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四季如何飲食養生

四季如何飲食養生

發布時間:2022-04-01 00:26:21

⑴ 四季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

《記·內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註: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屬。)多其時味,所以養氣也。四時皆調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孫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內則》意在乘旺。孫氏意在扶衰,要之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當時特未遽覺耳。

健康的飲食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僅四季飲食來說,就充滿了玄妙的變化。《禮記·內則》中明言,春天裡該多吃酸的,夏天中多吃苦的,秋天裡多吃辛的,冬季多鹹食。這酸苦辛咸其實是和天地五元素中的木火金水相對應的,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這對自身的養氣是很有幫助的。但同時記住四季之中要以甘甜來調節,就像金木水火土構築了土石萬物的基礎一般。

飲食之所以要跟著四季的變化而變,主要是因為四季溫度、濕度等外界條件變化的緣故,而且飲食是一門復雜而艱深的學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所能拘束的。於是,葯王孫思邈又說:「春季少吃酸多甜食,夏天少吃苦多辛食,秋季少吃辛多酸食,冬天少甜食多吃苦,不過總體上一年四季需要少吃甜食多吃鹹的。」

《禮記·內則》中飲食之說之所以和孫思邈觀點產生了差異,並不是中醫理論的矛盾,相反,二者是基於同一個理論基礎延伸出的類似觀點,只不過二者出發點不同。《禮記·內則》的意圖在於使健壯的身體更加強壯,而孫思邈目的是調養扶助身體虛弱的人。不過,無論是《禮記·內則》的看法,還是葯王的觀點,老人四季養生最重要的是,四季飲食要論味,但五味不可偏多。

身體健康是一個平衡的系統,任何與健康有關的事都要遵從適度原則,飲食也是如此。曹老先生引用《抱朴子》的話說:「酸食過多對脾有害,苦吃多了傷肺,辛食過多對肝不利,鹹食吃多了對腎不好。」由飲食導致的五臟受傷,或許當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但長期積累後,就會在其他的病症上表現出來。因此,老人四季養生要防微杜漸,要因季節變化而相應變化。

真正的養生之術往往是無術之術,即在看似雜亂無章的生活飲食中,遵從一定的養生秘訣,而四季多味的飲食養生方法,即是在看似雜亂無章的飲食中,攝取平衡的飲食,亦是一種無術之術。做法如下:

春天吃酸春季多吃酸味的食物,如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有機酸的水果,以及糖醋和酸辣類的菜餚等。科學研究發現,這些酸味食物中含有某種物質,能夠成倍地提高鈣、鐵、鋅等無機鹽的吸收率。

夏天吃苦夏季天氣炎熱,而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油麥菜等,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適量攝取此類食物對身體有益。

秋天養肺秋季氣候乾燥,天氣轉涼,是滋養肺氣的時機,可在飲食中適量加入辛辣的食物,如姜、蒜等,既可提高免疫力,又可增強血液循環。

冬天養腎冬季天氣寒冷,屬水,主腎經,是滋養腎的好時機,因此,此時應多吃一些口味重的黑色食物,如木耳、黑豆、芝麻等。

⑵ 一年四季我們怎樣養生

一年四季,暑來寒往,人要遵循自然規律,安排起居飲食,注意養生。《
黃帝內經
》講,春生、夏長、秋收、
冬藏
,人要適應天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節萬物生機勃勃,陽氣上升,人要藉助
天力
來養自己的陽氣;秋冬季節,天氣漸寒,萬物成熱,陽氣開始收斂,直至寒冬儲陽,人趁此良機將陽儲藏,此為養陰。陰足,陽也就在其中了。
春天養陽,應吃一些偏陽性的東西,如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等。冬天滋陰,可多吃些養陰的食物,如柿子、紅棗、花生、蓮藕、山葯、芋頭,尤其山葯和芋頭,應經常吃。山葯補腎健脾,芋頭潤肺、
滑腸
、補血。根據時令,滋陰養陽尤為重要。

春三月
,應早起,到室外、曠野去散步,多吸收大自然的陽氣。
夏三月
,黎明即起,炎熱時在樹下蔭涼處散步,讓身子里的陽氣從里向外抒散。秋三月,萬物成熟,風急天高,應早睡早起,避風禦寒,將陽氣收回。冬三月,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應早睡晚起。有太陽時方出去散步、鍛煉,無太陽時則不出室鍛煉,應避寒就溫,以免陽氣跑掉,此謂之冬天藏陽。只有冬天保住陽氣不外泄,春天才會精力旺盛。
同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中午是夏,黃昏是秋,深夜是冬。人要順應天時,白天養陽,夜晚養陰。特別是晚上9點至10點要睡覺。因為此時
三焦經
最旺,三焦通百脈,百脈休養生息,對健康極為有益。同時,深夜時分地球背向太陽,屬陰,是養陰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跟著太陽走,天醒(亮)我醒(起床),天睡(黑)我睡,違背天時對健康極為不利。
調節人體
陰陽平衡
,還必須
合理膳食
。新鮮食物有生發之氣,食之補氣。淡生陽氣,濃傷陽氣,所以飲食以清淡為宜。過飽傷陽氣,適量進食可生陽氣。同時,
食物屬性
分寒、熱、溫、涼、平,大多數水果及
生冷食物
偏涼性,
脾胃虛弱
者食之傷陽氣,所以,應根據自身體質適當進食相應的水果。青少年陽氣足,適當食用肉食有益健康。老年人
陽氣不足
,動物蛋白難以消化,故應少葷多素。各種谷類屬陽性食物,而種子則是食物之精華。種子孕育生命,其營養是全息的,內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份(包括各種維生素),多食種子類食物對健康大有裨益。

⑶ 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⑷ 四季如何養生

周末的快樂,辨析莊家要出的徵兆有什麼?
也許你找了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那麼從那裡出發

⑸ 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無論是中醫學,還是現代科學,都以為自然界四時氣候的: 變化對人體的生命活動皆產生極大的影響,人們必須順時養生。所謂順時養生,最口是在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理論指導下,按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一種方法。換句話說,由於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太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而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的目的,實際上也就是充盛人體真元之氣,增強調節生命節律的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正如張景岳所說:「六氣者,即化生精氣之六神也,生氣通天惟賴於此」。六氣充盛,生氣不竭是卻病延年的重要保證。那麼,人們又應怎樣順時養生呢?即四時養生必須遵循那些原則呢? 第一條原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原則,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所必須遵循的。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里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氣是人體致病的重要因素,那麼,人們就必須重視對六淫邪氣的抗禦。正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的,對於聖人來說,不主張病後才治病,而主張未病先預防。假使等疾病已經發生了,而後才去治療,就等於口渴了才想到打井,不是太晚了嗎! 所謂「虛邪賊風」,是泛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於人體的外來致病因素,正如高世拭解釋說:「四時不正之氣,皆謂之虛邪賊風」,也就是上面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因為這六種邪氣皆能致病,故須及時地躲避它。至於怎樣具體地躲避,將在二、三、四、五章里詳細論述,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條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句話出自《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定的四時養生原則。正因為此句話非常重要,一些著名醫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里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此句的意思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不要做損害體內陽氣的事;而在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此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 而張志聰在《素問集注》里卻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之。」此句的解釋亦很有道理,如諺語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夏天有陽虛內寒之調泄、而冬天不乏陰虛內熱之盜汗。因為陽虛於內,故要養陽;因為陰虛於內,故要養陰,只有這樣才能「從其根」。 張景岳則在《類經》里解釋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度,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意思是說,若能在春夏之時養陽,可預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時養陰,可預防春夏之火症。張氏的註解體現了陰陽互根的觀點,因為養陽不能脫離陰,養陰不能脫離陽,即王冰所說: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現代人,以《黃帝內經析義》為代表,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以概括為三種含義:一是適應四時的養生方法,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二是養陽指養心、肝二陽臟;養陰指養肺腎二陰臟;三是養陽要順從陽氣生長的特點,使陽氣發泄;而養陰要順從陰氣收藏的特點,不要使陰氣發泄。 上述各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意義,不管哪種看法都旨在說明一點,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就不一樣,人們只有在理論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含義,才能更好地去「順四時而適寒暑」。具體到春、夏、秋、冬四季,人們又怎樣養陽、養陰呢?《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有較詳細的闡述,現摘錄於下: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是講的春天的養生之道,亦即春天的養陽之道。意思是說,春季正、二、三月,陽氣上升,萬物萌動,自然界呈現一片生機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著生發之氣,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闊步於庭院,披散頭發,寬緩形體,以使志意充滿生發之氣。對待事物,當生的不要殺害它,當給的不要剝奪它,當賞的不刑罰它,這就是適應春氣,調養人體「生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害肝氣。春季傷害了肝氣,到了夏季,就會發生寒病,這是因為人在春季養「生氣」不足,到夏季奉養「長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春天應陽主要體現在:「晚睡早起」:因為春天陽多而陰少;「廣步於庭」:因為「動則生陽」;「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滿生發之氣,以適應天地間的生發之氣;「夏為寒變」:夏季的寒病是由於春天沒有養好陽氣的結果。 上述原文從起居、運動、精神、疾病四個方面論述了保養陽氣的具體方法,雖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實質充分體現。

⑹ 四季如何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故宜食辛甘發散之品。
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免傷及脾胃。
夏季飲食:一宜補氣
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二宜清淡
夏季暑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秋季飲食潤燥:
秋季氣候的特點是乾燥,燥是秋令主氣。中醫認為肺是嬌臟,喜潤惡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傷津耗液,使人發生鼻乾咽燥、聲啞乾咳、大便干結等所謂的「秋燥症」。
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蘋果、銀耳、百合、柿子、橄欖以及鴨肉、豬肺、龜、鱉、蜂蜜、蔬菜等以潤燥養肺,凡辛熱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冬季飲食:一宜滋補
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⑺ 一年四季如何根據春夏秋冬更合理的飲食和養生;

這個根據季節和氣候的不同來調理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建議你上養生之道 網(ys137)的四季養生頻道,很多你需要的相關咨詢。

閱讀全文

與四季如何飲食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眼花吃什麼葯好 瀏覽:80
老人在養老院摔骨折怎樣寫起訴書 瀏覽:531
1993定額養老保險 瀏覽:209
被偏愛的越不孝順 瀏覽:976
考上士官學校在哪裡體檢 瀏覽:731
年輕人老年人思想差異 瀏覽:976
小學慶重陽節活動新聞稿 瀏覽:401
退休時將領失業金時的社保補上 瀏覽:534
青年志願者協會敬老院之行策劃書 瀏覽:432
醉花陰這首詞提重陽節意義何在 瀏覽:371
長壽冠海棠用什麼圖 瀏覽:349
父母支付寶花唄有多少額度 瀏覽:540
baby父母叫什麼 瀏覽:71
父母腳腫也不疼怎麼回事 瀏覽:857
老年人飯後上氣為什麼 瀏覽:961
今年沈陽養老金怎麼漲怎麼計算 瀏覽:168
父母發生爭執怎麼解決 瀏覽:481
身上有哪些養生穴位 瀏覽:429
養老金產品類型 瀏覽:625
4050歲屬於哪個年齡段 瀏覽:699