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傳統養生中葯在形態上有哪些新變革

傳統養生中葯在形態上有哪些新變革

發布時間:2022-04-27 11:12:34

『壹』 從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來看,傳統養生保健是以 什麼和什麼為代表的順序發展的急!!!

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來看,傳統養生保健發展!
三早養生倡導: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科學的養生保健理念。
陽光思維模式:用快樂的心態,面對工作、生活、家庭。
編輯本段秋冬季養生與保健
秋季天高氣爽,草木凋零,大地氣象明朗;冬季萬物閉藏,天氣乾燥,氣溫低,西北風肅殺,屬涼燥。因此,秋冬季的養生是以適應秋冬季氣候變化為主;預防舊病復發,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復發與發生、發展。
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秋冬季由於夏、秋季節交替,氣溫變化較大,空氣又乾燥,如果機體不能適應這一變化,抵抗力下降,很易患感冒,一些「老毛病」也特別容易復發,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
1、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季氣溫變化莫測,溫差大或氣溫過低,空氣乾燥,是感冒多發季節。秋冬燥易傷肺,如因著涼,導致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口乾咽燥、鼻塞、發燒、咳嗽、咳痰及上呼吸道炎症、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尤其是老年人、小兒、體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史者更易復發。秋天花粉、冬天冷空氣過敏則易引起支氣管哮喘。
2、胃腸道疾病:入秋後氣候轉涼,身體疲勞時,抵抗力下降,消化功能和腸道抗病能力減弱,易發生腹瀉,尤其小兒易感染秋季腹瀉(病毒所致)。有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者,秋冬季節易復發。
3、風濕、關節病:秋冬季氣溫低,大風降溫天氣,骨關節性疾病易復發或發生、發展。
4、心、腦血管疾病: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縮,血流緩慢,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在此季節血壓升高,症狀加劇。
編輯本段生活起居
1、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氣溫變化較大,不要貪涼,夜溫低要蓋好被褥,以免受涼,日間衣著不宜過厚,以不著涼為度。適當少穿點,適當凍一下,利於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冬季注意衣著保暖,室內溫暖,預防寒冷侵襲,尤其注重足的保暖;但忌暴暖、過度烘烤。外出時注意手、足、頭面部防寒保溫,預防凍瘡。
2、環境舒適:室內溫度濕度要適宜;室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之間,濕度在50%-6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室內燃煤取暖要注意防止煤氣中毒。
3、睡眠充足: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早睡遲起。一般8-9小時睡眠,老人可以適當增加,如晚上睡眠不足,可堅持午睡一小時;但睡眠不宜過多。睡眠時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風的侵襲,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忌蒙頭入睡,應開小氣窗通風。
4、皮膚保養:保持皮膚滋潤,科學洗浴;秋初濕熱並重,注意皮膚清潔防止感染,秋冬季氣候乾燥氣溫低,忌洗浴過勤、水過燙、揉搓過重,忌浴液鹼性太強,否則皮膚更為乾燥,易發癢、皸裂。浴後可塗擦甘油、止癢霜、潤膚露等,以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乾燥、脫屑。
5秋季養肺 。最好每天早晚都喝一杯蜂蜜,既潤肺又養顏美容。還補血
編輯本段飲食調養
秋冬季節天氣特點是乾燥、寒冷,飲食宜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1、多食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蔬菜、水果、豆類等食品,如梨、西紅柿、柑桔、葡萄、大棗、蘿卜、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少食辛辣食品,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2、注意補充水份,每日不少於2000-3000毫升。
3、冬季宜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禽蛋、豬肝、芝麻、黃豆、花生等。
4、冬天為增加禦寒能力,其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含糖、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但要注意秋冬時食慾增加,飲食過量,運動減少,熱能消耗量少而致肥胖,需要多食低熱量減肥食品。同時注意不要過量進補,否則有害無益。
5、適當用保健食品,可選擇增健口服液和靈芝皇膠囊,以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6、吃飯時不宜進食熱湯熱菜,已接近體溫為宜。中國人常說趁熱吃,但溫度過高不利身體健康,科學發現,經常吞咽吞咽太熱的食物容易引發食道癌,胃腸疾病等。
編輯本段鍛煉身體
秋冬季節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鍛煉方式因人而異,選擇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其中有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如冷水浴、冷水洗手面加之摩擦按摩。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應稍有「凍」感,切勿搞的大汗淋漓,當周身發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尤其老人的鍛煉要量力而行。要注意防受涼,運動時不要穿的過少,身體發熱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切忌穿汗濕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免著涼。在運動鍛煉前做好充分准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運動者在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
編輯本段精神調養
秋冬季精神調養要做到安然恬靜、情緒穩定、胸懷開朗、心情舒暢而達到養精蓄銳。由於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因而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調適,正確把握自己,學會自行解脫。可採取與朋友交流溝通、參加戶外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方式,進行調理。
特別提醒
冬季天氣變冷,氣管、血管不同程度上痙攣,氧供應減少,血流緩慢,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要予以重視。尤其老年人應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和呼吸道感染。
編輯本段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在這方面有「妙沁葯酒(結合了66種中草葯的葯酒)」。
編輯本段國外的養生保健理念
養生不僅是中國人重視,外國人同樣也重視養生.德國一位醫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誡中老年人:想健康長壽,務必動用「保、活、轉、參、睡、調、聽」這七個字。
「保」即保持大腦的活力用進廢退,故中老年人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

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研究表明,一個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並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動手指俗話說心靈手巧,經常活動手指,做兩手交替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有健腦益智、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轉」即轉換不同性質的運動在較長時間的單調工作或讀書、寫作後,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使大腦神經鬆弛而不過分疲勞,使腦力保持最佳狀態。散步、做體操等是較好的轉換活動方式。
「參」即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結交年輕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積極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促進疲勞消除,體質增強,身體更健康。
「睡」即睡好覺,保證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一天有8小時(老年人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調」是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兼收並蓄,多吃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豬腦、豬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
「聽」即聽優美動聽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歡樂感覺。
編輯本段中年養生調養五要點
中年以後,人的身體狀況開始發生變化,往往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勝任高強度的工作了,也更容易「積勞成疾」。
中年人只要在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方面進行必要調整,依然能
中葯調節
現在中葯調節越來越提上日程人們也越來越把自身保健養生作為主流,不在乎其他。
而葯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飲用堅持每天都在飲用提高身體質量調整身心健康是越來越重要了。而人體是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主要包括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等。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形態結構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協調,物質代謝上互相聯系,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妙沁酒基於家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氣血陰陽平衡的獨到見解,著眼於全面整體調理肌體,使肌體內部協調平衡。其配伍嚴格遵從佛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使身體達到自然平衡狀態,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蟲草(冬蟲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貴葯材,它具有調節免疫系統、肝臟功能、心臟功能、提高細胞能量、直接抗腫瘤作用,抗疲勞等功能。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可全面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環。紅景天生長於青藏高寒地帶終年積雪的向陽坡上。清熱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氣,治咽喉痛,肺痛;有補腎、養心、安神、調經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腦梗塞病灶的恢復,對緩解頭痛,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也有顯著功效。靈芝是一種葯食兼用的機能性保健食品,素有「茸芝」之美譽。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可「養生、無毒、長時間服用無副作用,能使身子輕盈、防老化、益元氣、延年益壽的上葯「。枸杞子功效:滋腎、潤肺、補肝、明目,抗衰老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降脂減肥等功效。康胃酒把這些重要中的精品菜餚合理的結合在一起,使他們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起到疏通血管,養護脾胃的作用。實例特別多而葯酒種類也在不多增長。如(「妙沁葯酒」集66味中草葯釀窖而成功能強大。)
充滿能量地適應新變化。生活中,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適當的調整。
飲食戒陋習
中年人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呈下降趨勢,所以中年人應注意控制飲食,少吃甜食,並適當參加運動,防止肥胖及體重超過標准。因為肥胖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
中年人消化系統也開始出現衰老變化,故平時應定時定量進餐,不暴飲暴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吃過多的精製食品,多吃水果及新鮮蔬菜,吃鹽不要過多,戒煙,少飲酒。
體重須控制
現代社會,人們不必為衣食犯愁了,由於飲食無節制而出現的「大胖子」明顯增加。過度肥胖使人的身體承載過重的負擔,甚至到最後不堪重負。
此外,肥胖還容易誘發許多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於是,心臟病專家的結論是:人從中年(35歲左右)起就須注意防止肥胖,除了注意飲食均衡,日常堅持運動是控制體重的不二法則。
鍛煉要適度
人到中年,體力精力開始走下坡路,怕疲勞,易懶洋洋。散步、慢跑、爬樓梯等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和一般的抗病能力,並可消耗掉多餘的能量,保持體重的穩定。但是,過於激烈的運動和某些騎跨運動,如激烈的競技運動、長時間騎自行車等對中年人卻是有害的,應該盡可能節制及迴避。
中年人的心肺功能也逐漸下降,因此,不要參加過重的體力勞動及劇烈的運動並避免高度的精神緊張,防止發生心律失常及心臟驟停而猝死;不宜突然改變體位,如久蹲後不宜突然站立,防止昏倒。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情緒需平穩
中年人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容易波動。人在發怒時,情緒急劇變化,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內血液循環不暢,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擾,容易誘發胃腸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
要淡泊名利,不要為金錢、名利、地位而太過辛勞、太過爭強好勝,不良情緒不僅會招致各種疾病,還會影響家庭關系。
「性趣」有節制
和諧美滿的性生活有益於人體的精神愉悅、健康長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密切夫妻感情,同時注意性生活的合理性和有節制性。
性生活過程中切忌心不在焉;體力和精力不佳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過性生活;適當減少性生活的次數,使得性能量有一定的儲存;對於存在性腺功能低下者,可小量、短期補充雄激素來增強性功能,但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概述圖片[1])
編輯本段養生保健的基本原則
一、適應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二、重視精神調養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著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范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臟》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從而表現在對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發生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而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節
男女兩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賦予的本能,是人類種族延續所必須的,而且男女從青春發育期開始就自然地產生性行為的氣質,這是腎中精氣充盈的表現。性生活適當,不但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代醫家未有不重視性生活者。
自古以來,人們皆主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後,沒有適當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日久易釀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於所欲不遂,隱曲難伸,易形成氣機郁滯之證。古代醫籍中每有論及寡婦、鰥夫之病者,認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緣故即在於此。
由於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腎中精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全身陰陽之根本,過於消耗,必致虧虛,往往導致性機能減退,全身虛弱,甚至早衰,故腎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體鍛煉
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對於形體的鍛煉,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五、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系。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著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葯物預防等。如: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至於近代採用葯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內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有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但是因為口味或者是吃法的問題,很多人都不喜歡吃,但是如果忽略這些食物的話,您身體可能就會缺少某些必要的營養,那今天人氣美食就為大家收羅了10種最容易被人遺忘的營養食物。
編輯本段10種食物養生寶典
1、大白菜
一杯剁碎的大白菜中只含有22卡路里的熱量,卻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大白菜中含有蘿卜硫素,可以增加體內酵素的含量。(酵素可以阻止破壞細胞的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可以防止癌症)研究發現,和其他任何植物化學物相比,蘿卜硫素促進酵素產生的能力是最高的。
2、甜菜
這種紅色的蔬菜含有大量葉酸和甜菜鹼。這兩種化學物質共同作用可以降低高半胱氨酸的水平,這是一種炎性混合物,可以損害動脈,增加心臟病患病機率。而且甜菜中的自然色素--β花青苷經實驗證明可以防止癌症。
3、石榴
石榴含有高濃度番茄紅素,比番茄和西瓜更能防止前列腺癌。而且,一杯石榴中含有688毫克鉀,比香蕉中鉀的含量多63%。石榴中還含有大量纖維,每杯中含有9克。
4、萵筍
半杯熟萵筍中含有大量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每杯含有10毫克。這些叫做類胡蘿卜素的化學物可以防止視網膜老化,因為這些物質可以吸收損害眼睛的光線。
5、肉桂
肉桂有助於控制血糖,降低心臟病患病率。事實上,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1克肉桂,一直持續6周,其血糖、血脂和不良膽固醇都會有顯著降低。
6、馬齒莧
馬齒莧中的歐米茄3含量最高,而且研究發現,馬齒莧中的褪黑激素(阻止癌細胞產生的一種抗氧化劑)是其他任何水果和蔬菜的10倍。
7、石榴汁
研究發現,每天喝2盎司(56克)石榴汁,持續一年,收縮血壓可降低21%,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會顯著改善。
8、枸杞
在所有的水果中,枸杞的抗氧化能力指數是最高的。而且研究發現,枸杞中的糖分可以降低胰島素抵制,從而防止糖尿病。
9、梅干
梅干含有大量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和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這是兩種可以抵抗自由基的化學物。這些自由者可以引起細胞的機構損壞,從而導致癌症。
10、黃瓜籽
黃瓜富含維生素C是盡人皆知的事,然而黃瓜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其實,每100克新鮮黃瓜中的維生素C含量,由高至低的順序為皮、籽、混合、肉,分別為19.79毫克,15.40毫克、13.17毫克和6.54毫克。而黃瓜經過烹飪以後,四種樣品中的維生素C含量都有所減少,其由高至低的排列順序為籽、皮、混合物、肉,其中籽最高(13.20毫克/100克),而肉質部最低(僅為1.79毫克/100克),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黃瓜中維生素 C含量最高的部分卻是新鮮的黃籽。
除了富含維生素C,黃瓜籽還對缺鈣引起的腰酸背痛、手腳麻木、抽筋、骨質疏鬆、骨折、骨裂等疾病和症狀都有很好的食療和恢復作用。

『貳』 論述我國古代各時期養生術發展特點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歷史地位。它的發展從遠古時代原始積累,春秋戰國奠定基礎,兩漢、宋元兩次高潮,中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提高和隨唐五代的持續發展,至明萬曆以後雖比諸同時期的西方已經大為落後,但仍有緩慢進展,也出現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傳統科學思想從高峰走向總結。綜觀整個發展歷程,16世紀以前的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傳統科學思想和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國古代的科技先驅辛勤耕耘、善於觀察、長於思索、勇於探究,注重整合、聯系實際的產物,閃耀著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馬克思就曾經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杠桿。」(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頁第427頁。)而今天眾多著名科學家對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珍貴價值的重新肯定,必將使之在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中顯示出東方智慧的新的轉移與新的實現,這種情況在一些學科已初見端倪。深信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在新世紀里對人類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應有貢獻。
從漫長歷史長河中吸取經驗教訓,以服務於今天的現實需要,總是值得人們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將以史實為依據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歷史的特徵,作些探討與論述。
(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並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為縱線,世紀年代作為橫線,製作了一幅科技發展的示意圖,它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以前4000年,還是近50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實上一點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穩緩地前進」。他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還指出:「我常喜歡用一種相對來說緩緩上升的曲線來說明中國的演變,顯然這曲線比歐洲同一時期,譬如說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演變過程的曲線上升得高,有時高得多。」(註:《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第65-85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國四川大學周仲壁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周孟璞兩位先生在《中國近代科技落後原因初探》(註:《自然雜志》13卷11期第333頁。)一文中也以中國的自然科學大事、西歐的自然科學大事和著名科學家的人數作為縱坐標,世紀年代為橫坐標,製作了三條增長曲線,從中國的那條曲線看,同樣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增長是緩慢而連續的。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春秋末期出現了塊煉鐵滲碳鋼,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白口鐵處理技術,這些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一個突出的標志,正是它大大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農業,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其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稱得上是這種農業科技的論文開端。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個大型灌溉工程的興建為標志,展現出為農服務水利工程設施的空前發展。《考工記》中生產工具、樂器、建築、交通運輸、皮革製造、染色、樂器、玉器等36項專門實用工藝技術的記述,顯示了這一時期手工業內部的細密化及其技術的規范化與科學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它記載了大量實用力學知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工程技術知識的總匯。《墨經》中包含有關於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學、邏輯學以及對物質結構的猜測等科學成就,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幾何光學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歐幾里德幾何光學要早百餘年。同時,它也是古代力學與光學論說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線傳播思想的揭示,使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麗的光彩。可以這樣說,《考工記》與《墨經》一起作為我國古代經驗科學出現的標志,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豐富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數學、天文學與歷法方面都有了廣泛的發展與進步。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為後世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數學體系的形成確定了基礎。有關天象觀測的記載詳盡准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為天文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料。在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管子、地員》等著作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的地理知識已從地理資料的積累,上升到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論述與區域對比,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需要。醫學方面,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以人體器官整體觀、陰陽五行論與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兼及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學體系的最初基礎,並在臨床上顯示出傑出的貢獻。
我國人民尋求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後,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展線索,它們的確立都分別肇始於這個時代的荀況與墨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歷法已確立了我國後代歷法體系、規范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葯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葯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知識。
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製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製造等都已出現,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築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

『叄』 中葯新產品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比如葯劑形態多樣化,傳統配方創新改良,生產工藝現代化,等等。

『肆』 中葯養生產品市場需求發展和未來趨勢

首先中葯中醫理論是中國所獨有的,未來的人類而只有中國的中醫和中葯才能從根本上延長人類的健康長壽,所以市場需求廣闊,未來趨勢是高科技提純的復合多糖在復配

『伍』 何謂革新 中醫如何發展

中醫
中國是醫葯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何以為證?「中醫」一說,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醫」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有了「中醫」一詞,那時西醫還不成系統,更沒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中國是在西漢以後又過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漢人連西醫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為區別「西醫」,而稱中國的醫學醫術為「中醫」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當然,今日「中醫」一詞指中國的醫學,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會明白大夫為何常說滋陰、補陽、調理……
。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醫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葯衛生的內容,形成了醫學的雛形。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現端倪,趨於專業化。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葯學在脈學、針灸學、葯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兩宋是中醫葯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的重視在醫葯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進了醫葯衛主之進步。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葯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葯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葯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於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於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餘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中國醫學史無論對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研究,還是對近現代醫學的研究,或是與各種不同體系醫學的比較研究,對醫、教、研和衛生管理等工作及學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蓋面廣,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久遠博大,不是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

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於《易經》、風水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後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葯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這四元素和五行,顯示出了這時期東西方醫學的概念距離還不是很遠。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

西醫和中醫呢它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在現在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鹼中毒,一到酸鹼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鹼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鹼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鹼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鹼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2006年2月中國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申請項目。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在與疾病做斗爭的漫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原創性學科名列其中。根據規定,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處於瀕危狀態,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是否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是最關鍵的一條……

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人類生理、心理、行為、外界物理運動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論。其世界觀是深刻的、本質的;其人生觀是超越生死的;起方法論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陸』 如今中國的中葯如何現代化

中葯的超微粉技術應用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採納哦

『柒』 傳統中醫有什麼新發展

中醫醫院數量持續增長,增長率也逐漸提升

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中醫醫院數量增加。自2007年起,我國中醫醫院數量大致保持增長趨勢,僅在2008年較上年有所減少。2018年,我國中醫醫院有3977家,增幅為7.63%,增速持續上升,我國中醫醫院數量持續增多。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捌』 中醫養生的現代發展

1、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2、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此外,上海中醫葯大學在近30餘年中醫客觀化研究的基礎上,成功研發了中醫四診儀——融合了大量現代科技成果以及眾多中醫專家的臨床經驗,將中醫舌診、面診、脈診、問診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醫診斷信息客觀採集與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健康狀態辨識、健康狀態干預調整建議、療效評估、慢病管理等,其中的健康干預調整建議包括飲食養生、運動鍛煉、足浴養生等。

『玖』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9)傳統養生中葯在形態上有哪些新變革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拾』 新型中葯飲片的概念

新型中葯飲片,是在傳統中葯飲片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的一類中葯飲片,代表著中葯飲片現代化創新發展方向。
中葯飲片是中葯材經過按中醫葯理論、中葯炮製方法加工炮製,可直接用於中醫臨床應用的中葯,其主要形態是切片(包括切段、塊、瓣)等。
草晶華•破壁草本,是運用現代超微氣流破壁粉碎技術,打破植物細胞壁形成粉體後,再運用一種國家發明專利技術製成的顆粒狀產品。這種技術帶來的巨大改變,一是產品形態的現代化演變(顆粒狀),二是應用便捷性大大提高(可直接沖服免煎煮),具有「更好吸收,服用便捷」的新品類特性,滿足現代快節奏生活的方式和人們養生保健需求,代表著新型中葯飲片的主流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傳統養生中葯在形態上有哪些新變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雇員體檢多久出結果 瀏覽:616
天台種什麼菜最好養老 瀏覽:187
基本的養老保險怎麼查 瀏覽:894
養生館熱療怎麼做 瀏覽:12
老人去世提燈籠是什麼講法 瀏覽:953
浦東新區老年活動中心 瀏覽:615
株洲縣養老院 瀏覽:587
南通市萬年青老年公寓 瀏覽:841
60歲未五保可低保 瀏覽:345
佛說孝順福德 瀏覽:486
合川菌王土雞養生湯在哪裡 瀏覽:452
義大利什麼島是士兵養老院 瀏覽:303
怎樣孝敬老人作文 瀏覽:989
重慶退休養老金調整 瀏覽:195
貴州省老年節活動簡報 瀏覽:565
從20歲到80歲 瀏覽:764
養生館開業適合穿什麼服裝 瀏覽:372
為什麼父母會先走 瀏覽:700
到時了退休年齡繳費年限未夠 瀏覽:179
養老院工作人員架構圖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