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休養生息政策這一政治局面有什麼特點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初期按照黃老思想治國的具體實施。其特點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為無不為。目的是恢復發展生產。
2. 漢高祖為什麼要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初年國家富庶的狀況怎樣
漢高祖為什麼要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初年國家富庶的狀況怎樣?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
1、漢高祖為什麼要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初年,經過長期戰爭之後,社會經濟凋敞。據《漢書》記載,當時糧食很少,糧價很貴,馬匹也少,連皇帝坐的車也選不到同一色的四匹馬來拉;將相出門,有的只能坐牛車。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難於剝削到很多財物。
以上就是漢高祖為什麼要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以及漢武帝初年國家富庶的狀況。
3. 在封建社會里,許多朝代在開朝之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請你舉一個事例進行說明
是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說 明漢初統治者對強秦速亡進行了反思,認識到暴政、濫用民力、嚴刑峻法是 導致人民造反的原因。因此,在戰亂後,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寬刑薄 賦,培養民力,採取恢復發展經濟以穩定統治的措施。這就是休養生息政策 的基本點。講解時應引據史實,強調漢初統治者能如實聽取陸賈的意見,采 取正確的治國政策。漢初統治者是經過漢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實現恢復經濟,穩定統治的目 的的。恢復經濟的關鍵是重視農業生產,漢景帝說的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的論述,識。
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出現了「文景之
治」的安定局面。對各項休養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應指導學生分條款在教 材中劃出並要求掌握。漢高祖時採取的措施有四條:
(一)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
(二)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田宅;
(三)釋放奴婢為平民;
(四)定田租為十五稅一。 漢文帝時又提出了兩點改進措施:
(一)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 12 年全免田租;
(二)徭役 3 年一次,減刑罰,廢肉刑。漢景帝時,田租定為三十稅一, 進一步減刑罰。
4. 統治者西漢前期實行休養生息有何歷史意義
經過了反秦戰爭,還有四年楚漢相爭、剪除異姓王。漢高祖劉邦建立起西漢王朝。 西漢初年,經濟已經殘破不堪,社會剛剛穩定,必須建立和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來恢復經濟、鞏固政權。 因此,西漢初期使用「黃老之學」來統治王朝,避免重蹈覆轍。而相應的要採取「休養生息」政策。 所謂「黃老」,即黃帝、老子。「黃老之學」即要使用黃帝、老子的思想來統治國家。 「休養生息」,源於老子的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既「無為而無不為」(在這里不是指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休養生息」政策包括"輕徭薄賦",「寬刑慎罰」,就是說減輕徭役,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的同時還要慎重處理刑罰。 西漢自建立到漢武帝7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社會比較穩定,為漢武帝以後「削藩」、「攘匈」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經濟政策已經不適合漢武帝時的社會現狀。所以漢武帝會改革,是經濟基礎適合上層建築(註: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事實證明,「休養生息」政策符合西漢的社會現狀,對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進行鞏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也使得自西漢後的王朝也紛紛效法,使得王朝得到鞏固
5. 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朝休養生息的政策對社會安定有什麼好處
「休養生息」,源於老子的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既「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用道家的思想來進行國家的管理。漢朝通過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強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正是由於漢高祖劉邦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西漢經濟上得到了恢復,社會也逐漸安定,國家實力增強,鞏固了西漢的統治。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後來漢朝國力強盛,漢武帝被驅匈奴也得益於休養生息政策打下的良好基礎。
6. 修養生息政策實行產生了什麼影響
明太祖實行的修養生息政策
目的:安撫百姓,使其安土重遷,恢復遭受戰亂的社會生產,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作用:明太祖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使整個社會逐步地穩定下來。
漢朝的休養生息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即皇帝位,建立了漢朝,建都洛陽。由於出身平民階層,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滅亡的前車之鑒,劉邦深知奪取天下的不易與百姓生活的艱難,所以格外注意用溫和的方式統治國家。針對建國時的天下形勢,他採取了這樣幾條措施來恢復正常的生產,並重建社會秩序:
首先是減輕田租,將稅率定為十五分之一。與之前秦王朝的橫征暴斂相比,這種措施無疑深得人心。
其次,當時的社會上有許多曾經因為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劉邦下令全部恢復他們的平民身份。這樣一來,許多人就從富戶的奴婢變成可以自由耕種的平民,這對於恢復生產無疑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對於復員回家的軍人,中央也給予免除徭役的獎勵。
第三,繼續推行秦朝按照軍功授予田地和房屋的政策。這也是一項安撫人心的措施。
第四,號召在戰亂中逃亡隱居的人回家,恢復他們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這項措施也起到了發展生產和恢復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
最後,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中去,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限制,他們不能穿絲衣,不能乘車,需要繳納更多的賦稅。這是由漢初重農輕商的思想決定的,在當時的人看來,商人只會轉賣產品,卻不能自己動手創造衣食財富,對社會沒有什麼益處。當然,這也是在國家剛剛建立,物質資料貧乏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思想。等到後來生產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需要交流轉運的剩餘產品時,商業和商人的地位就被人們重新認識了。
7. 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內容和作用
一、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
1、解甲歸田:
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勸民還鄉:
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釋奴為民:
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4、十五稅一:
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休養生息的作用:
①鞏固西漢統治;
②推動經濟發展;
③奠定強盛基礎。
漢初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措施,他的後繼者文帝和景帝繼承了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繼續推行一系列治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稱「文景之治」。
(7)休養生息體現了什麼社會繁榮局面擴展閱讀:
1、文景之治簡介: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2、無為而治思想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
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8. 清朝時期,國家強盛,人民休養生息,這種局面稱為什麼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
9. 西漢初年,經過修養生息,出現怎樣的局面
經過了反秦戰爭,還有四年楚漢相爭、剪除異姓王。漢高祖劉邦建立起西漢王朝。西漢初年,經濟已經殘破不堪,社會剛剛穩定,必須建立和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來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因此,西漢初期使用「黃老之學」來統治王朝,避免重蹈覆轍。而相應的要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所謂「黃老」,即黃帝、老子。「黃老之學」即要使用黃帝、老子的思想來統治國家。
「休養生息」,源於老子的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既「無為而無不為」(在這里不是指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休養生息」政策包括"輕徭薄賦",「寬刑慎罰」,就是說減輕徭役,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的同時還要慎重處理刑罰。
西漢自建立到漢武帝7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社會比較穩定,為漢武帝以後「削藩」、「攘匈」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經濟政策已經不適合漢武帝時的社會現狀。所以漢武帝會改革,是經濟基礎適合上層建築(註: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事實證明,「休養生息」政策符合西漢的社會現狀,對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進行鞏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也使得自西漢後的王朝也紛紛效法,使得王朝得到鞏固。
出現了 :「文景之治」
10. 西漢初年實行的治國思想是什麼,出現了怎樣的盛世局面表現是什麼
國家草創之初,因迭經戰亂,經濟凋敝,民生困厄 ,因此丞相蕭何力倡節儉。據記載,漢初,國家財政困難,就連漢高祖所乘的車駕,也無法配給純一色的四匹馬駕車;而有些功臣勛戚與王公大臣,只能乘牛車。
蕭何在漢高祖的授意下,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嚴禁富豪做官為將、買賣、私蓄奴婢,各諸侯國的民事統一由中央朝廷管理,將大量的奴隸轉為庶民,把實力強大、有社會影響力的前六國王侯貴胄之後裔強行遷入關中,與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蕭何所採取的「柔性」治國措施,都有利於西漢王朝的安定、統一,有利於百姓相對平和的生活願景,對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夯實國力也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漢代壁畫
不作為也能成為一代名相
在漢惠帝、呂後時期(前194——前180年),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起著顯著作用。丞相曹參沿襲蕭何輔佐漢高祖的成規,不作任何變更。受這種治國理念的影響,在西漢建立之初的頭十五年內,朝廷很少大動干戈、興動大役。
尤其是曹參為相的三年間,照著前任相國蕭何留下的規章制度,對內幫助惠帝安定百姓,努力減輕稅賦,獎勵耕織,增加生產,對外結好匈奴,使漢王朝倉廩充實, 邊境安寧,統治根基更加穩固了。曹參貌似整日飲酒作樂,無所作為,其實暗地裡還是做足了功夫的,什麼該管,什麼該放,他瞭然於胸。
曹參為相期間,其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重農抑商,大力鼓勵民間開墾種植,發展農業生產。
二、編戶齊民,鼓勵各種生產活動,擴大朝廷稅源。
三、從上至下,厲行節約,反對靡費。
四、輕徭薄賦,努力減輕民眾負擔。
五、對匈奴採取守勢,用「和親」之策羈縻之,停止戰爭與擴張行為。
這些政策大都是蕭何制定的,曹參不過是保持了政策延續性而已。
可以說,沒有蕭規曹隨,就沒有後來的「文景之治」,經蕭何、曹參的接力,再經過文帝、景帝先後四十一年的無為而治,西漢王朝迎來了空前的盛世。彼時,人民負擔輕,國家財政充裕,「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貫朽粟陳)」,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為此,司馬遷點贊曹參道:「參為漢相國,清凈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