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練氣養生的古籍哪些好

練氣養生的古籍哪些好

發布時間:2022-08-13 22:02:49

㈠ 如何養好精、氣、神

中醫葯古籍《內經》提到人體有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反之,氣弱則神傷,精神容易不濟,情緒也大受影響。夏季人要學會養精蓄銳,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健康。1.該睡就睡,不熬夜。 台灣中醫師董延齡師認為,經常作息顛倒、長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氣。因為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這段時間,血迴流到肝臟准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等於強迫肝繼續分解工作,能量無法被貯藏,會造成肝盛陰虛,陰陽失和,肝火上升,氣虛體弱。2.盡量從事溫和運動。 董延齡認為打太極、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 養生學院教練饒懷英解釋,太激烈的運動會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體液等於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她建議酷暑最好選擇練氣養生運動,少在烈陽下長期暴曬,或從事激烈運動。因為身體靠呼吸送氧,如果呼吸急促,就像水流量大時,只能流入較粗的水管一樣,氧氣很快進入身體內較粗的血管,較細微的血管則不易獲得氧氣。所以,如果要讓細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龍頭的水柱轉小,一點一滴注入。選擇和緩的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養分。 3.避免吃太「濁」的食物。 夏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濁」的食物容易增加身體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飪方式也盡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熱量高,要少吃。董延齡認為,現代人飲食太亂,沒有順著自然時序調整,大熱天吃烤肉,無異加速心火。 4.少吃冰涼食物。 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歡迎的食物,吃多了卻容易導致冷熱失調。當外在環境溫度高時,我們以為冰涼食物可以降溫,卻忽略了體內溫度更高(有時高達37攝氏度),人體適應力和溫度調節力沒那麼強,突然喝下冰水往體內澆,五臟六腑可受不了,易導致心神渙散,郁悶不樂。要消暑又鎮定神經,不妨喝菊花茶、金銀花茶、綠豆湯。不過,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開水,食用銀耳、蓮子或百合等袪熱補氣。 5.日常生活動作不急不緩。 中醫養生很注重「氣和」,如果氣的運行紊亂,不夠自然活暢,身心都易致病。靜心養生其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勻稱有序,「氣」自然會「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6.少生氣、不發火。 夏季主火,是一年當中能量最旺盛的時節,容易內心急躁,身體也會受到影響。「發怒前留出一秒思考時間,想想該不該發這頓脾氣。」饒懷英說,要學會沉住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是「修心」。她自己的做法是,當事情令自己心存疙瘩時,就清楚說出來。要不帶情緒說出自己的意見,撇開會傷人的形容詞,直接溝通事件本身,做到「講話不帶情緒」,最高明。▲

㈡ 原來都是練氣啊、元嬰、渡劫這些都是從道家典籍來的,知不知道是哪本道家典籍或者哪一些

練氣是指呼吸吐納,條件體內陰陽平衡,是身心健康,一般是指道家養生方法,包括八段錦,丹道修行法,氣功真氣運行法,都是練氣的范圍,練氣是道家基礎修行的根本。元嬰是道家思想練己築基,練氣化神,煉神化虛,練虛合道的過程中氣化精,精化氣而得金丹,氣化神,氣與神合而成元嬰,煉神還虛,而入道。渡劫是道家修行過程中遇到的劫難,道家講應劫,而被文學作品渲染為被雷劈,這是錯誤的,渡劫是修行人遇到的困難,你解決了就應劫了,過不去就會出現危險,渡劫也指修行中的內景變化,春雷炸響,耳後生風,此時墨鏡顯現,心鑒定者自然可以雷過身而不動,色在前而不迷,怖臨身而不驚,此劫過則可入道門,而繼續修行可超脫三界不在五行。如果想了解這些知識多讀道家經典,如:道藏,道德經,黃庭經,入葯境,陰符經,等一些經典的書籍,可以了解中國古代道家文化的精髓。

㈢ 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網路。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㈣ 自學氣功需要哪些書籍

自學氣功需要《針炙學》、《中醫基礎理論》兩本書籍。

氣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派系很多,有道家、佛家及許多流傳自成體系的功法,他們有各自的特點,但目前在臨床還在使用,國家認可在研究開發的只有中醫,這是我們的國醫,《針炙學》、《中醫基礎理論》會有系統介紹經絡走向、分布、作用,氣息感覺等等。

㈤ 葯王孫思邈的著作有哪些 孫思邈的養生秘訣孫思邈的長壽之道

孫思邈的著作有很多,《攝揚枕中方》,《福祿論》,《保生銘》,《存神練氣銘》,《會內三教論》等。這容些著作大都亡佚,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可惜呀!

這里有個 孫思邈檔案館,裡面有比較完整的資料,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archive/mid/102228

㈥ 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㈦ 推薦一些很好的中醫古籍。

黃帝內經、難 經、神農本草經、內經知要、溫病條辨、中藏經、劉涓子鬼遺方、葯鋪林、濟陰綱目、脈 經

㈧ 喜歡養生,講中醫的古籍古書有哪些

中醫是我國漢族人在社會實踐中慢慢探索的葯物。它也被稱為漢中醫。人民和人民的整體觀點,以及辯證Tunicigo的原則。它在中國和世界醫學界深處達成了深遠。高價值和狀態。如果我們想知道中醫,你可能希望閱讀一些中醫古代書籍。在我看來,中醫是神秘的,令人著迷的,但很難理解,所以我想學習中醫是非常困難的,但「書籍讀過過去」,如果你有強烈的興趣醫學,你可以通過閱讀進入中醫世界,然後你知道中醫需要什麼?

上述是我看來,但古老的書是由文本的文本寫的。當第一次閱讀時,一定很難理解,所以當我們讀古書時,你可以找到一個注釋,並閱讀,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問相關的專業教師或老年人說去,「功夫沒有一個人」,只要它願意學習,它就會了解中醫的謎團。

㈨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書(關於中醫的)

1、《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2、《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

卷「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卷3~4為「百病主治葯」,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葯」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葯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葯手冊。

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4、《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5、《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㈩ 中國古書中有哪些關於養生的書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閱讀全文

與練氣養生的古籍哪些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身壓力來自父母怎麼辦 瀏覽:569
日本100歲以上老人有多少錢 瀏覽:182
一年交9000的養老保險 瀏覽:700
孝敬獎申請 瀏覽:336
珍愛生命孝敬父母 瀏覽:665
事業單位改革養老金沒錢了 瀏覽:908
高級美容養生會所怎麼做 瀏覽:166
貴陽市老年大學幾號開學 瀏覽:263
老人過世後多久可以搬動東西 瀏覽:696
60歲買什麼保險好 瀏覽:552
老年人一般多少歲才不會長鬍子 瀏覽:449
女夏裝連衣裙50歲以上的 瀏覽:163
孩子例行體檢是多久 瀏覽:465
養老金並軌辦法 瀏覽:7
傳統要孝順 瀏覽:330
沒有收到退休工資是怎麼回事 瀏覽:599
大學體檢視力下降了怎麼辦 瀏覽:992
父母體溫多少度 瀏覽:24
重陽節歡迎老同志回家 瀏覽:463
哪種血型長壽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