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說膏肓穴包治百病靠譜嗎
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這個穴位沒那麼好的作用。
⑵ 中醫艾灸膏肓穴位通治百病靠譜嗎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膏肓穴位的作用: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健忘、遺精、完谷不化。肺結核、支氣管炎、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
作用功效:膏肓穴,散熱排脂、補虛益損、調理肺氣。
臨床運用: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配伍:膏肓穴配尺澤穴、肺俞穴治療喘咳;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穴治療肩背痛;配白勞穴治療虛勞。
中醫並沒有艾灸膏肓穴位通治百病的說法,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⑶ 膏肓穴的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勞主治虛勞。膏肓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徵,而膏肓穴的氣血物質則以乾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肓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內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徵,故名之為膏肓穴。
⑷ 魚得了膏肓會怎樣
魚得了膏肓會怎樣呢
曾有學生問我,中醫里有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法子,我仔細想了想,還真有,那就是艾灸膏肓穴。如果要我非得選出身上最重要的穴位,我會選膏肓穴。膏肓穴是人體的一個大穴道,在膀胱經上。臨床上,膏肓穴是一個特別好用的穴道,中醫上有句話叫做:「灸膏肓百壯無所不療」。
我在學習的時候,也曾聽過以前有江湖郎中,就是一招鮮吃遍天,不管什麼病治療方法都是艾灸膏肓穴百壯,然後大小疾病都能得到緩解改善,甚至痊癒。所以有時候只要掌握一個秘訣就夠吃一輩子,就像一般給體虛的人吃補中益氣丸或者杞菊地黃丸,病情能夠得到改善是一個道理。
膏肓穴這穴位非常重要,非常好用,但有一些不太好找。膏肓穴在第四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寸(除大拇指外,四指寬)。由於膏肓穴在肩胛骨內側故取穴的時候較特別。我常用的方法是,患者俯卧,然後讓其胳膊交叉抱胸,盡量讓兩個肩胛骨向外打開,露出肩胛骨內側,這個時候在脊柱旁開三寸的地方點按,最敏感的地方就是膏肓穴。
大家如果要用膏肓穴保健,一定要把肩胛骨打開,不然在肩胛骨外側取穴,作用不到膏肓穴,治療效果往往不好。
在膏肓穴最常見的不適就是膏肓痛,這主要是由於膏肓穴附近有一個動脈,人在緊張的時候,或者突然發力的時候,血管會破裂,血流出來以後,由於有肩胛骨的保護,這塊的瘀血特別不容易排出來,所以在突然用力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過了以後卻覺得肩胛骨那邊疼痛,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治療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放血,讓患者把肩胛骨分開,在最痛的地方,用三菱針點刺放血,然後再拔罐把瘀血吸出來,吸完瘀血,立馬就不痛了(不過這個方法雖好,請讓專業醫師代勞)。
不管自己是有何種虛證或病痛,都可以艾灸膏肓穴。當然,如果綜合配合曲池、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的話,效果會更好,但是如果取穴多的話,很多人反映自己記不住,讓我只推薦一個保健穴位,我思來想去就選得膏肓穴。
灸膏肓穴能夠治療的疾病實在是太多了,所有腎虛證,不論是腎陽虛、腎陰虛還是腎氣虛,艾灸此處,都能起到作用。如果腎虛,在採用食療或者葯物療法的同時,配合艾灸膏肓穴,病情會好得特別快。
灸膏肓穴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如果是大病,生命垂危的人,也可以通過艾灸膏肓穴,來緩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艾灸膏肓穴的方法我已經推薦給很多人了,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一位老首長退休後,在家主要靠這個方法保養,今年他老人家已經90多歲,除了有點眼花耳背外,腿腳靈活,思維清楚,身體非常不錯。
艾灸膏肓穴時注意,最好是隔姜灸,不用隨身灸,隨身灸的效果沒有隔姜灸或直接米粒灸效果來得好。不過,像米粒灸這樣的直接灸法,艾絨會直接接觸皮膚,初學者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皮膚燙傷。故初學者最好隔姜灸膏肓穴。切一片姜,然後將艾絨揉成黃豆大小的一粒,放在膏肓穴上,點一個艾絨算一壯在此處艾灸壯數越多越好。
艾灸時剛開始會覺得全身發熱,慢慢會覺得口乾舌燥,胸腔的氣很旺,這時不用著急,繼續艾灸,再艾灸下去會有一股清涼感覺從上到下傳遍全身,如能堅持艾灸膏肓穴,人就不會中風,不會患癌症,艾灸此穴是真的能夠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效果的。「病入膏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表示患者病情十分嚴重,以至於無葯可救的程度;還可借喻某件事嚴重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那「膏肓」究竟是什麼?為何病到了「膏肓」,就好不了?「膏肓」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左傳·成公十年》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公元前581年,晉景公重病。當時的名醫——醫緩給其治病,斷言道:「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根據醫緩所說,疾病到了「肓之上,膏之下」,這個部位既不可灸,又不能行針,葯力也達不到,病到了這里,就治不好了。
⑸ 冬季艾灸養生,不同體質怎麼灸
冬季艾灸養生,不同體質怎麼灸?
冬至後,冬季也慢慢開始的最冷之時,此時,人體內的陰氣達到最盛,陽氣開始出現萌芽,因此,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而艾灸就是一種非常適合的養生方法。那麼艾灸有什麼好處呢?
冬季艾灸養生雖然好處多,這些體質適宜艾灸:
陰虛體質:這類人多面色偏紅或是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乾等,比起冬季,夏季更加煎熬。
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舌紅苔薄黃。
⑹ 中醫哪些動作拉開膏肓穴,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百病都難藏
說到這個膏盲穴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近期學了一些關於中醫穴位的書才了解到的,不了解這個穴位不要緊,但是有一句話你肯定聽說過病入膏盲這個成語,這句話是出自《左傳》里太醫為晉景公診治時說的「病入膏盲,無法醫治」不久晉景公就去世了,所以這句話表示人患重病很難醫治了,這也證明了膏盲穴特別的重要,那麼如何拉開膏盲穴補益虛損,養肺調心呢,接著往下看。
要想身體健康起來就要每天合理的搭配飲食勤鍛煉,經常打掃衛生,再加上平時的日常養生,希望大家都可以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長命百歲。
⑺ 運動膏肓穴多少時間適合
古人灸膏肓穴的方法
灸療壯數:每天灸五十壯,累計至數百壯為佳。
灸時病人的感覺:灸至數壯,病人感覺兩肩胛骨發熱而並不甚痛,反有暢快之感。
灸後的調養:宜食溫軟飯羹,不宜太飽,不宜飲食生冷、油膩、黏滑和鵝、豬、魚、蝦、筍、蕨以及其他動氣發物,不要觸冒風寒暑濕,不要犯房室。灸完膏肓穴,如果感覺氣壅,可灸關元或中極或灸足三里,以引火下行。
現代人大多不接受直接灸法,也可艾條溫灸,禁忌相同。每次灸完最好灸下足三里。
運動膏肓穴,祛除一身疾
除了灸法,日常可運動膏肓穴來達到祛除頑疾的目的: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鍾,再恢復原姿態,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⑻ 胸痹能艾灸膏肓穴嗎
「胸痹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中醫內科疾病,胸痹是中醫的病名,指的是心前區出現的疼痛,憋悶感,壓榨感,甚至瀕死感,往往表現為胸痛徹背,背痛徹心。
而胸痹在西醫理論當中,歸屬於冠心病的范疇。膏肓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主治:呼吸系統疾病,胸痹,氣喘,咳嗽,肺結核等疾病。
功效:補虛益損,調理肺氣,補益心血。如果患有胸痹,可以艾灸膏肓穴,紫宮穴,屋翳穴,膻中穴和內關穴。方法:買粗艾條,手持艾條熏灸,在這個季節(夏季、伏天)應該是首選。因為現在穿的衣服比較少,操作也方便。
如果是天涼了,可以選擇隨身灸艾灸,方便,便於操作。老少皆宜。用中醫的內病外治方法調理胸痹,主要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祛痰的方式達到緩解,治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