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灸條怎麼用
把它插在要灸的位置,點燃了就可以直接灸了。比如漆關節疼,你就在漆關節上面放一塊用針扎了小眼的姜放在漆關節上面。在把艾條點燃了放在姜上面就可以了,灸過20分鍾就行了。
❷ 養生灸是什麼
參考資料裡面有御道養生灸的詳細說明喲,你可以看下。。。 你也可以去搜搜網路搜索都能找到,或者搜一下盛凱元也行,是盛凱元集團旗下的知名產品
❸ 艾灸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艾灸是用艾葉製作成艾條、艾絨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葉味辛、性溫,作用為溫經散寒、調理氣血、暖宮止痛,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胃怕冷、大便稀溏,女性宮寒不孕、痛經、手足涼、關節冷痛等。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一種是直接使用艾絨,一種是艾絨捲成艾條。常用的方法有直接灸、隔物灸、溫針灸等。如果使用艾絨建議進行隔物灸,即艾絨下面隔著其他介質,如薑片、蒜片、鹽、附子餅等進行施灸。如果使用艾柱,可以手持艾炷或使用艾灸器具,與需要施灸的部位保持適當距離,進行較為溫和的灸療。
❹ 養生溫炙膜怎麼用
1.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壓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並皮膚癰疽瘡癤並有發熱者。 2.器質性心脈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 3.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火星人)0260
❺ 春天來了,做保健炙需要炙哪些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嵴外1橫指處。常炙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炙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作用。
炙法:用艾條著膚炙,溫和炙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20分鍾。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瘢痕炙,使炙瘡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即指這種炙法。現代研究證明,炙足三里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二、神闕
神闕穴位位於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炙,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炙法:炙7--15壯,炙時用間接炙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柱炙之,有益壽延年之功,艾炙此穴選擇冬季為宜。
三、關元
關元,在腹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具補腎益氣的作用,《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炙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炙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炙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據研究,艾炙小鼠關元穴,能延長接種HAC瘤細胞小鼠的存活期。
炙法:著膚炙,每次7--15壯,或艾條溫和炙
四、中脘
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為強半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循經》:「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一般可著膚炙7--15壯,或艾條溫和炙10--15分鍾。
五、膏肓
位於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千金方》雲:「主贏瘦虛損」常炙膏肓穴,有強壯作用。
炙法:艾條溫和炙15---30分鍾,著膚炙1--15壯
六、命門
位於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著膚炙3--5壯,或隔姜炙。據對動物「陽虛」模型研究,艾炙後有增加體重,提高耐凍能力,促進細胞DNA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七、湧泉
腳趾卷屈,在前腳牚中心凹陷處取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炙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用著膚炙3--7壯。
八、大椎
俯伏坐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下凹陷中,手足三陽經之會。有固表屏風之功。現代研究發現,炙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免疫力。炙法:如體虛易感冐或哮喘,可每年夏天隔姜炙10--20次,古人以年齡為壯,或艾條炙20分鍾。還可用瘢痕炙。
九、其他
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氣海等穴,均可施炙,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❻ 如何用艾灸養生
艾灸有什麼養生功效?
《醫學入門》里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葯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燒材料,熏灼或溫燙體表一定部位,通過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為主,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景岳全書·本草正》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善於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是灸法的最好材料。《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灸的作用機理是以艾的葯力加上灸火產生的熱能,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醫認為,艾灸法可溫經散寒、扶陽固脫,對寒濕痹痛,寒邪引起的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以及脫證,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痰飲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艾灸法還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初起、瘰癧、癭瘤等;同時,艾灸法可防病保健,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正如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明古人用艾灸足三里來養生。
艾灸主要有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艾卷/條灸(懸灸、實按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艾灸治病從表入里」,臨床常用艾炷、艾條,將其溫度傳導人體內,針對穴位、經絡、熱敏點進行刺激,已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以懸灸、溫灸器灸的方式比較適合家庭採用。
辨清體質再艾灸
在艾灸之前需要進行體質辨識,艾灸雖是很好的養生手段,但艾灸的適合人群是有講究的,若選用不當,非但沒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艾灸主要適合於寒性體質或是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病痛,表現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涼、易疲勞、精神不振、筋骨關節疼痛僵硬、痛經、月經延後等。但艾灸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群,表現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結、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施艾相當於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反而傷身。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艾灸。
幾個適合日常艾灸的保健穴位:
1、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有調理氣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後正中線上,第二、三腰椎棘突間,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或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主治消化系統疾病,長期艾灸有補益後天脾胃的作用。
4、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可日常保健防病。
5、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的中點,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
6、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即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艾灸注意事項:
1、懸灸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溫灸器灸,施灸部位15-20分鍾。
2、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3、在頭、面、胸、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適當大些。
4、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適當大些、灸時可以適當久些;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時間宜短。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空腹、過飽時不宜灸。
6、孕婦不宜灸腰骶部和腹部。
7、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艾灸要注意溫度,且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疤痕。
8、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或糖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9、艾易燃,在施完艾灸後,注意徹底熄滅艾灰。
❼ 怎麼用艾灸養生
這個簡單啊,就是點燃艾條,跟點一支香煙一樣輕松,然後拿著艾條對准穴位熏唄,穴位可以自己找個穴點陣圖看看唄,大致位置就行,要求也不是很高畢竟艾條有粗度。不行開始從肚臍眼開始唄,這個人人會熏。肚臍眼叫神闕穴,顧名思義,神地住處,也是人身非常關鍵穴位,每天熏一次能提高免疫力。
不過艾條質量更重要,選不好會影響艾灸效果,個人經驗就用口碑極好的長生鶴艾條,不用擔心質量問題了
❽ 萬能灸的使用方法
在養生調理師指導下使用,將本貼有葯性的一面貼於調理部位,5-10分鍾開始發生作用,4-6小時後取下,可以間隔8-12小時後繼續使用
❾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9)養生炙怎麼用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