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的方面立秋有什麼說

養生的方面立秋有什麼說

發布時間:2022-08-30 18:24:31

A. 立秋養生:立秋怎麼養生

立秋怎麼養生?
1、謹防秋燥。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
2、調理脾胃。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養陰補虛。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葚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將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在熬粥的時候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 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注意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立秋是又熱轉涼的季節,晝夜溫差大,大家要注意及時添置衣服,小心著涼。

B. 立秋到了,在健康養生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立秋將至該注意的養生要點
1、要少吃西瓜
即將進入立秋節氣了,就要慢慢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不然很容易損傷腸胃,引起腹瀉,比如說西瓜。尤其是放入冰箱中冰鎮的西瓜,其本身性寒,經過冰鎮之後,西瓜中的寒氣也就會更多,吃了以後身體內的寒氣自然也會變多。所以說,千萬千萬要記得要少吃冰鎮西瓜。
2、要少吃辛辣食物
因為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起來,如果此時再吃辛辣類的食物,不利於滋養肺臟。所以說,平日里要適當減少辣椒、燒烤、生薑等食物的攝入,管住自己的嘴巴。相反,應該多吃蓮藕、銀耳、馬蹄等能夠養陰潤燥的食物。
3、要少吹風
雖然說天氣依舊還很熱,但是即將進入立秋之後,溫差會變大。所以說,不要貪涼,少吹風。而且最好是避免皮膚直接被風吹,以免皮膚被刺激而變得敏感。其中,提醒平日里有吹空調的男女,不要再整夜吹空調了,以免受風著涼。

C. 立秋養生要注意哪些禁忌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盡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D. 立秋養生順口溜是什麼

綜述 :如下:

1、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2、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斗地奪高產。

3、棉花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4、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5、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6、晚秋作物治追耪,後期管理不能軟。

E. 立秋有什麼講究「必讀」

立秋有什麼講究「必讀」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那麼立秋有什麼講究?下面我為您分享!

立秋飲食養生的講究

立秋是夏秋交替之時,古人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民間有著各種文化生活風俗。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宋朝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看看現在錫城的街景,有些大樹的葉子已枯黃飄落,似乎提前進入了秋天,不過這可不是天氣轉涼引起的,而是天氣太熱把它們熱壞了。

除此之外,古人還有立秋日戴楸葉、秋水吞食小赤豆的風俗。此外有些地方還流傳一種叫“香薷飲”的中葯葯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葯組成,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葯鋪買好這些葯,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當代專家說,這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它可以起發汗、解暑、健脾、利濕之效,對治療夏季中暑、頭暈、嘔吐、腹瀉等效果顯著,可以拿開水泡,代茶飲。

1、紅燒肉、爆肚馮,解饞之餘還養生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製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講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養脾胃之功效,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講究去東安市場、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和東四牌樓等地,那兒有著名的爆肚馮、爆肚滿等,他們的爆肚製作精細,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魯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戲劇名伶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歡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葯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里,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葯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2、赤小豆、井水服,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

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

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里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裡。

另外,因為立秋是要慶祝的節日,所以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的習俗,今天在膠東、魯南一些地區仍有保留。

3、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樣自古有之。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於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氣祛積淤的作用。比如江蘇等地就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還要把桃核留起來,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將桃核扔入火爐燒成灰燼,認為來年可免除瘟疫。

山東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島、萊西等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立秋各地飲食講究

立秋後膳食要平衡進補須科學

天氣炎熱,西瓜固然是消暑的`佳品,可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制適量食用。市人民醫院營養科醫生周群燕提醒大家,西瓜是大寒的水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胃寒、腹瀉等病症。周醫生建議,市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飲食。有的人體質偏寒,寒性的水果自然要少吃或者不吃,就像大熱天有的人喝熱水才舒服,而有的人喝冰水沒有關系。

周醫生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平衡膳食,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食物品種越多越好,這樣營養素就可攝入多一點、均衡一點;另外高溫天還是以清淡飲食為主,甜食少吃一點為好;滋陰防燥現在也可以做起來了,夏天大家常吃的百合綠豆,也能起到這樣的功效。總之一點,最好吃順應季節自然生長的食物,少吃反季節生長的食物。

也有專家建議,從中醫學角度講,秋季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多吃清潤甘酸的食物比較好。酸味水果中滋陰潤肺的效果明顯,含酸性物質種類最多的當數山楂,它能幫助消化、防止脂肪堆積、延緩衰老;葡萄則含有大量葡萄酸、檸檬酸、蘋果酸等,除了生津止渴,還有補血、強心、利尿的功效。大家還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品,如銀耳、蓮子、杏仁、核桃、芝麻、甘蔗、白蘿卜等。

1、北京貼秋膘: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4、四川的立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5、山東的立秋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

F. 立秋養生順口溜簡短18字 立秋節氣的民謠

無論是哪一個節氣的到來,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肯定都是有一定的影響存在的,所以說這是他們學校去進行了解的。那麼在立秋這一個節氣到來的時候,有沒有一些養生的順口溜存在呢?除此之外,在這一個節氣之中,肯定也是存在著一些民謠的發展的。

立秋節氣的養生順口溜

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立秋節氣的民謠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斗地奪高產。

棉花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晚秋作物治追耪,後期管理不能軟。

適時播種大白菜,炕土壅蔥奪豐產。

保護地菜籌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積大造農家肥,割曬青草抽時間。

林木果樹管理好,摘下果梨去賣錢。

畜禽管理要加強,要緊預防牛流感。

喂魚注意多投草,魚病防治至關鍵,

坑內菱角採下來,繼續管好藕葦芡。

立秋節氣的古詩

《立秋》

杜甫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 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G. 立秋節氣養生注意要點 立秋應該注意些什麼怎麼養生

導讀:歷年來每逢過渡性節氣來臨之時,便是養生的好時機,就拿立秋這一節氣來說,立秋意味著夏去秋來,因此我們的養生攻略也應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那麼,立秋節氣養生注意要點有哪些呢,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立秋應該注意些什麼怎麼養生。

立秋節氣養生注意要點

1、不要暴飲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建議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有清暑熱又有補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

3、飲食不要過於生冷

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寒冷食物容易導致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其次,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4、營養要均衡,更要易於消化

夏季不但人體消耗大,而且因高溫而食慾下降,會導致營養供給不足,所以立秋後的飲食要多樣化,只有食物的多樣化,營養才會更均衡,食物還要易於消化,這樣才能有效地補充人體所需的各項營養元素。

立秋節氣養生吃什麼好

1、茄子

中醫認為,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除了含有豐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有一點與其他蔬菜不同,就是富含大量維生素P。維生素P是黃酮類化合物,有助保持心血管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茄子對動脈硬化症、高血壓、冠心病和壞血病患者都非常有益。

2、薯類

秋季正是薯類出產的旺季。薯類食品多有強健身體的作用,其中富含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傳統認為薯類食物能補中氣,現代研究又認為它們作為主食食用,有利於預防肥胖和多種慢性病。經常吃山葯、甘薯、芋頭、馬鈴薯等,作為精白米面的替換品,是非常好的養生措施。

3、黃瓜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慾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減秋膘」吃黃瓜是不錯的選擇。

4、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立秋後空氣乾燥,人容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其中蓮藕為首選。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6、西瓜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7、赤小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赤小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濕,散血,解毒。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我們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立秋之時吃些赤小豆,稍做改良,把赤小豆做成營養粥口感更佳。

閱讀全文

與養生的方面立秋有什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場六月份養老金有什麼優惠 瀏覽:678
長沙縣企業養老金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782
老人家反復快死 瀏覽:381
重陽節社區帶居民體檢活動預案 瀏覽:206
父母被鄰居暴打後續該怎麼處理 瀏覽:178
周末父母升職多少集 瀏覽:800
曲靖養生湯鍋怎麼樣 瀏覽:286
80歲老人psa指標高 瀏覽:855
安徽最大養老院 瀏覽:177
老年大學教材英語 瀏覽:662
居民養老交15年多少年回本 瀏覽:719
父母不同意自己也迷糊怎麼辦 瀏覽:389
老年人一年裡反復輕微咳嗽 瀏覽:299
重陽節警察 瀏覽:253
珠海惠州哪個養老好 瀏覽:395
廠長退休金 瀏覽:420
河北冒領養老金 瀏覽:560
臨床課題設計方案老年痴呆 瀏覽:591
長壽之鄉可以用什麼體現 瀏覽:78
2016年北京養老金調整最新消息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