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體育養生的內容有哪些
太極拳,達摩易筋經,健美操。
㈡ 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武術、摔跤、舞獅、射箭、棋術、龍舟、空竹、馬球、捶丸外,還有蹴鞠。
㈢ 傳統體育養生有何特色和功能
碧秀 弓箭的一種。箭桿長約80公分,竹製而成,尾部鑲有羽毛,頭部為四眼內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後發出「嗚——嗚——嗚」的響聲。比賽時分遠射和近射兩種。近射主要比准,遠射既比遠又比准。靶子用皮革製成,分內環和外環兩種,以射准內環多者為勝。響箭活動主要在林芝、工布江達等地流傳。 賽馬 既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是習武強兵的手段,歷史悠久,是藏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內容。主要流行於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業為主的地區,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賽馬會和當雄草原的「當姆吉仁」最為著名。參賽者中以少年居多,以減輕馬的負重。騎手身穿輕便服裝,或披發或戴帽或頭扎白布,在10公里的賽程內,幾十匹駿馬競相賓士,以決勝負。同現代競技賽馬的最大區別是參賽的馬均是無鞍駿馬。 馬球 一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古一代體育項目。公元8世紀初,吐蕃使者到長安迎接金,城公主時,唐中宗親率宮中,馬球隊與吐蕃隊進行比賽。 有學者認為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傳入內地(還有的學者認為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唐時,馬球撰被列為軍事訓練項目,經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後失傳。而至今在西藏境內仍有極少數精於馬球運動的人。 吉韌 即藏式克郎球。設1個長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個小洞,黑白兩種扁圓形球子各9個,另有1個紅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個白色母球供雙方彈擊球子所用。比賽分2人單打或4人雙打,雙方力爭將自己的球子彈入洞中,並設法阻止對方球子彈入洞內。吉韌活動動靜結合,趣味性強,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鎮開展得較為普遍的運動項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區別於古典式摔跤,又不同於自由式。比賽時,雙方都穿藏袍,腰系寬腰帶,各自摟住對方的腰部,藉助於手臂和腰部力量將對方摔倒為勝。比賽時不準用腳,違者為犯規。比賽時設裁判員1名。 馬術 源遠流長,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馬上運動,包括騎射、飛馬拾哈達、敬獻青棵酒等。參賽者頭戴大紅帽,身著民族盛裝,騎著由哈達、羽羚及銅鈴裝飾的駿馬,在一面黃旗的引導下,縱馬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然後在飛馳的馬背上做行禮、仰卧起坐、左右轉身、左右彎腰、倒騎馬背等各種驚險動作。「騎一射」是在相距50米處各放置一個紅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舉火槍飛速射向第一靶。然後迅速將火槍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飛馬拾哈達」是騎手身跨在馬背的一側,在馬一飛奔中將跑道上的哈達拾起。「敬獻青棵酒」,由3名騎手組成。第1名騎手在飛奔的馬背上將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騎手高舉酒壺飛馬將酒斟在杯內,第3名騎手飛馬將酒杯從地上端起來,將此酒獻給觀眾中受尊敬的人。馬術活動在藏區的「望果節」上常見表演。 射箭 來源於古代高原人的狩獵和軍事活動,逐漸演變成體育項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製成,無瞄準裝置;弦是用幾股麻繩擰成,具有較強的彈性;箭長20-30厘米,重約10一15克,尖而稅利,箭錠分梭標形、三棱形和圓錐形3種,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賽以射遠、射准決勝負。此項運動流行於西藏的米林、墨脫、察隅等地區。 朵加 即抱石頭。是在西藏具有廣泛群眾性基礎的集力量和技巧為一體的體育活動。比賽的石頭為橢圓形,重約150公斤左右。石頭通常用酥油塗抹以增加比賽難度。參賽者須先將石頭抱至雙腿上,再舉開到肩頭,然後從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種是將石頭抱起繞場走一圈,以所抱石頭的重量分出勝負。 古朵 用牧鞭拋擲石頭。原為放牧人驅趕牛羊或獵取野獸的工具。古朵呈鞭狀,用氂牛或羊毛編織而成,長約1.5米,兩端細,一頭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間寬約3-4厘米,用來包石頭擊發時將石頭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對折,在身旁旋轉,由慢到快,到達一定速度後即對准目標,松開鞭的端,將石塊拋出,以遠、準定勝負。在西藏歷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為重要武器,抗擊英帝國主義的人侵。西藏自治區第二、三屆運動會曾將古朵列為表演項目。 押架 雙人拔河。參賽者兩人,用一條較粗的繩子兩頭挽圈,從檔間穿過,經腹胸套在脖子上,兩手和雙腳著地,用力將對方拉過中界線為勝。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無窮,故又把此項活動稱為「大象拔河」
㈣ 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體現在個體性方面,很多運動都不只局限於外在的形式,還需要關注內在的功力,起到內外兼修的作用,能夠在精神方面對運動員起到心理鍛煉和素質道德鍛煉的目的。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對人的身體健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我國的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其內容也十分豐富,而且注重內外兼修,對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01
我國的傳統體育養生主要是從傳統養生學發展而來,其作為傳統養生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的身體有較顯著的調節作用,能夠起到身心合一、預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壽的作用。傳統體育養生主要強調人身體的動靜結合,身心共同鍛煉,講究的是靜以養神、動以養人。人需要適當的運動,更需要關注身體和精神的協調性。而在西方的運動健身理念中則強調人的身體活動需要達到一定的負荷,要有一定的運動時間支撐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
02
我國古代體育養生對現代健身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體性方面。人在練習太極拳或武術的過程中,人的運動神經、血液、呼吸等每一個器官和系統都得到了鍛煉,因而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很多運動都不只局限於外在的形式,還需要關注內在的功力,起到內外兼修的作用,這是其他運動不能代替的。古代體育中的養生方式非常簡單,容易操作,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國的古代體育養生與現代體育相結合,能夠在精神方面對運動員起到心理鍛煉和素質道德鍛煉的目的。
03
當今社會發展節奏較快,人們壓力較大,只有身體和精神同時保持健康,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抵禦多種疾病,這也是我國傳統體育養生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國的傳統體育養生講究靜養之道、食養之道和居養之道,講求動靜結合、形神統一。研究發現,養生運動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以太極拳為案例,鍛煉者要比未鍛煉者在舒張壓、收縮壓及平均性動脈壓方面低很多。因此,我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對人的身體健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中有許多可供借鑒的地方。
04
當前有一些省市已經將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列入教學內容之中,對學生進行養生知識的教育;同時完善現有的教學設備,提升師資力量,這對傳統體育項目尤其是養生項目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體育養生是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注人的身體和心理之間的健康平衡,也關注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傳統體育養生所倡導的內容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可以使人們的心情更加舒暢,其在關注個體的內涵的同時,也關注個人修為的提升,能夠極大地增進人們之間和睦、友好的情感。
㈤ 傳統養生體育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從中文構詞法上分析,系由「中國傳統體育」和「養生思想」兩個詞合成,屬偏正結構,「中國傳統體育」為偏,「養生思想」為正,中心詞是「養生思想」。因此,要弄清楚「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就自然涉及養生思想的定義問題。《說文解字》雲:「思,容也,從心,鹵聲,凡思之屬皆從思。」《集韻·志韻》雲:「思,慮也。」想有想像、思索之意,離不開思,故《說文解字》釋雲:「想,冀思也,從心,相聲。」《黃帝內經》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藏神而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在古代典籍中,思與想多為單獨使用,《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代蘇軾《宋安秀才失解西歸》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呂代春秋·知度》雲:「故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靜虛以待。」但亦有思與想合用的例子。《楚辭·九章·悲回風》:「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朱熹注雲:「聞見所不能接,而但可省記思想者也。」 曹植《盤石篇》:「仰天長太息,思想懷故邦。」在現代用語中,思想一詞在多種層面上被人們應用,或指某種觀念,表示對一個事物的看法;或表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一種從理論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在認識論意義上,「思想是一種『意志的信仰的理想』……在思想對所知事物要求達到如此成熟的程度,以至可以深入到實際行動中,思想是行動的『行動計劃』。」 思想作為一種認識論范疇,可以根據其來源和性質,區分為養生思想、體育思想、科學思想、文藝思想、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等多種。什麼是養生思想?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所謂養生,又稱攝生。「攝生」一詞最早源於老子《道德經》,老子在第五十章講到:「攝,養也。」而《說文·食部》解釋曰: 「養,供養也。」《周禮·天官·疾醫》有「以五味五穀養其病」的思想,鄭玄注到:「養,猶治也。」《莊子·養生主》講到:「吾聞皰丁之言,得養生焉。」陳玄英註解到:「遂悟養生之道也。」綜上所述,養生的基本含義就是調養身心,以期健康長壽。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思想通稱為「養生之道」。「道」,乃養生之道的意思。從學術流派來看,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調氣、固精、推拿、食養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思想和理論方法,大大豐富了養生思想理論體系。 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是體育養生家在從事與養生有關的體育活動中萌發、沉澱下來的傳統養生思想,是養生人士從事體育養生活動的思想依據和思想方法,也包括養生人士已取得的養生成就中蘊蓄的思想精華;其內容與形式都深深地烙上宗教的印記,帶有鮮明的宗教色彩。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這一命題有其深厚的歷史基礎和合理的內在邏輯因子。現條陳如下: 第一,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探索,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命科學關系的把握。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發端、發展和繁榮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思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研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探尋它的演變和發展的脈絡,首先會涉及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形態及其圖式構成的審度,而這種理性思考的認知前提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的同化同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環境和思維特點,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是建築在經驗和感性基礎上的,缺乏近代科學那種嚴格的實驗手段和邏輯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現出一種直觀的、樸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為如此,又使得它擺脫了實驗手段的局限和邏輯方法的缺陷,將體育養生文化置於一個純粹的自我實踐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構成了一種同近代現代科學理論,特別是醫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迥異的養生理論架構。這更多地是同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發生緊密聯系。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與實踐都汲取了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和古代醫學思想,特別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學思想、古代巫術、神仙方士的實踐活動,為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萌生、發展提供了肥沃的養料。宇宙生成論和天人論,陰陽五行論和八卦九宮說,以及中國傳統醫學思想,是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哲學和科學基礎。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廣泛地運用了這些理論體系和符號體系,為自己義理的建構、發展和操作架構的完善提供了較為直接的哲學思想淵源和思維模式,形成了中國古代奇特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理論模式和闡釋系統。 第二,從中國傳統體育養生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內在邏輯上分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產生發展的思想淵源,儒、釋、道、醫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道教以追求長生成仙為終極目標。要達到長生久視,就必須拋棄命定論「死生由命」的思想,確信通過自身的修煉是可以獲得長生的。所以,道教提出了響亮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正如《養性延命錄》中所說:「天道自然,人道自己」,而強弱壽夭屬於「人道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也就成了道教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前提。道教更提出了人的生命由精、氣、神三要素所構成的思想。早在漢代早期的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即已提出精、氣、神三者合一的思想。《太平經·癸部·令人壽治平法》中說:「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這是說,人的生命是由精、氣、神三者結合、相互作用而成的。因此,養生長壽就得煉養精、氣、神三者。之後,精、氣、神的學說,也就成了道教養生學的基礎理論。 儒家思想從現實主義的中心出發,其生命觀是積極的。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簡書《十問》載,「堯問於舜曰:『天下孰最貴?』舜曰:『生最貴』」,周武王也說:「惟人萬物之靈」,都表達了對人的價值的肯定與對生命的重視。他們不以死後的彼岸世界為歸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目標,養生以准備在現實社會中有所作為,這就是儒家養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佛教教義的中心問題是要擺脫現世的苦海,了斷生死,並由此將精神的作用絕對化,從而重靈魂輕肉體。這樣,現實生命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此,從總體看,佛教自身並不明確提倡養生,更不崇尚長生不死。但從客觀上看,佛教的教義與修行方法,具有程度不等的養生意義與價值,有的實際上與純粹的養生方法並無二致。佛教修行方法中客觀上具有養生意義與價值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禪定中。這主要是因為禪定的修行方法與導引行氣養生學尤其是靜功養生之說有諸多相通之處。由此,佛教禪定之法給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帶來了明顯的影響,並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養生就是一種治病方法,就是一種醫術。醫家體育養生既不像儒家體育養生那樣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和理想,是一種積極的、擴張的、經世的,也不同於道家的消極和收斂的避世,更不是佛家追求的解脫自在、超越生死輪回的涅境界和出世之想,而是主張以自身身體為核心,以生命運動為宗旨,保持健康的體魄為最高目標。 中國的醫學吸收了當時已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中和等觀念,並結合醫人治病的實踐,探討了人體構造和機能,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 我們在探討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是在追尋影響和促進這種思想形成發展的根源和思維模式。從歷代體育養生思想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只能是在特定的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環境中,才能建構和推動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發展。 2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史論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體育思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前沿學術領域。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史是一門建立在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文化基點上的體育思想專門史,它是傳統儒、釋、道思想文化與人體生命科學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雙向互動、奇物交叉的產物,帶有鮮明宗教神學特徵。中國傳統體育養生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一朵奇葩之所以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極為密切的聯系,有其歷史和邏輯必然性。 首先,從歷史發展來分析,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發端、發展和繁榮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研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探尋它的演變和發展的脈絡,首先會涉及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形態及其圖式構成的審度,而這種理性思考的認知前提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的同化同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環境和思維特點,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是建築在經驗和感性基礎上的,缺乏近代科學那種嚴格的實驗手段和邏輯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現出一種直觀的、樸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為如此,又使得它擺脫了實驗手段的局限和邏輯方法的缺陷,將體育養生文化置於一個純粹的自我實踐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構成了一種同近代現代科學理論,特別是醫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迥異的養生理論架構。這更多地是同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發生緊密聯系。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與實踐都汲取了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和古代醫學思想。宇宙生成論和天人論、陰陽五行論和八卦九宮說,以及中國傳統醫學思想,是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哲學和科學基礎。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廣泛地運用了這些理論體系和符號體系,為自己義理的建構、發展和操作架構的完善提供了較為直接的哲學思想淵源和思維模式,形成了中國古代奇特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理論模式和闡釋系統。 其次,從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關系的內在邏輯上分析,生死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所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由於長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義理的核心和道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動都是圍繞修道成仙而展開的。道教從這一立場出發,必然會形成崇尚養生健體的傳統。換句話說,在以長生信仰為核心的道教義理體系中暗含有重視保健養生的邏輯因子。道教的宗教訴求,無論是長生還是度人都離不開醫術、方葯和養生。故多習醫養生以自救,這也是道教尚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道教認為修煉成仙必須做到功行雙全。道門將各種煉養方術統稱為「功」,並認為在煉功的同時應廣泛行善施仁積德,即所謂「行」,只有做到「功行圓滿」方能得道成仙。道士們正是在這種樂生貴生思想的指導下來思考宇宙、社會與人生的,很必然地便將人放在了中心的地位。這無疑也會促使道門中人自覺研習養生之術,將養生方術納入道法之中,作為自救與救人的前提條件。我們在探討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是在追尋影響和促進這種文化形成發展的思想動機和觀念模式。我們一方面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所折射,表現出來的特殊觀念、意識和思想感興趣;另一方面,我們更關心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究竟是哪一些思想的因子和精神的元素促使了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特定模式的定型。顯然,只能是在特定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環境中,才能建構和推動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發展。歸根結底,在我們看來,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就是反映和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圍繞人的生命價值、形神關系、動靜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態度和哲學思考。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古籍文獻中,如《黃帝內經》《道藏》中收錄有為數不少的養生學論著和大量涉及人體科學和醫學科學的醫書、道經和佛經,豐富了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寶庫。尤其是其中極富實用價值的儒教養生、道教養生、佛教養生、運動衛生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抗老延齡秘方,更是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中的瑰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中蘊涵了許多極有價值的人體科學思想和體育科學思想,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養生中的導引、行氣、吐納、存思、坐忘、禪定以及符、咒術、辟穀、服食、房中諸術中雖然摻雜有不少神秘主義的內容,但也不乏「合理內核」和人體科學與體育科學底蘊。兩千多年來,養生家在其虔誠的宗教信仰驅動下,通過長期不懈的養生實踐和種種對人體生命奧秘的探索,在人體科學、運動醫學、運動保健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學、運動環境學等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體育養生思想。這些體育養生思想帶有鮮明的儒家、釋家、道家和醫學等傳統文化特色,豐富並推動了中國傳統體育思想的發展。當然,限於歷史條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內容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其中包含有一些宗教神秘主義的東西。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眼光分析批判傳統體育養生思想中摻雜的宗教神秘主義、巫術迷信內容,擯棄其糟粕,挖掘其中有現代價值的精華部分,古為今用。 作者:蓋建武(福建師范大學)
㈥ 民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有哪些
民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包括:1、球戲:蹴鞠、馬球、擊鞠、捶丸、珍珠球、蹴球、柔力球等。2、舞戲:舞龍、舞獅、踢踏舞、搖旱船、跳竹竿、霸王鞭、跳銅鼓等。3、舟戲:劃龍舟、龍舟競渡、賽獨木舟、賽皮筏等。4、水戲:游泳、潛水、游水捉鴨等。5、冰雪戲:滑冰、滑雪、打冰嘎等。6、棋戲:象棋、圍棋等。7、其他:搶花炮、拔河、鞦韆、風箏、打陀螺、踢毽子、跳繩、投壺等。
民族傳統體育:指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
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及功能:1、特點。(1) 以養生、衛國和娛樂身心作為目的。(2)注重形神兼顧,尤重形與精、氣、神的結合。(3)個人修煉身心,注重動靜結合。(4)體育與德美結合,寓德美於體育活動之中。2、功能。(1)健身功能。(2)教育功能。(3)娛樂功能。(4)交往功能。
㈦ 什麼是傳統體育養生學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7)傳統體育養生包括哪些項目擴展閱讀: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㈧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有哪些
五 和 八 以及易筋經,可以說是導引術類,而太極拳等是武術養身類,事實上傳統武術都有其養身的法門,傳統武術的養身功能是眾所周知的,進因為其練「氣」等功法。內丹功為道家武術養身功法,武術養身太多了,比較經典的就是上面的了,哦對了還有 6字訣
㈨ 傳統體育養生的內容
一盤散沙有用嗎?沒有!這就需要人利用管理的能力去把它分配才能發揮作用管理學就是讓事物變得有條理且簡單的時候發揮作用
㈩ 傳統體育養生和一般的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傳統體育養生和體育運動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是養生,一個是運動。
傳統體育養生是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強調整體觀,是以內因為主的運動。
而體育運動是用於增強身體素質的各種活動。強身健體及其娛樂自始至終是體育的主要功能,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及其培養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