所。
孫立人的一生,登頂過巔峰,也跌落至幽谷,然而,在他人生最困難的日子裡,依舊有兩位紅顏知己相伴,其享年90歲逝世之時,四個兒女也都成為了棟梁之材。
1900年,孫立人生於安徽廬江縣的一個書香門第,1914年,他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23年又聽從父意,赴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求學,隨後,再入弗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學。
1927年便完成了所有學業,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歐洲軍事考察。
孫立人自出生起便是順風順水,1928年,他回到了國內,以一名普通下士的身份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後經宋子文介紹,調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侍衛總隊副總隊長。
人脈頗廣、才謀雙全的孫立人很快就被蔣介石所賞識,他從侍衛總隊副總隊長一路升至少將總隊長、稅警總團團長、第三十八師師長、轄新三十八師、新三十師的新一軍軍長。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際,孫立人已是「台灣防衛司令」。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復任總統」後,當日就宣布任命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
孫立人一心為蔣,謀略一世,他竟然認識不到蔣介石不過是利用他的親美國際背景來改善國民黨殘破不堪的形象?蔣介石為了獲得美國的援助,當即又任命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兼台灣「保安司令」。
此時,正是孫立人春風得意之時,他滿以為擇得明主,能夠大展宏圖,然而,當孫立人向蔣介石反應陸軍的待遇太差,遠不如海軍和空軍之時,蔣介石卻對其不理不睬——蔣氏本就袒護海軍和空軍。
蔣介石正准備和孫立人說一說這其中內委,誰料孫立人心急之下喊道:「陸軍哪裡不如海軍、空軍?我們可以比,比國文、英文、操練、作戰,比劃一下好了!」原本狐疑無奈的蔣介石卻察孫枯被這一番整的哭笑不得:「委實不懂政治。」
原以為孫立人被潑了這一盆涼水會消停一二,誰知孫立人卻在工作中卻處處地址擔任「總政戰主任」的蔣經國的工作,一來二去,蔣經國在蔣介石面前大發牢騷,蔣介石對於這個「頑固」的觀感也有了暗淡厭棄之色。
然而,最終使得蔣介石做出貶棄孫立人的決定的卻並非僅為兒子的抱怨,彼時,美國政府對於以孫立人和吳國楨為代表的親美派期望甚高,隱隱有把孫吳兩人扶持成為台灣政壇的文武二才。
一時間「孫吳代蔣」的傳聞在台灣傳得沸沸揚揚,蔣介石一次不信,二次心慌,疑慮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慢慢地,他看向自己這位老部下的目光變得猜忌陰毒,蔣氏唯恐孫立人和吳國楨倚仗美國為靠山,自傲自重。
終於,在1954年6月,蔣介石免去了孫立人「陸軍總司令」的職務,美名其曰「切勿過勞」,貶孫立人遷「總統府參軍長」這一虛職。孫立人此時已經隱隱感覺到了蔣介石的忌憚,妻子安慰他,「閑散換平安,自是命數。」孫立人縱然憤慨,也只能既來之,則安之。
然而,事情卻並未以貶謫告終,1955年,台灣當局以孫立人和其部下郭廷亮謀劃發動「謀逆兵變」為由,不由分說地對孫立人施行了看管偵訊。同年敗洞8月,蔣介石下令成立調查小組,調查所謂的「孫立人案件」。
僅僅50多天的調查,蔣介石便於10月31日凱團宣布了孫立人之罪:「以孫立人久歷戎行,曾咋對日抗戰期間作戰立功,且於案發之後,能一再肫切陳述,自認咎責,深切痛悔。既經令准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特准自新,毋庸另尋議處,憑國防部隨時考察,以觀後效。」
孫立人一家的噩夢來臨,孫立人從台灣政要淪為素人,其一切軍政職務被免除。
一面,蔣介石稱要孫立人「隨時考察,以觀後效」,彷彿給他一種能夠官復原職的希望,使其在無望中焦灼等待;另一方面,台灣當局當即就為孫立人在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號安排了一處佔地495平方米的平房。
名為「向上」,可此後孫立人的生活卻宛如死水一般平靜不驚,蔣介石甚至巧立名目,稱保護其安全,派遣了六名便衣高手「照顧保護」孫立人——可笑的是,孫立人任何個人的活動都必須經過上級的批准。
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號,這是一所鬧市中的普通民房,精緻繁盛絕對算不上,朱紅的鐵門,低矮的牆籬,往裡望去,花圃里綠草入茵,樹木青蔥挺拔,時不時傳來陣陣玫瑰花的幽香。
若是得逢晴日,一位鶴發紅顏、精神奕奕的老人行走於庭院中,心無旁騖地侍弄著這些花花草草,剪枝、澆水、施肥……一旁的便衣彷彿是見慣了這種場景,已經從一開始的滿臉納罕,百思不得其解,到了現在的見怪不怪,一臉麻木。
屋內准備午飯的張梅英見到丈夫的情緒穩定下來,她才微微鬆了一口氣。
1956年,正是孫立人被幽囚軟禁過後一年。
一年之前,事情突發之時,孫立人常常會對著身邊的侍從怒吼咆哮,無故尋事發泄,如果在廣播或者報章上聽到哪一位政敵的名字,簡直是像害了失心瘋一般,立即關掉電台,不吃不喝,半夜躺在床上,甚至會敲打牆壁,故意發出聲響,驚醒監視他的侍從。
一年過去,孫立人彷彿明白了這樣作踐自己和家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同時,他認識到,蔣介石是鐵了心要鉗制他,不是隨便關一關,嚇唬嚇唬,若要熬出頭,必須穩住心神,打一場持久戰。
獲得自由身之後,孫立人會想起那段歲月,當真是如夢一般,他自從年少求學以來,漂泊在外,行軍打仗、領職「政府」後,更是同家人們聚少離多, 可在幽禁的日子裡,孫立人卻感受到了人生之最溫馨、最苦悶、最舒心、最迷惘的兩重極化 情感 。
苦悶迷惘之於事業,溫馨舒心則全賴家中兩位紅顏知己和四個活潑可愛的兒女。
孫立人有兩位妻子,原配夫人張晶英同孫立人相識於南京玄武湖畔, 彼時,孫立人已是而立之年,可張晶英仍是南京匯文女中的女學生。
孫立人一見到活潑爽朗的張晶英就傾心不已,這個湖南籍的少女喜歡舞蹈、游泳、爬山,如同春草一般生機勃勃;張晶英見到學識淵博,英俊瀟灑的孫立人亦是芳心暗許。
盡管兩人相愛的過程坎坷重重,不乏雙方家庭的反對和阻攔,但年輕人的愛戀燃燒起來,便有著毀天滅地的燎原之勢,1930年,張晶英高中畢業,兩人在上海結婚。
此後的日子裡,淞滬會戰、出征緬甸、整頓殘局,說也是新婚夫婦,卻終是聚少離多。一轉眼,張晶英也是半百之年,雖然感情和美,不亞青年,但美中不足的是,兩人相愛三十載,竟然沒能誕下一男半女,不僅是孫立人家人,就連張晶英的娘家都開始為她捏一把汗。
為何沒能生育呢?不少人認為問題出在孫立人身上,孫立人 在淞滬會戰 中屢次負重傷,更有傳言說孫立人在戰爭中傷到了下體,可能影響了生育能力,相反,張晶英則是熱愛運動,看起來十分 健康 。
可當兩家人推著兩口子去醫院檢查之後,結果卻叫人大跌眼鏡:張晶英沒有生育能力。孫立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反倒是安慰了張晶英一番:我們兩個人快活此生有何不好,孩子反倒是勞心勞力。
張晶英雖然接受過新式教育,但對於傳宗接代上的看法卻是和孫家人驚人的一致,她痛哭了一頓後,握住孫立人的手:立人,你再娶一房夫人吧。孫立人怔愣住,他以為張晶英的意思是叫他納妾,他決議不肯:你瘋了。
然而,張晶英則表示,她要為孫立人重新娶一個妻子,自己則皈依佛門,奉佛終身。一聽到這話,孫立人急得滿頭大汗,他極力勸說張晶英,拉動親朋好友,讓張晶英不要多想,最終,張晶英和孫立人都妥協了:孫立人再娶一房如夫人,張晶英不出家,但是仍舊信奉佛教。
孫立人一開始想用消極戰術和張晶英耗下去——他不主動找妾室,只口頭應承兩句。誰知, 張晶英則行動力非凡,當即就為孫立人尋了一位名叫張梅英的台灣姑娘, 不知情的人聽了這位姑娘的的大名,只當是張晶英的親生妹子。
張梅英出身於台灣小康家庭,畢業於護士學校,性情也同張晶英如出一轍的溫婉。1951年開始,張梅英應征成為了孫立人家中的家庭護士,於是,在張晶英為孫立人尋如夫人之時,眼前這位相貌端莊,人品性情樣樣出挑,且尚未婚配的護士小姐成為了她的最佳選擇。
於是,在張梅英一手促成之下,張梅英成為了孫立人的如夫人,誰知,這位新夫人的事情一拍板,張晶英就敲定——要和孫立人協議離婚。孫立人沒料到妻子如此決絕,他只好依從。
然而,兩人仍舊維持著親人關系,逢年過節或是孫立人的生日,張晶英都會到台中和孫立人一家人團聚。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人們仍稱張晶英為孫夫人,比孫立人小了差不多30歲的張梅英則被稱之為「梅娘」。
梅娘一連為孫立人生育了二兒二女,逗弄撫養孩子,是孫立人在幽禁生活中唯一的樂趣,有時,收到張晶英關切的問候,卻幾乎令這位公嚴一世的老人掩面揮淚。
在孫家兒女們幼時的記憶中,自己的家,好像和同學們的家是不一樣的,和富人不一樣,沒那麼闊,和窮人不一樣,沒那麼自由。兩扇大門前有車道相連,牆外是一條大水溝,兩扇門前有一條水泥橋。孫安平說:「父親說,這是他看到的世界。」
除了上學,連孩子們的外出也是能免則免的,孫家小院後還有一棟三層樓的房子,那是安全局用來充當監視哨所的。
長女孫中平最早既是,她說:「那棟房子也有圍牆,但是面對著我們家這一邊,會有個大窗戶,裡面擺放了一張桌子,每天都有人坐在那裡,凝視著我們家的方向。」
孫立人將一切都看在眼裡,時而,他能聽到便衣們的竊竊私語:「看他的狐狸尾巴能藏多久。」孫立人卻是一心種花種樹,除草鬆土,全然一副「藏一輩子又何妨」的勁頭。
在孫立人的精心教導下,四個兒女漸漸長大成人,兒女們自小便成績優異,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長女孫中平畢業於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後赴美康奈爾大學材料科學暨工程學攻讀博士學位,其曾在IBM任職22年,為IBM 科技 事業群總經理,後回台後,擔任台積電行銷業務部門的產品定價暨事業流程處主管。
孫中平赴美留學之前,孫立人給長女立下了「四不條例」:一不準入美國籍;二不準嫁給美國人;三不準不回台灣;四不準和「台獨」人士往來。
孫中平在研究所工作期間,她發現研究出來的技術無法融匯在產品之中,她決定身先士卒,進入產品發展部門,當她深潛研發部門後,發現產品的研發和製造存在很大落差,於是兩年後她又跳入了製造部門。
孫中平的舉動令IBM的主管們既敬佩又驚訝:在IBM,所有人都以進入研究中心,身穿白袍為最高榮譽,可孫中平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博士研究員一路跳下製造共產,可謂是令眾人大開眼界。
1980年7月4日,孫中平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結婚,作為親生父親,孫立人卻無法去主持婚禮,他感慨:「從畢業典禮,到婚禮,竟是無一不錯過。」孫立人只好委託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教的義子以義兄的身份帶孫中平走進教堂。
兩年後,孫中平誕下一個可愛的寶寶,孫立人接到電話的一霎那,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淚水,他落筆日記:「82歲了,終得第一個外孫,豈不感慨!」
1977年,孫立人的長子孫安平畢業於台灣中原理工大學,後考入了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1979獲物理學碩士學位。 這一次,孫立人獲准參加了畢業典禮,但是卻不準發言和會客。
孫安平後遠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材料科碩士學位,畢業後任集成電路網設計工程師。 孫安平和長姐一般,自小聰穎,但是不同於孫中平自小就醉心數理,以致知為任,孫安平身為家中的長子,他記事起就拉扯著弟弟妹妹,他對於家庭的窮困有著更為深切、敏感的認知。
「同學們知道我父親是將軍以後,都覺得我們家一定很有錢。但是他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家真的很窮。」孫立人被軟禁以後,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就是薪水。孫家一連幾年都沒有經濟收入,眷補也沒有著落,甚至連一般軍公教子弟的學費減免也沒有。
次子孫天平和幼女孫太平這生於孫立人幽禁歲月,這兩個孩子孩子的記憶里,飯桌上最常出現的一道菜:青菜豆腐湯。
母親張梅英總是出入於當鋪,變賣首飾,維持家中開銷。直到最後當真難以度日,張晶英才懇請孫立人從前的秘書蕭一葦寫信給蔣介石,表示孫家已經過上了舉家食粥的日子。
這時,蔣介石才從他每個月的「總統」特支費中給孫家撥去了生活費。為了養家糊口,孫立人多次申請退伍,然而,這一申請直到蔣經國當政才被允許。在拿不到補貼,也無法掙錢的日子裡,孫立人試過種花、養金絲雀、種荔枝、番石榴,但都沒能掙到錢。
孫天平和孫太平記得,他們家中總是種著許許多多的聖誕樹,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給聖誕樹澆水——上千棵聖誕樹,那是支撐一家人過冬的生活費。
在艱苦的環境下,孫天平和孫安平依舊熱愛學習,1978年,孫天平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此後赴美維拉諾凡大學攻讀電子計算機碩士學位,後來成為了一名電路網設計工程師。
而孫太平,孫立人最小的女兒,1975年考入了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後來同樣遠赴重洋,前往美國杜克大學攻讀了遺傳學博士,後來成為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不知是有心引導還是時事所困,孫立人的四個兒女和他的義子都沒有從政,竟是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科研道路。
1990年10月11日,孫立人因患帕金森式症,食慾不振、吞咽困難,後入台中榮民總醫院治療,然而在11月,病情急轉直下,11月4日,孫立人因肺炎引發敗血症,19日11時,孫立人病故,其跌宕起伏的一生,終究作結。
33年被蔣介石軟禁的歲月,孫立人內心到底如何,再也無從探究,但兩個紅顏相伴,4個子女出息,他到底是悲還是喜,唯心。
[1]黃亦兵.《孤傲的將軍 孫立人》[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7.
[2]王豐. 孫立人大傳[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